首页 / 正文

尧问第三十二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对全篇内容的概括。篇中记载甚杂。最后一节不是荀子所作,而是荀子学生对荀子的总评,相当于《汉韦》纪、传之未的“赞”,它用韵文写成,与后世的“讚”体相似。

[原文]

32.1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

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1),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2)?”

[注释]

(1)贲(fen奋):通“奋”,振作,发扬。(2)有:通“又”。

[译文]

尧问舜说:“我想招引天下的人,对此该怎么办?”

舜回答说:“主持政务专心一意而没有过失,做细小的事也不懈怠,忠诚守信而不厌倦,那么天下人自会归顺。主持政务专心一意像天长地久一样,做细小的事像日月运行不息一样,忠诚充满在内心、发扬在外表、体现在四海之内,那么天下人岂不就像在室内的角落里一样啦?又哪里要去招引呢?”

[原文]

32.2魏武侯谋事而当(1),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2):“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3)?”

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4):‘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穀谋事而当(5),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之言也(6),曰:“诸侯得师者王(7),得友者霸,得疑者存(8),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9)!”

武侯逡巡(10),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注释]

(1)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击,魏国国君,公元前395年~前370年在位。(2)吴起:见15.2注(2)。(3)亦:语气词。楚庄王:见11.4注(8)。闻:报告。左右:对对方的尊称。(4)申公巫臣:巫臣姓屈,字子灵,曾为楚国申县(在今河南南阳)县尹。楚国国君僭称王,大夫、县尹等僭称公,所以称申公。(5)不穀:君主对自己的谦称。(6)中■(hu!悔):同“仲虺(hu!悔)”,商汤的左相。中■之言:当指《书·仲虺之诰》中的话。今传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中的文字与此不尽相同。(7)《集解》在“诸侯”下有“自为”二字,据《艺文类聚》卷二十三引文删。(8)疑:君主的辅佐大臣(虞、夏、商、周以疑、丞、辅、弼为四辅),其爵位相当于卿,专门负责解答君主的疑问。参见《礼记·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孔疏。(9)喜:《集解》作“憙”,据宋浙本改。(10)逡(q&n囷)巡: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译文]

魏武侯谋划政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能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带着喜悦的脸色。吴起上前说:“曾经有人把楚庄王的话报告给您了吗?”

武侯说:“楚庄王的话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划政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及得上他,退朝后他带着忧虑的神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说:‘大王被群臣朝见后面带忧虑的神色,为什么呀?’庄王说:‘我谋划攻事得当,大臣们没有谁能及得上我,因此我忧虑啊。那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获得师傅的称王天下,获得朋友的称霸诸侯,获得解决疑惑者的保存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及得上自己的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无能,而大臣们却没有谁及得上我,我的国家接近于灭亡啦!因此我忧虑啊。’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

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原文]

32.3伯禽将归于鲁(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2)?”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3),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4)。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5)。’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6),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

“吾语女(7):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8),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9),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注释]

(1)伯禽:周公旦(见5.4注(3))的儿子,周公旦虽被封于鲁,但因辅佐成王而留在京师,于是伯禽被封于鲁,其在位共四十六年。(2)盍(h6合):何不。志:意,测度。而:通“尔”,你。子:男子,指伯禽。(3)出:给予,指赏赐。出无辨:赏赐时不加分别,指不按功行赏。《韩非子·外储说下》载秦昭王之言曰:“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所以这不值得赞美。(4)窭(j)具):贫寒而简陋,此指见识浅陋而办法很少。(5)越逾:超越,过度。一说“越逾”是超越等级地位的意思,“不”字当在“无”字下。(6)闻:通“问”。(7)此下所述,不是周公对伯禽之傅所说的话,而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参见《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一章和《说苑·敬慎》。(8)贽(zh@至):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还贽:按古代礼制,初见尊长,要执贽相送。但对方如果因为地位相等而不敢当,就要还贽。所以,“执贽而见”,指拜见尊长;“还贽而相见”,指会见地位相等的人。(9)其:见9.21注(2)。其所:理想的所在。

[译文]

伯禽将要回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要走了,你为什么不估量一下你所辅导的这个人的美德呢?”

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这三个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

周公说:“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君子喜欢按照道理去行事,所以他的民众也归顺正道。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你却还赞美它。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而胸怀狭窄的根源啊。君子气力像牛一样大,也不和牛较量气力;跑起来像马一样快,也不和马赛跑;智慧像士人一样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聪明。那较量竞争,只是把自己和别人等同的人的气量,你却还赞美它。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活:‘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见到士人就要问道:‘不是我不明察吧?’不询问,那么事情就了解得少,了解得少就浅陋了。那浅陋,是下贱之人的为人之道,你却还赞美它。”

周公对伯禽说:“我告诉你:我,对文王来说是儿子,对武王来说是弟弟,对成王来说是叔父,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拿着礼物去拜见的尊长有十个,还礼会见的平辈有三十个,用礼貌去接待的士人有一百多个,想要提意见而我请他把事情说完的人有一千多个,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来端正我的身心,来安定天下。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所以对于上等的士人,我对他们的礼貌轻一些;对于下等的士人,我对他们的礼貌重一些。人人都认为我特别喜欢士人,所以士人都来了;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是非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你如果凭借鲁国高傲地对待人,就危险了!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还可以高傲地对待,而端正身心的士人是不可以高傲地对待的。那些端正身心的士人,舍弃高贵的地位而甘居卑贱,舍弃富足的待遇而甘愿贫穷,舍弃安逸而干劳苦的事,脸色黝黑也不丧失自己所选择的立场,因此天下的治国纲领能流传不息,古代的文献典籍能经久不废啊。”

[原文]

32.4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1):“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注释]

(1)缯(z5ng增):通“曾”、“鄫”,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随县一带(1978年,随县发掘出大量曾国遗物可证)。丘:废墟。缯丘:指鄫国故城(在今湖北随县境),楚庄王时大概古鄫国已被楚国攻破而成为楚国的附庸,所以称“缯丘”。当时盖为楚国东北部的边城。封人:官名,掌管防守边疆。孙叔敖:见5.4注(8)。

[译文]

民间传说云:缯丘的封人拜见楚国的丞相孙叔敖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做官长久的人,士人就会嫉妒他;俸禄丰厚的人,民众就会怨恨他;地位尊贵的人,君主就会憎恶他。’现在相国具备了这三种情况却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为什么呢?”孙叔敖说:“我三次任楚国相国而心里越来越谦卑,每次增加俸禄而施舍越来越广泛,地位越尊贵而礼节越恭敬,因此没有得罪楚国的士人民众啊。”

[原文]

32.5子贡问于孔子曰(1):“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2),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得(3)。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注释]

(1)子贡:见30.4注(1)。(2)抇(h*胡):掘。(3)得:《集解》作“息”,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七引文改。得:通“德”。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我想对人谦虚却还不知道怎样做。”孔子说:“对人谦虚么?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深深地挖掘它就能得到甜美的泉水,在它上面种植而五谷就茂盛地生长;草木在它上面繁殖,禽兽在它上面生息;活着就站在它上面,死了就埋在它里面;它的功劳很多却不自以为有功德。对人谦虚嘛,那就要像土地一样啊。”

[原文]

32.6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1),莱不用于马而齐并之(2),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3)。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注释]

(1)虞:周文王时建立的诸侯国,姬姓,位于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宫之奇:虞国的大夫。(2)莱:古国名,也作■、、釐。今山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公元前567年为齐国所灭。子马:莱国贤臣,即《左传》的正舆子,字子马。(3)纣:见1.14注(3)。刳王子比干:见8.15注(8)。武王:见4.12注(12)。

[译文]

从前虞国不用宫之奇而晋国吞并了它,莱国不用子马而齐国吞并了它,商纣王将王子比干剖腹挖心而周武王夺取了他的政权。君主不亲近贤能的人、任用明智的人,所以会身死国亡啊。

[原文]

32.7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昺于严刑(1);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2),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3)。《诗》曰(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5),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6);接舆避世(7),箕子佯狂(8);田常为乱(9),阖闾擅强(10)。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11)?

[注释]

(1):见15.3注(21)。(2)将圣:大圣。参见《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何晏《集解》及邢昺《疏》。(3)视:通“示”。(4)引诗见《诗·大雅·烝民》。(5)神:见15.11注(20)。(6)孔子拘匡:见25.11注(1)。(7)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他装疯避世,因迎孔子之车而歌,故称接舆。有人说他姓陆,名通,字接舆。(8)箕子:见8.15注(8)。(9)田常:即田成子,也作田恒、陈恒、陈成子,春秋时齐国的大臣。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姜姓的齐国政权完全被田氏所控制。(10)阖闾:见11.4注(8)。(11)本章韵脚:刑、秦、成、冥、倾,耕真通转(“秦”属真部,其余属耕部)。治、使,之部。受、愚,幽侯旁转。白、博,铎部。仪、化、过、何,歌部。治、时、之、疑,之部。明、行、纲、王、良、匡、狂、强、殃,阳部。名、生、成、贤,耕真通转(“贤”属真部,其余属耕部)。

[译文]

那些立说的人说:“荀卿及不上孔子。”这不对。荀卿被迫处在乱世,身受严刑箝制;上没有贤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礼制道义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办成;仁人遭到罢免束缚,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讥讽,诸侯大肆倾轧兼并。在这个时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谋划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参与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蒙蔽而看不见什么,贤能的人遭到拒绝而不被接纳。既然这样,所以荀卿抱着伟大的圣人的志向,却又给自己脸上加了一层装疯的神色,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愚昧。《诗》云:“不但明智又聪慧,用来保全他自身。”说的就是这种人啊。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赫、门徒不众多、光辉照耀得不广的原因。现在的学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遗留下来的言论与残剩下来的教导,也完全可以用作为天下的法度准则。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经过的地方社会就发生了变化。看看他那善良的行为,孔子也不能超过。世人不加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为荀卿没有遇到时机啊。他的德行像尧、禹一样,世人却很少知道这一点;他的治国方略不被采用,反被人们所怀疑。他的智力极其聪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唉呀!贤能啊!他应该成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纣,杀害贤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接舆逃避社会,箕子假装发疯,田常犯上作乱,阖闾放肆逞强。作恶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祸殃。现在那些立说的人又不考察实际情况,竟然相信那些虚名;时代不同,名誉从哪里产生?不能执政,功业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敦厚,谁说荀卿没有德才呢?

猜你喜欢
  圣治章第九·佚名
  滕文公上篇·王夫之
  四书賸言补目録·毛奇龄
  原序·沈棐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六章 谷神·林语堂
  三十五  贵义·墨子
  第42章·老子
  梁惠王上·孟子
  《鲁颂》《商颂》述·傅斯年
  卷七·王植
  却乱第十四·王诩
  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六·宗喀巴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佚名
  金刚仙论 第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试术·李渔

    〖夜行船引〗(生便服,带副净上)禹迹一筹浑未展,平白地洪福滔天。好事无凭,良朋未返,三事总成疑眩。下官奉旨巡河,原限半年奏绩。怎奈黄河两岸倒塌甚多,日夜趱修,还怕愆期致罪。谁料数日之前,洪水骤发,漂洗居民六十万,淹没禾苗八百

  • 屏山集补钞·管庭芬

    屏山集补钞刘子翚开善寺寒声萧萧霜叶秋,石路硗确穿林幽。云横远岫若平断,风约小溪如倒流。偶经名蓝亦终日,喜有胜士同兹游。移床果茗咄嗟办,杖履欲归仍更留。悠然堂吾庐犹未完,作意创此堂。悠然见南山,高风邈相望。宾至聊共

  • 卷五十七·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七段克已下冯弟自北山来岀其旧所为诗百余篇虽未暇尽读尝鼎一脔足知余味吾弟离羣索居无师友之益能自道其所志葢絶无而仅有者也虽然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耳适汉臣张君见过论

  • 叶清臣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清臣(1000—1049)字道卿,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进士,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贺圣朝·留别

  • 卷一百六十九·志第一百二十二·职官九等·脱脱

        ◎职官九   ○群臣叙迁 流内铨 流外出官 文散官 武散官 爵 勋 功臣检校官兼官 试秩 绍兴以后阶官   文臣京官至三师叙迁之制   诸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正字   太常寺太祝,奉礼郎   

  • 东林列传卷二·陈鼎

    ○明邵宝传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日上永下〉■〈日上永下〉深器之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知许州其治以兴起教化为务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正颖考叔祠墓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曰帝不称献而称愍从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佚名

    弘治元年十二月庚寅朔 上视大祀牲于南郊○兵部奏旧例不系应捕而能擒盗者冠带总旗一名以上升署一级余丁给赏盗木处决者给赏今锦衣等卫所副千户并冠带总旗舍人校尉余丁等不系应捕而所擒获盗有已处决者有瘐死及充军者方

  • ·水师口粮议·丁曰健

    查前镇爱奏请筹拨司库款银十万两,发台生息,以资台地各营出洋捕盗口粮一款,府城各户领银六万五千两、鹿港行郊领银三万五千两,分别于嘉庆十一年十一月起息;每年应征息银一万二千两,遇闰加增一千两。各前府按年

  • 杜慧度传·沈约

    杜慧度,交阝止朱..人。祖籍京兆。他曾祖父杜元,当宁浦太守,于是迁居交阝止。他父亲杜瑗字道言。在州府做官做到日南、九德、交阝止太守。当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敢健壮有权力,威风盖过交州。李逊听说刺史滕遁之要到,便分派

  • 柳恽传·李延寿

    柳恽字文畅,少年时就很有志向。好学习,善于写书信。与陈郡的谢..是邻居,互相深深地友爱。谢..说:“宅南的柳郎,可以为楷模。”起初,宋朝的时候有嵇元荣、羊盖两个人,都善于弹琴,说是传承的戴安道技法。柳恽跟随他们学习。柳恽

  • 马人望传·脱脱

    马人望,字俨叔,高祖马胤卿,为后晋青州刺史,太宗兵到,坚守不降。城破被俘,太宗觉得他有气节,放了他,迁其全族于医巫闾山,于是就在那里安家。曾祖马廷煦,南京留守。祖父马渊,中京副留守。父马诠,中京文思使。人望聪慧。幼时丧父,成年

  • 王遴传·张廷玉

    王遴,字继津,霸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就任绍兴推官。入朝任兵部主事,历任员外郎。耿直矜持,不轻易与人结交。同僚杨继盛弹劾严嵩和他的孙子严效忠冒领功绩,奏章被下达给部中复查。严世蕃自己撰稿,以此给武选郎中

  • 卷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礼略吉礼【五】上陵【臣】等谨按郑志上陵一门载於吉礼之次以事系祭祀与山陵之典有别也我皇朝尊祖敬宗典章详审超轶往代谒陵大礼宪古准今尤为隆备谨述钜典载於篇中以彰圣朝诚孝之上仪焉肇祖

  • 卷二十四·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四乐五舞器节二羽三十六籥三十六【谨案释奠用舞肇始刘宋逮及隋唐相沿为制宋金元三代释奠止用登歌不设佾舞于是升降缀兆缺略无闻明初始用文舞制未详

  • 卷九十六·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薄敛下 唐高祖武徳七年夏四月庚子初定均田租庸调法丁中之民给田一顷笃疾减十之六寡妻妾减七皆以十之二为世业八

  • 明堂位·姚际恒

    明堂,蔡邕谓「明堂、太庙、辟雍,同实异名」,今不可详考,大抵以其向明,故曰明堂。若其制度,考工大戴二记各别,考工犹近古,大戴难信也。诸儒以明堂位尊美周公,夸饰鲁事,或云鲁人为之,或云三桓之徒为之,皆非也。春秋时,去周公已远,犹为

  • 玉玦记·郑若庸

    明代传奇剧本。郑若庸撰。《曲品》著录。写山东王商,上京应试,妻秦庆娘赠以玉玦,欲其决意早归。王商落第,留居临安,结识钱塘妓女李娟奴。金军掠山东,秦庆娘避难途中,被降金叛将张安国所虏,剪发毁容,誓死拒绝张安国的强婚。王商

  • 法澜澄禅师语录·佚名

    清原澄说,清杲编。二卷。卷上收,住荆州天王禅寺、当阳度门禅寺语录。卷下收住荆州菩提场、报恩禅寺语录、机缘、入室、偈颂、佛事、塔记。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