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42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侯以自称也(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5)。“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6)。

【题解】

本章前半讲“道”是万物的总根源。老子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万物由“道”派生,由“负阴而抱阳”,到“冲气以为和”,说明宇宙万物产生物的过程。后半讲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符合辩证法之道。前后两半,探索道本,上下文词,似若不接,而义仍相关。(采蒋锡昌说)

注释:

(1)诸通行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万物”二字损掩;甲本全部损掩。

奚侗说:“《淮南子·天文训》:‘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道与易异名同体。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

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大田晴轩说:“道,理也;一,一气也;庄周所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阴阳也;三,形气质之始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盖此三者也。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天地之间,形气质具,而后万物生焉,故曰‘三生万物’也。”蒋锡昌说:“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如必以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和气,则凿矣。”

(2)诸通行本皆如此。傅,“抱”作“袌”。范,“冲”作“盅”。马王堆本甲本前句损掩,后句“冲”作“中”。乙本只残剩“以为和”三字,余尽损掩。蒋锡昌说:“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之‘冲’,当作‘盅’,此‘冲’当从本字。《说文》:‘盅,气虚也。’‘冲,涌摇也。’二谊不同。道之盈虚,譬之以器,故用‘盅’,阴阳精气,涌摇为和,故用‘冲’,此其例也。范作‘盅’,非是。”

(3)傅奕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人”作“天下”,“谷”作“橐”,“王侯”作“王公”,“自称”作“自名”。乙本“恶”作“亚”,“惟孤”及“名也”诸字损掩。末句,王弼作:“而王公以为称”,敦煌作“而王侯以自名”,范应元作“而王侯以自谓也”。

蒋锡昌说:“上言生生为道之本,此言谦下柔弱,亦为道之本。盖道能生生,所以有其生;君能谦下,所以守其生。上下文词似若不接,而义仍相关也。”

(4)河上公、王弼、傅奕、范应元及《淮南子·人间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无“故”字及下“或”字,句作“勿(物)或(损)之,之而(损)”。乙本前句损掩,只残留一“云”(损)字,后句作“云(损)之而益”。苏辙无“故”字。

开元、敦煌、古观楼、龙兴碑及《道德真经》诸本,无下“或”字。严遵无“故物或”三字及下“或”字。《文子·符言》篇所引,一作“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一作“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盖同马王堆本乙本。

(5)马王堆本甲本如此。前有“故”字,今删。前句“之所教”三字损掩,据近本补;下句“亦”字讹作“夕”,据今本改。乙本两句全部损掩。范应元作“人之所以教我,而亦我之所以教人”。傅奕同范,无“而”字。他本前句尽作“人之所教”,后句殊参差不一。王弼作“我亦教之”,顾欢、邵若愚作“我亦义教之”,吕知常作“而我义教之”,孙盛作“我亦以教人”。奚侗说:“上‘人’字谓古人,凡古人流传之善言以教我者,我亦以之教人,述而不作也。”张松如说:“下句似仍当从帛书作‘亦议而教人’,意即凡前人之所教我者,我亦发为议论去用以教人。后世诸本‘义’字,正是从帛书中的‘议’字演化而来。”

(6)敦煌、傅、范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前有“故”字,“梁”字作“良”,句中无“其”字,“吾”字作“我”,“将”字损掩。乙本前句损掩,后句作“吾将以为学父”,“为学”二字损掩。“学父”,他本皆作“教父”。范应元说:“《音辩》云:‘古本作学父,河上公作教父。’按,《尚书》‘惟敩学半,’古本并作‘学’字,则‘学’字宜音‘敩’,亦‘教’也,义同。‘父’,始也。今从古本。”罗运贤说:“《说文》:‘父,巨也。’‘巨,规巨也。’‘教父’,即‘教巨’,犹言‘教条’也。训‘父’为‘始’,非是。”

蒋锡昌说:“‘强梁者不得其死’,盖古人遗言。此语与老子思想相合,故老子取以为教条也。”张松如说:“‘敩父’或省作‘学父’,义同教父。父,训‘始’,训‘本’,或训‘巨’(规巨),谊亦相通。故斟酌众说,语译作‘教学总纲’。”张说甚是,今从之。

【今译】

道产生作为统一体的原始混沌之气,这统一体又分裂为阴阳这两个对立面,这两个对立面又产生新的第三者(阴阳和合),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万物)。万物各自包涵阴、阳两个对立面,这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得到统一。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侯们却拿来自我称呼。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增加它,反而受到减损。别人怎样教导我们的,我也用来去教导别人。“强狠霸道的人绝没有好下场!”我要把这个事例作为教人的总纲。

猜你喜欢
  卷六十(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孔颖达
  卷四十一(起元年,尽元年)·孔颖达
  四书劄记卷一·杨名时
  孟子集注考证卷四·金履祥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孔子
  律吕阐微卷二·江永
  经济文衡原序·佚名
  跋·李邦献
  放下就是拥有·李叔同
   二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
  《吕氏春秋》简介·吕不韦
  礼记要义卷第七·魏了翁
  卷九·普济
  记阅书遣闲·太虚
  坊记集传原序·黄道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六白居易新乐府【幷序 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

  • 董二袁刘传第六·陈寿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英雄记曰: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

  • 冠颂第三十三·王肃

    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于阼者,以着代也,阼主人之阶以明其代父醮于客位,加其有成,冠于阶若不体则醮用酒于客位敬而成之户西为客位。醮子肖反三加弥尊,导喻其志,喻其志使加弥尊

  • 卷六十九 魏紀一·司马光

      起上章困敦(庚子),盡玄黓攝提格(壬寅),凡三年。   世祖文皇帝黃初元年(庚子、二二O年)   春,正月,武王至洛陽;庚子,薨。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陳,意思安閑,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

  • ●卷上·刘敏中

      丞相素有盛德,不屑细务,重厚深沉,外莫窥其际。中统四年,自西城入觐朝廷。至尊一见,如有所感,遂以德器遇之,以心膂寄之,拜中书平章事。虽入省预政,默然寡言,几数月余。每事参决,无不中理,八座皆惊。再拜中书左丞相,次领枢密院事

  • 第六十五回 僭帝号大兴逆师 解贼围下诏罪己·蔡东藩

      却说刘海宾 服出奔,行至百里以外,仍被追兵捕获,还京遇害,亦不扳引何明礼,及明礼从泚攻奉天,复谋杀泚,不克而死,当时号为四忠。德宗闻秀实死节,悔不重用,流涕不置,追赠太尉,予谥忠烈。及还銮后,遣使祭墓,亲为铭碑,且至姑臧原籍,

  • 卷二百二十·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春正月庚子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辛丑○改四川布政司右参政房安于交阯布政司○癸卯○赐八答黑商等处使臣满剌马黑麻等宴△交阯贼艮师鲁范公木郑等聚众作乱总兵官李彬追至石室县与战

  • 绎史卷二十四之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周礼之制【五】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其祖祢之礼】仪礼特牲馈食之礼不诹日及筮日主人冠端卽位于门外西面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立于主人之南西面北上有司羣执事如兄弟服东面北上席于门中闑西阈外筮人

  • 五代后梁纪·张居正

    唐昭宣帝之后为后梁。朱温初为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举州降唐,懿宗赐名全忠。全忠后弑昭宗于椒殿,立辉王柷为太子,即位为昭宣皇帝。朱全忠进封梁王,加九锡,吞噬诸镇,卒灭唐室。太祖太祖皇帝,名温,姓朱氏。初从黄巢为盗,既而降唐,赐

  • 卷九十二·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二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朝会上太宗论入合图     张 洎臣准中书劄子奉圣旨入合图宜令史馆修撰杨徽之等四人将旧图比对错误文字改正修毕却送合

  • 卷第一·佚名

    續日本紀巻第一〈起丁酉年八月盡庚子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学士臣菅野朝臣眞道等奉勅撰。」天之眞宗豐祖父天皇〈文武天皇 第■二〉受禪宣命天之眞宗豊祖父天皇,天渟中原瀛眞人天皇之孫,日並

  • 卷一下·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一下长洲余萧客撰序録下吴虞翻周易注十卷【释文一】 九卷【隋书三十二】陆绩周易述十三卷【释文一】 注十五卷【隋书三十二】射慈 字孝宗彭城人【吴志注十四 按孙休传作射慈孙奋传作谢慈

  • 指瑞篇第五一·王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凤凰、骐驎等符瑞是如何产生的。其大旨是要确定符瑞的含意以及它与圣人之间的关系。汉代俗儒认为符瑞是“天使之所为”,把作为符瑞的动物说成是有知的,能自觉执行上天赋予的使命,“

  • 卷二·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二宋 吕本中 撰隐公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公羊传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疾始取邑也【刘氏权衡公羊以谓外取邑不书疾始取邑故书非也公羊以百二十国书言之故云尔不知伐国取邑有赴不赴也赴者书

  • 杂毒海卷一·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佛诞大术胎中无伎俩。毗蓝园里逞风流。年年恶水难回避。烦恼皆因强出头(疎山如)。从来家富产娇儿。才出胞胎便乱挥。到得伎穷双树下。始知四十九年非(懒庵枢)。未曾撞入摩耶腹。两手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一·弘储

    嗣法门人济玑等编住常州夫山祥符寺语到寺升座举临济大师初住镇州一日谓普化克符二上座曰我欲于此建立黄檗宗旨汝二人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三日后普化上来问和尚三日前道什么济便打三日后克符上来问和尚三日前为什么打普

  • 道院集要·晁迥

    三卷。旧本题为《道院集》。宋代晁迥 撰。因此书“ 乃王古选录,迥书,故名集要”。此书主要内容是采拮大家高僧名人之言而录之,大旨主佛教宏论与儒家论点相通相近之言。在体例上为语录之流,并非文集之体。故改隶释家类属,庶

  • 摩诃止观·智顗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