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谁来指点迷津?

【原文】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6)谁以(7)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8)也,岂若从辟世之士(9)哉?耨(10)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2),吾非斯人之徒(13)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以称“沮”,称“溺”。②耦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③津:渡口。(4)执舆:拉着马的缰绳驾车。指孔子当时正代子路拉着马的缰绳。(5)滔滔:本指周流的样子,这里形容动乱。(6)而:同“尔”,你,你们。(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谁的意思。(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道的人以求天下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是避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10)耨: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11)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③“鸟兽”句:与乌兽同群暗指隐居山林。③斯人之徒:斯,这,这些。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译文】

长沮、桀溺两入并排耕地。孔子经过他们那里,派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道;“那个手拉疆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正是。”长沮便说:“那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是。”桀溺便说:“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天下到处都是动荡不安,你和谁在一起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那避开坏人的人,何不跟着彻底避开乱世的人呢?”说完便继续埋头耕作而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他们二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怅惘地感叹说:“既然不可以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人相处又和谁相处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它了。”

【读解】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职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在哪里去寻找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在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去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梁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他们在指眯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就连孔子听了他们话后,不也怅悯不已而有所感慨吗?

但从实践上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在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还“耦而耕”,二人并肩操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啊。这是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的矛盾。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也说得非常真实:“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和你们一起出来奔走,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了。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其实,孔子选取的,是比长沮、桀溺们更艰难困苦,更具有悲剧色彩的道路,而长沮、桀溺们所选取的,是不愿意为社会负责任的撒手不管的路。概而言之,正是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拯救与逍遥两种人生态度的根本区别。而正是这两种人生态度铸造着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其影响逾千年而不衰,经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转折点上,供我们选择和决断。

所以,我们绝不要轻忽了这段看似寻常,不过是问问路的文字。这可不是一条寻常的路啊,回到我们话题的开始,所谓“指点迷津”,到底谁知道渡口在哪里呢?

是长沮、桀溺还是圣人孔子?

不同的你、我、他应该有不同的回答罢!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孔颖达
  卷四十六(昭十三年)·孔颖达
  大学章句·朱熹
  刑约第十六[缺]·商鞅
  卷九十四·湛若水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七·胡广
  第六章 4·辜鸿铭
  卷八·鄂尔泰
  第五十四卦:《归妹卦》·佚名
  大乘品第十二·佚名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八·唐慧琳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成大乘论·太虚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画遇·李渔

    〖西地锦〗(外高冠、盛服,丑扮家僮,净扮船家随上)扪箧愁倾秋水,韬精怕起虹霓。唾壶铜铸敲还碎,只余铁笛堪吹。侠气何曾忤太和,心平不虑世偏颇。从来天坏须人补,莫道今时缺陷多。自家江秋明,字怀一,别号松溪道人。生来躯貌昂藏,襟

  • 第三十五出 计竦·李渔

    〖一剪梅〗(外冠带,净、丑扮役随上)人到神京眼自高,帝座非遥,相座非遥。(老旦上)家门将至喜偏饶,儿会今朝,媳会今朝。(外)去国常忧白发新,回来幸是黑头人。(老旦)只因天末多乡思,添却眉间几道顰。(外)夫人,我和你奉旨还朝,已到京师地界了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陆采

    第十一齣 氐羌谋叛【夜行船引】〔淨领四将校上〕雄据西夷名号显。耻称籓频将鬚捻。一奋干戈。中原席卷。方见轰雷掣电。阴阳分内外。人物辨华夷。在外爲酋长。王封亦不卑。咱乃氐羌国王是也。形体并生于天地。名称无

  • 慈姑的盆·周作人

    绿盆里种下几颗慈姑,长出青青的小叶。飘带似的暗绿的水草。秋寒来了,叶都枯了,清冷的水里,荡漾着两三根,时常有可爱的黄雀,在落日里飞来,只剩了一盆的水。蘸水悄悄地洗澡。十月二十一日

  • 第二出 矢忠 (正宫调先天韵)·丁耀亢

    【瑞鹤仙】(生儒服上)怀璧青云远,论雄才浩气,皋夔堪展。家贫叹炊短,况椿萱久弃,鹡鸰非伴。初谐伉俪,喜效梁鸿举案。且待时飞跃风云,抱膝暂藏书剑。落落生平气志雄,倚天孤剑吐长虹。阮生失路心常壮,原宪家贫道未穷

  • 卷十六·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六 【起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尽丙辰明孝宗弘治九年】凡九年 【戊申】孝宗敬皇帝元年春正月以何乔新为刑部尚书【乔新初为刑部侍郎以刚正为万安刘吉所忌帝嗣

  • 读礼通考卷四十九·徐乾学

    丧仪节十二卒哭仪礼士虞礼记卒哭他用刚日亦如初曰哀荐成事【注详前卷】干学案士虞礼经文但言虞祭而止初不及卒哭祔祭唯记文有之故今即取记文以补经文云 又案亦如初者谓所行祭礼悉如虞祭也献毕未彻乃饯【注卒哭之祭既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百一·佚名

    光绪十七年。辛卯。九月。壬戌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辛卯皆如之。外记  ○热河都统德福奏、蒙员嘎卜带兵越界缉贼致毙多命。案情讯有端倪。应解回奉省集讯。以期速结。得旨、

  • 一七二 章太炎的北游·周作人

    北伐方才告一段落,一二三四集团便搞了起来,这便是专心内战,没有意思对付外敌,予敌人以可乘之机,于是本来就疯狂了的日本军阀闹起“九一八”事件来了。随后是伪满洲国的成立,接着是长城战役,国民党政府始终是退让主义,譬犹割肉

  • 卷二百九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九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近习宋徽宗时陈次升弹裴彦臣疏曰臣窃惟人之无礼於君者臣子恶之如鹰鸇之逐鸟雀况身居言责其可默乎臣访闻今月十三日御药阎守懃在御前呈进文字内臣裴彦臣对君上用

  • 卷二十一·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二十一明 郭良翰 撰臣谥追赠前朝诸臣文节谢枋得【宋招谕使     知道德博 闻河南信信州景      泰谨身制 度州】忠烈纪信【人汉将军     追封危身奉上荥泽     侯正

  • 卷第二十七·道宣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职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   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

  • 大乘义章 第四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四卷远法师撰义法聚中此卷五门(十七因义 十一空义 十二因缘义 十八空义 二十二根义)十因义七门分别(列名解相一 十因生法二 对二因分别三 对六因分别四 对缘分别五 对果分别六 对人辨异七)第

  • 序·佚名

    续藏经 径石滴乳集 清 真在编 机云重续 序 径石滴乳者。山铎在公所编。道脉渊源之书也。书垂成而在公脱去。其得法门人石源云公。取而录成之。以彰先人之用。以述宗统之全。其编始自径山。采於曹石仓谭埽庵及钱牧

  • 清史稿·赵尔巽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529卷,系近代赵尔巽主编。书中所录内容以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记载了296年清朝的历史。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由清史馆的赵尔巽、缪荃孙、柯邵忞、吴迁燮等,根据清

  • 坦斋通编·邢凯

    宋代笔记。《四库全书》馆臣所见本不著撰人名氏。《说郛》本题为“宋邢凯撰”,亦不详其爵里时代。据书中内容知成书于宋宁宗以后。原书散佚,不可知其卷帙。《四库全书》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录而成,凡数十条,编为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