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章 刑措

 

  孔子曰:“必也使无讼乎!”太平之世,治至刑措,乃为至治。伤哉乱世也!人民之生,恶质愚性,触刑犯网,刻削肌骨,断绝躯体,殃被亲族;若其损害廉耻,败坏风俗,浸薰天性,尤其大者矣。夫原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夫人之生而有身有家,则不能无贫困也,天也;以贫困之故则不能忍,不能忍则有窃盗、骗劫、赃私、欺隐、诈伪、偷漏、恐吓、科敛、占夺、强索、匿逃、赌博之事,甚者则有杀人者矣。不治其救贫之原而严刑以待之,衣食不足,岂能顾廉耻而畏法律哉!人之生而有生殖之器,则不能无交合色欲之事者,天也;以天之故则必不能绝,必不能绝则必有氵㸒奸之事,自情好、强合、占夺、偷抢以至渎伦、乱宗、杀人、倾家者有矣。虽有万亿婆罗门、佛、耶稣欲救之而欲绝其欲,而必不能使全世界人类绝交合之欲也。假令能从其教而绝之,则全世界之人类,不数十年而尽绝矣,则莽莽大地复为草木禽兽之世界矣。然使永永为草木禽兽之世界,犹之可也,然未几则兽类进化,展转为人,才智复出,又相争矣,是徒举全地百亿万年经营辛苦而得有文明之世界而草莽之,其为大祸莫有过焉,比之其纵色欲交合之害,过之不啻恒河沙倍矣。是故诸教主之教,幸人不尽从之耳,若尽从之,则人类绝而大祸至矣。不善其救欲之源,徒严律待之,彼色欲不给,岂能顾廉耻而畏法律哉!若夫有君长则有争而倾国为兵;有父子兄弟宗族则有亲,而望养责善争分之讼狱起矣;有夫妇则争色争欲而奸氵㸒、禁制、责望、怨怼,甚至刑杀之事出焉;有爵位则有钻营、媚谄、作伪、恃力、骄矜、剖夺之事起矣;有私产则田宅、工业、商货之争讼多焉;有尸葬则有墓地之狱焉;有税役关津,则逃匿欺吞之罪生矣;有军兵则军法尤严重,杀人如草芥焉;有名分则上之欺凌压制、下之干犯反攻起矣。此外违乎人之情,离乎人之性,反乎人之欲,远为期而责不至,重为任而责不胜,凡若此者,皆设网罗,张陷阱,而致人入于刑,兴人于讼者也,人道所必不能免也。不知治此,而日张法律如牛毛,日议轻刑如慈母,日讲道德如诸圣主,终不能救之也,无具甚矣。诸帝王之号称仁者,诸教主之号称圣者,不过如巫者医者之治沈病然,铙钹并作,灯烛杂陈,或祓除其不祥,或针灸其孔穴,间有小瘳,而终不能起其沈疴而至于长生也。滔滔数千万年,往者圣哲已矣,虽有良医如婆罗门,如耶、佛及希腊诸哲,暨于近哲,方亦多矣,而深山僻野,药材不具,医器难作,生当据乱,不逢其世,有术无具,如之奈何!今之世,药犹未备也,吾思救之之方,将来之瘳此无量大病者,必当行之也。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庄子论墨子曰:“离天下之心,生人不堪。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之教不能行者,以生人不堪故也。今诸圣主之道,其亦有离于天下而生人不堪者耶!惟大同之道,无仰事、俯畜之累,无病苦、身后之忧,无田宅、什器之需,无婚姻、祭祀、丧葬之费;孑然独立之一身,少有二十年学校之教,长有专门生计之学,老疾皆有所养,作工仅三数时,其无业而入于恤贫院者尚不患无所养也。若稍有所犯,终身不齿,无所迫而为之,何忍自绝于向上!即谓人性无厌,贪心易起,则又经累世大同之化,传种改良,则无复有窃盗、骗劫、赃私、欺隐、诈伪、愉漏、恐吓、科敛、占夺、强索、匿逃、赌博乃至杀人谋财之事,则凡此诸讼悉无,诸刑悉措矣。太平大同之世,男女各有独立之权,有交好而非婚姻,有期约而非夫妇,期约所订,长可继续而终身,短可来复而易人。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相离,既无亲属,人人相等。夫宽游堤以待水泛,则无决漫之虞;顺乎人情以言礼律,则无氵㸒犯之事矣。夫人禀天权,各有独立,女子既不可为男子之强力所私,其偶相交合,但以各畅天性。若夫牝牡之形,譬犹锁钥之机,纳指于口,流涎于地,何关法律而特设严防哉!筑坚城者适召炮攻,立崇堤者适来水决,必不能防,不如平之,故不若无城无堤之荡荡也。况男有侍妾则为义,女有向背则为奸,故严刑峻法特为男子之私设之耳,岂大同人权并立时所可有哉?故大同之世,交合之事,人人各适其欲而给其求,荡荡然无名无分,无界无限,惟两情之所属。人人可得,故无复有强合、占夺、抢争之事;人人可合,故无复有和奸、逼氵㸒之名;无亲无属,故无复有乱宗、渎伦、烝报之恶,又安有帷薄之讼、氵㸒奸之刑哉!惟自由之义,乃行之于二十出学之后。若在童男、童女之时,身体未成,方当学问,受公政府之教养,未有独立之权,亦无自由之义,不独强奸之有害,亦交合之损身,自当在禁防之列,此在教师之训导,又在友朋之激厉。苟不谨而犯此,虽不速于刑狱,亦当见摈清议,削减名誉,此为冒犯学规,不隶刑司焉。至强奸童幼,有损身破体者,本当予以严刑。惟此等恶风,皆出于中世氵㸒律过严之时,人有欲而无所泄,故致犯此。若太平之时,人得所欲,何事强奸童幼,为绝无滋味之事,可不待防。若果有之,付之公议以定其罚可也。盖法律之立,所以预防为非,太平之世,苟尚有恶欲若此者,必非自好之士,亦必不畏法律,故无须矻矻以制刑书也。他事仿此。盖古世法律未立,议事以制,中世有法律以防奸恶,太平无律,复类上古,以人不为恶,不须预防也。女色既易,固可无犯,然美男破老,固又有好男色者,虽索格拉底已有之矣,虽非阴阳之正,或于人身有损,然好色亦未有不损者。人情既许自由,苟非由强合者则无由禁之。夫公理本无善恶是非,皆听圣者之所立。佛法戒氵㸒,则孔子之有妻亦犯戒律,当堕地狱矣;孔子言不孝无后为大,则佛、耶二教主亦犯戒律矣;莲华生、亲鸾及玛丁路得公然在佛、耶界内创新教而行氵㸒,然天下亦无有非之者,且多从之者:西藏红教居大半,皆居莲华;日本亲鸾教,从者人过千万;路得新教,则过万万矣。故知善恶难定,是非随时。惟是非善恶皆由人生,公理亦由人定。我仪图之,凡有害于人者则为非,无害于人者则为是。昔之禁男色者,恐好于彼则恶于此,虑害嗣续而寡人类,故禁之。太平之世,男女平等,人人独立,人人自由,衣服无异,任职皆同,无复男女之异,若以氵㸒论,则女与男交,男与男交,一也。其时人太安乐,不患人类之不繁,无待过虑。其有欢合者,不论男女之交及两男之交,皆到官立约,以免他争。惟人与兽交,则大乱灵明之种以至退化,则不得不严禁矣。太古之世,兽交最多,人之本始,亦自灵兽之交展转而成。印度古昔有驴仙人,尚未大脱兽交之俗;犹太女子成人,至今先与羊交,故摩西立法之先,有交兽者杀,与周公之群饮勿佚、尽拘以杀,同虑以恶种乱灵明之种也,则其时兽交之俗盛矣。中国文明已久,早无此风,故律无明文,然今各国所传,其交猴、犬、豕、牛、马而生子类兽者不绝,“羡杀乌龙卧锦茵”,李义山之所为诮也。香港某氏妇畜犬而与卧起,火发不能脱。前年加拿大女子生狗,登于报纸。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称一何某者,畜牝豕十数,闭门与交,其生豕多有人头者。又称有妇与马交而死,有男子与牝牛交而死。大约畜猴、犬交者盖多矣。此于保全人种之大义最为悖反,若有此者,应科非常之严律,视为大逆不道。然究其所因,皆由中世禁氵㸒之律法过于崇严,而人欲之大发有不可禁,故至陷此乱种之不道。若在大同世,但在情欢,绝无禁戒,则人得所欲,以文明之人类,起居饮食备极香美,岂能复与兽交哉!义当无之,可不立禁。若有犯此者,公议耻绝,不齿于人可也。

  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氵㸒之防,蔡制、责望、怨怼、离异、刑杀之祸;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怙力、强霸、利夺、钻营、佞谄之事;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无尸葬,则无有墓地之讼;无税役、关津,则无有逃匿、欺吞之罪;无名分,则无欺凌、压制、干犯、反攻之事。除此以外,然则尚有何讼,尚有何刑哉!我思大同之时,或有过失而必无罪恶也。其过失为何?于一业一职之中,或有失职误事者焉,或有失仪过语者焉。以二十年学校之教,化行俗美之休,人性既善,精力又强,其殆并失误而无之;必谓有之,此亦不待刑讼者也。故大同之世,百司皆有,而无兵、刑两官。其各业各职之失误者,失仪过语之非礼者,皆归其本司依例教戒,或少加罚锾极矣。即两有诤论,亦君子所有,太平之世或不能无,则公请评事人定其曲直,不须设理官也。故太平之世无讼,大同之世刑措,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不待理矣。故太平之世不立刑,但有各职业之规则,有失职犯规而无干刑犯律也。自职规之外,立法四章而已。 

猜你喜欢
  朝事第七十七·戴德
  天方性理图传卷四·刘智
  春秋释例卷三·杜预
  论语纂疏卷一·赵顺孙
  论语集说卷七·蔡节
  孟子集注考证卷五·金履祥
  尽善尽美的追求·孔子
  卷七·陈启源
  卷九·魏了翁
  政经·真德秀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太虚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略评·太虚
  佛说离垢施女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吴沆

      《环溪诗话》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皆品评吴沆之诗,及述沆论诗之语。卷首称沆为先环溪,又注其下曰:“此集非门人所编,只称先生为环溪,盖其後人所追记。”赵与峕《宾退录》称为吴德远《环溪诗话》,似乎沆所自著者

  • 第四折·李文蔚

    (桓冲领卒子上,云)文安四海擎天柱,武定八方架海梁。小官乃大司马桓冲是也。因秦兵入寇,有谢安举保他侄谢玄为帅,领兵十万,过江迎敌,前至寿春八公山,将百万秦兵,一鼓而下。剿除秦寇,皆赖圣人洪福。今奉上命,在于帅府安排筵席,犒劳

  • 卷五·常璩

    钦定四库全书华阳国志卷五晋 常璩 撰公孙述刘二牧志先王命史立典远则经纪人伦三材炳焕品物章矣然而有志之士犹敢议论於乡校之下刍荛之人加之谣诵於林野之中管闚瞽言君子有采所以综核羣善休风惟照也公孙述刘牧二主之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大明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九敕修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乙丑朔免百官朝贺 赐大学士朱赓上尊珍馔 丁卯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理署察事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协同行事故事察典在岁正二日定

  • 金佗稡编卷一·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一宋 岳珂 撰高宗宸翰上绍兴四年春三月先臣奏请先复襄邓六郡以图中原会方议通金好重於深入乃赐御札命先臣毋出李横所守界勅岳飞稔卿忠义之心通于神明故兵不犯令民不厌兵可无愧於古人矣今朝廷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刘子卷六       北齐 刘昼 撰文武第二十八规者所以法圆裁局则乖矩者所以象方制镜必背轮者所以辗地入水则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陆必踬何者方圆殊形舟车异用也虽形殊而用异而适用则均者盛暑炎蒸必藉凉

  • 卷十七·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七>后褘衣【褘衣后祭先王之

  • 卷六十九·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六十九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公羊传注疏【案马氏通考云春秋公羊疏崇文总目不着撰人名氏援证浅局出于近世或云徐彦撰陈氏书録解题云广川藏书志云世

  • 卷四·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四曲礼下名义与前篇同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

  • 土敝则草木不长(1)·戴圣

    ——淫乐如洪水猛兽【原文】土敝则草木不长(2),水烦则鱼鳖不大(3),气衰则生物不遂(4),世乱则礼慝而乐淫(5)。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6)。广则容奸(7),狄则思欲(8)。感条畅之气(9)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惠洪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余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

  • 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佚名

    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忍为最自守,泥洹佛称上。舍家不犯戒,息心无所害。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饥为大病,行为最苦。已谛知此,泥洹最乐,少往善道。趣恶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安。从因生善,从因堕

  • 中观论疏卷第一(本)·吉藏

    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将欲释文大明二义。初释因缘品名。二论开合。释因缘品名略为五门。一通别门。二正名门。三释名门。四破申门。五同异门。问何因缘故标中观论。复题观因缘品。答略明四义。一者中观论是一部之通名。

  • 卷第四·朝宗通忍

    嘉兴大藏经 朝宗禅师语录朝宗禅师语录卷第四侍者 行导 编小参住祇陀林为五峰学和尚起灵小参云龙换骨蛇蜕皮名为外道此阴灭彼阴生见堕尝情直饶不生不灭无去无来也未是衲僧立地处在所以五峰和尚末后一着显露真风掣

  • 蒙求·李翰

    凡3卷,现存本2484字。书名取自《易·蒙卦》:“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是一部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课本,唐代李翰所作,宋徐子光注。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书4字一句,一句概括一

  •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佚名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文言内丹修炼之法。谓人身中有七宝,「精是水银,血是黄金,炁是美玉,髓是水晶,脑是灵砂,肾是王车璖,心是珊瑚。此是七宝,归身不散,炼就大药,万神尽

  • 七发·枚乘

    汉枚乘作。本文假设楚太子患病,吴客往问,用七种不同类型的事启发楚太子,故名《七发》。文中开头一段作为序曲,叙述此文写作的缘起,下面依次陈说音乐、美食、车马、游观之乐,但都引不起太子的兴趣;再说以田猎、观涛,太

  • 本语·高拱

    六卷。明高拱撰 。此书成于万历四年 (1576年),距高拱罢归之日已是十三年了,所以其开卷即以否泰两卦君子小人消长为言。其中论裴度、论刘晏,皆阴以自比。论李林甫、论哈玛尔,皆以阴比徐阶。论卢怀慎,则阴比殷士儋辈,因不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