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  备高临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适人积土为高,以临吾城,薪土俱上,以为羊黔,蒙橹俱前,遂属之城,兵弩俱上,为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问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强弩之(2),技机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则羊黔之攻败矣。

备临以连弩之车,材大方一方一尺(3),长称城之薄厚。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内,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植(4),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同铜(5),一石三十钧。引弦鹿长奴(6)。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钩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横臂齐筐外,蚤尺五寸,有距,搏六寸,厚三寸,长如筐有仪,有诎胜,可上下,为武重一石,以材大围五寸。矢长十尺,以绳□□矢端,如如戈射(7),以磨■卷收(8)。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人六十枚(9),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

遂具寇,为高楼以射道(10),城上以荅罗矢。

[注释]

(1)《备高临》是墨子研究城池防守战术的篇章之一。主要阐述如何对付敌人采用居高临下攻城方法的战术。(2)“强弩”后应加“射”字。(3)“尺”字前疑重“方一”二字。(4)“缚”字应作“缚”。(5)“同”字应作“用”。(6)“长奴”应作“卢收”。(7)“戈”应作“弋”。(8)“磨”应作“磿”。(9)“人”应作“入”。(10)“道”应作“适”。

[白话]

禽滑厘一再谦拜后说:“请问:如果敌人堆积土古筑成高台,对我城造成居高临下之势,木头土石一齐上,构筑成名叫羊黔的土山,兵士以大盾牌做掩护从高台土山上一齐攻来,一下子就接近了我方的城头,刀箭齐用,该怎么对付呢?”

墨子先生回答说:你问的是对付“羊黔”进攻的防守办法么?“羊黔”这种攻城办法,是带兵打仗者的蠢办法,只会将自己的士兵弄得疲劳不堪,不足以给守城一方造成危胁。守城的一方只要在城头上继续加高做所谓“台城”,依然对羊黔保持居高临下之势,台城左右用大木编连起来,两旁各横出二十尺。这种临时做成的台城又叫行城,高度为三十尺。在上面用强劲的弓箭射击敌人,凭借“技机”和精妙的武器对付敌人,这样一来,用羊黔之法进攻就失败了。

对付筑台居高临下的进攻,还可以使用一种连弩车。造这种车的木材,要大小一尺见方,长度与城墙厚度相等。两根车轴,三个轮子,轮子装在车箱当中,车箱上下两个,左右各做两根立柱,还有横梁两根,横梁的左右两头都是圆榫头,榫头直径四寸,把有把的箭都捆在左右两边的柱子上,弓弦相钩,连到大弦上。弓把前后与车箱齐平,车箱高度为八尺,弓轴距下面的车箱三尺五寸。连弩的“机括”用铜做成,重一百五十斤。用辘轳收引弓弦。车箱周长为三围半,左右两边装有“钩距”,“钩距”三寸见方,车轮厚一尺二寸,钩距臂宽一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横臂与车箱外缘齐平,臂端一尺五寸的地方装有叫做“距”的横柄,柄宽六寸,厚三寸,长度与车箱相

应。还装有一种瞄准仪,有出入时可以上下伸缩调整。再用大小一围五寸的木料做一个弩床,床重一百二十斤。箭长十尺,用绳子栓住箭尾,就象用细丝绳系住射空中飞鸟用的箭一样,以便将箭收回,不过这里是用辘轳卷收。箭高出弩臂三尺,用箭没有固定数,但至少要保证出入有六十枚,小箭就不必收回了。象这样的连弩车,十人掌管使用一辆。

为了成功地抵距敌人的进攻,筑了高楼射击敌人,还得在城上用草编成厚厚的遮掩物来遮挡和收取敌方射来的箭。

猜你喜欢
  孟子字義疏證卷中·戴震
  卷十七 大学四或问上·黎靖德
  处世的艺术·孔子
  第十六章 12·辜鸿铭
  卷十一·姜宝
  卷二·孔颖达
  卷一百六十七·秦蕙田
  春秋诸国兴废説·胡安国
  禹贡指南卷一·毛晃
  卷八·姚舜牧
  后记·佚名
  庄公·庄公二十七年·左丘明
  卷第三十·道原
  在锡兰科仑坡麻里卡坎达最高巴利文学院致词·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一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阮阅

      ●卷六·评论门二  王右丞好取人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华英集》中句也。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李嘉句。僧惠崇有诗云:“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

  • 李羣玉诗集巻中·李群玉

    今体七言长沙春望寄涔阳故人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防防云中逺树黒离离依防水戍闻疎鼔掩映江村见酒旗风暖艸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金塘路中山川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人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

  • 卷四百二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一 邵宝 送刘时雍行边 司徒始受命朝野贺得人两边数万骑所望公一身公囊无刍粮公心有经纶孜孜为国念对越天与神公复不自用乃荐一二臣遗事旁搜阅微

  • 庐溪集钞·吴之振

    王庭珪题宣和御画玉锁宫扉三十六,谁识连昌满宫竹。内苑寒梅欲放春,龙池水暖鸳鸯浴。宣和殿后新雨晴,两鹊飞来向东鸣。当时妙手貌不成,君王笔下春风生。长安老人眼曾见,万岁山头翠华转。恨臣不及宣政初,痛哭天涯观画图。舟次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七·徐乾学

    宋纪四十七【起上章执徐五月尽十二月凡八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康定元年五月甲寅朔诏前殿奏事毋过五班余对后殿命太官赐食 乙夘再赠金明都监李士彬为宿州观察使仍以其从兄内殿承制士绍为金明

  • 第四十三卷清雍正·缪荃孙

    世宗雍正元年春正月壬辰,陈鹏年以病剧,奏以齐苏勒署河道总督。乙未,谕户部:“原任两江总督常鼐劾奏两淮巡盐御史张应诏科派加斤银两,经工部尚书李先复等审明复奏。尔部驳诘,以为加斤银两去年众商既已供为张应诏所派,今常鼐身

  • ●洹词记事抄小引·李鹗翀

    洹词崔文敏公侍郎铣集也文皆古峻不类今之靡靡缘饰者篇中及宋事与国家先辈事迹其拟议出于他籍之外可为论世经国之一助不当埒于应酬制作间也时庚子秋白露前六日檐溜淙淙聒耳偶检诸笥摘而录之以便搜阅凡不涉记事者皆不录

  • 耶律章奴传·脱脱

    耶律章奴,字特末衍,季父房之后裔。父查剌,隐居不仕。章奴聪明机敏,善于谈论。大安年间,补为牌印郎君。乾统元年(1101),累迁至右中丞,兼领牌印宿直事。六年(1106),因为值宿不谨慎,降为知内客省事。天庆四年(1114),授东北路统军副

  • 卷二百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十二人物志九十二忠义传四【满洲八旗四顺治九年至十八年共一百九人】巴什泰巴什泰满洲镶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图鲁什硕翁科洛巴图鲁次子也天聪八

  • 卷十二·李光坡

    <經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述註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十二安溪 李光坡 撰内則第十二疏曰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閨門之内軌儀可則故曰内則后王命冢宰降德於衆兆民註曰德猶教也萬億曰兆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疏

  • 卷七·道世

    △第六地狱部(此别八部)▲述意部第一夫论地狱幽酸,特为痛切。刀林耸日,剑岭参天,沸镬腾波,炎炉起焰;铁城昼掩,铜柱夜然。如此之中,罪人遍满。周慞困苦,悲号叫唤。牛头恶眼,狱卒凶牙。长叉拄肋,肝心碓捣,猛火逼身,肌肤净荆或复舂头捣

  • 弘明集卷第一·僧祐

    牟子理惑(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

  • 卷八·晁迥

    圆觉经中所说禅观法门粲然该备吾今约已随宜决择其一以为入道之权舆威徳章中说三种观门今取其三观之初者经云以浄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

  • 卷下·印光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民国己卯冬作时年七十九)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陈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通达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人俱&mdash;&mdash;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善解脱,善得自在犹如大龙;唯阿难在学地须陀洹果

  • 第一义法胜经·佚名

      元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第一义法胜经翻译之记  夫爱法者必深善根。涅槃经云。供佛二恒。魏尚书令仪同高公。重法心成。生上财想。博采梵文。广崇翻译。且第一义法胜经者。诸法门中。此其髓也。公意殷诚。感之

  • 卷第二·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今辩重编小参元旦。小参。云。新年头佛法有一人道得。祇是无舌。一人有舌却又道不得。且道者两人那个是亲。那个是疏。皂白得出。分付钵袋子。小参。满口道出。满口道不出。满口道出总没

  • 钟律通考·倪复

    六卷。明倪复(生卒年不详)撰。复字汝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是书凡二十七章,始于《黄钟本原》,终于《风雅十二诗图谱》。其中或标卷目,或不标卷目,疑传写者有所佚脱,非其旧书。卷首有嘉靖丙戌(1526)张邦奇序,谓其本之《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