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席书传

席书,字文同,四川遂宁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职郯城知县,后来进入朝中当工部主事,又改任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十六年,云南发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莹前往视察,经奏准罢免了三百多名监司以下的官吏。席书上书说“:灾异的来由在于朝廷,不因为云南自己,就如同人元气内伤,然后四肢才长出疮疤一样。朝廷是国家的元气所藏之处,云南只是四肢而已。怎么能撇开生成毒气的根源不管而专门去医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现在内府所要求的供应量比以前大了几倍,吃闲饭的冗官有几千人,投机而做校尉的有几万人,请佛道设坛求福的活动连无虚日,织造一事不停地烦扰百姓,各种赏赐超越了应有的限量;皇亲吞并百姓的田地,宦官又不停地派出为官;大案有了本人的招供都不敢法办,刑官也不敢申诉;贤能的大臣闲住在家不加委任,因谏诤被贬的下级官员也未予复职;文武官员可以传子接班,由此使等级名分乱作一团。灾异给我们的警告偶然在云南出现,想拿远方的当地官吏来抵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汉朝时一次朝廷要派八个使臣外出巡行天下,张纲却说:‘豺狼正当道,怎么去向狐狸问罪?’现在樊莹充当巡察,没能力弹劾外戚和大臣,却去考核、罢免云南的地方官吏,真是舍本治末。我请求陛下把我所说的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其他有什么大的弊端应当革除的,或是有什么大事应该举办的,命令各有关部门列举上奏,该举办的举办,该革除的革除。”当时孝宗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武宗时,席书先后担任过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当时王守仁被贬任龙场驿丞,席书选取州县子弟,请守仁教育他们,由此这个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爱好学问。经几次升迁,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造反时,他紧急召募了二万士兵前往讨伐。到江西时反贼已被平定,他于是返回去了。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前往巡抚湖广。宦官李镇、张..假借进贡和御用食盐为名搜括了十余万钱,席书上书揭发了他们。

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长江南北那年大闹饥荒,他奉命到江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供应难民,使无数人得以生存。

当初,席书还在湖广时,看到朝廷讨论“大礼”,还没有定论,他揣摩世宗向着张璁、霍韬一边,就提出自己的意见说:“过去宋英宗作为濮王的第十三个儿子过继给仁宗当了太子,现今皇上是以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入宫来继承王位。英宗的过继在仁宗当政期间,现在皇上即位是在武宗逝世之后。议论的人以为陛下继承武宗的王位,但仍然是兴献帝的儿子,应另为兴献帝立庙祭祀。张璁、霍韬的意见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最尊贵的皇帝不能有两个。陛下对武宗说来亲戚关系是兄弟,等级名分却是君臣。既然把孝宗供奉为宗庙中的神主,还能有别的什么称号吗?对亲生父亲,称为“皇考兴献王”,这是千秋万代不可改变的经典。礼臣再三坚持己意上奏,并没有错。但是礼应以人情为根基,陛下作为尊贵的天子,亲生父母假如没有尊称又怎么行呢?所以尊崇亲生父母为帝、后,告慰双亲,这是不可抑制的感情。为现在考虑,应当定兴献王的尊称为“皇考兴献帝”。另外在宫廷中间为兴献王立庙,逢年过节祭祀过太庙以后,仍旧用天子之礼在宫廷中祭祀兴献王,这或许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吧。”

这个奏议写好后,正好朝中大臣竞相攻击张璁的意见为邪说,席书害怕,不敢往上呈交,但私下里给桂萼看过,桂萼同意他的意见。三年(1524)正月,桂萼写了一篇奏疏连同席书这一篇一起交了上去。世宗看过很高兴,催着召他进京问话。不久,诏书传下,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就停止了对他的召见。正好礼部尚书汪俊因为争论建庙一事免职,世宗就传下特别诏书让席书接替他。按照往常的惯例,礼部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大都任用翰林官。这个时候满朝大臣正在起劲地排斥不同意见,席书的升迁又没有经过朝廷公举,因此大家纷纷上书攻击席书,直至诋毁他在江北赈济灾荒时不成样子,私人侵占了很多钱财。席书自己也一再辞谢这个任命,又抄录他写的《大礼考议》递了上去,并且请派遣官员去检察他赈济灾荒的情况。世宗为此派司礼中官,户、刑二部侍郎,锦衣指挥前往检察,一面更急切地催他入朝。等他走到德州,就听说朝中大臣在宫门外跪地哭谏,全部被关进了诏狱。席书飞章上书说“:议礼的学者们,一贯有名地聚说纷纭。两种意见相对立,必定有一对,有一错。陛下选用对的意见,而对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要太计较。请宽恕那些人的过错,让他们改过自新好了!”世宗没同意。

那年八月席书入朝后,世宗格外地加以慰劳。过了一个月,朝廷组织大臣们进行大讨论,席书递上奏章说:

“夏、商、周三代的办法是父亲死了,儿子即位,哥哥死了,弟弟接续,从夏朝到汉朝两千年里,没有过把侄儿立为太子的。汉成帝根据个人的好恶立定陶王,才破坏了三代传承王位的典礼。宋仁宗立濮王的儿子为太子,英宗即位后,也始终没有把濮王称作伯父。现在陛下出生于孝宗逝世两年以后,竟然不说是继承武宗的王位,而要间隔十六年往上去把孝宗作为父亲,这样伦理、大义就都差错无余了。况且您又未曾被立为太子,与汉、宋的情况也不相同。自古以来天子没有大宗、小宗的区分,也没有亲生、过继的不同。《礼经》中所记载的是大夫、士人的礼节,不能运用于帝王。伯父子侄的关系如天经地义,不能改变。现在以伯为父,以父为叔,改变正常的伦理,这还是少有的稀奇事呢。

“能体现三代王位传承的大义,并超出汉、唐入继王位全靠私人好恶的办法,莫过于我朝的《祖训》了。《祖训》说“:朝廷如果没有太子,哥哥死后,一定要让弟弟继位。”这样说来,继位的人实际上是接续王统,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伯父自然应该称为皇伯考,父亲自然应该称为皇考,哥哥自然应称为皇兄。现在陛下已经把献帝、章圣尊称中“本生”两字去掉,又交给我们大家讨论。我和张璁、桂萼、献夫及其他文武大臣都讨论说:世上没有两样真理,一人没有两个父亲。孝宗皇帝是您的伯父,应称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是您的伯母,应称为皇伯母。献皇帝是您的父亲,应称为皇考。章圣皇太后是您的母亲,应称为圣母。武宗仍旧称为皇兄,庄肃皇后应称为皇嫂。我们十分希望陛下能遵行孝宗皇帝仁爱万物的美德,牢记昭圣太后拥立陛下的功绩,今后更加孝敬他们,始终不要中断,这样皇家的伦理、王位两个方面就都得到了正确处理。”

这篇奏议递上后,世宗诏令布告全国,对兴献王的尊称到这时终于确定下来了。

世宗隆重地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后,朝廷内外献媚邀功的人接踵而来。锦衣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以前因罪被削职,现在迎合世宗心思上书请把献帝在显陵的灵柩迁葬到天寿山。工部尚书赵璜等斥责了这个建议的荒谬,世宗却又交给大臣们讨论。席书于是召集大臣们上书说“:显陵是先帝遗体和魂灵安处的地方,不能轻易动它。过去高皇帝没有迁移过祖陵,文皇帝也没有迁移孝陵。随全等是谄谀的小人,敢随便谈论皇陵的事,应该交给法司问罪。”世宗批复说“:先帝的陵墓在远处,我日夜牵挂,难过得受不了。希望你们再作详细讨论,然后打报告上来!”席书又召集大家讨论,极力上书说不行,这才作罢。

席书认为“大礼”告成,应该采取措施满足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于是列举了十二条刷新政治的建议递呈上去,世宗以赞赏的口吻做了批复。大同发生兵变,杀死了巡抚张文锦,毁坏了总兵官江桓的大印,从监狱中放出原先的将领朱振,让他代替江桓。世宗迁就叛乱士兵,就此任命朱振做总兵官,指示礼部铸造新印。席书坚持反对意见,与内阁大臣发生冲突。当时的阁员是费宏、石王缶、贾泳,席书心里不喜欢他们,于是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并且说“:现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没有可以与陛下共商军国大事的人。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说:“席书作为大臣,应当提出不寻常的策略出来和我一起渡过现在的难关才是,怎么能以才能一般来推诿呢?”守仁最终没能到朝中掌权。

四年(1525),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以便在太庙中祭祀献皇帝。世宗传令礼官一起讨论,席书等递上奏议说:“按照《王制》的规定,‘天子的宗庙有七座,太祖之下左右各设三座,共七代’。周朝时因为文王、武王建立过伟大的功勋,才在宗庙里为他们另立世室,与后稷的庙一起都百代不许迁移。我们明太祖为四代祖宗设了庙,德祖的庙在北边,后来改为一庙之中另开房间祭祀。讨论祭祀远祖时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设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设立世室。现在献皇帝是以藩王身份追加的皇帝称号,何渊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庙里设立世室,这很没根据。”世宗没有做什么批复。不久,张璁也递上专门的奏章,极力说不行,席书也多次上书,和张璁的意见一致。世宗派宦官到他家里当面教他同意,席书又递上机密奏章严词劝阻。世宗很有些不高兴,批评席书,说他害怕闲话,文过饰非。然后才决定另为献皇帝设立祢室,关于设立世室的讨论终于结束了。

五年(1526)秋天,章圣皇太后打算晋见世庙,礼官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礼制。当时席书因害眼疾请假在家,上书说:“母后晋见世庙的事是一个创举,礼官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根据反对,全凭陛下自己决定就是了。另外,世庙已经修建成了,应该有大赦天下的诏令了,我请求陛下把过去讨论‘大礼’时贬官、充军的大臣们全部召回来吧!古人所说的联合万国的欢心来祭奠先王,是天子对先王最大的孝心啊。”世宗回答知道,但没实行。

席书因为讨论“大礼”一事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为亲近的大臣。当初进呈《大礼集议》,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后因为《献帝实录》成书,升为少保。世宗对他特别眷恋、照顾,即使几个内阁大臣也没法和他攀比。可是席书得病后不能办事,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举荐罗钦顺接替自己,世宗每次都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后来病重,更加坚决要求退休,世宗传令给他加官武英殿大学士,在京城赏他一处住宅,并且和在任时一样支取官俸。席书刚刚接到这个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任用他一个儿子做尚宝丞,这是少有的待遇呢。

席书遇事敢作敢为,但性情很偏颇,刚愎自用。早先,长沙人李鉴作了盗贼,知府宋卿判他死刑。席书当时正巡抚湖广,揭发宋卿贪赃受贿,就上书弹劾宋卿有意把李鉴定为死罪。世宗派大臣下去检察,并不像席书所说的那样。当时席书已经进京并受到世宗宠信,于是就命令把李鉴逮来京城再次审讯。席书这时上书说“:我因为讨论‘大礼’一事触犯了大家的怒火,所以刑官们大多偏向宋卿,把李鉴的罪加重惩办,请陛下传令要法司审问后给他昭雪。”等法司审讯后报上情况,和当初并无不同,世宗很不同意席书的意见,但还是把李鉴特别减免死刑,发配充军了事。其他如包庇陈..,排挤费宏等,席书都无所顾忌地实践自己的意志,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指责。

猜你喜欢
  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张廷玉
  后汉孝殇皇帝纪卷第十五·袁宏
  平定三逆方略卷六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七·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通志卷九十五·郑樵
  史纠卷三·朱明镐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郑麟趾
  一二一 卯字号的名人一·周作人
  卷四十九 崔立之变·李有棠
  云南买马记·佚名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吕思勉
  大宋平蛮碑·余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311 ·佚名

    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丘壑精神,云水陈人。 心灯不夜,道树长春。 珠胎养乎老蚌,龙雷跃於修鳞。 烂烂光辉兮明白之窟,棱棱浪级兮桃华之津。 庄严三昧,游戏诸尘。 释正觉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 卷八十五·志第五十二·柯劭忞

      ○礼五   △宗庙下   亲祀时享仪,其目有八:   一曰斋戒。前祀七日,皇帝散斋四日于别殿,治事如故,不作乐,停奏刑名事,不行刑罚。致斋三日,惟专心祀事,其二日于大明殿,一日于大次。致斋前一日,尚舍监设御幄于大明殿酉

  • ●卷二百二十一·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一。   起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尽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壬子。   二一月徐嘉为大金贺生辰国信使。   先是差宗正丞郑柟为贺生辰国信使臣僚言柟素贪污罢之乃以徐嘉为贺生辰国信使。   洪皓复

  • 卷二·陈燕翼

    中外文武臣僚,恭劝登极,乃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于南郊。诏曰:『朕以天步多艰,皇家末造,忧劳监国,又阅月于兹矣。天下勤王之师,既以渐集;向义之心,亦以渐起;匡复之谋,亦渐有次第。朕方亲从行间,鼓舞率励,以观厥成。而文武臣僚,咸

  • 卷三十一·唐·蒋一葵

    【李贺】 〔字长吉。常使小奚奴背一古破锦囊随行,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太夫人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肝始巴耳。”有人谒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元稹以明经中第

  • 卷之三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五百三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一月。乙亥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丁亥皆如之。外记注  ○谕内阁、工巡局奏、宗室祥山违例私开小押。请交刑部会同宗人府审办一摺。小押当局。重利盘

  • 九九○ 寄谕江苏等各督抚留心访查《通鉴纲目续编》刻板一体铲改·佚名

    九九○ 寄谕江苏等各督抚留心访查《通鉴纲目续编》刻板一体铲改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各督抚,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据郝硕奏查改《通鉴纲目续编》,遍行明白晓谕,旋据

  • 卷一百八十一·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十一 朱批乔于瀛奏摺 雍正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广西右江道【臣】乔于瀛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由县令行取陞授部郎仰蒙 皇上特恩补授右江道员於雍正二年六月初四日跪 聆 圣训诰诫周详

  • 卷四十三·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三宋 宋敏求 编郡县主县主出嫁称适诏新都郡主适杨泚制安乐郡主适杨守文制新都郡主适卢咸制义安郡主适裴巽制封安定郡主制封新平郡主制东光县主事迹入国史诏封寿昌县主制寿昌县主适崔珍

  • 卷十五·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十五     明 湛若水 撰 敬祖考 易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徳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臣若水通曰此豫卦象辞言圣人体豫之功用也殷盛也豫

  •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四·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文公下【顷王二年晋灵四年楚商臣穆王九年】十年春王三月辛夘臧孙辰卒【臧文仲】夏秦伐晋秦伐晋春秋狄之论者疑贬秦太甚以为有缺文其说是矣程子曰晋舎嫡嗣而外求君罪也既而悔之正矣秦不顾义礼是非惟以报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六·圆悟克勤

    法语下示宗觉大师佛语心为宗。宗通说亦通。既谓之宗门。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窟要须径截超证透出心性玄妙胜净境界。直彻绵密稳当向上大解脱大休大歇之场。等闲虽似空豁豁地。而力用圆证不拘限量。千人万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甲)二别说迹本两门。大分为二。初自今文至安乐行品。是迹门开权显实。二自从地涌出品。至常不轻品是本门开近显远。(乙)初迹门开权显实为三。初序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是正说段。三自法师

  • 卷十九·佚名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经】&ldquo;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rdquo;【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

  • 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复次持诵者往于河岸。用白檀香作曼拏罗。献广大供养。时诵真言一阿庾多。至第七日复作广大供养。至夜半彼摩拏贺哩尼夜叉女。即来现身甚大苦恼。女言

  •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仪轨乃如来为末世福薄众生宣说祈祷北斗七星以求延命增福、稼穑丰饶之供养护摩仪则。初叙造水坛之仪则,次叙启词、召请北斗七星之印契、一字顶轮王真言、北斗七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