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一坐法何等为十。一者一坐菩提场中。诸魔惊怖而永不动。二者证出世定而永不动。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动。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动。五者证悟空性而永不动。六者如实觉了诸法而永不动。七者得圣道法而永不动。八者住於实际而永不动。九者证真如性而永不动。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动。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谓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萨一登其座而永不动。是即名为一坐之法。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得一坐法。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受一食。何等为十。一者不生贪恣。二者不起染著。所谓一受食已,若时非时馀诸所有资身之食。不应受者不复受之。谓苏油石蜜根茎华果。种种美味而悉不受。三者若见他人受苏油等诸美味时。不生恚害之心。四者不生嫉妒之心。五者菩萨若於非时婴缠重病。所应食者为疗治故而当受之。六者菩萨若命有难。所应食者而当受之。七者菩萨若於善法有障难时。所应食者而当受之。八者菩萨受已不悔。九者菩萨受已不疑。十者菩萨随所受时当作药想。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常受一食。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善住阿兰若处。何等为十。一者久修梵行。二者善解律仪。三者诸根圆满。四者具於多闻。五者有大力能。六者离於我执。七者犹如野兽。八者身得远住。九者寂静现前。十者无所厌离亦无爱著。善男子,云何是菩萨久修梵行。乃至无所厌离亦无爱著。谓若菩萨。於佛最上法律之中。舍家出家三轮清净。戒行具足体性善巧妙解律仪进止轨范。於佛所说上中下法诸有修学。不假他缘善自解了。谓即教义及出离法。又知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於如是处所应远离。於如是处所应恭敬而悉能知。又於其罪可讥毁者,广陈忏悔亦不覆藏。又知是处有罪是处无罪。若轻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又知世间所造业因感异熟果。如实成办悉了知故。如是菩萨。诸根不减身分圆满。身圆满故即能栖止阿兰若处。依彼住故是处寂静无诸尧恼。非近非远乞食易得。甘泉清洁取不为劳是处可乐。树林青翠华果茂盛而悉具足。离诸虫兽龛岩安隐虽高而平。快乐调適阒然无侣。菩萨依止如是寂静阿兰若处。得安住已,以所习诵及先所闻诸有典教。昼夜持诵六时无间。音韵调畅不高不低。容止寂然心不外缘。而悉清净息诸境界。思惟教义离於睡眠。若时住彼阿兰若处。或有国王及诸王臣,并馀沙门婆罗门等。诸刹帝利一切人众来菩萨所。即时应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善来大王今可就坐。乃为随宜敷设其座。若王坐时已即当坐。若王不坐随所应立。又复观王。若见诸根有所动乱。即时赞言: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统大国界。王之境内多有持戒具大德者,复有多闻沙门婆罗门等而共栖止。亦无盗贼王官等事而为尧乱。又复观王诸根善寂举止安详堪所授法。即为宣说种种之法。王若不乐种种法时。即当为说诸可厌离随顺之法。若复不乐厌离法时。即当为说如来其有广大威德殊胜之法。或馀婆罗门刹帝利等。一切人众诸有来者,随其所应皆悉如是,菩萨由此具多闻故。有大势力能善说法。令其闻者生大欢喜。发起清净爱乐之心。菩萨由是具势力故即能发起。为诸有情对治烦恼。获得多闻及大势力。是故即能离於我执。离我执故住阿兰若。自在无畏不生惊怖。乃於是处现前寂静。离於愦闹犹如野兽。然其菩萨不同野兽常生惊怖及有过失。何以故?而诸野兽远离於人及人所居。避走远去以护命故。菩萨远离愦闹之处。但为不杂一切世间。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愦闹等事虑其散乱。於誓愿心有所障难。以是缘故。修止息行已得现前寂静。由寂静故。即能见於阿兰若处有胜功德。由见功德住寂静故。即无厌离亦无染著。是故能成无所厌离无染著法。是为菩萨久修梵行乃至无所厌离亦无染著。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得善住阿兰若处。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树下坐。何等为十。一者不得极近聚落依树下坐。二者不得极远聚落依树下坐。三者不於棘刺丛林树下而坐。四者不於藤蔓缠缚树下而坐。五者不於枯叶树下而坐。六者不於有猕猴处树下而坐。七者不於有飞鸟处树下而坐。八者不於恶犬住处树下而坐。九者不於近道路处树下而坐。十者不於恶人住处树下而坐。何以故?菩萨若能离如是处依树下坐。即身得轻安心生適悦。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树下坐。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常露地坐。何等为十。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墙壁而坐。二者不依树林下坐。三者不依草积处坐。四者不依山腹间坐。五者不依河岸坎侧处坐。六者不置御寒之具。七者不置障风之具。八者不置卻雨之具。九者不置辟热之具。十者不置承露之具。善男子,菩萨虽常露地而坐。或时身为重病所婴胑体羸弱。应当於彼僧坊中住。菩萨尔时乃作是念。如佛所说,为令对治烦恼不起及离取著故。佛赞说头陀功德。我今亦然。虽处僧坊但为断除烦恼离爱著故。复为摄受诸施主故。又虽处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常露地坐。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能冢间住。何等为十。一者菩萨随於处处得好住止皆生厌离。二者於一切时常起死想。三者常起残馀之想。四者遍观赤色之想。五者遍观青瘀之想。六者遍观脓血之想。七者遍观膖胀之想。八者观於乾燋之想。九者观於离散之想。十者常观骨锁之想。善男子,冢间住者,诸菩萨等常起慈心。广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净修持具足而不食肉。何以故?而诸冢间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见菩萨若食肉时。不起清净爱乐之心返生尧恼。又善男子,冢间菩萨若入僧坊。先当诣於如来塔前恭敬礼拜。次当礼奉耆年尊者,後应问讯少年刍。不坐众僧床敷坐具。何以故?菩萨为护世间相故。又复住於冢间菩萨随顺圣者,违背世间诸愚夫等。若有刍独居之者,以己床座而来。奉彼冢间菩萨请就于座。菩萨尔时坚辞不坐。然复审察斯刍意後无变悔。乃至观於馀刍众。不生毁谤而可就坐。即时亦当卑下其心。与旃陀罗童子等无有异。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能冢间住。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能常坐。何等为十。一者不为逼恼身故常坐。二者不为逼恼心故常坐。三者不为离睡眠故常坐。四者不为身疲倦故常坐。五者菩萨为欲圆满菩提行故常坐。六者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七者为令圣道得现前故常坐。八者为登菩提场故常坐。九者为利诸有情故常坐。十者为断诸烦恼故常坐。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能常坐。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即随宜敷座。何等为十。一者不耽著床座。二者不自敷设床座。三者不令他人敷设床座。四者不作相故敷设床座。五者或於他处若草若叶随得便坐。六者於诸方处。若有毒虫蚊虻等类所居窟穴。当远避之不应敷座。七者菩萨卧时右胁著床。累足而卧以衣覆身。正念正知专作明想专念起想。八者不著睡眠乐味。九者右卧疲倦不左回转。而更求於睡眠之乐。但为资养诸大种故。十者常念诸善品法而得现前。善男子,菩萨若修如是十种法者,即随宜敷座。又善男子,菩萨若修十种法者,成瑜伽行。何等为十。一者多修不净观行。二者多修慈心观行。三者多修缘生观行。四者於诸过患善能除断。五者多修空观。六者多修无相观行。七者多修瑜伽观行。八者常能勤加修习。九者心不变悔。十者戒行具足。善男子,云何是菩萨修不净观行。谓若菩萨独居异处。现前寂静端身详缓。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人间所有一切饮食。若清净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粗粝味。是诸饮食身火所触。皆成不净臭秽可恶。世间愚夫执见违背。於其味中耽染爱著。我等圣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实伺察。於斯等身不应爱染而生耽著。以是缘故常当发起厌离之心。是为菩萨修不净观。云何是菩萨修慈心观。谓若菩萨。独居异处端身详缓。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缘。作是思惟。若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业。於我无状而起怨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断灭。使彼悉当坐菩提场。此是菩萨甚深意乐常所思惟。非但语说皆悉如实。是为菩萨修慈心观。云何是菩萨修缘生观。谓若菩萨於已生贪。及已生瞋已生害心。此等法中作是思惟。若法有生皆从缘起。即此缘法亦从缘生。能生之缘既属缘法。岂诸智者於此缘生空法之中计有我想。是为菩萨修缘生观。

猜你喜欢
  佛说弥勒下生经·佚名
  答九莲寺学生问(三则)·太虚
  卷第三十二·佚名
  卷第九·佚名
  阿兰品第十五·佚名
  贤劫经卷第七·佚名
  破 妄 显 真·太虚
  在汉口孤儿院讲词·太虚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五卷·无著
  四分律卷第五十(第四分之一)·佚名
  跋 檐 葡 集·太虚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智周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遣虚存实唯识观之特胜义·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应法孙·唐圭璋

      法孙字尧成,号芝室。   霓裳中序第一   愁云翠万叠。露柳残蝉空抱叶。帘卷流苏宝结。乍庭户嫩凉,阑干微月。玉纤胜雪。委素纨、尘锁香箧。思前事、莺期燕约,寂寞向谁说。   悲切。漏签声咽。渐寒灺、兰缸未灭

  • 第四十三出 改葬·洪昇

    【商调引子·忆秦娥】〔生引二内侍上〕伤心处,天旋日转回龙驭;回龙驭,踟蹰到此,不能归去。  寡人自蜀回銮,痛伤妃子仓卒捐生,未成礼葬。特传旨另备珠襦玉匣,改建坟茔,待朕亲临迁葬,因此驻跸马嵬驿中。〔泪介〕对着这佛

  • 刘敏中·隋树森

    刘敏中(一二四三--一三一八),字端甫,济南章邱(今属山东省)人。至元中,由中书掾擢为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臣桑哥,得罪辞官归家。不久,又起用为御史台都事,出任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翰林

  • 卷二十二·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十二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琴台【上元二年作】补注【鹤曰寰宇记云琴台在川西四里益部耆旧传云少城中笮桥下有琴台十道志云果州左滨西汉水丛薄蔚然名相如琴台九域志果州有相如故宅而

  • 卷二十九·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九钱塘 王琦 撰铭碑祭文共九首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化城寺详见二十卷注】噫天以震雷鼓羣动佛以鸿钟惊【唐文粹作警】大梦而能发挥沈濳开觉茫蠢则钟之取象其义博哉夫扬音大千所以清真心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徐乾学

    宋纪一百三【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六月凡半年】钦宗恭文顺徳仁孝皇帝【讳桓徽宗长子母曰恭显皇后王氏元符三年四月己酉生于坤宁殿初名亶封韩国公明年六月进封京兆郡王崇宁元年二月甲午更名烜十一月丁亥又改今名大观二年正

  • 卷七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七 晋世系表畧 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皇考臬捩鸡本出西夷常从晋王李克用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鸡生高祖讳敬瑭初尚唐明宗永宁公主累官太原节度使唐废帝徙高祖镇天平高祖不受命废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中·袁枢

    宋 袁枢 撰安史之乱二肃宗至徳元载春正月乙卯朔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 李随至睢阳有众数万丙辰以随为河南节度使以前高要尉许逺为睢阳太守兼防御使濮阳客尚衡起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零杂志第三。地理一。(+[新罗]一)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一○[新罗]疆

  • 蛮传·萧子显

    蛮人的种类繁多,语言不一,依山谷而居,分布于荆、湘、雍、郢、司等五州境内。宋朝曾封西陽蛮梅虫生为高山侯,田治生为威山侯,梅加羊为扌干山侯。太祖(萧道成)即位后,有关部门奏请解除对蛮人的封爵,但参议奏说:“给戎夷封爵,历代

  • 傅永传·魏收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氏。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与张幸从青州入魏国,不久又南归。傅永有力气胆量,拳脚功夫过人,能够手执鞍桥,倒立驰骋。二十多岁,有位友人给他写了封信而他不能写信回答,请求洪仲帮忙,洪仲深深责怪他而不为他代笔。傅

  • 张宗琏传·张廷玉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

  •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司马光

    魏纪九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丙子,公元256年) [1]春,正月,汉姜维进位大将军。 [1]春季,正月,蜀汉姜维升任为大将军。 [2]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极东堂,与诸儒论夏少康、汉高祖优劣,以少康为优。 [2]二月,丙辰(初九),魏帝在太极东堂宴

  • 定法第四十三·韩非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 ‘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

  • 卷四·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四   元 赵汸 撰文公元年内史叔服【孔氏曰传称内史叔服内史於周礼为中大夫天子大夫例书字】於是闰三月非礼也【孔氏曰僖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治历者皆以彼为章首之岁汉书律历志云文

  • 佛法要在起行·太虚

    ──十二年腊月在武昌佛学院讲──吾辈学佛,应知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皆是教人起行之方便。若有虽解教理而不知起行者,即是违背佛意,不得谓之学佛。至后分立宗派,不过方便不同。故吾昔在广州讲佛乘宗要,曾将大乘各宗分为教门

  • 诸法众缘生唯识现·太虚

    一 诸法众缘生 甲 名义 乙 不圆澈的诸法众缘生义 丙 圆澈的诸法众缘生义 1 诸法众缘生故毕竟空 2 诸法毕竟空故众缘生 3 诸法即缘生空即空缘生二 诸法唯识现 甲&nbs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佚名

    亦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简称《文殊赞法身礼》、《文殊法身礼》。密教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文殊赞佛四十一礼。前附不空经序(奉进表),题注“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