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次研究会

──六月二十五日──

一 抗战被难与业报陈履吉  现在常有人向我们问难:现在我国抗战已近二年了,死伤几百万,流离饥寒者更不可胜计,佛教以慈善为主,佛菩萨既有大神通,应当有所表现来制止战争,为众生解除痛苦,何以竟不见佛教中有所彰显?我们答复他说:这是各人的业报,多数人的共业成熟了,凑成此一大劫难。业报是各人所造成的,造善业必得善报,造杀业定感杀报,倘各人不早修善业来转移此业报,虽佛菩萨亦不能救。若造业者得佛菩萨保护即不偿报,这等于杀人者因某权威者保护即不抵命,或借钱者因仗某人势力即不还债,如此佛菩萨岂不变为藏垢纳污之包庇者!又何功德之有呢!所以佛菩萨对于战争死伤者虽起悲愍心,而认为是应受之报而不救护。虽如此说,但终不能使问者认为满意,请各位指示!

李思齐  纯就业报的关系来说,那末战争成了必然的结果,这意思是很对的。但在佛教徒的态度上还应当有所改正:若谓那些侵略战士,皆是水族的鱼虾等来报仇的,乃至奸淫掳掠皆是应得之报,那就不必抗战了!这种说法,未免为事实所不容,不能使一般人接受佛法。我觉得佛教的大乘法,本是普度众生救人救世的,在这时候,若不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来作相当的挽救,不能尽佛法之妙用。因此引起我的一点愚见:日本是佛教国,他们战士的身边每带有佛像的经咒,乃至他们战死时尚有合掌念佛者。这样、他们不应来为此造大罪恶者!但是他们过去的观念错误,把佛法看得太著重个人利益,故虽然信佛,仍不免寻人战争;虽然求佛保护,仍不免死于战争。其次、我觉得今后的佛教,应向社会发展,应把佛教的思想行为渗入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的机构里面去,才能使佛法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才能尽佛法普利众生的效用。我个人学识很浅,这种思想对不对,请大师及各位指正!

太虚  关于此问题,根据教理以业报来解释,是很正确的,李居士所补充的尤其扼要!李居士对于业报完全承认,但补充有二意:一、虽属业报,亦应起大悲去拯救,或令彼起觉悟心,终止报复;或设方便令其减少;或为抵制,不使其发展到过分,以至更造新业。二、佛法不应只求个人的解脱,应把佛法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机构中去。此两点,在佛法的大乘法,原来具足,而且、从前亦有人实行。即如日本现时的恶行,实在可惜!昔隋朝时,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就曾实行以佛法治国;他在日本,大家公认他是中国──天台智者大师的师傅──南岳大师转世。南岳大师在世时,自已曾经说过,以他的修证,应作铁轮王;即或无此机会,亦当作小国王。他死时手里拿著一颗舍利,圣德太子生下来,手中就有一颗舍利。他曾亲手抄一部法华经,藏在南岳山,任何人都不知道;圣德太子一日说:他前世写的法华经,藏在南岳某寺某处,由日本派人到山搜寻,果然得著,这是第二点证明是他转世。圣德太子在日本虽未作皇帝,以摄政王的地位统一全国,手定十九条宪法,一切皆根据佛法。每日须先皈依三宝,然后才作他事,所有教化人民施行政治,都与佛法相合。日本之所以千年一系及近代能兴盛起来者,亦靠过去的这点善根。不过他们近年来,一面存者恶心,一面用西洋科学进化之发明以增长其恶行,毁其千年来之善基,而中国适当其冲。中国向来由儒士掌持政治及治国安邦之文化,所以佛徒多退归山林,个人自修,未能将佛法运用到社会政治上去。今后应推用到国群中去,只在大家发心,佛法本身原是可能的。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一面要信因果道理,知道日本凭以前之善因而臻强盛,今凭福果造作恶行,难免将来的恶报。中国以近数百年来之愚隋而受祸,拯救之法,对因果不必怨恨,须设法方便救济。在现世的环境中,各国皆成为集体力量,在菩萨戒中行菩萨道亦应从团体中起作用,故第一要扩大慈悲心理,起同情心,以佛法令大家觉悟正因果理,自然可以减少杀机,所以起信论称佛为大悲救世者。其次、如普门品等谓念观世音菩萨即可得救,此有须注意之深义。称念佛菩萨名号,虽不能即刻将业报完全解除,但亦可因之减少;或善业即从此开端,可以转移。因佛菩萨是已成就大福智之威德,自然敬之得福,毁即获罪。中国自清季以来,毁谤佛圣,破坏寺庙,侮辱僧尼,此等恶因当亦甚大!我们一面信因果,一面要将三宝功德发扬,以改转众人轻毁之心为崇仰之心,尤为大悲救世之根本条件也。

二 真如受熏乎不受熏乎徐为光  关于起信论中真如受熏与不受熏之争论:若真如受熏,则诸佛菩萨亦可堕落;若不受熏,就不应该有众生。因此问题不能解决,所以有人说起信是伪造的。二者孰是孰非,请求开示!

太虚  此问题就在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向来就有很多争论,而且已有适当的解释。其争点之所在,是以真如之名虽同,但其含义在各经论中有广狭不同。真如如相宗的五法中名、相、分别、正智、真如,前四法是有为,后一法是无为──,无为即不受熏,亦不熏他。又前三是杂染法,后二是清净法。而起信论的真如,则是合正智、真如的清净法而言,此清净法包括有为、无为,故可受熏亦可熏他,与五法中的真如不同。且熏义亦有广狭不同,相宗所言受熏者,是受熏习成种子义;起信之熏,是互为影响义。故起信论中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其义均通;与相宗之不熏,亦不相违背,不可说是伪造。

三 清净四大徐为光  人身有外四大与清净四大,有人说人死时清净四大是随灵魂去了的,这意思究竟对不对?

太虚  清净四大,即指五色根,或名胜义根;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此内变的微细清净色根,阿赖耶识亦摄为自体。如人现穿在身上之衣然,衣服虽不是我的身体,但穿在身上就与身体合,假若有人打在我的衣服上,就是打著我的身体。但死时还是舍去,死后另生新四大,非将前身体的五色根带走。

四 中阴身有否五根

陈履吉  人死后有中阴身,中阴是否有五根?

太虚  中有身是依后一生之业报而生。中阴身之形状,即如后一生之形状,不过身量较小。如死后当生天者,即是天道中阴身;如堕畜生者,则中阴即为畜形。均有微细的五根,但系新生,非从前世来。

五 八识如水波之喻徐为光  唯识学上说第八识如水,前七识如水波;那末第八识是否不生不灭?太虚  经论中说第八识如瀑流,瀑流虽然看来是一贯,但他前灭后生刹那变换,仍是有生灭的。不过生灭很快,凡眼不易觉察;唯到了佛的第八识,就不同瀑流,可喻平静的水流,故名之为相续常。(尘空记)(以上三次,见海刊二十卷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太虚
  众善相品第七·佚名
  三 大品·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延寿
  第六·佚名
  佛说净业障经·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二·佚名
  卧如来·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附錄唯識三十論·欧阳竟无
  楞伽宗考·胡适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甲·道宣
  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佚名
  法句譬喻经尘垢品第二十六·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吕诚

    ●钦定四库全书来鹤亭集卷四(元)吕诚 撰双清诗梅花水仙一草木也其生恒在水涯幽谷之间发於草木揺落之後不以荣悴生死异其芳不以春秋寒暑易其操虽穷冬盛雪犹介然与松竹争奇并茂有类乎高人逸士怀抱道德遯世絶俗而高风雅志

  • 卷五·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五明 杨基 撰长短句体梅边读易世言麋鹿野我更野於鹿呦呦山岭间未听人声先退缩行随桃花饮流水白石清泉谐所欲落日双松薜荔青东风百草蘼芜緑赤山山下养亲处【赤山在吴县天平山南五里许义曰仰天盖

  •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吴兢

    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

  •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周树模

    奏为江省沿边荒务酌拟变通办法,以辟利源而固疆圉,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窃维垦地殖民为筹边第一要义,古人移民塞下,近日东西各国率多于荒旷之区,注意经营,渐成繁庶,如美之于西路,俄之于西伯利亚,日之于北海道,皆由国家筹拨巨款,设

  • 韦放传·姚思廉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宁朔的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为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寸,腰粗八围,容貌很伟岸。天监元年(502),做盱眙太守,回任通直郎,不久任轻车将军晋安王中兵参军,迁任镇右将军始兴王谘

  • 崔浩传·魏收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白马公崔玄伯的长子。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无不涉及,精研经义,时人没有赶得上他的。未成年就为直郎。天兴年间,任给事秘书,转任著作郎。太祖因他工于书法,让他经常跟随左右。太祖晚年,威严颇峻

  • 三十三年·佚名

    (丁亥)三十三年清康熙四十六年 春正月1月15日○己巳,掌令李裕民疏請尊號,上不許。〈疏語批旨見上。〉時,黨人以患失之心,妄測天意,嗾成裕民疏,而不無一段羞恥之心,分令自中一二人,陽若崖異,以爲掩人耳目之計,而爭之不力,陰幸其成。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林语堂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语译善于做将帅的人,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

  • 卷一百五十六·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六  宋 卫湜 撰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乡饮酒义者以其记乡大夫饮宾於序之礼尊贤养老之义此於别録属吉事仪礼有其事此记释其义也但此篇有四事一则三年宾兴贤能二则郷

  • 卷十二·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十二明 杨于庭 撰哀公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入定哀而鲁政益不可为矣何者宣成襄公之世君虽失政而季文子为冢卿孟献子为介卿国犹有人也至昭公则季氏横矣然叔孙豹及舍世济其忠故虽以宿之取郓而豹

  • 王霸第十一·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要称王天下所必须实行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如守要领,立礼法,讲道义,明名分,择贤相,用能人,取民心等等;同时,篇中兼述了霸道与亡国之道以与王道相观照。[原文]11.1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1):人主者,天下之利势

  • 卷第一百六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之五味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品类足说。初静虑云何。答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佚名

    金刚智奉 诏译曩日释迦如来菩提树下坐大众集会中。时马鸣菩萨前白佛言。欲说我庄严佛法。及为成像末贫穷下贱裸形众生有情衣服。历无数劫行菩萨行。所得大神咒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无能碍挂。时即

  • 古今同姓名录·萧绎

    一卷。梁元帝萧绎 (508—554)编。萧绎字世诚,萧衍第七子。幼时盲一目,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在位三年,谥号孝元。萧绎著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 《汉书》 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老

  • 吴中水利全书·张国维

    水利志。又名《吴中水利书》。明张国维撰。二十八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进士。历官江南巡抚、工部右侍郎。福王时官至吏部尚书,事败投水死。是书首列东南水利总图、苏州府全境水利图、苏州府城内

  • 金石簿五九数诀·佚名

    此书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唐朝麟德元年(664)。记载炼丹矿物45种,强调鉴别矿物对炼丹的重要性。书中除了记载矿物产地外,还记载各种矿物的鉴别方法。比如颜色、光泽、形状、透明度、反射光的颜色、粗细感觉程度、敲击声

  • 最后的幸福·张资平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7月初版。写于1926年11月1日至12月6日。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美瑛先不愿嫁人,年纪大后想嫁农民阿松又嫌对方穷,想嫁小商人松卿又觉得他丑陋,最终与表兄成亲仍后悔,遂与妹夫勾搭

  • 汉诗总说·费锡璜

    一卷。清费锡璜(生卒年不详)撰。锡璜,字滋衡,江苏吴江(今苏州市)人。其自署称成都,盖因其父燕峰山人费密知成都避乱流寓吴地,故费锡璜犹署其故里。原来,费锡璜与沈用济合撰《汉诗说》十卷,依冯惟讷《诗纪》、梅鼎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