胠箧第十
〔释文〕举事以名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疏〕胠,开。箧,箱。囊,袋。摄,收。缄,结。縢,绳也。扃,关钮也。鐍,锁钥也。夫将为开箱探囊之窃,发匮取财之盗,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欲为守备,其法如何?必须收摄箱囊,缄结绳约,坚固扃鐍,使不慢藏,此世俗之浅知也。
〔释文〕胠李起居反。史记作「搚」。徐起法反,一音虚乏反。司马云: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箧苦协反。探吐南反。囊乃刚反。匮其位反,槛也。必摄如字。李云:结也。崔云:收也。缄古减反。縢向、崔本作「幐」,同,徒登反。崔云:约也。案广雅云:缄、縢,皆绳也。扃古荧反。崔、李云:关也。鐍古穴反。李云:纽也。崔云:环舌也。知也如字。又音智。下同。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摄缄縢、固扃鐍者,以备小贼。然大盗既至,负揭而趋,更恐绳约关钮之不牢。向之守备,翻为盗资,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〇典案:此疑问之词「也」当为「乎」。后汉书光武纪注、御览四百九十九引「也」作「乎」,是其证。
〔释文〕揭徐其谒反,又音桀。三苍云:举也,担也,负也。担丁甘反。而趋七须反。李云:走也。唯恐丘用反。乡之本又作「向」。亦作「曏」,同。许亮反。为大盗于伪反。下及下注「而为」同。积者如字。李子赐反。于田,故改为田氏。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弒其君,君即简公也。割安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至恒曾孙太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乃自立为齐侯。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释文〕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杀音试。齐君简公也。春秋哀公十四年,陈恒杀之于舒州。而盗其国司马云:谓割安邑以东至郎邪,自为封邑也。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注〕不盗其圣法,乃无以取其国也。
〔疏〕田恒所盗,岂唯齐国?先盗圣智,故得诸侯。是知仁义陈迹,适为盗本也。
〔释文〕圣知音智。下同。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疏〕田恒篡窃齐国,故有巨盗之声名。而位忝诸侯,身处唐、虞之安乐。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毁,伯侯之国,讵能征伐?遂胤冑相系,宗庙遐延,世历十二,俱如前解。
〔释文〕十二世有齐国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也。
〇俞樾曰:释文曰: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此说非也。本文是说田成子,不当追从敬仲数起。疑庄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齐国」,言自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古书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有齐国」,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注〕言圣法唯人所用,未足以为全当之具。
〔疏〕揭仁义以窃国,资圣智以保身。此则重举前文,以结其义也。
〔释文〕以守如字。旧音狩。,故无有为之事。
〔释文〕争尚争鬭之争。后皆同。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注〕将重圣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资其法。所资者重,故所利不得轻也。
〔疏〕若夫淳朴之世,恬淡无为,物各归根,人皆复命,岂待教迹而后冥乎?及至圣智不忘,大盗斯起,虽复贵圣法,治天下,无异重利盗跖。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盗跖肆其贪残者,由资乎圣迹故也。向无圣迹,夏桀岂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盗跖何能拥卒数千,横行天下?所资既重,所利不轻,以此而推,过由圣智也。
〔释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向云:圣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牵名而不造实也。大盗不止,不亦宜乎!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注〕小盗之所困,乃大盗之所资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权,称鎚也;衡,称梁也;所以平物之轻重也。符者,分为两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铜鱼、木契也。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仁,恩也;义,宜也;王者恩被苍生,循宜作则,所以育养黔黎也。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无也。夫圣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窃齐国,岂非害于小贼而利大盗者乎?
〔释文〕为之斗斛以量之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虽法无益。权衡李云:权,称鎚。衡,称衡也。鎚,音直伪反。符玺音徙。矫之居表反。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疏〕钩者,腰带钩也。夫圣迹之兴,本惩恶劝善。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戮;公劫齐国,飜获诸侯;仁义不存,无由率衆。以此而言,岂非窃圣迹而盗国邪?「何以知其然」者,假问也;「彼窃」以下,假答也。
〔释文〕窃钩钩,谓带也。
〇王引之曰:「存焉」当为「焉存」。「焉」,于是也,言仁义于是乎存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此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之下,此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今据吕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时则篇订正)」,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荀子礼论篇「焉」作「安」,杨倞曰:「安」,语助。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焉」、「安」、「案」三字同义,详见释词。)大荒南经曰「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羣帝焉取药」,言羣帝于是取药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衆,以乡有夏之境」,言汤于是敢伐夏也。楚辞九章曰「焉洋洋而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又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记周本纪作「君何患于是」。是「焉」与「于是」同义。庄八年公羊传「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与「焉」同义。此四句以「诛」、「侯」为韵,「门」、「存」为韵,其韵皆在句末。史记游侠传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是其明证也。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注〕夫轩冕、斧钺,赏罚之重者也。重赏罚以禁盗,然大盗者又逐而窃之,则反为盗用矣。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盗也。大盗也者,必行以仁义,平以权衡,信以符玺,劝以轩冕,威以斧钺,盗此公器,然后诸侯可得而揭也。是故仁义、赏罚者,适足以诛窃钩者也。
〔疏〕逐,随也。劝,勉也。禁,止也。轩,车也。冕,冠也。夫圣迹之设,本息奸衺,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窃齐国,权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诸侯,安然南面。胡可劝之以轩冕,威之以斧钺者哉?小曰斧,大曰钺。又曰:黄金饰斧钺。
〔释文〕揭其谒、其列二反。斧钺音越。
〇郭庆藩曰: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五正诬论三引司马云:夏执黄戉,殷执白戚,周左仗黄戉,右秉白旄。释文阙。能禁音今,又居鸩反。下「不可禁」同。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注〕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盗之利重也。利之所以重,由圣人之不轻也。故绝盗在贱货,不在重圣也。
〔疏〕盗跖所以拥卒九千,横行天下者,亦赖于五德故也。向无圣智,岂得尔乎?是知驱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圣人作法之过也。内而不惑,岂有倒置邪僻于其间哉?
〔释文〕不僻匹亦反。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
〔注〕此数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跃而効之。効之则失我,我失由彼,则彼为乱主矣。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数子,皆禀分过人,不能韬光匿燿,而扬波激俗,标名于外,引物从己,炫燿羣生。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释文〕爚徐音药。三苍云:火光销也。司马、崔云:散也。此数所主反。法之所无用也。
〔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视不过于所见,故衆目无不明;听不过于所闻,故衆耳无不聪;事不过于所能,故衆技无不巧;知不过于所知,故羣性无不适;德不过于所得,故羣德无不当。安用立所不逮于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驰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动,动必由性,此法之妙也。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无益于当世,翻有损于将来,虽设此法,终无所用也。侈靡,则无时慊矣。
〇典案:注「若思失侈靡」不辞。治要、御览七十六引「失」并作「夫」。「慊」下治要引有「意」字,义较完。
〔释文〕慊口簟反。乐其俗,安其居。
〔疏〕止分故甘,去华故美,混同故乐,恬淡故安居也。
〔释文〕乐其音洛。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注〕无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远,鸡犬吠声,相闻相接。而性各自足,无求于世,卒于天命,不相往来,无为之至。
〇典案:「狗」,治要引作「犬」,老子同。
〔释文〕而不相往来一本作「不相与往来」。检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并无「与」字。
〇典案:治要引无「与」字,与元嘉本及崔、向本合。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疏〕无欲无求,怀道抱德,如此时也,岂非至哉!
〇典案:御览七十六引「至治」下有「也」字。
〔释文〕至治直吏反。注同。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注〕至治之迹,犹致斯弊。
〔疏〕赢,裹也。亦是至理之风,播而为教,贵此文迹,使物学之。尚贤路开,寻师访道,引颈举足,远适他方,轨辙交行,足迹所接,裹粮负戴,不惮千里,内则弃亲而不孝,外则去主而不忠。至治之迹,遂致斯弊也。
〇典案:治要引「去」作「弃」,上「弃」字亦作「弃」。「内弃其亲」与「外弃其主之事」,文义正相对。又案:御览七百七十五引「车轨结乎千里之外」作「轨结于千里之外轮不迹乎他」,疑今本此句下有敚文。
〔释文〕颈如字。李巨盈反。赢音盈。崔云:裹也。广雅云:负也。粮音良。而趣七于反。徐七喻反。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注〕上,谓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则有斯过矣。
〔疏〕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〇典案:「则是上好知之过也」,「之」,本亦作「也」,不辞。羣书治要引此文作「之」,唐写本同,今正。又案:注「好知之君」,治要引「好知」作「至治」。
〔释文〕上好呼报反。注、下皆同。何鱼之能得」,是古人谓钩为「钓」也。又案:释文云「饵,如志反」,「罾,音曾」,「笱,音苟」,此是释「饵」、「罾」、「笱」三字之音。下又云「钓,钩也」,「饵,鱼饵也。广雅云:罟谓之网。罾,鱼网也。尔雅云:嫠妇之笱谓之罾」,此是释「钓、饵、网、罟、罾、笱」六字之义。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释文「笱,音苟。钓,钩也」六字为「笱,音钩。钓,钩也」,其失甚矣。又外物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释文:钩,本亦作「钓」,亦当以作「钓」者为是。文选七启注、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注、谢灵运七里濑诗注及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钓」也。又列子汤问篇「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引此正作「钓」也。又下文「投纶沈钓」,今本「钓」作「钩」,亦是后人所改,韵府羣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沈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又齐策「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钓不能牵」,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鳞介部七引此正作「钓」,淮南人间篇亦作「钓」也。又淮南说山篇「人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钓」,高注云:钓,钩也。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注文为「钩,钓也」,其谬滋甚。盖后人不知「钓」为钩之异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义寖亡矣。削七妙反。格古百反。李云:削格,所以施罗网也。罗落罝子斜反。罘本又作「罦」,音浮。尔雅云: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罬谓之罦,罦,覆车也。郭璞云:今翻车也。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迷也。
〔疏〕智数诈伪,渐渍毒害于物也。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解垢,诈伪也。夫滑稽坚白之智,谲诡同异之谈,谅有亏于真理,无益于世教,故远观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辩。
〇典案:治要引无「渐毒」以下八字。注「迷也」作「迷矣」。
〔释文〕渐毒李云:渐渍之毒,不觉深也。崔云:渐毒,犹深害。颉户结反。滑干八反。颉滑,谓难料理也。崔云:缠屈也。李音骨,滑稽也。一云:颉滑,不正之语也。解苦懈反。垢苦豆反。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诡曲之辞。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疏〕每每,昏昏貌也。夫忘怀任物,则宇内清夷;执迹用智,则天下大乱。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释文〕每每李云:犹昏昏也。动虫也。一云:惴耎,谓无足虫。肖翘音消.下音祁饶反。崔云:肖翘,植物也。李云:翾飞之属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注〕啍啍,以己诲人也。
〔疏〕自,从也。三代,谓夏、殷、周也。种种,淳朴之人。役役,轻黠之貌。释,废也。啍啍,以己诲人也。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圜天而清虚,法方地而安静,并万物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帝圣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黠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乱天下,可不悲乎!
〔释文〕种种向章勇反。李云:谨慤貌。一云:淳厚也。而说音悦。下同。役役李云:鬼黠貌。一云:有为人也。恬徒谦反。淡徒暂反。徐大敢反。啍啍李之闰反,又之纯反。郭音惇,以己诲人之貌。下同。司马云:少智貌。徐许彭反,又许刚反。向本作「哼」,音亨。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一云:哼哼,壮健之貌。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书校记误置马蹄篇三注释于此篇后,本篇因此有五条注释。全部纠正,不再作注。下,原作「辩」,据集释等本改。「俞樾曰」至「其脣以向上」五十九字,原本在疏下,今依体例移至释文之后。菜,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采」,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依说苑,「苌弘」与「数见」互乙,据改。羣,南华真经注疏从说苑作「佯」,据改。以,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依说苑作「而」,据改。以,王校集释本作「之」,从之,原断句亦误。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道藏成疏本删「于」字,据删。坏,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壤」,据改。斗,王校集释本作「盗」。能,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补,据补。所,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补,据补。自,南华真经注疏依唐写本作「因其」,据改。朱,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作「失」,据改。失,南华真经注疏作「夫」,据改。则,南华真经注疏依治要引补,据补。乂,当作「又」。
猜你喜欢 卷二 曲礼上第一·郑玄 孟子杂记卷一·陈士元 富贵如浮云·孔子 阳货第十七·智旭 春秋辨义卷十三 ·卓尔康 卷十六·冯复京 卷七十·顺治 卷六·李光坡 與章行嚴書·欧阳竟无 法相大學特科開學講演·欧阳竟无 礼记要义卷第十八·魏了翁 卷十七·赞宁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