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蹄第九

〔释文〕举事以名篇。以分外之能,故驽骀不堪,而死已过半。圣智治物,其损亦然。

〔释文〕骤士救反。橛向、徐其月反。司马云:衔也。崔云:镳也。饰徐音式。司马云:排衔也,谓加饰于马镳也。

〇典案:御览八百九十六引「饰」作「饬」,三百五十九引「橛饰」作「撅角」。鞭必然反。筴初革反。杜注左传云:马檛也。檛,音竹瓜反。

〇典案:「便筴」,文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注、御览三百五十九、八百九十六引并作「鞭策」。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疏〕范土曰陶。陶,化也,亦窰也。埴,黏也,亦土也。谓陶者善能调和水土而为瓦器,运用方圆,必中规矩也。

〔释文〕陶道刀反,谓窰也。窰,音弋消反。埴徐时力反。崔云:土也。司马云:埴土可以为陶器。尚书传云:土黏曰埴。释名云:埴,膱也。膱,音之食反。中规丁仲反。下皆同。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疏〕钩,曲也。绳,直也。谓匠人机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必中钩绳。

〔释文〕应绳应对之应。后不音者倣此。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疏〕土木之性,禀之造物,不求曲直,岂慕方圆?陶者匠人,浪为臧否。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注〕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为不善于治也,揉曲为直,厉驽习骥,能为规矩,以矫拂其性,使死而后已,乃谓之善治也,不亦过乎!

〔疏〕此总举前文,以合其譬。然世情愚惑,以治为善,不治之为伪,伪莫大焉。

〔释文〕揉曲汝久反。矫居兆反。拂房弗反。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注〕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

〔疏〕然,犹如此也。庄子云:我意谓善治天下不如向来陶匠等也。善治之术,列在下文。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注〕夫民之德,小异而大同。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者也。守斯道者,无为之至也。

〔疏〕彼民,黎首也。言苍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于物也。德者,得也。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也。守斯道也,无为至矣。」

〔释文〕去者羌吕反。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注〕放之而自一耳,非党也,故谓之天放。

〔疏〕党,偏也。命,名也。天,自然也。夫虚通一道,亭毒羣生,长之育之,无偏无党。若有心治物,则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释文〕天放如字。崔本作「牧」,云:养也。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注〕此自足于内,无所求及之貌。

〔疏〕填填,满足之心。颠颠,高直之貌。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时,心既遣于是非,行亦忘乎物我。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处无为;自不外求,颠颠而游于虚淡。

〇典案:御览九百二十八引「世」作「君」。

〔释文〕填填徐音田,又徒偃反,质重貌。崔云:重迟也。一云:详徐貌。淮南作「莫莫」。颠颠丁田反。崔云:专一也。淮南作「瞑瞑」。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注〕不求非望之利,故止于一家而足。

〔疏〕蹊,径。隧,道也。舟,船也。「当是时」,即至德之世也。人知守分,物皆淳朴。不伐不夺,径道所以可遗;莫往莫来,船桥于是乎废。

〔释文〕蹊徐音兮。李云:径也。隧徐音遂。崔云:道也。万物羣生,连属其乡。

〔注〕混茫而同得也,则与一世而淡漠焉,岂国异而家殊哉!

〔疏〕夫混茫之世,淳和淡漠。故无情万物,连接而共里闾,有识羣生,系属而同乡县。岂国异政而家殊俗哉?

〔释文〕连属其乡王云:既无国异家殊,故其乡连属。混胡本反。茫莫刚反。淡徒暂反。漠音莫。禽兽成羣,草木遂长。

〔注〕足性而止,无吞夷之欲,故物全。

〔疏〕飞禽走兽,不害所以成羣;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释文〕遂长丁丈反。又直良反。无吞敦恩反。又音天。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

〔注〕与物无害,故物驯也。

〔疏〕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故山禽野兽,可羁系而遨游;鸟鹊巢窠,可攀援而窥望也。

〇典案:「可攀援而闚」,御览九百二十八引「可」作「而」。

〔释文〕攀本又作「扳」,普班反。援音袁。广雅云:牵也,引也。闚去规反。物驯似遵反。或音纯。证前旨。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注〕工匠则有规矩之制,圣人则有可尚之迹。

〔疏〕此总结前义。夫工匠以牺尊之器残淳朴之本,圣人以仁义之迹毁无为之道。为弊既一,获罪宜均。,则万里之路可致,而羣马之性不失。

〔疏〕靡,摩也,顺也。踶,蹈也。已,止也。夫物之喜怒,禀自天然;率性而动,非由矫伪。故喜则交颈而摩顺,怒则分背而踶蹈,而马之知解,适尽于此,食草饮水,乐在其中矣。

〔释文〕交颈颈,领也。居郢反。又祁盈反。相靡如字。李云:摩也。一云:爱也。相踶大计反,又徒兮反,又徒祁反。李云:踶,蹋也。广雅、字韵、声类并同。通俗文云:小蹋谓之踶。马知李音智。下同。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疏〕衡,辕前横木也。扼,叉马颈木也。月题,额上当颅,形似月者也。介,独也。倪,睥睨也。闉,曲也。鸷,抵也。曼,突也。诡,诈也。窃,盗也。夫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饰,岂慕荣华?既而加以月题,齐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谲诈萌出,睥睨曲头綟扼,抵突御人。窃辔,即盗脱笼头。诡衔,乃吐出其勒。良由乖损真性,所以矫伪百端者矣。

〔释文〕衡扼于革反。衡,辕前横木,缚轭者也。扼,叉马颈者也。月题徒兮反。司马、崔云:马頟上当颅如月形者也。介徐古八反。倪徐五圭反。郭五第反。李云:介倪,犹睥睨也。崔云:介出俾倪也。闉音因。鸷徐敕二反。郭音踬。曼武半反。郭武谏反。李云:闉,曲也。鸷,抵也。曼,突也。崔云:闉扼鸷曼,距扼顿迟也。司马云:言曲颈于扼,以抵突也。一云:鸷曼,旁出也。诡九彼反。衔口中勒也。或云:诡衔,吐出衔也。窃辔啮辔也。崔云:诡衔窃辔,戾衔橛,盗鞎辔也。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注〕马性不同,而齐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态作者。

〔疏〕态,奸诈也。夫马之真知,适于原野,驰骤过分,即矫诈心生。诡窃之态,罪归伯乐也。

〔释文〕态作吐代反。」,呼白反。胥氏司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〇俞樾曰:释文引司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此为允当。又曰「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此望文生训,殊不足据。炎帝即神农也。胠箧篇既云赫胥氏,又云神农氏,其非一人,明矣。赫胥疑即列子书所称华胥氏,「华」与「赫」,一声之转耳。广雅释器:「赫,赤也。」而古人名赤者多字华。羊舌赤字伯华,公西赤字子华是也。是「华」亦「赤」也。「赤」谓之「赫」,亦谓之「华」,可证赫胥之即华胥矣。含哺音步。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注〕其过皆由乎迹之可尚也。

〔疏〕夫屈曲折旋,行礼乐以正形体;高县仁义,令企慕以慰心灵;于是始踶跂自矜,好知而兴矫诈;经营利禄,争归而不知止。噫!圣迹之过者也。

〔释文〕县企音玄。

〇郭庆藩曰:文选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注引司马云:企,望也。释文阙。踶直氏反。跂丘氏反。好知呼报反。下音智。

【校记】

陈林羣说明:原书校记误置本篇三注释于胠箧篇后。全部纠正,不再作注。」。澶漫,上原衍一「为」字,据别本删。原本误作「为弊罪一,获即宜均」,系所排双行夹注中「即」、「罪」二字偶倒所致。求,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皆」,据改。并,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况」,据改。土,王校集释本从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士」,据改。灵似,从王校集释本互乙。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郄,南华真经注疏作「却」,据改。陆,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作「然」,据改。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七章·佚名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晏婴
  仁学二·谭嗣同
  卷九·陈士元
   三、玩世、愚钝、潜隐:老子·林语堂
  卷五十九·康熙
  第44章·老子
  卷八·马骕
  第十二 符言 6·王诩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全文·佚名
  德行品第一·佚名
  王阳明格竹衍论·太虚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太虚
  卷第六十八·佚名
  佛说千佛因缘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外集卷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六言志明意赋【有序        晋】傅咸侍御史傅咸奉诏治狱作赋用明意云舎控款以弥载令栖迟以淹留吏砥身以存公古有死而无柔彼背正以从邪我没世而是尤敷肾肠以为效兮岂文饰之足修

  • 25.王昌龄:七言绝句四首·施蜇存

    长信秋词(三首之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

  • 卷六·方干

    钦定四库全书玄英集卷六       唐 方干 撰七言律诗赠美人四首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舞袖低徊真蛱蝶朱唇深浅假樱桃粉胸半掩凝晴雪醉眼斜回小様刀才会雨云须别去语慙不及琵琶槽严冬忽作看花日盛暑翻

  • 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宋濂

        ◎兵一   兵者,先王所以威天下,而折夺奸宄、戡定祸乱者也。三代之制远矣,汉、唐而下,其法变更不一。大抵用得其道,则兵力富,而国势强;用失其宜,则兵力耗,而国势弱。故兵制之得失,国势之盛衰系焉。   元之有

  • 第三十八回 张欣泰败谋罹重辟 王珍国惧祸弑昏君·蔡东藩

      却说萧衍出淝,命王茂、萧颖达等进逼郢城,薛元嗣不敢出战,但闭城严守,并遣使至建康乞援。宝卷已命豫州刺史陈伯之,移镇江州,西击荆、雍,至是复令军将吴子阳、陈虎牙等,率十三军往救郢州,进屯巴口。  萧颖胄令席阐文至军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弘治十一年十一月癸巳朔钦天监进弘治十二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本监官复诣文华殿进历于 皇太子群臣行礼如仪○礼科给事中屈伸言两京通政司通政参议大理寺少卿寺丞太常太仆光禄寺少卿及顺天应天

  • 张后序·丁宗洛

    余与瑶泉,少以志节相励;而其所蕴蓄,恒发之于诗。方瑶泉客连阳时,折屐提壶,非风雨鲜或遑暇。予因授徒里居,不获时相从。然每一诗成,必辗转邮寄,各恣意评击;既定,即互相诩许以为乐。余尝邀瑶泉游静福山,造绝顶,彼此踞一峰,趺坐石上;秋

  • 第三三四保结状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三日一二二○二--一一·佚名

    东门总理及铺户等,保结林承恩为西门总理具保结状,治下城工总理林扬芳、铺户宝源号、吉昌号等,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林承恩一名,为人诚实,有家有室,办事公正,兼符众望,堪以顶充西门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致玩

  • 卷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八十五 【起甲辰宋英宗治平元年○止丁巳宋神宗熙宁十年】凡十四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英神以来周程诸儒倡明绝学而当时未究其用位不称德兹於其卒年即冠以追封之爵并其遗行载入公

  • 谢承后汉书卷四·周天游

    杨震传长子牧孙奇中子秉秉子赐赐子彪二二四杨震客居湖县,立精舍,家贫,常以种蓝为业。(孙。王。汪。黄)──御览卷一八一 二二五杨震常客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贵〔一〕,而震志愈笃。后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

  • 文学传序·李延寿

    《易经》说:“考察礼仪文化,以此教化天下。”孔子说:“舜的礼义文化多么光明灿烂啊。”自汉朝以来,做文学的人历代都有,大的参与制定宪章典诰,小的则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至于制定礼乐治理国家,了解古今记述善恶,舍弃文学便没

  • 卷首二·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读诗质疑卷首二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国风世表周南召南文王  武王【关雎  甘棠】【葛覃  何彼穠矣】【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置】【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鹊巢】【采蘩】【

  • 卷一百四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三十五问始见君子者辞【少仪】考异古本注传辞出入下有者字足利本同疏再辞也固【一叶左四行】宋板也作曰补遗宋板疏杂文细小【一叶左二行】文作

  • 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十九    宋 吕大圭 撰定公  不书正【元年】或问定公何以不书正月曰定公不书正先儒以为昭不得正其终定不得正其始理固如此然以予观之正者天子之正朔也天子颁之诸侯诸侯受而颁之于其国故

  • 大论第五十九·桓宽

    【题解】“大论”,即《盐铁论》的大概,犹如其他书籍末尾的“要略”的意思。本篇是全书的总结。大夫除强调法治以外,还对儒家学派的老祖宗孔丘加以揭露和批判,而文学则为孔子辩护。大夫曰:呻吟槁简①,诵

  • 茶经·陆羽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书中的内容分为10门,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产于我国南方,对茶树的生态环境、特性和选

  • 近溪子明道录·罗汝芳

    八卷。明罗汝芳撰。此书前有昆明郭斗序,序中称“汝芳以家居富美堂及云南五华书院所集讲义二卷,合而刻之,一题曰《五华会语》,一题曰《双玉会语》。其门人杜应奎又附以所记罗汝芳《论学编》为三卷,题曰《近溪先生会语》。”

  • 涅槃经游意·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涅槃经游意》约成书于隋开皇仁寿年间(581-604)多取天台圆顿义释经。全篇共分六段,即:一大意,二宗旨,三释名,四辨体,五明用,六料简。大意之中,开为四段:一凡圣,二常无常,三隐显,四半满。宗旨之中,谓宗即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