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晋献公之丧(1)

——非礼不听是君子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2)。且曰:“寡人闻之(3):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4),丧亦不可久也(5),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6)!”以告舅犯(7)。舅犯曰:“孺子其辞焉(8)!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9)。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10)?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11),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12),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13),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14),哭而起,起而不私(15)。子显以致命于穆公(16),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17),故不成拜(18)。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下。②秦穆公:春秋战国国时诸侯国泰国国君,姓赢,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③寡人:古时君主自称。这只是使臣代国君讲话。④吾子:表示亲爱的称呼。俨然:严肃的样子。忧服:忧伤服丧。(5)丧(sang):失位逃亡。(6)孺子:对年幼者的称呼。堰,重耳的舅舅,字子犯。(8)辞:推辞,拒绝。(9)仁亲:以仁爱对待亲人。(10)孰(shu):谁。说:辩解。(11)亡:逃亡,流亡。(12)与:参与。(13)或;又。敢:岂敢,怎敢。(14)稽颡(qisang):古时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的礼节。拜:拜谢。(15)私:私下交谈。(16)子显:公子絷(Zhi),字子显,是秦穆公派来吊唁的使者。致命:复命,汇报。(17)后:指继承人。(18)不成拜:只稽颡,不拜谢。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在这时,得到国家也常在这时。虽然你现在庄重地处在优伤服丧期间,但失位流亡不宜太久,不可失去谋取君位的时机。请你好好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犯。舅犯说道:“你要拒绝他的劝告!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把以仁爱对待亲人当作宝物。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利用这种机会来图利,天下谁能为你辩解?你还是拒绝了吧!”于是公子重耳答复来使说:“贵国国君太仁惠了,派人来为我这个出亡之臣吊唁。我出亡在外,父亲去世了,因此不能到灵位去哭泣,表达心中的悲哀,使贵国国君为我担忧。父亲去世是怎样的事啊?我怎敢有别的念头,有辱于国君待我的厚义呢?”重耳只是跪下叩头并不拜谢,哭着站起来,起来之后也不与宾客私下交谈。子显向秦穆公报告了这些情况,穆公说:“仁义呀,公子重耳!他只跋叩头而不行拜礼,这是不以继承君位者自居,所以不行拜礼。哭着起立,是表示敬爱父亲。起身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不贪求私利。”

【读解】

面对权力的诱惑而不动,流亡在国外而不妄称君主接班人在咱们的历史上,恐怕只有春秋战国那样的时代才会有的事。那时,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搞阴谋诡计,凡事讲究礼仪,讲究名正言顺事成,是很体面的。专靠耍手腕,搞小动作,贪欲膨胀,譖越名份而取得不应属于自己的名誉、地位、财富,是为人不齿的。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风气,并且一去不复返了。

凡事讲礼,尤其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面前,比如权力、女色财物、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面前,也要讲究取之有道,在天的人看来,可能太迂腐,太繁琐,太无必要。但是,这的确是大有必要的。社会生活和人伦关系要有序,要有轨可循,总得有所规范。礼虽不一定是最好的规范,但毕竟比没有规范、乱来一气要好。难怪孔子为了维护礼的理想秩序,坚持非礼勿视,先勿听,非礼勿行。

同法相比,礼是一种软性的社会规范。它主要靠人们内心的自觉,而内心的自觉来自于性情的陶冶和修炼。因而,这种软性的规范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古人多半针对“君子”强调礼,把“小人”、“野人”排除在礼之外,大概便是意识到了凭自觉和修养来守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加上人性之中恶的一面总是存在并时刻表现出来,礼的作用和影响便更加有限。

此外,在讲礼成风的春秋时代,要成为:“王者”,除了凭实力之外,也逃不出礼仪的制约。或者干脆说,不讲礼仪,就不能归顺人心,就成不了王者。公子重耳之所以能成雄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大概与此又极大关系。

猜你喜欢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孔颖达
  卷一五○·邱濬
  读论语孟子法·胡广
  卷三十·高闶
  卷一·敖继公
  卷四·严粲
  卷三·方苞
  凡例·李光地
  卷第十八·道原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太虚
  原子能与禅定神通·太虚
  戒为定慧之根基·太虚
  卷第二十一·智旭
  佛说十地经卷第八·佚名
  释重颂·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杨慎

      【臣】等谨案诗话补遗三巻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等书已着録又尝作升庵诗话其门人杨达之刻之此其戌云南后所作其门人曹命编次者也慎在戌所无文籍可稽著书惟凭腹笥中如称宋本杜甫集丽人行中有足下何所有红渠罗袜穿镫

  • 卷二百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九十一 陈普 拟古 秋声金气流天空露瀼瀼素波合流月淫淫满庭霜遥夜一美人寒闺自旁徨暗尘集凌波轻飇感鸣璫天性赋贞清动止中矩方世无夔夔子窈窕空英皇抱璞如

  • 卷四十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九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四接武【上之一】刘长卿昭阳曲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炉香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栁风多水殿凉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逺青山万里一

  • 卷一百九·志第六十二·礼十二等·脱脱

        ◎礼十二   ○后庙 景灵宫 神御殿 功臣配侑 群臣家庙   后庙之制。建隆三年,追册会稽郡夫人贺氏曰孝惠皇后,止就陵所置祠殿奉安神主,荐常馔,不设牙盘祭器。乾德元年,孝明皇后王氏崩,始议置庙及二后先后

  • 卷一百五十七·毕沅

      ◎宋纪一百五十七 ∷起阏逢困敦四月,尽柔兆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   夏,四月,甲午朔,命内外诸军详度纯队法。   立韩世忠庙于镇江。

  • ●卷一百六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六十八。   起绍兴五年五月,尽十二月。   胡寅。又论遣使有害无益。   臣窃闻宰相张浚有奏论使事为兵家机谋於臣所论事理不同今何藓遂行不可救止臣待罪侍从初有所陈已荷圣知今(凌以)辅臣谋国陛下之所

  •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佚名

    卷三   康熙十三年二月乙未朔,宣谕长沙官吏。时贼势逼近湖南,长沙人心摇惑,上命吏、兵二部传谕长沙诸处文武各官:逆贼吴三桂虚声恫喝,以致巡抚卢震弃地潜逃,已行拿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乂百姓、固守地方,允称尽职;事平之

  • 皇王大纪卷四十五·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襄王二十九年鲁逆夫人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其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废之弃信而壊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晋人以孔达卫之良也免之狄侵齐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五 礼略五·纪昀

    礼畧嘉礼○嘉礼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诸侯大夫士冠天子纳后天子册妃嫔△天子加元服金皇帝加元服告太庙或一室或徧告及原庙并一献礼用祝币明制天子加元服前期太史院卜日工部制冕服翰林院撰祝文祝辞礼部具仪注中书省承制命

  •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范晔

    (班彪) (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

  • 宋纪九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元嘉三十年(癸巳、453)·司马光

    宋纪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癸巳,公元453年) [1]春,正月,戊寅,以南谯王义宣为司徒、扬州刺史。 [1]春季,正月,戊寅(初四),刘宋文帝任命南谯王刘义宣为司徒、扬州刺史。 [2]萧道成等帅氐、羌攻魏武都,魏高平镇将苟莫于将突骑二千救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四·陆世仪

    天道类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譬如呼前有吸吸前有呼呼吸亦无端无始也然人自父母初生时落地一声即为呼吸之端始天地初开辟时亦必有个端始在邵子所谓天开于子也但开之先有合合之先又有开终无个起头住头故谓之无端始天地中间之

  •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孔子

    【原文】 周公①谓鲁公②日:“君子不施③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④故旧⑤无大敌,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周公:即周公旦,孔子心目中的传人。②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所以称鲁公。③施:通“弛”④以:用。⑤

  • 原序·胡渭

    洪范一书如日月之丽天有目者所共覩而问有晦肓否塞者则先儒之曲説为之害也五亊本于五行庶徴本于五事不过以雨燠寒风之时不时验貌言视听思之敬不敬而汉儒五行传专主灾异其所言貌之不恭厥极恶等事固已乖矣而又推广言之

  • 卷十四·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四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鄘一鄘通典云卫州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国○孔氏曰王肃服防以鄘在纣都之西孙毓云据鄘风定之方中楚丘之歌鄘在纣都之南明矣○一统志鄘城在河南卫辉府城东

  • 法 界 论·太虚

    ──五年在普陀山作──一、释名  唯识论云:‘法者轨持’,轨范物解,任持性相。按大宗地玄文本论,又有三义:一、金区义,法界法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此兼轨持,即法自性。胜鬘经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与兹同义。二、引导义,摄将行

  • 离峰老人集·于道显

    离峰老人集,金朝全真派道士于道显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乃于道显诗集,共收诗四百二十余首。诗词内容大致劝人看破名利爱欲,遁入玄门学道修仙,使心念清静,惜气凝神。如〈示人〉诗云:「为佛为仙在寸心,可能尘世

  • 周忠愍奏疏·周起元

    二卷。周起元撰。周起元,明福建海澄(今龙海)人。字仲先,号绵贞。万历辛丑(1601)进士。历知浮梁、南昌、旋任御史,上疏力斥诋毁东林言论之谬,忌者甚多。巡按陕西,以东林故,谪为广西参议。天启三年(1623)以右佥都御史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