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九上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纂传卷十九上   元 王天与 撰

泰誓上第一        周书

【蔡氏曰周文王国号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唐陆氏曰凡四十一篇九篇亡】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

【汉孔氏曰周自虞芮质厥成诸侯并附以为受命之年至九年而文王卒武王三年服毕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诸侯佥同乃退以示弱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纣林氏曰武王名发汉律歴志曰三统伐纣之嵗嵗在鹑火张十三度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再期在大祥而伐纣故书序曰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还归二年乃遂伐殷克纣十三年也自文王受命至此十三年嵗亦在鹑火唐歴志曰国语云武王伐商嵗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祈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旧説嵗在己卯推其朏魄乃文王崩武王成君之嵗也竹书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而三统歴以己卯为克商之嵗非也欧阳子曰泰誓称十有一年説者谓自文王受命九年及武王居丧二年并数之耳此妄説也或谓武王毕丧伐纣而泰誓曷为称十有一年曰毕丧伐纣出于诸家之小説非泰誓正经之明文也十有一年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耳唐孔氏曰不言正月而言一月者以武成经言一月故此序同之武成所以称一月者武王以殷之十二月发行正月四日杀纣既入商郊始改正朔以殷之正月为周之二月其初发时犹是殷之十二月未为周之正月改正在后不可追名为正月以其实是周之一月故史以一月名之顾氏谓古史质或云正月或云一月不与春秋正月同义或然也孟津説见禹贡龟山杨氏曰武王伐纣为时中○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作泰誓三篇林氏曰上篇是在河南将渡孟津时作誓而后渡河也中篇是戊午日既渡而次舍于河北次讫又誓也下篇是戊午明日将趋商郊誓而后行也】

泰誓

【汉孔氏曰大会以誓众唐孔氏曰经云大会于孟津故称泰誓林氏曰孟子左传国语举此或作泰或作大以其字通用○林氏曰伏生书未有泰誓至孔安国定壁中书泰誓始出然遭巫蛊事未列学官遂有张霸伪为泰誓与伏生书并传故篇内所载观兵孟津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等语太史公皆载之不疑至后汉马融始疑之谓其文浅露吾见书传多矣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甚多然融虽疑之而古文泰誓犹未出至晋世古文书始出诸儒以泰誓正经比较国语左传荀孟诸书皆合而伪泰誓始废云○蔡氏曰今文无古文有】

惟十有三年春大防于孟津

【汉孔氏曰此周之孟春林氏曰洪范云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而史记谓武王克商二年问箕子以天道洪范既为十三年则伐商为十一年明矣葢经文一字误作三字也唐孔氏曰序言一月则此春是周之孟春谓建子之月也蔡氏曰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

【按朱子云以伊训元祀十有二月观之则商人但以建丑之月为嵗首而不改月号时亦必不改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二月之説考之则周人以建子之月为正月而不改时改月者后王之弥文不改时者天时不可改故祭祀田猎犹以夏时为正以书一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考之则古史例不书时今详周礼与诗其不改月时并有明证惟此所书春大防孟津即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之防考之汉唐志实为建子之月与夫春秋传日南至之云岂惟改月乃并时改之然则改者意时正以是新时人之耳目而不改者乃其理之一定故朱子又谓或是当时二者并行惟人所用此説为得之】

【○唐孔氏曰三篇俱是大告诸国之君而发首异者此因大会誓众故言大防于孟津中篇徇师而誓故言以师毕会下篇王更徇师故言大巡六师皆史官观事而为作端绪耳】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林氏曰此武王先言天地生民立君之意○王曰説见汤誓嗟説见甘誓○汉孔氏曰同志为友言志同灭纣友诸侯亲之称大君尊之下及我治事众士大小无不皆明听誓○汉孔氏曰生之谓父母灵神也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人诚聪明则为大君而为众民父母朱子曰天地之大无不生育固为万物之父母矣人于其间独得其气之正而能保其性之全故为万物之灵若元后则于人类之中又得其正气之盛而能保其全性之尤者是以能极天下之聪明而出乎人类之上以覆冒而子育之所谓作民父母也然自古圣贤惟尧舜生知安行为能履此位当此责而无愧若汤武聪明之质固不如尧舜之全矣惟能学知利行是以能复其聪明之全体亦造夫尧舜之域以为亿兆之父母葢其生质虽不及而反之之至则未尝不同也吕氏曰此虽一时誓师之辞乃六经之统辖百王之标凖】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勲未集肆子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只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林氏曰此言纣不能作民父母之事○吕氏曰推原纣恶之本也纣恶本于不敬上不知有天下岂知有民故降灾虐而不恤也○汉孔氏曰沈湎嗜酒冒乱女色敢行酷暴虐杀无辜唐孔氏曰冒贪也吕氏曰敢者果敢之谓行之愈力无所忌惮也○汉孔氏曰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滥官人不以贤才而以父兄所以乱政苏氏曰孥戮汤事也而罪人以族则为纣罪赏延于世舜德也而官人以世则为纣恶者汤之孥戮徒言之而不用舜之赏延非官人也○汉孔氏曰土高曰台有木曰榭泽障曰陂停水曰池侈谓服饰过制言匮民财力为奢丽宫室説见伊训唐孔氏曰李巡云台积士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又云无室曰榭四方而高曰台孙炎云榭但有堂也郭璞云榭即今之堂堭也然则榭是台上之屋歇前无室今之防是也蔡氏曰残伤也○汉孔氏曰忠良无罪焚炙之懐子之妇刳剔视之唐孔氏曰焚炙俱烧也刳剔割剥也殷木纪云纣时诸侯或叛妲己以为罚轻纣欲重刑乃为熨斗以火烧之然使人举辄烂其手不能胜纣怒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亦加于炭火之上使有罪者缘之足滑跌坠入中纣与妲己以为大乐名曰炮烙之刑是纣焚炙之事也皇甫谧曰纣剖比干妻以视其胎即引此为刳剔孕妇也○汉孔氏曰言天怒纣之恶命文王敬行天罚功业未成而崩朱子曰文武无伐纣之心而天与之人归之势必诛纣而后已故有肃将天威大勲未集之语但纣罪未盈天命未絶故文王犹得以服事殷使文王未崩纣恶不悛天命已絶则孟津之事文王岂得辞哉以此见文王之心未尝不同皆无私意视天与人而已○汉孔氏曰功业未就之故故我与诸侯观纣政之善恶谓十一年自孟津还时程子曰此事间不容髪一日而命未絶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絶则为独夫岂有观兵二年而始伐之哉朱子曰伊川谓无观兵之事非深见文武之心不能及此非为存名教而发也武王之伐纣观政于商亦岂有取之之心而纣罔有悛心武王灼见天命人心之归已也不得不顺而应之○汉孔氏曰悛改也言纣纵恶无改心平居无故废天地百神宗庙之祀慢之甚林氏曰夷居与原壤夷俟之夷同葢倨肆而无礼也○汉孔氏曰凶人尽盗食之而纣不罪牺牲说见微子唐陆氏曰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林氏曰如春秋所书鼷鼠食郊牛角御廪灾之类所谓既于凶如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所谓既于盗○汉孔氏曰纣言吾所以有兆民有天命故羣臣畏罪不争无能止其慢心陈氏曰纣方且曰吾有民有命不能惩止其悔慢然纣所谓有民徒见林林之众耳不知民心已离所谓有命徒见身居人上耳不知天命已絶】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底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林氏曰此皆武王自任之辞○汉孔氏曰言天佑助下民为立君以政之为立师以教之当能助天宠安天下朱子曰天之生民立君师以作成之抚养教导使无一夫不遂其性故谓之克相上帝葢助上帝之不及秦汉以来世主不知明德新民之事君道间得其一二而师道絶无矣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然自三代以下能举此职者百无一二汉之文明唐之太宗亦云庶且富矣西京之教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莫不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増广生员教亦至矣然未知所以教也○汉孔氏曰越逺也言已志欲为民除恶是与否不敢逺其志张氏曰知武王者以为体天救民是武王无罪也罪武王者以为以臣伐君是武王有罪也武王志在救民不以有罪无罪二其心惟救民之志不逾也○汉孔氏曰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彊揆度优劣胜负可见蔡氏曰度量度也二语疑古者兵志之辞吕氏曰事不过公私两端计较利害者私也称量德义者公也○汉孔氏曰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人执异心不和谐三千一心言同欲○汉孔氏曰纣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己满天毕其命今不诛纣则为逆天与纣同罪蔡氏曰贯通盈满也郑氏曰钧与均同平也真氏曰常固正也变而不失其正是亦常而己矣汤武所处乃君臣之变也桀纣之暴使非汤武出而征之则生民之类将靡灭而后已又岂汤武之心哉故汤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曰予不顺天厥罪惟钧○汉孔氏曰祭社曰宜冢上社也言我畏天之威告文王庙以事类告天祭社用汝众致天罚于纣唐孔氏曰冢土大社也王制云天子将出类于上帝冝于社造于祢此受命文考即是造于祢王制以神尊卑为次故先言帝社后言祢此以庙是己亲故先言受命文考后言类于上帝类说见舜典○汉孔氏曰矜怜也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吕氏曰此见天之与民甚亲仲舒所谓天人之际也○汉孔氏曰秽恶除则四海长清陈氏曰武王伐纣不崇朝而会朝清明葢汰其浊则清者自见○汉孔氏曰言今我伐纣正是天人合同之时不可违失吕氏曰此正勅天之命惟时惟几之意非后世所谓乗机会赴事功之比也礼运曰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尚书纂传卷十九上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六 奔丧第三十四·郑玄
  卷九·韩婴
  人事变化之轨道·李宗吾
  杨子折衷卷之四·湛若水
  卷九○·邱濬
  提要·焦袁熹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孔子
  春秋集解卷二·苏辙
  季冬纪第十二·吕不韦
  卷四百四十三·佚名
  卷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玄奘
  佛说不自守意经·佚名
  刻辟邪集序·智旭
  光赞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九十六·彭定求

        卷596_1 【感古】司马扎   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   祖龙已深惑,汉氏远徇欲。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卷596_2 【赠王道士】司马扎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岂知浮云世,

  • △第二折·康海

    (〔赵简子上〕俺,赵卿的是也。那中山狼被俺一箭射着,走的来影也似没寻处。虞人们,快赶上者!兀那路傍树上拴着驴儿,有个傻立地。他敢晓得中山狼么?俺们向前去问他一遍咱。〔下〕〔末上〕自家,东郭先生的便是。本待往中山去进

  • 第九十七回 争铁路蜀士遭囚 兴义师鄂军驰檄·蔡东藩

      却说清政府闻广州捷报,方在放心,安安稳稳的组织新内阁。庆王弈劻,资望最崇,作为总理,自不消说。汉大臣中,如孙家鼐、鹿传霖、张之洞等,先后逝世,只有徐世昌,历任疆圻,兼掌部务,算是一位老资格,遂令他与那尚书桐,作为内阁总理

  •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绎史卷一百十七·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楚威王破越【威王事并附】越絶书越王夫镡以上至无余久逺世不可纪也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

  •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十六·佚名

    成帝朱云折槛【石守道 王元之 乐天】张禹【李德裕】王商【李德裕】翟方进以荧惑自杀【温公】多灾异【乐天】梅子眞【罗隐】哀帝 平帝王氏之乱【子由】扬雄【陈黯】朱云折槛石守道汉成帝诗曰郁郁朱云志不伸上方宝剑

  • 卷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三十九礼略吉礼【四】时享【臣】等谨按我朝太庙时享之制肇於建国之初粤自天聪六年二月太宗文皇帝率贝勒诸臣诣太祖高皇帝陵行时享礼八年除夕十年清明节皆亲祭太祖山陵盖当未崇建宗庙之先皆亲举

  • 卷十五·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十五武备三【武具二】皇帝大阅佩刀 谨按诗小雅鞞琫有珌毛苌琫上饰珌下饰大雅鞞琫容刀孔颖达疏容饰之刀鞞者刀鞘之名后汉书舆服志佩刀乗舆黄金

  • ●救难鉴第十(二十七案)·徐谦

      物难人救,人难物救。岂唯物救,天也垂救。不爽锱铢,善人自救。辑救难   义虎桥(《闲居偶录》)   彭城有义虎桥。昔有商于齐鲁之墟者,夜归迷道,堕虎穴,自分必死。虎熟睨之,不加噬,反善遇焉。昼衔物与食,夜为呵护。月余,人稍

  • 卷一百四十四·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四  宋 卫湜 撰服问第三十六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服问者以其善问以知有服而遭丧所变易之节此於别録属丧服山隂陆氏曰退问在下着服多微辞奥旨问有不尽也据问丧在上传曰有从轻而重公

  • 法华举禅师·惠洪

    禅师名全举。汾阳昭公之嗣也。初住龙舒之法华寺。后移居白云之海会寺。为人精严。谅直饱参。汾阳特称之。自出并汾。遍诣名山。初谒荆南福昌善禅师。善问曰。回互不回互。对曰总不与么。曰为什么已吃福昌棒。对曰。一

  • 答字林報西人問(四則)·太虚

    問一:據佛家之因果必然律,大本因之信仰,是否全無理由?答一:各宗教或其他學派,以根據「現實人物」──果──所推想其未有前之一種大元──因──,無論說為「人格的神」,或「非人格的精神」及「物質」、「虛空」等等,在佛教的真

  • 长寿王经·佚名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ldquo;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名曰长寿;王有太子,名曰长生。王治国以政,刀杖之恼不加吏民,风雨时节五谷丰熟。有邻国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治国

  • 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品第四十八·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尔时世尊。于林泽中。为天人四辈之类。演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群雁。闻佛音声。深心爱乐。盘桓回翔。寻欲来下至世尊所。时有猎师。张施罗网。五百群雁。堕

  •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一(并序)·从义

    摩诃止观者法华之妙行也止观义例者妙行之轮輗也传止观之道而不明义例者则妙行倾覆也昔天台智者禀之於灵岳悟之於道场说之於玉泉付之於章安自章安至荆溪师资道契德音莫违后以清凉僻见逆路论兴背我天台朋他贤首抑根本之

  • 吴儆诗集·吴儆

    吴儆的诗词全集94首。

  • 继世纪闻·陈洪谟

    明陈洪漠撰。6卷。是作者撰写的两部笔记之一(另一部名《治世余闻》)。专记明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其中对于明王朝与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关系有详细记载;披露了明朝后期宫廷内部对

  • 胜莲社约·虞淳熙

    《胜莲社约》一卷,明代虞淳熙撰。淳熙字德园,仁和《今杭州)人。胜莲社是佛教同人自愿结合的民间团体,以“放生”为其主要宗旨。《胜莲社约》系社中同人共同商议制订,以为团体之行为规范,虞淳熙执笔。附录《募僧助放生池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