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光赞经卷第九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分曼陀尼弗品〉第二十二

尔时贤者分曼陀尼弗白佛言:“尊者须菩提,佛使说般若波罗蜜,乃说摩诃衍事为?”

须菩提白佛言:“唯,我说摩诃衍得无过,天中天!”

佛言:“不过也。汝说摩诃衍,为随般若波罗蜜教。所以者何?须菩提?诸所有善法——声闻、辟支佛法、佛正觉法——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本从其教。”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诸所善法——声闻、辟支佛法、诸佛之法及菩萨法——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皆从其教乎?”

佛告须菩提:“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意、八道行,空、无相、无愿诸解脱门,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大慈大哀无忘失法慈悲喜护,晓了道品所施行法,声闻、辟支佛法、菩萨法,一切诸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生,皆从其教。又,须菩提!其摩诃衍般若波罗蜜及五波罗蜜,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更识、意法识,所更因缘所习因缘,诸可不可意所习种,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空、无想愿诸解脱门,一切善法——有漏无漏、有所有无所有、有为无为——苦、习、尽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一切平等,及诸三昧、陀罗尼门,怛萨阿竭所晓了法自到成就,诸佛法界、如来本际、不可思议界,若合若散、无合无散、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形无形、有相无相,是一切诸法皆从摩诃衍出生,为顺般若波罗蜜教。所以者何?须菩提!摩诃衍般若波罗蜜等无异,六波罗蜜复无有异,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亦无有异,是故摩诃衍、诸佛之法,则无有异、亦无有二、亦无若干。是故,须菩提!所说摩诃衍者,则说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等三世品第二十三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亦不念过去、亦不念当来、亦不念中间;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色与菩萨俱无所有、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与菩萨俱无所有、亦不可得。如是,天中天!一切菩萨摩诃萨皆不可得。当云何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一切求菩萨悉不可得、亦不可见,当云何说般若波罗蜜教菩萨耶?菩萨而复号菩萨,但有字耳。譬如人自言:‘吾有我。’本末求之悉无所有。诸法自然,何所生色,色之所生;何所生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之所生?唯,天中天!其无所生,则无有色亦无有识也。何所有说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教菩萨?亦无有异处,亦无有出生,亦不可得菩萨者,亦不得行道者。菩萨闻是,不恐不怖、无所畏惧,菩萨摩诃萨则为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过去当来中间菩萨而不可得。何以故?色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俱无所有亦不可得,一切菩萨皆不可得。云何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何所说?吾我都不可见,菩萨亦不可得处,云何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说是言:‘菩萨摩诃萨但有字耳,求索吾我而无本末。诸法自然,色从何生?痛痒思想生死识从何出生?唯,天中天!其无所生则无有色,其无所生者则无痛痒思想生死识。’向者须菩提作是说言:‘其无所生,当云何教般若波罗蜜?’何故说言:‘亦无异处。’有所生者而可得菩萨耶?其行道者,何故须菩提而说此言:‘菩萨摩诃萨闻是,心不恐怖,则为行般若波罗蜜。’所说云何?”

须菩提谓舍利弗:“人无所有故,过去菩萨而不可得,众生悉空,是故过去菩萨而无所受。众生恍忽,是故过去菩萨而无所受。色无所有,是故菩萨不受过去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所有,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受。过去色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空;色恍忽,痛痒思想生死识恍忽;色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悉无所有,是故菩萨不得过去。所以者何?舍利弗!其以空者不可得过去当来中间,无有异空、无有菩萨,无有过去空菩萨及过去事,皆悉无二、无若干也。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当来中间亦复如是。取要言之,檀波罗蜜亦复恍忽,檀波罗蜜自然,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复悉空,般若波罗蜜亦复恍忽则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是故,舍利弗!其以空者无有过去当来中间,空与菩萨及已过去,亦无有二、亦无有若干,是故,舍利弗!菩萨不受过去。其七空者亦无所有,是故菩萨不受过去。

“复次,舍利弗!其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三十七品,亦复为空、亦复恍忽;其七空者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悉空恍忽,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六波罗蜜亦无所有、亦复恍忽、亦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

“复次,舍利弗!一切三昧悉无所有,陀罗尼门皆无所有;诸三昧门、陀罗尼门,亦复悉空、亦复恍忽;诸三昧门、陀罗尼门,皆无所有;诸三昧门、陀罗尼门,亦复悉空、亦复恍忽;诸三昧门、陀罗尼门、皆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六波罗蜜亦复如是。

“复次,舍利弗!及诸法界亦无所有,法界悉空、法界恍忽、法界自然,法界亦无七空,是故菩萨不受过去。

“复次,舍利弗!怛萨阿竭亦无所有、亦悉无本,无本恍忽、无本亦空,其本无者亦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其本际者亦无所有,本际悉空、本际恍忽、亦无自然,不可思议一切诸界亦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

“复次,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怛萨阿竭亦无所有,怛萨阿竭则空恍忽、亦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道无所有,亦空恍忽、亦无自然,萨芸若者亦空恍忽、亦无自然,是故菩萨不受过去。所以者何?舍利弗!空与恍忽、过去当来中间,亦复如是不可得,菩萨亦不可得。是故,舍利弗!空与恍忽、过去当来,而无有二、亦无若干,是故菩萨不受过去。又舍利弗所问:‘何故色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如空空。譬如虚空,无有边际、无有中间、无有崖底,空虚但有字。舍利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如是,无有边际、无有中间、无有崖底,以色空故。其以空者,无际无间不可得底;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复如是。是故,舍利弗!色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菩萨亦无边,皆无所有、亦不可得。是故,舍利弗!色与菩萨亦无所有、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

“复次,舍利弗!六波罗蜜空,故曰为空;内空亦空、外空亦空;以空故空,近空、远空、真空及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亦复悉空;以空故空,无有本际、不可思议一切诸界亦复为空,以空故空,诸三昧门、陀罗尼门亦复为空,其萨芸若亦复为空,其所晓了道品道慧亦复为空;以空故空,其三乘法亦复为空,怛萨阿竭亦复为空。故,舍利弗!怛萨阿竭空亦无有,色亦不可得,色与菩萨亦无所有,悉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复如是。舍利弗所问:‘何故一切菩萨悉不可得?云何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得,色不可得,痛痒思想不可得,色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得;其所思想,想亦无所有,所想痛痒亦无所有,所想生死亦无所有,所想行识亦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识识者,亦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识色、所识痛痒、所识思想、所识生死,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舍利弗!其六情者,亦无所有亦不可得,其眼耳鼻舌身意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耳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耳与眼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耳与鼻,悉无所有亦不可得;鼻与嗅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鼻及眼,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鼻与舌,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计于舌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舌眼耳鼻,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香及身,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身及与身,悉无所有亦不可得;意及与意,悉无所有亦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悉无所有亦不可得。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更、意欲,六情、六识、六味十八诸入因缘,一切诸事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内色外色、痛痒诸法,亦复如是。六波罗蜜及与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诸三昧门、陀罗尼门,种性诸法——阿罗汉法、辟支佛法、怛萨阿竭、菩萨法——十住事法、萨芸若慧及诸道慧,上至怛萨阿竭及与菩萨,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菩萨与般若波罗蜜,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又般若波罗蜜于般若波罗蜜,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及与菩萨,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无言无说、无教无化,不可得故,于菩萨者无言无说、无教无化,亦无所有亦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亦不可得。是故,舍利弗!一切诸法亦无所有亦无得者,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亦无所说,如舍利弗所言。何以故字,而字菩萨从何来?其名字者,为在何所而为菩萨,是故名为菩萨。言菩萨者,但以字耳,从何所来?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但以字耳,但字字著言耳,而无有色,无有痛痒思想生死识。所以者何?字者亦空,字自然空,不以是故名为菩萨,亦无己字(丹本亦不以空)为菩萨也。

“复次,舍利弗!六波罗蜜但以字耳,不以字故为六波罗蜜。是所言菩萨者,但以字耳。是以言般若波罗蜜,但以字耳,不以字故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无有字也。所以者何?字与般若波罗蜜,二者俱空,不可得故。舍利弗!所言菩萨但假号耳,所言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但以字耳,其七空者不以字空。所以者何?不以字故为空也,此诸空者为不可得。是故,舍利弗!所言菩萨,但假号耳。舍利弗!此所名字为假号耳,意止、意断、根、力、觉意、八道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但假号耳,不以字故为诸佛法,诸佛法空。是故,舍利弗!所言菩萨但假号耳。诸三昧门、陀罗尼门,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上至佛,亦假号耳,不以字为字。所言吾我、我所,推其本末,亦无所有无所成,吾我不可得,何况于道有所得者?所知所见亦不可得,何况欲令有所成者?舍利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本末亦不可得,何况欲令识有成眼,眼更因缘痛痒?耳鼻舌身意,六情所入亦不可得;六波罗蜜、七空,本末空亦不可得,何况欲令有所成者?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诸佛之法,推其本末亦不可得,何况欲令有所成者?诸三昧门、陀罗尼门,推其本末悉不可得,何况欲令有所成者?声闻、辟支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都不可得。是故,舍利弗!所言吾我悉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悉为自然。所以者何。自然无合无散。”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自然无合无散?”

答曰:“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用自然故无合无散;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受所生、痛痒所合,悉为自然无合无散;六波罗蜜亦无合无散悉为自然,是故舍利弗。一切诸法,皆无所有悉为自然。

“复次,舍利弗!一切诸法亦无有常亦无所至。”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一切诸法无常无至?”

须菩提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常、无所归趣。所以者何?其无常者,悉无所有亦无有眼,是故一切诸法皆无有常、无所归趣。诸所有法亦复如是,悉无有常、无所归趣。一切诸漏乃至无漏,所可说者、无所说法。其有常者,则为无所有亦无有眼。是故,舍利弗!一切万物悉无有常无所归趣。复次,舍利弗!一切诸法无所积聚亦无有坏。”

又问须菩提:“云何一切诸法亦无积聚亦无有坏?”

答曰:“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积聚亦无有坏。所以者何?用清净故。诸善不善所有法、无所有法,有漏法、无漏法,悉无积聚亦无有坏。所以者何?用清净故。是故,舍利弗!一切所有悉无所有。舍利弗!所问:‘色何所生?’色无所生,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所生。所以者何?舍利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有,晓了行者则无有色亦无所生,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生,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有。所以者何?晓了行者则为无有眼,眼无所有。所以者何?晓了行者悉无所有,六情亦然。

“复次

“舍利弗!一切诸法悉无所有。所以者何?晓了行者不造所有。是故,舍利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所生。又,舍利弗!所问者色无所生则为非色,亦非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色清净、空、无起灭,亦无所住、亦无别异。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空清净故,故曰清净,亦无起灭、亦无所住、不可分别,一切所有亦复清净,空清净故曰清净,亦无所起、亦无所灭、亦无所住、不可别知。是故,舍利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所生。如舍利弗所问:‘何故说此悉无所生?当何从说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亦无所生。设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亦无所出,无有二法、亦无若干。’是故说此,而当从何所说般若波罗蜜?舍利弗问:‘亦不从异处出生菩萨而得道行。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从异生亦复不见异。’般若波罗蜜亦复不别异处而悉等见,诸菩萨行亦无所生。又菩萨者,无有二法亦无若干,亦不见色痛痒思想行生死识有异处生。所以者何?用无生故,色无有二、亦无若干,亦不从异而有所生,亦不见色从异处生。所以者何?色无所生,识无有名,亦无若干。其十八种、三十七品、诸佛之法,及与七空、三乘之法,不见所生。所以者何?无所生故,无有二法、亦无若干。是故,舍利弗!不得菩萨有异处生而行道者。又,舍利弗!向者所问:‘假使菩萨摩诃萨闻是说者,无所恐、不畏亦无所惧,则为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观一切诸法,皆悉如梦,如幻、野马、芭蕉、影、响。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闻是!不恐不怖亦不畏惧,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法如是,便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舍、亦无所住、亦无所著般若波罗蜜,则无有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舍、亦无住、亦无著无、所分别,亦不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所依、不受吾我;亦不受檀波罗蜜,亦无所舍、亦无所住,亦无所著,不处吾我。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亦不受七空,亦无所舍、亦无所住、亦无所著,不处吾我。

“复次,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者,于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复如是,亦无所受、亦无所舍、亦无所住、亦无所著,不处吾我。

“复次,天中天!菩萨不受一切诸三昧门、陀罗尼门,亦无所受、亦无所舍、亦无所住、亦无所著、不处吾我。所以者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见十八种、三十七品及与七空,声闻、辟支佛,上至佛及萨芸若亦无所见。所以者何?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起亦无有识,六情无所起亦无有六情,六波罗蜜亦无所起亦无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起,亦无有二亦无若干,内空、外空亦无所起,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其七空者亦无所起,亦无有二亦无若干。是故,天中天!其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无所起,亦无有二亦无若干。所以者何?天中天!是无所起,是故为无二无三,无有若干故,诸佛之法悉无所起,有所起者非为佛法。唯,天中天!其无本者亦不可思议,诸法境界亦无所起,其不可思议界,则无有二亦无若干。唯,天中天!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上至萨芸若慧,悉无所起亦无所有,故萨芸若为无所起。所以者何?无有精进,是为无二无三亦无若干;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则为灭尽亦无有色,是故识亦灭尽,则无有二亦无若干。所以者何?天中天!其精进者,无一无二无三亦无若干,其精进识亦无有识,是为檀波罗蜜,亦无所起、无所精进,无二无三亦无若干,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及诸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复如是。其言,天中天!无所精进,于此行中无能计者,五阴、六衰、六波罗蜜、三乘之法,上至萨芸若慧,亦复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观行品第二十四

尔时须菩提谓舍利弗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而观诸法?何谓菩萨行道为一切人,而言菩萨而悉晓了一切道法,于一切法为无所著?晓了诸法,则为晓了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而于识事亦无所著。晓了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亦无所著。何谓一切诸法事者?”

须菩提谓舍利弗:“其观诸法形像瑞应,色声香味细滑之法,其内外法、有为无为,所有、无所有,形像瑞应了无因缘,是为观法。又,舍利弗!所问:‘何谓般若波罗蜜?’尽无所乐,是名为般若波罗蜜。何谓为尽而无所乐?舍利弗!不乐阴、种、诸入,不乐六波罗蜜: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不乐七空,不乐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名曰尽无所乐,是为般若波罗蜜。于萨芸若亦无所乐,是为般若波罗蜜。是为名曰尽无所乐,是为般若波罗蜜。所问:‘何谓为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色有常、无常,不观色苦、乐,不观色有我、无我,不观色有空无空、有相无相、有愿无愿,不观色寂与不寂,不观色恍忽不恍忽;痛痒思想生死识及与七空并三脱门,亦复如是。不观三十七品: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诸佛之法,苦乐善恶、有我无我、有常无常,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萨芸若慧,有常无常、苦乐善恶,有我无我、有空无空及三脱门。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观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起则无有识,根、力、觉意、三十七品、七空、四非常法、萨芸若慧悉无所起,萨芸若则无所有?”

须菩提谓舍利弗:“谓色七空,其以空者则无有形,是故色为无所起,则无有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尔。六波罗蜜空,其已空者非般若波罗蜜,慧无所起。是故,舍利弗!般若波罗蜜则无所起,非般若波罗蜜,及与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萨芸若慧,亦复如是。色无所起则为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乃至萨芸若慧亦复如是,无所起者则为无慧。”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上至萨芸若慧,而无有二?”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其无二者,色则无二,痛痒思想生死识一切识法,无合无散、无色无见、无所取舍,如是相者则为无想;及其七空、三十七品、四非常法、萨芸若慧,亦复如是。五阴、六衰上至萨芸若,悉无有二。”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谓色无有二、清净无来,痛痒思想生死识,上至萨芸若慧?”

须菩提谓舍利弗:“如是,如是!色不为异、无所起者,亦复无异色、无所起;痛痒思想生死识,上至萨芸若慧,亦复如是。如是,舍利弗!色无有二,五阴、六衰,上至萨芸若慧,亦无有二,一切清净、无所从来。”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见一切色亦无所起、本末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吾我知见悉无所起,本末清净;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悉无所起、本末清净;及与七空、三十七品、根、力、觉意、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不见所起、本末清净;观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萨芸若慧,不见所起、本末清净;观凡夫法见凡夫法,悉无所起、本末清净;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及与菩萨,见此诸法悉无所起、本末清净,观一切佛法,见无所起、本末清净、不见所起。”

舍利弗问须菩提:“今所说者,当云何解?五阴、六衰、三乘之法及萨芸若,悉无所起者,亦无五道、亦无菩萨摩诃萨、亦无得神通。设,须菩提!一切诸法悉无所起,何以故成须陀洹断于三结而修行道,斯陀含者亦断三结、淫怒痴薄而修行道,阿那含者捐弃重担、断除众结而修行道,阿罗汉者除断众结及五根、无有生死而修行道,辟支佛乘以因缘觉而修行道?何故菩萨勤苦行道,为无央数众生勤苦?何故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而转法轮?”

须菩提言:“我不欲令无所起法而有所得,亦不欲令无所起法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我亦不使菩萨摩诃萨勤苦行,不令菩萨精勤苦行。所以者何?舍利弗!不以别相勤苦故,度不可计阿僧祇人。又,舍利弗!行菩萨道者,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念之如母、念之如父、念之如子、念之如身,所行亦无所起。菩萨当作是念:‘求于吾我皆无所有亦不可得,观内外法当作是了。’设起想者,不念勤苦亦不起想。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起亦不可得。又,舍利弗!我亦不欲令怛萨阿竭而无所起,无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欲令转于法轮,亦不欲令得无所起法。”

舍利弗问须菩提:“所说云何欲令有起而逮法乎?而云无起不逮诸法。”

须菩提言:“不以无起而逮诸法,亦不以起而逮诸法。”

又问须菩提:“云何无所起法亦不无起而逮诸法?”

须菩提言:“我不欲令无所起生而逮诸法,亦不欲令无无所逮。”

舍利弗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无有逮得、无成道乎?”

须菩提言:“有得、有道,实无有二。又,舍利弗!逮得成道方俗言耳,所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皆因俗教而有此言。推其本末,无有逮得、无有成道、无有三乘。”

舍利弗问须菩提:“所逮成道因方俗乎?如是五道方俗所言,所有悉坏不为真谛。”

答曰:“如是所言,因于世俗,言有所得而逮成道,五道亦然。方俗尽坏,不为真谛。所以者何?欲成真谛,无有善恶、不起不灭,无诸尘劳亦无恚恨,乃为真谛。”

舍利弗问须菩提:“其无生法,宁有起乎?若所生法而起生乎?”

须菩提:“无所生法亦无所生,其所生法亦复不生。”

舍利弗言:“云何欲令无所生法而有所生?”

须菩提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生,自然为空,不欲令生;声闻、辟支佛,上至佛道,悉无所生,自然为空,不欲令生。”

舍利弗言:“其所生者复有生乎?无所生者而起生耶?”

须菩提言:“其所生者亦无所生,其无所生亦无所生。所以者何?舍利弗!所生、无所生,此二法者,无合无散、无色无见、无所受持,则为一相无所有相。是故,舍利弗!所生无所生,其无生者亦复不生。”

舍利弗言:“谁能堪任无所生法?是,须菩提!无所生法其无所生,无所生法亦无所生。”

须菩提言:“其无所生无所生法为无所生,堪任无生无所生法为无所生。所以者何?其无生法无所生者,及与辩才,悉无所生;此一切法,无合无散、无色无见、不可受持,则为一相无所有相。”

舍利弗言:“无所生无所生辩,无所生法亦无所生,是故堪任?”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无所生故无所生辩,无所生法亦无所生,乃为堪任。所以者何?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所生,六情、四大,是眼耳鼻舌身意亦无所生,地水火风空及诸识种亦无所生,身口意行亦无所生,声闻、辟支佛上至佛亦无所生。是故,舍利弗!无所生辩无无所生,无所生法故无所生,其行此者乃能堪任无所生法。”

舍利弗谓须菩提:“贤者须菩提所说法为第一尊。所以者何?若有问者随所问说,于一切诸法亦无所著。”

舍利弗言:“云何于一切法而无所著?”

须菩提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空,亦无所著,亦无内外、亦无两间;六情所更十八诸种亦空、清净,不著内外、亦无两间;六波罗蜜及与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清净、空,不著内外、亦无两间。是,舍利弗!于一切法而无所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者,于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上至萨芸若皆清净。”

舍利弗言:“何谓菩萨摩诃萨纯行六波罗蜜净菩萨道?”

须菩提言:“其檀波罗蜜,有俗间施不为度世,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俗间之智亦度世智。”

舍利弗问曰:“何谓世俗檀波罗蜜、度世檀波罗蜜?”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多所施与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丐,饥者与食,渴者与浆,香华、伎乐、宅舍、七宝、生活之业、病瘦医药,各各随人之所思欲,男女、妻子、头目、肌体,人所贪者,而不爱惜恣意与之。悉呼:‘授之无有悭嫉,吾为施主一切放舍,从佛之教行檀波罗蜜。’如是施已有所望想,于诸众生志在颠倒以为坚要,持用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此所施令诸群生现世安隐,至无余界而般泥洹。彼合三事而有所施。何谓为三?自想、吾我想、计他人有施报想,是为三。是为俗间檀波罗蜜,不为度世。何故名之世俗檀波罗蜜?不为度世,在俗不移,不得度脱至无挂碍,是名为世俗檀波罗蜜。能净三品。何谓为三?菩萨摩诃萨有所施与,不得吾我、不见受者、而有所取亦不想报,是为菩萨摩诃萨净于三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施与众生,亦无有人,而以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有众想、悉无所见,是为度世檀波罗蜜。所以名檀波罗蜜者,以度世故不著于世;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有所望想为俗间智,无所望想为度世智。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纯行六波罗蜜成菩萨道。”

舍利弗复问须菩提:“何谓菩萨摩诃萨成菩萨道?”

须菩提言:“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意、八道、十力、无畏、十八不共,空、无相、无愿三脱之门,及与七空,一切三昧、陀罗尼门,四分别辩、大慈大哀,是为菩萨摩诃萨道。”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何所波罗蜜能成勇猛,为第一上而得度乎?”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勇猛之恩而得度矣。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法之母,护度声闻、辟支佛,令得成就菩萨,故曰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悉入三乘,过去当来今现在十方世界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逮成阿惟三佛。若有菩萨摩诃萨闻说般若波罗蜜,不以狐疑、不怀犹豫,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则为将从一切众生,为一切故无所爱惜,悉能施与、无有颠倒,是则不离菩萨摩诃萨行。如是念者则为思惟无极大哀。”

舍利弗语尊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思惟乐于大哀大悲,是菩萨摩诃萨则为舍离一切众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不离念故。”

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吾今赞叹贤者所说,为真为谛。人无所有,其所念者亦无所有;人无自然,其所念者亦无自然;人为空为,念亦空为;人恍忽,念亦恍忽;人身空无,念亦空无;人无所觉,念亦无觉;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亦无所有,所念亦无所有;七空亦无所有,无所有色空恍忽,色无所觉,念亦无所觉。十八诸种、地水火风识界,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一切三昧、陀罗尼门、萨芸若慧,晓了是者悉无所有,则为是道,所念无所有;人无所觉,所念亦无所觉,当晓了是乃成正觉。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行,菩萨摩诃萨不离是念乃成正觉。”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如汝所说,悉承怛萨阿竭威神,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贤者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东西南北上下皆动,于时佛笑。

须菩提白佛言:“今,天中天!何以故笑?会当有意。”

佛告须菩提:“如吾今日于此忍土说般若波罗蜜,十方现在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亦各说般若波罗蜜。”

佛说是语时,十二那术诸天人民,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应时悉得见十方诸佛皆说般若波罗蜜。说是语时,无央数阿僧祇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

光赞经卷第九

猜你喜欢
  西方合论 第七卷·袁宏道
  卷第八(二诵之二)·佚名
  卷九十三·佚名
  释氏稽古略卷四·觉岸
  优婆夷志·圆信
  名僧传目录·宝唱
  尊重僧界还俗人·太虚
  大雲初分电光转健度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往生净土论讲要·太虚
  卷第十·如卺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佚名
  八正道经正文·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仙伦·唐圭璋

      仙伦一名儗,字叔拟,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有招山小集一卷。   贺新郎   翠盖笼娇面。记当年、沉香亭北,醉中曾见。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算好处、何嫌春晚。谁把天香和晓露,倩东君、特地匀娇脸。千万朵

  • 卷之一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四九札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一一六○五--一·佚名

    台北知府陈,札委员徐铨,催办交代会算札委员徐铨钦加三品衔、即补府、署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陈为札委催办事。本年五月初七日,准兼理台湾府孙移开:「案蒙会办交代事务司道宪,批据督催台湾交代委员、试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 列传三百·纪昀

    列传元 【五十四】○元五十四察罕特穆尔【库库特穆尔】 达实巴图尔庆通 伊苏彻尔特穆尔纳琳 巴延特穆尔刘哈喇布哈舒穆噜宜孙穆尔济苏察罕特穆尔达实巴图尔庆通伊苏彻尔特穆尔纳琳巴延特穆尔刘哈喇布哈舒穆噜宜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一 礼略一·纪昀

    礼略(臣)等谨按五礼之名肇自虞书其吉凶军宾嘉之目则见于周礼春官宗伯之掌自秦以还礼教散轶汉兴诸儒缀辑传注遗经赖以 不亡要亦未遑更定一代之制魏晋而降时有述作至唐开元时诏学士等因贞观显庆所修五礼集开元礼一百五十

  • 第一章 我的家世·冯玉祥

    我的家世,我生长的环境和我所处的正在急剧变化中的时代,都是我的个性、思想,以及一切行为活动的摇篮。我的原籍,安徽巢县竹柯村。对于故乡,我知道的虽然很多,但并不具体。我现在所记述的原籍的家世情况,都是小时候从我父亲口

  • 一〇七 绍兴县馆一·周作人

    绍兴县馆当时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这地方有点不大好,因为是个南北胡同,北头的就叫北半截胡同,它的出口即是那有名的菜市口,——是前清时代杀人的地方,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共弃之,就是古人所说的“弃市”。在那时没有几年前

  • 半弓居省墓日记·徐一士

    崇明黄清宪《省墓日记》,在《半弓居文集》卷末,为同治三年甲子五月赴苏州省墓所记。时当苏州等处收复未久,所见战后景象,言之颇详,极有史料价值。《半弓居文集》流传未广,爰摘录之,以供史家之取资。五月初七日:“坐小驳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宗人府谱系国初置大宗正院正一品衙门洪武二十二年改院为府设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职专玉牒谱系之事初以亲王领谱事後但以勲戚大臣掌之而不备官永乐七年迁都於北置行在宗人府十八年除行在二字

  • 洪范正论卷二·胡渭

    徳清胡渭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传曰五行以下箕子所陈正义曰五行先后以微着为次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王氏【安石】曰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神徃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

  • 卷五十二·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五十二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丧服小记第十五齐衰音义又作【仍作齐误】疏斩衰者主人为父之服也【上当脱斩衰括髪以麻六字】括髪者以麻自项而前交于额上【者字误在以麻下而误以】免而以布

  • 卷十·梁益

    <经部,诗类,诗传旁通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十      元 梁益 撰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叔父陟恪春秋左传昭公七年秋八月卫襄公卒卫齐恶告丧于周且请命王使成简公如卫吊且追命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

  • 《周 易》·佚名

    第一节 《周易》本是占筮书古代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卜用乌龟腹甲或者牛胛骨,自清代末期在

  • 谈罪恶·梁漱溟

    一切罪恶,都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其故有二:(一)武力统治者不以理性待人;(二)财产私有,生存竞争,人民生活,在社会中没有整个的安排。此两原因,实为一切罪恶之总因。罗素以为:罪恶是人的生命冲动得不到正当的出路而使然,有如水流受了妨

  • 卷七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尔时遮罗迦波利婆罗阇迦外道八千人。见诸阿修罗迦楼罗龙女及诸龙鸠槃茶乾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空行诸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

  • 卷第十八·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十八   [宋勒]袁州南源山楚圆禅师初住南源。开堂日。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大众会么。宜阳秀水。南岳石桥。若也不会。山僧谩你诸人去也。所以道。达磨西来。

  • 序·心圆

    清 心圆拈别 火莲集梓揞黑豆集序宗门中事。明取脚跟下。本无实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岩头云。百不思时。名为正句。欲得识句。向事上觑则疾。向意根下摸索则迟。但於机用上。略露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

  • 经义考·朱彝尊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