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九十六

 

  卷596_1 【感古】司马扎

  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

  祖龙已深惑,汉氏远徇欲。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卷596_2 【赠王道士】司马扎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岂知浮云世,生死逐流水。

  瑶台歌一曲,曲尽五烟起。悠然望虚路,玉京在海里。

  青箓秘不闻,黄鹤去不止。愿随执轻策,往结周太子。

  卷596_3 【古思】司马扎

  春华惜妾态,秋草念妾心。始知井边桐,不如堂上琴。

  月落却羡镜,花飞犹委苔。门前长江水,一去终不回。

  卷596_4 【猎客】司马扎

  五陵射雕客,走马占春光。下马青楼前,华裾独煌煌。

  自言家咸京,世族如金张。击钟传鼎食,尔来八十强。

  朱门争先开,车轮满路傍。娥娥燕赵人,珠箔闭高堂。

  清歌杂妙舞,临欢度曲长。朝游园花新,夜宴池月凉。

  更以驰骤多,意气事强梁。君王正年少,终日在长杨。

  卷596_5 【送进士苗纵归紫逻山居】司马扎

  汝上多奇山,高怀惬清境。强来干名地,冠带不能整。

  常言梦归处,泉石寒更静。鹤声夜无人,空月随松影。

  今朝抛我去,春物伤明景。怅望相送还,微阳在东岭。

  卷596_6 【卖花者】司马扎

  少壮彼何人,种花荒苑外。不知力田苦,却笑耕耘辈。

  当春卖春色,来往经几代。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

  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一蕊才占烟,歌声已高会。

  自言种花地,终日拥轩盖。农夫官役时,独与花相对。

  那令卖花者,久为生人害。贵粟不贵花,生人自应泰。

  卷596_7 【弹琴】司马扎

  凉室无外响,空桑七弦分。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闻。

  月落未终曲,暗中泣湘君。如传我心苦,千里苍梧云。

  卷596_8 【古边卒思归】司马扎

  有田不得耕,身卧辽阳城。梦中稻花香,觉后战血腥。

  汉武在深殿,唯思廓寰瀛。中原半烽火,比屋皆点行。

  边土无膏腴,闲地何必争。徒令执耒者,刀下死纵横。

  卷596_9 【美刘太保】司马扎

  常爱鲁仲连,退身得其趣。不知鸱夷子,更入五湖去。

  云霞恣摇曳,鸿鹄无低翥。万里天地空,清飙在平楚。

  藏名向宠节,辞疾去公务。夜尽醉弦歌,日高卧烟树。

  岂嗤生前乐,千载自垂裕。论道复论功,皆可黄金铸。

  卷596_10 【蚕女】司马扎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

  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

  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卷596_11 【效陶彭泽】司马扎

  一梦倏已尽,百年如露草。独有南山高,不与人共老。

  尊中贮灵味,无事即醉倒。何必鸣鼓钟,然后乐怀抱。

  轻波向海疾,浮云归谷早。形役良可嗟,唯能徇天道。

  卷596_12 【锄草怨】司马扎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

  卷596_13 【山中晚兴寄裴侍御】司马扎

  雷息疏雨散,空山夏云晴。南轩对林晚,篱落新蛩鸣。

  白酒一樽满,坐歌天地清。十年身未闲,心在人间名。

  永怀君亲恩,久贱难退情。安得蓬丘侣,提携采瑶英。

  卷596_14 【筑台】司马扎

  魏国昔强盛,宫中金玉多。征丁筑层台,唯恐不巍峨。

  结构切星汉,跻攀横绮罗。朝观细腰舞,夜听皓齿歌。

  讵念人力劳,安问黍与禾。一朝国既倾,千仞堂亦平。

  舞模衰柳影,歌留草虫声。月照白露寒,苍苍故邺城。

  汉文有遗美,对此清飙生。

  卷596_15 【道中早发】司马扎

  野店鸡一声,萧萧客车动。西峰带晓月,十里犹相送。

  繁弦满长道,羸马四蹄重。遥羡青楼人,锦衾方远梦。

  功名不我与,孤剑何所用。行役难自休,家山忆秋洞。

  卷596_16 【沧浪峡】司马扎

  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

  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

  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卷596_17 【感萤】司马扎

  爱尔持照书,临书叹吾道。青荧一点光,曾误几人老。

  夜久独此心,环垣闭秋草。

  卷596_18 【自渭南晚次华州】司马扎

  前楼仙鼎原,西经赤水渡。火云入村巷,馀雨依驿树。

  我行伤去国,疲马屡回顾。有如无窠鸟,触热不得住。

  峨峨华峰近,城郭生夕雾。逆旅何人寻,行客暗中住。

  却思林丘卧,自惬平生素。劳役今若兹,羞吟招隐句。

  卷596_19 【近别】司马扎

  咫尺不相见,便同天一涯。何必隔关山,乃言伤别离。

  君心与我心,脉脉无由知。谁堪近别苦,远别犹有期。

  卷596_20 【江上秋夕】司马扎

  茂陵归路绝,谁念此淹留。极目月沈浦,苦吟霜满舟。

  孤猿啼后夜,久客病高秋。欲寄乡关恨,寒江无北流。

  卷596_21 【送归客】司马扎

  多才与命违,末路隐柴扉。白发何人问,青山一剑归。

  晴烟独鸟没,野渡乱花飞。寂寞长亭外,依然空落晖。

  卷596_22 【东门晚望】司马扎

  青门聊极望,何事久离群。芳草失归路,故乡空暮云。

  信回陵树老,梦断灞流分。兄弟正南北,鸿声堪独闻。

  卷596_23 【上巳日曲江有感】司马扎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

  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

  卷596_24 【宿寿安甘棠馆】司马扎

  行人方倦役,到此似还乡。流水来关外,青山近洛阳。

  溪云归洞鹤,松月半轩霜。坐恐晨钟动,天涯道路长。

  卷596_25 【送友人下第东游】司马扎

  出门皆有托,君去独何亲。阙下新交少,天涯旧业贫。

  烟寒岳树暝,雪后岭梅春。圣代留昆玉,那令愧郄诜。

  卷596_26 【山斋会别】司马扎

  春草平陵路,荷衣醉别离。将寻洛阳友,共结洞庭期。

  星月半山尽,天鸡出海迟。无轻此分手,他日重相思。

  卷596_27 【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司马扎

  龙门树色暗苍苍,伊水东流客恨长。病马独嘶残夜月,

  行人欲渡满船霜。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

  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

  卷596_28 【送孔恂入洛】司马扎

  洛阳古城秋色多,送君此去心如何。青山欲暮惜别酒,

  碧草未尽伤离歌。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游花月经铜驼。

  行人正苦奈分手,日落远水生微波。

  卷596_29 【观郊礼】司马扎

  钟鼓旌旗引六飞,玉皇初著画龙衣。

  泰坛烟尽星河晓,万国心随彩仗归。

  卷596_30 【宫怨】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卷596_31 【南徐夕眺】司马扎

  行吟向暮天,何处不凄然。岸影几家柳,笛声何处船。

  楼分瓜步月,鸟入秣陵烟。故里无人到,乡书谁为传。

  卷596_32 【题清上人】司马扎

  古院闭松色,入门人自闲。罢经来宿鸟,支策对秋山。

  客念蓬梗外,禅心烟雾间。空怜濯缨处,阶下水潺潺。

  卷596_33 【涂中寄薛中裕】司马扎

  贫交千里外,失路更伤离。晓泪芳草尽,夜魂明月知。

  空山连野外,寒鸟下霜枝。此景正寥落,为君玄发衰。

  卷596_34 【白马津阻雨】司马扎

  津树萧萧旅馆空,坐看疏叶绕阶红。故乡千里楚云外,

  归雁一声烟雨中。漳浦病多愁易老,茂陵书在信难通。

  功名倘遂身无事,终向溪头伴钓翁。

  卷596_35 【秋日怀储嗣宗】司马扎

  故人北游久不回,塞雁南渡声何哀。

  相思闻雁更惆怅,却向单于台下来。

  卷596_36 【夜听李山人弹琴】司马扎

  瑶琴夜久弦秋清,楚客一奏湘烟生。

  曲中声尽意不尽,月照竹轩红叶明。

  卷596_37 【隐者】司马扎

  松间开一径,秋草自相依。终日不冠带,空山无是非。

  投纶溪鸟伴,曝药谷云飞。时向邻家去,狂歌夜醉归。

  卷596_38 【登河中鹳雀楼】司马扎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卷596_39 【漾陂晚望】司马扎

  远客家水国,此来如到乡。何人垂白发,一叶钓残阳。

  柳暗鸟乍起,渚深兰自芳。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沧浪。

  

猜你喜欢
  卷五百四十三·彭定求
  卷三百七十二·彭定求
  赵扩·唐圭璋
  ●全史宫词卷十 十六国·史梦兰
  第六回 传雁足新状元寄信·佚名
  第一折·狄君厚
  藏春集卷四·刘秉忠
  奇迹·闻一多
  卷九·郭则沄
  卷二百六十九·陈思
  卷二十八·陈元龙
  卷八百十二·佚名
  卷二十八 【割据】·陈衍
  第二十场·田汉
  卷八·杨载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中州集巻十·元好问

    △三知已○溪南诗老辛愿二十首愿字敬之福昌人其大父自鳯翔来居县西南女几山下以力田为业敬之自号女几野人年二十五始知读书取白氏讽谏集自试一日便能背诵乃聚书环堵中读之书至伊训诗至河广颇若有所省欲罢不能因更致力

  • 卷四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四十七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二正宗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羣玉山头见防向瑶台月下逢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

  •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司马迁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

  • 少帝纪二·薛居正

    天福八年秋七月丁丑朔,京师雨水深三尺。辛巳,许州节度使李从温来朝,进封楚国公。壬午,以前河阳节度使皇甫遇为右龙武统军。丁亥,以宣徽南院使李承福为同州节度使。癸巳,改陕州甘棠驿为通津驿,避庙讳也。甲午,正衙命册皇太后,以

  • 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脱脱

        ◎地理二   ○河北路 河东路   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熙宁六年,再分为两路。   东路。府三:大名,开德,河间。州十一: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军五: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县五十七。  

  • ●卷七·李攸

      ○道释   建隆初,太祖遣使诣真源祠老子,于京城修建隆观。观在阊阖门外,周世宗建曰太清观,帝命重修,赐今名,自是斋修率就是观。自五代以来,道流庸杂。乾德五年,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乃诏莱州道士刘若拙为左街道录,俾之

  • 卷十五·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十五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十二 汉臣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司隶校尉丰之後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袁术署亮从父玄为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

  • 第五卷 北 宋·缪荃孙

    江南东路 江南东路安抚使 马步军都总管 知昇州江宁府 建康军节度管内观察使 昇州刺史 江宁府尹事 领江宁一府宣、歙、江、池、饶、信、太平七州,南康广德二军。杨克让 《续资治通鉴》:开宝八年十

  •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司马迁

    王延海译注【说明】本文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

  • 郑覃传·刘昫

    郑覃,是原宰相郑王旬瑜的儿子,因其父勋劳的恩荣所及,补弘文校理,历任拾遗、补阙、考功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二月,升为谏议大夫。宪宗任用五名宦官为京西北和籴使,郑覃上奏疏论析应予取消。穆宗不忧虑

  • 刘寰伟·周诒春

    刘寰伟 年二十六岁。生于美国旧金山。兄琳。业商。未婚。初学于广州广仁小学堂。及岭南学校。毕业。充岭南学校训导员。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政治经济学。民国二年。习土木工程。民国三年。得学士

  • 六年·佚名

    (丙寅)六年清嘉慶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己酉朔,詣孝安殿,行朔祭,仍行晝茶禮。○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敎曰:「予嘗聞之,民者國之本,農者民之重也,故民以食爲天。夫農者,非但民之所重,抑君之所資,祝願年豐,何年不然?而矧今予小子,夙夜

  • 尚书大传卷二·孙之騄

    商书殷传帝告篇书曰施章乃服明上下(玉海)汤誓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者六国(北堂书抄引大传)伊尹母孕行汲水化为枯桑其夫寻至水濵见桑穴中有儿乃収养之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 卷八·李光坡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述注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八安溪李光坡撰○乡师之职各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疏曰聴其治者自乡大夫以下至伍长各自聴断其民今乡师又聴其治者恐乡官有滥失平察之以国比之灋以时稽其夫家

  •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一]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二]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崔亭伯集·崔駰

    汉代诗文别集。1卷。崔骃(字亭伯)著。原本10卷,后散佚。今传本为明代人辑,刊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计收赋、著述、笺、箴、铭、颂、议、论、杂文、诗歌等凡40篇。其赋3篇,皆小赋。而著述《达旨》则篇幅较长,颇似

  • 定性书·程颢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

  • 列祖提纲录·呆翁行悦

    凡四十二卷。清代僧呆翁行悦(1619~1684)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行悦二十年间云游四方,广收博录诸祖师耆宿之殊言异行,或以事集言,或因言立事,随见随记,而无古今、尊卑、世次、宗派之分。集录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