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泰伯篇第八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品德极高尚的了,他多次把天子的地位让给弟弟季历,百姓不知道怎么称赞他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赦父子讼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张居正注:“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非有爱憎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不为狷,王季受之不为贪。亲终不赴,毁伤肢体不为不孝。盖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恭敬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劳苦,谨慎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胆怯,勇敢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闯祸,直率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变得尖刻。君子对待亲人感情深厚,人民就会兴起仁德之风,所以君主不遗弃老朋友,百姓就不会人情淡漠。”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
张居正注:“夫恭、慎、勇、直,四者皆人之所难,而无礼则各有其弊如此。可见君子当动必以礼,而不可须臾离也。”又注:“夫一处亲故之间,而上行下效,其应如响如此。为人君者可不正心修身,以为化导斯民之本哉。”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参得病了,把他的弟子叫来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可以免除灾祸了,学生们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
张居正注:“盖所以致丁宁之意,亦欲其如己之戒谨恐惧,一举足而不敢忘亲也。夫以曾子之保身如此。则凡纵欲以伤其本,亏行以辱其亲者,固在所必无矣。为人子者,宜以曾子为法,庶可以体亲心而尽子道也。”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曾参得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参说:“鸟要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要死时,说出的话都是善意的。君子所看重的道有三点:举止容貌端庄,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严肃自己的面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言辞和悦,就会避免鄙俗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节琐碎之事,那是主管小吏的事情。”
名家注解颜高程颐、程颢注:“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张居正注:“人之为学,贵识其大,大行既无不善,而小节亦无所遗,固为全德。若舍其大而务其小,则大本既失,小者亦不足观矣。况于帝王之学,又与士庶人不同,则凡正心修身以立天下之极者,又岂在于仪文度数之末哉?有志于圣贤者,当知所务矣。”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人求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求教;有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和没有一样空虚,受到别人侵犯也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就能够做到这样。”
名家注解朱熹注:“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
张居正注:“夫孔门传授心法,颜子独得其宗,而其平日用功,不过如此。盖谦虚以受人,则闻见多而学问日广,宽恕以容物,则私意泯而德性益纯。凡为贤为圣,皆不出此二者。盖学者当致力于斯。”
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未成年的幼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务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节操如是,可谓君子矣。”
朱熹注:“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
张居正注:“吾知既有其才,又有其节,信非君子不能也。然是人也,自学者言,则为君子;自国家言,则所谓社稷之臣者也。盖有才无节,则平居虽有干济之能,而一遇有事,将诡随而不能振;有节无才,则虽有所执持,而识见不远,经济无方,亦何益于国家之事哉?所以人君用人,于有才而未必有节者,则止用之以理繁治剧;于有节而未必有才者,则止用之以安常守法。至于重大艰难之任,则非才、节兼备之君子,不可以轻授也。”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朱熹注:“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又曰:“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张居正注:“其任重而道远如此,此士之所以贵弘毅也。大抵孔门为学,莫要于求仁。而仁之为道,则非全体不息者,不足以当之。惟其全体也,则无一理之不该,所以不可不弘;惟其不息也,则无一念之间断,所以不可不毅。这正是曾子平生所学得力处,故其示人亲切如此。”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修身养性起于《诗经》,立身之道在于礼,性情所成在于音乐。”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今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古人自洒埽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张居正注:“然古人《诗》、《礼》、乐之教,皆发于性情之正,本于中和之德,故能成就人才如此,若后世以吟咏声韵为诗,而无关于性情,以虚饰仪文为礼,而不本于恭敬,以嬉戏淫哇为乐,而反乖于中和,则于《诗》、《礼》、乐之本然者失之远矣,亦何足务哉?善学者辨之。”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从我们的意志去做事,却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朱熹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却厌恶贫穷的人,会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张居正注:“夫好勇疾贫者,是身自为乱,固为天下之首恶,至于恶不仁者,本为正理,特以处之不善,乃亦足以致乱,而徒为祸阶。则君子之待小人,岂可以轻发而不审处哉。”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并且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不值得一看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甚言骄、吝之不可也。盖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又曰:“骄,气盈。吝,气歉。”
朱熹注:“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
张居正注:“夫有周公之才之美,而一涉骄吝,尚不足观,况无周公之才而骄吝者乎?人当常加自省而存抑畏之心可也。故圣如帝舜,而合己从人,功如大禹,而不自满假。诚知谦虚之受益,而骄吝之丧德也。然则孔子之言,岂徒在下位者所当知哉?”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三年而没有产生做官的愿望,这样的人是很难得到的。”
名家注解朱熹注:“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张居正注:“人君用人,于那有实学的必录用而尊显之,使得以展尽底蕴。若夫假学以沽名干进者,则摈抑而不用。庶乎贪位慕禄之徒,不至于滥窃名器,而无补于国家也。”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一生不离善道。濒临危亡的国家不去,动乱的国家不去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事,政治混乱就归隐。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混乱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又注:“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
张居正注:“盖惟其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故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乃碌碌庸人而已,何足取哉?士之不可以无养也如是夫。”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它的政事。”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张居正注:“盖所以安本然之分,而远侵越之嫌,人之自处当如是也。然士人之学期于用世,则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抱当世之虑,亦有所不容已者。要之,潜心讲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此又不可不辨也。”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鲁国的太师演奏音乐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的结尾,满耳都是美妙的音乐。”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适师挚在官之初,故乐之美盛如此。”
张居正注:“以孔子之圣而正乐,以师挚之贤而掌乐,故一时音节美盛如此。自师挚适齐,继者皆不能及,圣人所以追思而叹美之也。”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表面装诚恳而又不讲信用,这种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呀!”
名家注解朱熹注:“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
张居正注:“盖狂而直,侗而愿,悾悾而信,虽是气质有偏,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尚可以陶镕。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而习染愈蔽,终不可以化诲者也,故孔子绝之。”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要有怕来不及的紧迫感,学到了的又总害怕再失去。”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朱熹注:“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张居正注:“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然,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终亦岂能有成也哉?”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为自己享受。”
名家注解朱熹注:“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张居正注:“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忧劳百姓而已。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必归之也。后世人君,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既矣。”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帝!真是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真是广博啊,百姓不知道该怎样称赞他。他的功绩太崇高了,他的礼乐制度也焕发着光彩。”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又注:“尧之德不可名,其可见者此尔。”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呀,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时期,比武王时人才更兴盛。武王说的十人中还有一个妇人,实际上只有九人罢了。当初周文王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二,却仍然服侍殷王。周朝的仁德,可以称得上是最高的仁德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之难得也。”“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
张居正注:“然则,才难之一言,信乎其不诬矣。大抵得人固难,而知人与用人尤难,虞舜、武王惟其知之明而用之当,故能成天下之治如此。若知有未真,则取舍犹有所眩惑,用之未尽,则底蕴无由以展布,何以收得人之效乎?故知人善任,尤人君治天下之本,不可不慎也。”又注:“孔子之称至德者二,于泰伯则以其让天下,于文王则以其服事殷,皆所以明君臣之义,立万世之防,而惧乱臣贼子之心也,读者宜致思焉。”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禹,我没什么可指责他的了。他自己吃粗茶淡饭,却很丰厚地孝敬鬼神,他穿得很简朴,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他住着矮小的房屋却全力去疏通沟渠修治水利。禹,我对他没什么可指责的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或丰或俭,各适其宜,所以无罅隙之可议也,故再言以深美之。”
张居正注:“盖人之常情,奉身之念每厚于事神为民。而人君富有四海,其势又得以自遂其欲。故致孝鬼神可能也,菲饮食不可能也;致美黻冕可能也,恶衣服不可能也;尽力沟洫可能也,卑宫室不可能也。书称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盖必俭而后能勤。若一有奉身之念,则虽以天下奉一人而犹恐不足,又焉能勤民而致力于神哉?欲法大禹者,尤当师其俭德可也。”
猜你喜欢 卷八 太甲上第五·孔颖达 論衡校釋卷第六·黄晖 宋儒言性误点·李宗吾 卷二十二【起宣公五年尽十一年】·杜预 第三章 25·辜鸿铭 卷七·毛奇龄 卷十二·山井鼎 礼经会元卷一上·叶时 卷三十一·康熙 卷四十八·魏了翁 修行胜道住分第四·佚名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欧阳竟无 大乘宗地图释后序·太虚 佛教两大要素·太虚 惟日杂难经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