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玉杯第二

  《春秋》譏文公以喪取。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今按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論事,莫重於誌。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以秋 祭,以冬納幣,皆失於太蚤。《春秋》不譏其前,而顧譏其後,必以三年之喪,肌膚之情也。雖從俗而不能終,猶宜未平於心。今全無悼遠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故譏不出三年於首而已,譏以喪取也。不別先後,賤其無人心也。緣此以論禮,禮之所重者在其誌。誌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誌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誌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故曰:非虛加之,重誌之謂也。誌為質,物為文。文著於質,質不居文,文安施質?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文質偏行,不得有我爾之名。俱不能備而偏行之,寧有質而無文。雖弗予能禮,尚少善之,介葛廬來是也。有文無質,非直不子,乃少惡之,謂州公實來是也。然則《春秋》之序道也,先質而後文,右誌而左物。“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雲朝雲,辭令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引而後之,亦宜曰:喪雲喪雲,衣服雲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誌以反和,見其好誠以滅偽。其有繼周之弊,故若此也。

  《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一日不可無君,而猶三年稱子者,為君心之未當立也。此非以人隨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當。三年不當而逾年即位者,與天數俱終始也。此非以君隨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義也。《春秋》論十二世之事,人道浹而王道備。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耿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參錯,非襲古也。是故論《春秋》者,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五其比,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是以人道浹而王法立。以為不然?今夫天子逾年即位,諸侯於封內三年稱子,皆不在經也,而操之與在經無以異。非無其辨也,有所見而經安受其贅也。故能以比貫類、以辨付贅者,大得之矣。

  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惡惡之性,可養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體之可肥 ,而不可得革也。是故雖有到賢,能為君親含容其惡,不能為君親令無惡。事親亦然,皆忠孝之極也。非到賢安能如是?父不父則子不子,君不君則臣不臣耳。

  文公不能服喪,不時奉祭,不以三年,又以喪取,取於大夫,以卑宗廊,亂其群祖以逆先公。小善無一,而大惡四五,故諸侯弗予盟,是惡惡之徵、不臣之效也。出侮於外,人奪於內,無位之君也。孔子曰:“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蓋自文公以來之謂也。

  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惡服人也,是故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具其志,《禮》《樂》純其養,《易》《春秋》明其知。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誌,故長於質。《禮》製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能兼得其所長,而不能遍舉其詳也。礦人主大節則知暗,大博則業厭。二者異失同貶,其傷必到,不可不察也。是故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

  《春秋》之好微與?其貴誌也。《春秋》修本末之義,達變故之應,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極者也。是故君殺賊討,則善而書其誅。若莫之討,則君不書葬,而賊不複見矣。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賊不複見,以其宜滅絕也。今趙質弒君,四年之後,別牘複見,非《春秋》之常辭也。古今之學者異而問之,曰:是弒君何以複見?猶曰:賊未討,何以書葬?何以書葬者,不宜書葬也而書葬。何以複見者,亦不宜複見也而複見。二者同貫,不得不相若也。質之複見,直以赴問,而辨不親弒,非不當誅也。則亦不得不謂悼公之書葬,直以赴問而辨不成弒,非不當罪也。若是則《春秋》之說亂矣,豈可法哉。無比而處之,誣辭也。今視其比,皆不當死,何以誅之?《春秋》赴問數百,應問數千,同留經中。翻援比類,以發其端。卒無妄言而得應於傳者。今使外賊不可誅,故皆複見,而問曰此複見何也,言莫妄於是,何以得應乎?故吾以其得應,知其問之不妄。以其問之不妄,知質之獄不可不察也。夫名為弒父而實免罪者,已有之矣;亦有名為弒君,而罪不誅者。逆而距之,不若徐而味之。且吾語質有本,《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此言物莫無鄰,察視其外,可以見其內也。今案盾事而觀其心,願而不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按盾辭號乎天,苟內不誠,安能如是?是故訓其終始無弒之志。掛惡謀者,過在不遂去,罪在不討賊而已。臣之宜為君討賊也,猶子之宜為父嘗藥也。子不嘗藥,故加之弒父;臣不討賊,故加之弒君。所以示天下廢臣子之節,其惡之大若此也。故盾之不討賊,為弒君也,與止之不嘗藥為弒父無以異。盾不宜誅,以此參之。問者曰:夫謂之弒而有不誅,其論難知,非蒙之所能見也。故赦止之罪,以傳明之。盾不誅,無傳,何也?曰:世亂義廢,背上不臣,篡弒覆君者多,而有明大惡之誅,誰言其誅。故晉趙質、楚公子比皆不誅之文,而弗為傳,弗欲明之心也。問者曰:人弒其君,重卿在而弗能討者,非一國也。靈公弒,趙盾不在。不在之與在,惡有厚薄。《春秋》責在而不討賊者,弗擊臣子爾也。責不在而不討賊者,乃加弒焉,何其責厚惡之薄、薄惡之厚也?曰:《春秋》之道,視人所惑,為立說以大明之。今趙盾賢而不遂於理,皆見其善,莫見其罪,故因其所賢而加之大惡,擊之重責,使人湛思而自省悟以反道。曰:吁!君臣之大義,父子之道,乃到乎此,此所由惡薄而責之厚也。他國不討賊者,諸斗筲之民,何足數哉?弗擊人數而已。此所由惡厚而責薄也。傳曰:輕為重,重為輕,非是之謂乎?故公子比嫌可以立,趙盾嫌無臣責,許止嫌無子罪。《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重累責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異矣。

猜你喜欢
  下经丰传卷六·孔颖达
  季氏第十六·朱熹
  提要·朱熹
  卷十四·赵鹏飞
  卷二十六·吕祖谦
  卷四十四·江永
  卷三十八·鄂尔泰
  卷五·崔子方
  卷首上·佚名
  诸天叹品第十七·佚名
  卷四百五十六·佚名
  贤愚经卷第六·佚名
  序·佚名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修行道地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三十五目録【起五十七字至五十八字】谢新恩南唐李煜阳台梦【又一体】解昉鹊桥仙【又一体】黄庭坚倚西楼无名氏荷叶铺水面康与之家山好无名氏河传【

  • 卷六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一罗隐送梅处士归寜国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一作离】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谩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经故友所居【一题上有琼华观

  • 瑶溪集·郭思

    杜子美教其子曰:"熟精《文选》理。"夫惟《文选》是尚,不爱奇乎?今人不为诗则已,苟为诗则《文选》不可不熟也。《文选》是文章祖宗,自两汉而下,至魏晋宋齐,精者斯采,萃而成编,则为文章者,焉得不尚《文选》也!唐时文弊,尚《文选》太

  • 正文·王国维

    五帝紀昌意降居若水,産帝乾荒。〈《山海經&middot;海内經》注。〉朱氏右曾曰:《山海經&middot;海内經》云:「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郭璞引此而釋之曰:「乾芒卽韓流也,生帝顓頊。」璞意顓頊爲黃帝曾孫,與《

  • 读礼通考卷九十·徐乾学

    葬考九山陵三唐献祖建初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宣皇帝曰献祖元和郡县志宣皇帝建初陵髙四丈周回八十丈懿祖啓运陵唐书开元十一年八月追号光皇帝曰懿祖元和郡县志光皇帝啓运陵髙四丈周回六十步建初啓运二陵共茔周一百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八·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酉朔遣成国公代行拜 天礼于 玄极宝殿是日 上不御殿文武百官朝服诣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各具表贺罢群臣宴赐节钱钞王府进贺人员及四夷朝贡使仍宴于阙左门○以倭警命南京掌左军都督府事豊润伯曹松专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本篇是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陰陽、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邹衍等十二人,极似类传。它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太史公自序》说

  • 张元传·李延寿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亻隽,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功曹主簿。都因非常淳朴受到乡里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日

  • 英宗前纪·张廷玉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名叫朱祁镇,宣宗长子。其母贵妃孙氏。生于四月,立为皇太子,于是,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死。十日,朱祁镇即皇帝位。遵从宣宗遗诏,天下大事由皇太后协助处理

  • 卷八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八十七雍正七年十月上谕三十五道初一日奉上谕闻盛京之部属旗员兵丁等每遇陞转迁移及喜庆等事俱攒集分金彼此馈送而无力之微员及兵丁人等亦不得不勉强从事往往日用不敷而此例不能废甚

  • 礼五九·徐松

    册命王亲大臣国朝《开宝通礼》载三师、三公、亲王、大臣临轩册命仪。凡降制命宰相、亲王、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及公主制书,皆有备礼册命之文,多上表辞免而未尝行。其制并翰林草词,夜中进入,翌日自内置于箱,二黄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壬戌朔,山东德州大水,坏城垣,没军士营舍。 以金吾前卫指挥使陈英、万全右卫指挥同知刘遂俱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 丁卯,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 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 卷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十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十>惰游冠【縞冠素紕其制厭垂緌五寸】玉藻曰縞冠素紕垂緌五寸惰

  • 定公·定公十五年·左丘明

    【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子来朝。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夏五辛亥,郊。壬申,公薨于高寝。郑罕达帅师伐宋。齐侯、卫侯次于渠蒢。邾子来奔丧。秋七月壬申,姒氏卒。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九月

  •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六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如宝积经云。假使满三界中一切有情。是诸有情各各造立如来塔庙。如是色相一一高显。犹如须弥山王。而诸有情经于殑伽沙数

  • 光绪彰武县乡土志·唐宗源

    地方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唐宗源修,无序文。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编纂,内容简略。约四千二百字。分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 山、 水、 道路、物产、商务十五目。是

  •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梁漱溟

    本文写成于1965年3月。《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主要内容为伍庸伯的讲学记录和严立三的著作,由梁漱溟与他人合作编辑,于1988年12月由巴蜀书社出版。本文即为此书序言,表达了著者关于儒家养工夫的见解。此书于1991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