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3章 述而篇第七(2)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师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名家注解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张居正注:“人君之学,尤须广求博采,凡臣下之忠言嘉谟,古今之治乱得失,盖无非身心治理之助者,诚能以圣哲为芳规而思与之齐,狂愚为覆辙而深用为戒,是谓能自得师,而德修于罔觉矣。”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天给予了我这样的品德,宋国的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名家注解朱熹注:“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张居正注:“孔子虽知天意之有在,而犹必微服过宋以避之,则可见天命固不可以不安,而人事亦不可以不尽。故知祸而避,则为保身之哲,以义安命,则为乐天之仁。”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

朱熹注:“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知识、德行、忠诚、信誉。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张居正注:“盖天下之义理无穷,皆载于《诗》、《书》六艺之文,使不有以讲明之,则无以为闻见之资,而广聪明之益,故夫子每教人以学文也。然道本于身,使徒讲明,而不一一见之于躬行,则所学者不过口耳之虚,而非践履之实,故夫子每教人以修行也。然道原于心,使发乎己者有不忠,应乎物者有不信,则所知所行皆为虚伪,而卒无所得矣。故夫子每教人以忠,使其发于心者肫肫恳至,而无一念之欺;教人以信,使其应乎物者,糙糙笃实,而无一事之诈。苟能此四者,则知行并尽,表里如一,而德无不成矣。为学之道,岂有加于此哉?此夫子所以为善教也。”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看见了;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又说:“完美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操行的人,也就可以了。本来没有的说成是有,虚空的说成盈实,简约的说成豪华的,这样的人是很难有美好品德的。”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先儒说:‘诚者圣人之本’。孔子此言,岂徒以引进学者哉?要其极则参赞位育之化,亦不过自有恒之实心以充之耳。欲学二帝三王者,宜体验于此。”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钓鱼但不拉大网,射鸟但不射归巢栖息的鸟。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古之圣王网罟之目,必以四寸,田猎之法,止于三驱,皆以养其不忍之心,而使万物各得其所也。人君能举斯心以加诸民,则人人各遂其生而天下治矣。”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不懂却喜欢凭空创作,我不是这样的人。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吸取;多见而且记住,这样,就仅次于生下来就知道的人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

张居正注:“圣人本生知安行,而其自谦之词如此。则知学为圣人者,必先造其理,而后可以履其事。此讲学穷理之功,不可一日而不勉也。”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交流,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很疑惑。孔子说:“我们应该鼓励他的进步,不赞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把自己的污点洗干净要求进步,我们应该鼓励他自洁,不追究他已往的行动如何。”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朱熹注:“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

张居正注:“当时,教化陵夷,风俗颓败,孔子欲化导天下之人,以挽回天下之风俗,故其不轻绝人,不为已甚如此!惜乎有志未遂,非惟时君莫能用,而门人亦莫能尽知也。”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朱熹注:“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张居正注:“夫以仁本不远如此,则人而不仁者,岂非自离其仁也哉?然仁具于心,至之虽甚易,而失之亦不难,必须于既至之后常加操存之功,则心德渐以纯全,而可造于中心安仁之地矣。此又求仁者所当知。”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出来,陈司败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行了个礼,并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别人,难道孔子偏袒别人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与鲁是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昭公如果懂得礼,那么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啊,一旦有错误,人家就给我指出来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

张居正注:“夫善则称君,过则归己,本理之当然。然孔子既自任以为过,则昭公之不知礼亦自有不可讳者。一则不昧天下是非之公,一则不失臣子忠厚之至。圣人一问答之间,真可以为万世法矣。”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和别人一同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一定让人家重唱一遍,然后他再跟着唱。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张居正注:“孔子一咏歌之间,而气象从容,诚意恳至如此。其心与舜之取人为善,汤之用人惟己一般。此其所以为至圣也。”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做学问,我和别人一样。但身体力行做个君子,我还没有做到。”

名家注解朱熹注:“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谦之辞。而足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

张居正注:“观孔子此言,可见言易而行难,文在所缓,而行在所急。进德者固当先行而后言,用人者尤当听言而观行也。”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谈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呢?但是如果说做起事来不知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可以说是这样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大家不能学到的。”

名家注解朱熹注:“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

张居正注:“盖为之可能也,使非全体仁圣,而至诚无息者,孰能无厌乎?诲人可能也,使非全体仁圣,而善与人同者,孰能无倦乎?然则夫子虽欲辞仁圣之名,而其实自有不容掩者矣。昔袛德如大禹,而不自满假,缉熙如文王,而望道未见。孔子之心即禹、文之心也。圣人且然,况其他乎?欲学为圣人者,诚不可以自足矣。”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重,子路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做的吗?”子路回答说:“有,《诔》文上说:‘替你向天神和地神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张居正注:“盖圣人德于天合,虽鬼神不能违,岂待于祷?至于死生修短,则有命存焉,虽圣人亦准安之而已,祷祀亦奚益乎?观孔子晓子路之言,可见当修德以事天,不必祷祀以求福。当用力于人道之所当务,不必谄渎于鬼神之不可知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华就会傲慢,俭朴就会寒酸。与其傲慢,不如寒酸。”

名家注解朱熹注:“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

张居正注:“盖奢而不孙,则越礼犯分,将至于乱国家之纪纲,坏天下之风俗,为害甚大。若俭而固,则不过鄙陋朴野而已。原其意犹有尚质之风,究其弊亦无僭越之罪,不犹愈于不孙者乎?盖周末文胜,孔子欲救时之弊,故其言如此!然俭,乃德之共,奢,乃恶之大,二者之相去岂特过与不及之间而已哉?帝尧茅茨土阶、大禹恶衣菲食而万世称圣,汉之文帝、宋之仁宗皆以恭俭化民,号为贤主。至如骄奢纵欲,横征暴敛,以败坏国家者,往往有之。然则去奢崇俭乃帝王为治之先务,有国家者所当深念也。”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烦恼忧愁。”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张居正注:“夫坦荡荡者,作德心逸日休也;长戚戚者,作伪心劳日拙也。一年既差,而人品遂顿殊矣。可不慎辨之哉。”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却不凶狠,恭敬而又安宁。

名家注解朱熹注:“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

张居正注:“盖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欲取法其盛德之容者,当先涵养其中和之蕴可也。”

归田谢过

猜你喜欢
  卷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邢昺
  问辨録卷二·高拱
  孟子纂防卷三·赵顺孙
  提要·岳珂
  春秋説卷十二·洪咨夔
  诗传遗説卷二·朱鉴
  卷三十二·吕祖谦
  宣公·宣公十六年·左丘明
  西归直指卷二·周梦颜
  卷一·佚名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附录:佛教大事表·梁启超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玄奘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佚名
  跋语·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一·彭定求

        卷881_1 【蒙求】李瀚2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   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   郅都苍鹰,宁成乳虎。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   王珣短簿。伏波标

  • 卷一私情四句·冯梦龙

    [笑]东风南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没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凡生字。声字。争字。俱从俗谈叶入江阳韵。此类甚多。不能备载。吴人歌吴。譬诸打瓦抛钱。一方之戏。正不必如钦降文规。须行天下也。[

  • ●卷四·江顺诒

    ◎四曰韵○失韵并非无韵西河词话云:“词本无韵,故宋人不制韵。任意取押,虽与诗韵不远,然要是无限度者。予友沈子去矜,与家稚黄取刻之,虽有功于词,反失古意。”[诒]案:此条昭代丛书杨氏已驳之,谓前人疵漏未检,若据以为徵

  • 提要·蓝智

    臣等谨案蓝涧集六巻明蓝智撰其字诸书皆作明之而永乐大典独题性之当时去明初未逺必有所据疑作明之者悞也明史文苑传附载陶宗仪传末称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着廉声志乗均失载其事迹集中有书懐诗十首乃在粤时所作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脱脱

        ◎宗室四   ○子淔 子崧 子栎 子砥 子昼 子潚 师{睪卄} 希言 希怿 士珸 士〈亻褭〉 士〈山穹〉 士皘 士群 不弃 不尤 不{百心} 善俊 善誉 汝述叔近 叔向 彦倓 彦橚 彦逾   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孙。父令

  • 卷三十五·黄以周

      徽宗   △政和六年(丙申,一一一六)   1、正月(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是月丙寅朔。) 乙未,赠知梅岭堡高公老妻宗女为“节义族姬”。夷贼破堡,姬被执,守义不辱,旬日而终,故旌之。仍录其二子并承信郎。《纪事本末》卷百四

  • ●卷二百三十·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三十。   起绍兴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壬辰,尽八月十三日癸丑。   元祐进士乙科元符党人朝奉郎崔陟孙淮夫梁叟上两府劄子。   淮夫等本贯应天府昨缘郊地这後归省乡坟寻复隔绝自念家世仕宦久被国

  • 序·杨士奇

    朕惟古昔圣帝明王之御天下其功德隆盛凡命令告诫之辞皆有以垂世立教若尧舜禹汤文武典谟训诰之言炳然如日星之丽天千万世所共仰也洪惟我皇考宣宗皇帝赞承 列圣尊居大宝德化之盛万方清寍爰暨 祗嗣洪业永惟帝王之孝莫先于

  • ◎汪精卫死后秘闻·佚名

    “尸首在天上飞!”这是千古奇谈,恐怕要数汪逆精卫是破题儿第一遭了。他的身材很大,死在曰本名古屋又没有棺材可买,要是火葬罢,与中国习俗不合,而且“一代巨人”已经魂灵飘岛国,怎么能够不使他身归故土?所

  • 卷之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

  •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十三·雍正

    乾清门一等侍衞武勒徳奏称前经奉防奉天宁古塔黑龙江等处新满洲索伦打虎儿等有欲来京归族居住者着乾清门侍卫等具奏钦此钦遵在案数年以来居住人等蒙皇上加恩赏给搬家银两今不肖人等欲来京归族居住者甚多【奴才】等询问

  • 125.谢安东山再起·林汉达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

  • 卷一·李光坡

    欽定四庫全書禮記述註卷一安溪 李光坡 撰疏曰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或録舊禮之義或録變禮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故編而録之以為記中庸是子思所作緇衣公孫尼子所撰鄭康成云月令呂不韋所修盧植云王

  • 卷三十八·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十八  宋 李樗黄櫄 撰臣工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七    周颂臣工诸侯助祭遣於庙也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七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业品第四之五如是已辩十业道相。依何义名业道。颂曰。此中三唯道  七业亦道故论曰。十业道中后三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彼相应思说名为业。彼转故转。

  • 书林清话·叶德辉

    叶德辉(1864—1927)撰。叶氏毕生致力于古书的收藏和整理研究。该书从大量古书文献中收集有关图书版本知识与历代图书版本的源流、掌故资料,按照其性质分门别类,组织成篇。全书共126篇,每篇皆有篇题,每篇之首,先载明作者自

  • 杂纂续·王君玉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

  • 宝章待访录·米芾

    一卷。宋代米芾著。是书记同时士大夫所藏晋唐墨迹。分目睹、的闻两类。目睹者有王羲之《雪睛帖》以下凡五十四条。的闻者有唐怀素《自叙帖》以下凡二十九条。“目睹”类中所记真迹、藏处、装裱、题跋、纸本、印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