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

──二十八年五月在云南大学讲──

一 唯物哲学  甲 原子的唯物抡  乙 自然的唯物论  丙 辨证法的唯物论  二 唯心哲学  甲 观念的唯心论  乙 经验的唯心论  丙 泛神的唯心论  三 唯生哲学  甲 生命的唯生论  乙 太极的唯生论  丙 生元的唯生论  四 佛学与唯物唯心唯生  甲 法性无生与唯物  乙 法相缘生与唯心  丙 法界妙生与唯生

今天承贵校哲学系诸君相邀,得来与各位研谈学理,觉得很庆幸。余前曾作“唯生论的方法论阅后”一文,略论及唯物唯心唯生与佛学的关系;兹承贵会同学以此问题提出讨论,特举其要为诸君言之。

一 唯物哲学

讲到哲学,不外唯物、唯心诸派。先说唯物论,在哲学上唯物论的派别很多,但在根本的主张上有一共通之点,就是:“外境离心而有”,而且是在心之先有;至于心灵作用的精神,不过是以物质为基础而后生起之现象;宇宙万有及一切心灵作用,皆由先存在之物质而生起。如宇宙万有中到了动物才有心灵的作用,再进化到人类才有思想及高度的意识发展,未有人类动物以前,岂不就有地球和太阳行星等吗?倘不先有地球等物质则心灵无所托,一切皆依物质有而有,所以说“唯物”。此物质不但比心灵先有,而且在心灵后灭。如先有眼才能见色,有耳才能闻声,有脑才能思想。此见、闻、觉、知之心灵虽息灭。而眼、耳脑经之物质不即化为乌有。此种理论,因与一般人的常识很接近,所以能普遍发展,而近代的科学,亦多依此唯物论而得建立。其中派别虽多,本人觉得可以三种概括之。

甲 原子的唯物论

此派学说,乃基于物理化学的科学发展。唯物论者最初认为宇宙的真正实体,是一粒一粒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当十八九世纪的时代,科学者研究到所有物体,共有九十余种的原素;更分析之,则为最小单位的分子;然其后分析进步,知各分子更由原子所组成,于是原子的唯物论遂据之而起。此种原子是用数学分析出来的,己非眼所能见,但仍不是最后的实体。近代科学更研究到原子还由多数的电子组成,则原子仍是已成之聚体现象,一粒原子即等于一个太阳系,其中有很多成分,如一太阳系有许多行星、卫星等,一原子中亦由一电核含有多数的电子环绕。更近更有“能子论”的出现,认为能子才是物质最后的单位──按此说现尚未达确立之境──。其实分析到能子已无物质的存在,巳将物质化而为力了。反之、则可云由力结成质而有宇宙万物。但总是与心灵不相关之先有的外物,在分合变化。虽然电子之说起,可以推翻原子论,而能子之说兴,又可以推翻电子论,然仍属以分析所得最后外物单位为万有所本之理论,故统称之为原子的唯物论。

乙 自然的唯物论

此派学说,不特别注重物质构成的单位之分析,以作物质实体的说明。他们认为凡一色、香、味、触之自然界的物质,分析起来还是与自然界存在之物质相等。凡能使吾人可见可触者,就是有物质的实体存在,不待分析为最小单位而后认为是物质的实体。西洋学者赫凯尔的宇宙之谜等,可以代表此派学说。中国前数年有所谓黑漆一团的宇宙观,及古来的道家思想,亦颇与此派接近。

丙 辨证法的唯物论

辨证法唯物论的理论,在近来最流行,他们认为宇宙万有都是在矛盾对立流动否定中进化。流动的原因,由于相互对立,对立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身都具有矛盾冲突的性质。依这种理论的立场,便认为宇宙万有的自身包含了矛盾,遂时起对立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使事实变动而向前发展,成为新的形态。此新形态又以矛盾而对立而冲突而斗争而变化发展,永远流动无有止息。这种动的世界的转变,便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所谓精神的心灵意识,不过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阶段──时的现象。直言之,心灵的存在,不过是物质的派生而已。

二 唯心哲学

唯心论各派的共同点,即认心的作用为万有存在或生起的本因,而同时都否认或怀疑物质可离心而存在。此亦可分三派来说明:

甲 观念的唯心论

观念论者,以为人们对于万物中某一物的认识,须在意识上先有该物的观念。如对于桌子,须先有“四只腿一个平面长或方的桌形”的观念,然后再由材料而实现;假若没有这种观念,就不会有这种现象。而现象上存在之桌子是不普遍不永久的,观念是普遍永久的。当我们想到桌子时,世界所有的桌子都为我们的观念所包括,此观念属于意识,是心,故宇宙万有唯是以心为本体。照这样说法,则我们眼前这张可看见、可摩触桌子存在与否就成问题,因为他是可毁灭的,是暂有的。换言之,它不过是观念的一个特殊表现而已。观念论到近代的笛卡尔,更有高度的发展。他说:“我思故我在”。于是宇宙万有在观念论者看来,不过是“观念的表演”而已。此观念,在佛学上只是一种名相,认作本体亦属错误。盖此不过由概念之相而立以名,至于万物现象之所以有,尚不如此简单。近代唯心论的趋势,恰与相反。

乙 经验的唯心论

所谓经验论,是科学之一个发展的阶段,他曾领导科学成功很大的进步。他一方面反对观念的唯心论,但认为唯物论的本体也是不可存在的。真实的东西,只是个别的特殊的杂多的经验;这种经验即为人们的知识及知识内容,除此别无真实的存在。这派学者以洛克、休谟为其代表。经验论亦正成立了万有是唯心的,比如眼所经验的不过是青、黄、赤、白的显色,或长、短、方、圆的形色。若谓是手能拿到的经验,则手所取者不过是轻、重、冷、暖而已。凡此经验,皆不出感觉之心,此感觉经验到之物皆在于心,乃成为主观的唯心论。如谓唯有我一人所感觉经验者为有,则世界就只有我一人,那末夜间入寐时感觉不起作用了,那时的存在物又由谁经验而有呢?岂不应彼时一切都不存在了吗?若谓由上帝经验,则上帝有无尚成问题。如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多有不承认上帝存在的。而美国现代更有杜威、詹姆士等一般学者,创实验主义,使经验不单是感觉的累积,将知识、思想、行为亦作为构成经验之流的原素。换言之,初感觉的是混沌的经验,或素朴的材料,再经意识思想的雕刻,始成为真确的知识。这便是实相主义的“思维术”的贡献了。这种主义,我以为是“扩充了的经验唯心论”。

丙 泛神的唯心论

泛神论亦可称为万有精神论,宇宙唯心论。如印度古时奉大梵天,谓一切皆梵天幻成。西洋如斯宾挪莎以及康德后之黑格尔,都是此派的代表。不过万有精神有程度高低的不同。他们认为宇宙间根本的最后的存在,只是绝对精神;而一切可感觉的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只不过是他的低级或高级的发展。即宇宙是一大精神,于是宇宙便是一个泛神的世界了。精神即是心灵,故名泛神的唯心论。

三 唯生哲学

唯生这个名词,近始倡出,但其思想与意义,古今中外俱有。兹亦分三派论之:

甲 生命的唯生论

此说、可以法国柏格森为代表,他认为宇宙人生都是一种“生命冲动”的表现。由生命的冲动而成生命之流,当冲动紧张表现活泼时即是精神;反之,冲动松懈时,则散成为静态的物质,如炮火一样,当其爆炸之时,即是活动的精神;爆炸后散落下来,便成为静的物质。这可名之曰西洋的唯生论。中国哲学大都可称为唯生论,如易经是儒道两家所共的哲学,易者就是变易,时时变化,生生不息,因阴阳变化,品物流行。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行者、行动迁流也,流行到某阶段名之为金,流到某阶段名之为土,宇宙一切都是生动变化的。

乙 太极的唯生论

中国古代哲学最富于这种“生”动的思想,易经一书可为唯生论的源泉。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生生而不已谓之易”。生的意思、便是阴阳协和与偏毗的继续变化,由阴阳二气的渗透融合,便成五行;由五行便生长万物。所谓阴阳太极,太极是阴阳的均衡。由此说明天地万物皆是活泼泼地流行著而不可拘定,若一拘定说是某一物时,它早又起了变化,而不是某物了,所谓物各一阴阳,物各一太极,各各物都在刻刻变化生动。这种学理,余名之曰太极的唯生论,或名之曰古典的中国唯生论。中山先生亦继承此思想,他说宇宙重心就是生,而社会的原动力在“民生”,生生不息而进化,是贯彻宇宙人生的。

丙 生元的唯生论

宇宙根源的物质,不同西洋说是无生命的原子。譬如身体是原子构成的,但粒粒原子,个个细胞也都是有生命的。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义,在其著述中,对宇宙人类社会有两句最扼要的话:“生是宇宙的中心,民生是人类历史的中心”。并在行易知难的学说中,倡生元本体论。以后陈立夫等更就中山先生之主张,与现代自然科学之知识,揉合成一严正之系统,是为唯生论──参看陈立夫先生所著之唯生论及唯生论丛书──,可名之曰现代的中国唯生论。

四 佛学与唯物唯心唯生

以上、就各派哲学简单说明,兹更论其与佛学之关系,亦分三类来对照说:

甲 法性无生与唯物

佛学中大乘的法性宗,明宇宙万有的真实,就是空。法即指万有,万有皆依假相而立名,此假相亦可是辨证法的、非固定的、暂时和合而成的,其真实只是空,此空性则是普遍永久。既普遍且永久,则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若能明得此诸法的真实性,则不为外物所累,可以解脱一切苦厄。然由吾人智慧不明,见地不真,只见假相而误执为实有万物,积谬相成,习非为是;而不知永久常住普遍存在的只是空性。吾人之所以见有宇宙万有人我是非者,皆因不明空性而误执假相,如此、则“心因境有”。

这与唯物论的先有物质而后有心灵相近,或可称为“唯境论”。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境若空时心即亡”。因此可由唯物论进而研究到佛学中的法性唯境义。

乙 法相缘生与唯心

佛学中还有法相宗,此宗对于前宗所说的假相以为太笼统。因假相,亦有全假不全假之别,如言马角,世间根本没有此物是名全假,而世间有生灭和合之相者即不是全假。如一线之火急旋为轮,线火即不全假。又如牡丹花须有种子、水、土、日光、空气以及人工种种培植的因缘,始能含苞吐萼,种子是它的亲因缘,水、土,人工等是增上缘;而真正的因缘乃为吾人阿赖耶识中所含藏之种子。由有继续存在之习惯势力在心识中存在,方可以有此牡丹花之发现。万有的生起皆以阿赖耶的种子为因,此阿赖耶识即是心。法相宗的唯识论或唯心论即由此而立,而且可以包括前面几派的唯心论。大乘法相宗把心分成八识,前五识的唯心论可以包括经验的唯心论;第六七识的唯心论,可以包括余二派以及其余一切不能融会贯通的唯心论。

丙 法界妙生与唯生

法界即统括一切法。佛法到中国来,演为天台宗、贤首宗,此可称为法界宗。他所谓诸法无碍,互主互伴,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如一枝粉笔,它的种子因缘与法界一切法都有关系。此法如是,彼法亦如是,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一切法不必于一法外求,我如此他亦如此,故亦可绝对自由,但由一一法所在之地点、时间等不同而有差别,而成人物。人中又有自他各不相同。而每一法生起,皆通过去、未来,无穷无尽,故名不可思议缘起的妙生。此与物各一阴阳,物各一太极,其义相近。而欲将太极讲得圆满,最好研究贤首华严宗的六相十玄之法界缘起义。

今天拟的这个题目略说如是。诸位若能从研究哲学而一探佛学的奥义,将更见其圆满。(尘空、李思齐合记)(见海刊二十卷笫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出口示相·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第五十八·佚名
  叙·野竹福慧
  卷三十八(玄奘译)·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太虚
  卷十八·佚名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智圆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卷第九·佚名
  卷二十六·道世
  新华严经论 第十四卷·李通玄
  卷第八·佚名
  论世界史纲·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彭定求

        卷2_1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旂。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

  • 黎道静·唐圭璋

      道静,道士,住持广州斗南楼。   城头月   阳光子夜开清昼。照了无何有。弱水蓬莱,河车忽动,万顷金波皱。   红铅墨汞相交媾。片饷丹成就。把握阴阳,一钟造化,此诀人知否。

  • 第三十七回 寄花笺为明往迹·陈端生

    第十卷第三十七回寄花笺为明往迹诗曰:杨柳园林夺锦袍,争如瑜亮斗英豪。百年良偶原无分,三载阴谋亦枉劳。碌碌风尘徒取辱,恢恢天网岂能逃。赚妻不是还陪妹,比似周郎计未高。落叶萧萧响曲廊,恰逢明日是重阳。山边红树和秋影

  • 卷七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七十三    宋 陈起 编薛师石瓜庐集 晋宋诗称陶谢唐称韦杜当其时人人皆工诗诗非不盛也而四人者独首称岂非侯鲭爽口不若不致之羹郑声悦耳不若遗音之瑟哉唐风不竞派沿江西此道蚀灭尽矣永

  • 卷四十四·乾隆

    卷四十四山阴陆游诗三西岩翠屏阁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也知绝境终难赋。且喜闲身得纵游。鹘起危巢时磔磔。鹿鸣深涧暮呦呦。人生适意方为乐。甲第朱门只自囚。原选者评。五六造语幽绝。寂历之境。宛然在目

  • 遗补·庞元英

      余记中书舍人礼上押角,未详何义。按唐《裴坦传》载:令狐绹荐坦为知制诰,裴休持不可,不能夺。故事:舍人初诣省视事,四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角而坐。坦见休,重愧谢。休咈然曰:「此令狐丞相之举,休何力!」顾左右索肩舆出。宋次

  • 卷三·连横

    经营纪康熙二十二年秋八月,清人既得台湾,廷议欲墟其地。靖海侯将军施琅不可,疏曰:『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明季设水师标于金门所,出汛至澎湖

  • 一○三一 军机大臣为速行办稿妥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大学士等函·佚名

    一○三一 军机大臣为速行办稿妥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大学士等函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七日现奉谕旨:历代帝王庙祀典,应行增祀之处,着大学士、九卿详议具奏。钦此。又弟等面奉谕旨,明年春祭,亲诣行礼。所有议准后一应神牌位号典

  • 韩芃胄传·脱脱

    韩..胄,字节夫,是魏忠献王韩琦的曾孙。他的父亲韩诚,娶高宗宪圣慈烈皇后的妹妹为妻,官至宝宁军承宣使。韩..胄因父亲的官位而进入仕途,历任..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以汝州防御使的身份知..门事。孝宗去世,光

  • 易经·杂卦传·佚名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 蒙杂而着。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 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

  • 立命之学·袁黄

    一、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我母亲认为:学习医术可以养生活已,也能济世活人,而且学成一技在手,也可完成父亲的心愿。因此,我听从了母亲的意思,放弃了考试作官的念头,而改学医术。 有一天,在慈云寺遇到了一

  • 卷十·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    宋 李樗黄櫄 撰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翶翔河上久而不召衆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

  • 卷一百七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五十一巡狩蕙田案巡狩之制见于经者多矣防以史记五帝本纪及竹书纪年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路史金履祥通鉴前编诸书则自黄帝颛顼已有巡

  • 第三十四卦:《大壮卦》·佚名

    大壮:利贞【白话】《大壮卦》象征十分强盛:坚守正道,将会非常有利。《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白话】《象辞》说:《大壮卦》的卦象是乾(天)下震(雷)上,为震雷响彻天上之表象,象征着十分强盛。君子

  • 士容论第六 辩土·吕不韦

    辩土原文: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饱者{艹纴}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

  • 卷五百三十九·佚名

    △第四分妙行品第一之二时舍利子问善现言:是诸菩萨实无生不。善现答言:是诸菩萨皆实无生。舍利子言:为但菩萨是实无生。为菩萨法亦实无生。善现答言:诸菩萨法亦实无生。舍利子言:为但菩萨法是实无生。为一切智智亦实无生。

  • 南轩集·张栻

    诗文别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张栻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四十八卷,恐皆非朱熹论定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及此集编纂过程言:“栻没之后,其弟枸裒其故稿四巨编,属朱子论定

  • 颐庵居士集·刘应时

    诗别集。南宋刘应时撰。二卷。应时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约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与陆游、杨万里友善。此编有陆、杨二序,分上下卷,上卷收五七言古诗三十二首,下卷收七言律诗二十首,七言绝句五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