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言为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谏争也。曾子问闻扬名已上之义,而问子从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恶,不可尽从,乃为述谏争之事,故以名章,次《扬名》之后。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事父有隐无犯,又敬不违,故疑而问之。)

[疏]曾子至孝乎。○正义曰:前章以来,唯论爱敬及安亲之事,未说规谏之道。故又假曾子之问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已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教令,亦可谓之孝乎?疑而问之,故称“乎”也。寻上所陈,唯言敬爱,未及慈恭。而曾子并言慈恭已闻命矣者,皇侃以为“上陈爱敬,则包于慈恭矣。慈者孜孜,爱者念惜,恭者貌多心少,敬者心多貌少”。如侃之说,则慈、恭、爱、敬之别,何故云包慈恭也?或曰:慈者接下之别名,爱者奉上之通称。刘炫引《礼记·内则》,说子事父母,“慈以旨甘”。《丧服四制》云:“高宗慈良于丧。”《庄子》曰:“事亲则孝慈。”此并施于事上。夫爱出于内,慈为爱体;敬生于心,恭为敬貌。此经悉陈事亲之迹,宁有接下之文?夫子据心而为言,所以唯称爱敬;曾参体貌而兼取,所以并举慈恭。如刘炫此言,则知慈是爱亲也,恭是敬亲也。安亲,则上章云“故生则亲安之”,扬名,即上章云“扬名于后世”矣。经称“夫”有六焉,盖发言之端也。一曰“夫孝,始于事亲”;二曰“夫孝,德之本”;三曰“夫孝,人之经”;四曰“夫然,故生则亲安之”;五曰“夫圣人之德”。此章云“若夫慈爱”,并?明前理,而下有其趣,故言“夫”以起之。刘献曰:“夫犹凡也。”○注事父至问之。○正义曰:《礼记·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以经云“从父之令”,故注变亲为父。案《论语》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引此二文以成疑,疏证曾子有可问之端也。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谓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不争则非忠孝。)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疏]子曰至孝乎。○正义曰:夫子以曾参所问,于理乖僻,非谏争之义,因乃诮而答之,曰:汝之此问,是何言与?再言之者,明其深不可也。既诮之后,乃为曾子说必须谏争之事,言臣之谏君,子之谏父,自古攸然。故言昔者天子治天下,有谏争之臣七人,虽复无道,昧于政教,不至失于天下。言无道者,谓无道德。诸侯有谏争之臣五人,虽无道,亦不失其国也。大夫有谏争之臣三人,虽无道,亦不失于其家。士有谏争之友,则其身不离远于善名也。父有谏争之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君父有不义之事,凡为臣子者,不可以不谏争。以比之故,当不义则须谏之。又结此以答曾子曰:今若每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言不得也。案曾子唯问从父之令,不指当时而言。“昔者”,皇侃云:“夫子述《孝经》之时,当周乱衰之代,无此谏争之臣,故言昔者也。”不言“先王”而言“天子”者,诸称先王,皆指圣德之主。此言“无道”,所以不称先王也。○注有非至不义。○正义曰:言父有非,子从而行,不谏,是成父之不义。云“理所不可,故再言之”者,义见于上。○注降杀至国也。○正义曰:《左传》云:“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谓天子尊,故七人;诸侯卑于天子,降两,故有五人;大夫卑于诸侯,降两,故有三人。《论语》云:“信而后谏。”《左传》云:“伏死而争。”此盖谓极谏为争也。若随无道,人各有心,鬼神之主,季梁犹在,楚不敢伐,是有争臣不亡其国。举中而率,则大夫、天子从可知也。不言国家,嫌如独指一国也。国则诸侯也,家则大夫也。注贵省文,故曰家、国也。案孔、郑二注及先儒所传,并引《礼记·文王世子》以解七人之义。案《文王世子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又《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大传》四邻则见之四辅,兼三公,以充七人之数。诸侯五者,孔传指天子所命之孤,及三卿与上大夫。王肃指三卿、内史、外史以充五人之数。大夫三者,孔传指家相、室老、侧室以充三人之数。王肃无侧室,而谓邑宰。斯并以意解说,恐非经义。刘炫云:“案下文云‘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则为子为臣,皆当谏争,岂独大臣当争,小臣不争乎?岂独长子当争其父,众子不争者乎?若父有十子,皆得谏争。王之百辟,惟许七人,是天子之佐乃少于匹夫也。又案《洛诰》云成王谓周公曰:‘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ぁ命》穆王命伯ぁ:‘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据此而言,则左右前后四辅之谓也。疑、丞、辅、弼,当指于诸臣,非是别立官也。谨案:《周礼》不列疑、丞,《周官》历叙群司,《顾命》总名卿士,《左传》云“龙师”、“鸟纪”,《曲礼》云“五官”、“六大”,无言疑、丞、辅、弼专掌谏争者。若使爵视于卿、禄比次国,《周礼》何以不载?经传何以无文?且伏生《大传》以四辅解为四邻,孔注《尚书》以四邻为前后左右之臣,而不为疑、丞、辅、弼,安得又采其说也?《左传》称周主申父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师旷说匡谏之事,“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此则凡在人臣。皆合谏也。夫子言天子有天下之广。七人则足以见谏争功之大,故举少以言之也。然父有争子,士有争友,虽无定数,要一人为率。自下而上,稍增二人,则从上而下,当如礼之降杀,故举七、五、三人也。刘炫之谠义杂合通途,何者?传载:忠言比于药石,逆耳苦口,随要而施。若指不备之员以匡无道之主,欲求不失,其可得乎?先儒所论,今不取也。○注令善至善名。○正义曰:“令,善也”,《释诂》文。云“益者三友”,《论语》文,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也。云“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者,《论语》云:“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言善名为受忠告而后成也。大夫以上皆云“不失”,士独云“不离”,不离,即不失也。○注父失至不义。○正义曰:此依郑注也。案《内则》云:“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曲礼》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言父有非,故须谏之以正道,庶免陷于不义也。

猜你喜欢
  卷第六·董仲舒
  提要·程大中
  第十五章 8·辜鸿铭
  引用书目·冯复京
  卷七·王樵
  卷五·范处义
  《国风》·傅斯年
  卷五·王道焜
  卷二十·盛世佐
  卷四十·朱熹
  卷十六·王志长
  第二十一章谈人类心理发展史·梁漱溟
  一乘品第三之一·佚名
  卷七十·佚名
  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芦菔类五言古徐梦弼以诗求芦菔輙次来韵【金】刘 迎神农尝草木济世以仁爱根源列郡出品目成书载中云莱菔根试验颇为大昌谷呕时须文园渴尝待食异地黄并效与芜菁逮岂惟齿众药政

  • 读礼通考卷一百二·徐乾学

    变礼二并有丧曽子问曽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注并谓父母若亲同者同月死】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啓及葬不奠【注不奠务于当葬者】行葬不哀次【注不哀次轻于在殡者】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遂脩葬事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弘治十年二月癸酉朔故镇守云南太子太傅黔国公沐琮夫人王氏奏琮曾有平苗贼功乞追封王爵吏部言琮功已加太子太傅及银币之赐此外别无奇功可录于例难以追封从之○罢镇守宣府总兵官右都督马仪以巡抚等官劾其衰老贪利也○户

  • 第二卷 物产二·缪荃孙

    品 名 二徐 州 府品属 品名及产区并附注 稻谷 稻:产萧县。白米山泉灌溉者尤佳,有水、旱二种。 秫秫:有红、黄二种。一名高梁,用以酿酒。其茎秆作柴供炊,名曰秫秸,亦可编篱。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佚名

    孙坚 孙策 孙权黄初二年魏策孙权为吴王【子西】保全江东【何去非】权令太子登读汉书【子西】诸葛恪【子由】潘浚平樊伷【子由】孙亮孙基盗乘御马亮从刁元言降赦宫中以免基【子西】通论吴氏兴亡【温公】三国通论曹操

  • 四十三、木刻杂志·包天笑

      上文说过:我们的励学会同志有两个志愿,一是由励学会出一种月刊,一是开一家小书店。现在东来书庄成立,开小书店的志愿已遂了,便想到出月刊的事了。但是出月刊第一件就发生麻烦的事,因为苏州没有铅字的印刷所,除非编好了拿

  • 宗爱传·魏收

    宗爱,其出身由来情况不清楚,因为犯了罪而成为Yan人,后来历任办理杂务的职位直至任中常侍。正平元年(451)正月,世祖在长江边上举行盛大集会,颁赏朝中群臣,授任宗爱为秦郡公。恭宗在代理国政的时候,遇事都要精细地考察。宗爱天

  • 司马皇后传·令狐德棻

    静帝司马皇后名令姬,是柱国、荥阳公司马消难的女儿。大象元年(579)二月,宣帝传位给静帝,七月,被静帝纳为皇后。二年九月,隋文帝因为皇后之父率军投奔陈国,把皇后废为平民。后来嫁给隋司隶刺史李丹为妻,如今尚在人世。

  • 卷一百七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乐考【二十二】鼓吹【臣】等谨按鼔吹者短箫铙歌军中之乐也古有灵夔吼鵰鹗争等曲汉魏而下皆有鼓吹铙歌曲凡出入警卫陈师献馘并用之我朝百余年来圣泽涵濡礼乐大备鼓吹之制法驾卤簿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佚名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 鶡冠子卷下·鹖冠子

    宋 陸佃 解世兵第十二道有度數故神明可交〈或作効〉也〈易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物有相勝故水火可用也東西南北故形名可信也〈有方矣然後形名著焉〉五帝在前三王在後上德已衰矣兵知俱起黄帝百戰〈百戰之數未盡聞

  • 毛诗指说·成伯玙

    唐成伯玙撰兴述第一王泽竭而诗不作者,谓幽厉之后周室大坏,不能赏善罚恶,讽刺无益故也。诗乐相通,可以观政矣。古之王者发言举事,左右书之,犹虑臣有曲从、史无直笔,于是省方巡狩,大明黜陟。诸侯之国各使陈诗以观风,又置采诗之官

  • 正世第四十七·管仲

    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夫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财竭

  • 桓公·桓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五·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遍學品第七十二之二   爾時具夀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無自性離諸戲論不可得者.諸菩薩摩訶薩   由何等道得入菩薩正性離生.爲聲聞道爲獨覺道爲如來道。佛告善現.諸菩薩摩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序·义天

    汉明梦感之后。叶书继至。翻译流通者。无代无之。而及贞观。经论大备。繇是。西圣之教。霈然莫御也。自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师。各著目录。谓之晋录魏录等。然于同本异出旧目新名。多惑异途。真伪相乱。或一经为

  • 蠹斋铅刀编·周孚

    诗文别集。全称《蠹斋先生铅刀编》。三十二卷,其中诗十五卷。宋周孚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己亥(1179),当孚卒后之二年,孚友人解百禴为整理其诗、文,刊行于京口,陈珙为序。淳熙七、八年间,辛弃疾复刊于长沙,丘崈为序见(见《嘉

  • 后村长短句·刘克庄

    词别集。又名《后村别调》。南宋刘克庄作。克庄号后村,故名。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今传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一卷;明吴讷《唐宋诸贤百家词》本二卷;题名《后村居士诗余》。朱孝臧据刘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