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朱子论克己
以上略述朱子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之与省察。凡朱子论心地修养,如敬如静,如本章所论,随时常戒人勿误近禅学。其于他人言,凡朱子认为有误近禅学之嫌者,又必驳击澄清,剖辨不遗余力。盖朱子自幼即涉禅学,及晤李延平,始一意专读儒书。然以其所得,反观延平,乃及程门相传,则颇有儒释混淆,未经别白之处。故朱子于北宋理学诸儒所言心地修养工夫,其纠弹处尤多于阐发处。其为儒释分疆划界,使理学一归于儒学之正统,朱子在此方面之贡献,至为硕大。即二程所言,朱子亦复时有匡正。如言敬,朱子则言不可专靠一边。而朱子晚年,则颇似有另标新说,取以代程门言敬之地位者。此层在朱子并未明白直说,要之似不可谓无此倾向。此下当略述朱子之论克己。
朱子有言:
君子之学,所以汲汲于求仁。而求仁之要,亦曰去其所以害仁者而已。夫子之所以告颜渊者,亦可谓一言而举。
此处朱子提出《论语》孔子告颜渊以克己,以为求仁之要,一言而举,此意当在其辨已发未发而提出程门敬字之后。又曰:
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底事。
此处于伊川涵养用敬,进学在致知两项外,特增入克己一项,几于如鼎足之有三。又曰:
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则是去其恶草。
或问夫子答颜子仲弓问仁之异,曰:此是各就他资质上说。持敬行恕便自能克己,克己便自能持敬行恕,不必大段分别。
此谓就资质上言,而朱子意,则谓颜渊资质高远仲弓,其意自更重在克己一边。故曰:
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养将去,是非犹未定。涵养得到一步,又进一步,方添得许多见识。
克己复礼,便刚决克除将去。
此条言涵养用敬,阐解极深入,最当细玩。仅言主敬,则是非未定,故涵养必兼之以察识,居敬必兼之以穷理。若言克己复礼,则义归一路,更不须分作两截,逐渐添入。《论语集注》此章有曰:
愚案: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不勉。
伊川以《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此注乃以《论语》孔子告颜渊问仁语为传授心法切要之言,显已把孔门心法转移了地位。伊川又言:敬便无己可克。朱子先亦引其说,稍后则谓敬之外亦须兼用克己工夫,更后乃谓克己工夫尚在主敬工夫之上。关于此,朱子思想显有三变。然凡朱子立言创辟处,每不易见。《论语集注》此条,特加愚按二字,见其非有所承。然此下又引伊川四箴,而曰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则见己意仍是一仍二程。故凡粗心读朱子书者,每不易见朱子立言之自有所创辟。
《集注》又曰:
愚案:克己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
此条亦加愚案二字,皆见朱子于此乃自出己见,非前有所承。然其下又继之曰:
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此则又承伊川说。此等处,惟见朱子思想之博大会通,固非意存回护,亦非故为依违。
朱子又曰:
敬是涵养操持不走作,克己则和根打并了,教它净尽。
克己复礼,是刚健勇决,一上便做了。若所以告仲弓,是教他平稳做去,慢慢地消磨。譬如服药,克己者要一服便见效。敬恕者,渐渐服药,磨去其病。克己复礼,是截然分别个天理人欲,是则行之,非则去之。敬恕则犹是保养在这里,未能保它无人欲在。
克己复礼,如拨乱反正。主敬行恕,如保泰持盈。二者自有优劣。
仲弓如把截江淮,颜渊如欲服中原。
仲弓是防贼工夫,颜渊是杀贼工夫。
颜子如将百万之兵,操纵在我,拱揖指挥如意。仲弓且守本分。
颜子之于仁,刚健果决,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仲弓则效藏严谨做将去。
颜子如汉高祖,仲弓如汉文帝。
乾卦从知处说来,坤卦只从持守处说,只说得一截。如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定先要见得,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仲弓却只是据见成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都不问那前一截。向时陆子静尝说,颜子不如仲弓,而今看着,似乎是克己复礼底较不如那持敬行恕的较无事。但克己复礼工夫较大,颜子似创业之君。仲弓不解做得那前一截,只据现在底道理持守将去。
上引有几项当特加注意者。一是朱子心中所想象之颜子,乃与东汉以下迄于北宋理学诸儒所想像者有绝大之不同。朱子想像中之颜子,乃是刚健果决,具有一种极强之内力,能勇猛精进,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做将去。如将百万兵,操纵在我,拱揖指挥如意。故朱子又说颜子决不是一衰善底人。其二,朱子批评主敬工夫只是持守,敛藏谨严做去,专是涵养不走作,也未能保得内心一无人欲之潜在。正如看守门户,门外贼不易进入,但门内有贼,仍可躲藏。其三,朱子把宇宙本体分作乾坤两项,乾道刚健,坤道柔和。乾道主知,能创,尚动进。坤道主守,尚顺从,只是依本画葫芦,保养在这里。故说乾道奋发而有为,坤道静重而持守。乾道能创业,坤道只是下一截。宇宙界如此,人生界亦然。颜子工夫直做了上一截,仲弓只做得下一截。其四,当时理学家似乎反看重了仲弓那下一截,他们在自然,要无事,要不犯手脚。孔子告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当时理学界,似乎特地喜欢那气象与境界。至孔子告颜渊乃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似乎落在琐碎处,枝枝节节,似乎处处有窒碍,要着手脚。不如仲弓,大体和粹无事。而且颜渊像从外面做,仲弓乃从内部做。当时理学界,都喜说内部,能较无事,不用力,不着手脚,不犯做作相,能浑然识得此体。因此,一般意见反而觉得颜子不如仲弓,即陆象山亦如此。象山又说,颜子不似他人样有偏处要克。又说颜子不如仲弓。朱子则是更进一层,直入内心深处,直透到人心内在力量方面来欣赏颜子。所以说:
孔子答颜子处,是就心上说工夫,较深密为难。
颜子克己,如红垆上一点雪。
克己复礼,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夫子告颜渊之言,非大段刚明者,不足以当之。
又说:
克己别无巧法,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
大率克己工夫,是着力做底事。
或问克者胜也,不如以克训治较稳。曰:治字缓了。捱得一分也是治,捱得二分也是治。胜便是打叠杀了它。
此等语,皆直看到人心内在一股力量处。所以看似细碎,实乃是总脑。看似犯手脚做作,实乃自然无事。
今试再问:颜子内心这一股力量,源头从何处来?朱子则说从乾道上一截工夫来。故说:
颜子克己复礼工夫,却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得,见得后却做去,大要着手脚。
乾道主知,先须见得。见得了又须做得。故朱子说颜渊,特提刚明二字,又说至健至明。若只据现成本子,只据现在底道理持守将去,那是无头坤道,只在下一截,不去问那前一截。率直言之,既不算得是明,也不算得是刚。
说到此处,伊川所谓敬义夹持,涵养致知须分途并进,其实也还落在第二等。须如朱子所发挥颜子克己工夫,乃始有当于圣门为学之第一等工夫。朱子又说:
明道曰: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颜子则是明得尽者也。仲弓则是庄敬以持养之者也。及其成功一也。
此条极须善看。说颜子明得尽,但并不即是说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此下仍大要着手脚,仍须如天旋地转,雷动风行般做将去。单说一明字,只落一边,还得至刚至健。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此处还须有一番大作为。又曾有人问朱子,是否可把明道所言明得尽与庄敬持守分别颜子仲弓,朱子答以不必如此说。可见朱子意中,实认为明道所谓之明得尽,并非如其所想像中颜子之为人。
读朱子书,当知须注意两事。一须注意其立言先后,乃可明白其思想之转变。一须注意其立言异同,乃可明白其言之或彼或此,各有所指,与其融和会通之所在。今再推而论之,则不仅宋明理学多偏在坤道上用功,都只欲持守一现成道理,现成本子。论其性格,似多近淳和一边。即是汉唐儒,亦何莫不如此。惟汉唐儒乃以经学上之训诂注疏工夫来认取此一现成道理,而理学家则从心地修养静敬工夫来持守此现成道理。要之皆是坤道下一截工夫。惟朱子论学,要抉发出此一至明至刚之心体,要从乾道知处从头做下。今不论朱子阐发《论语》此章本义是否恰当。要之朱子理想中之颜子,与其理想中之圣学,则实在秦汉以下儒学传统中独开生面,迥不犹人。朱子实亦有意为儒学创出一新局面,亦要人天旋地转雷动风行般去做。惜乎此后理学界,绝不能在此一方面深识朱子之用心。欲深识朱子此一番用心者,上面当看其圣人难为论,下面当看其格物致知论。两面看人,庶易认取。
或说阳明致良知之学,亦重在存天理,去人欲,今日知到这里,今日即行到这里,将我之良知直直落落推致出去,岂不与朱子论颜渊克己复礼工夫相近。惟阳明撇弃了格物讲致知,此知字限在不学而知之良知上。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孝弟忠信尽做得尽,由朱子论之,也还是乡里自好,至于善人君子之列而止。朱子重言仁,更胜过其言孝弟。朱子理想中之广大心知,当与心之仁相配合,不仅与心之孝弟相配合。《论语》仁智并言,此下儒家中最富重智精神,能真达到孔子仁智并重之教者,实当推朱子为第一人。
此下有两事当继续申说:一曰克己复礼乃一件事,非两件事。明道曾说,克己则私心去,自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此便是把克己复礼分成两件事说。朱子不谓然,有曰:如此等语,也说得忒高了。所谓说得忒高,其实便是说得有差。朱子又说:
释氏之学,只是克己,更无复礼工夫。
世间有能克己而不能复礼者,佛老是也。佛老不可谓之有私欲。克己私了,却空荡荡地,他是见得这理原不是当,克己了,无归着处。
若但知克己,则下梢必堕于空寂,如释氏之为。
是克己便是复礼,不是克己了方待复礼。不是做两截工夫。
佛氏之学,超出世玫,无足以累其心,不可谓之有私意。然只见它空理,不见实理。颜子克己复礼,便规模大,精粗本末,一齐该贯在这里。
又曰:
克己是大做工夫,复礼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复礼,步步皆合规矩准绳,非是克己之外别有复礼工夫。
释氏仅能克己,儒家则克去己私而不落空,事事皆落实在腔窠内,即事事有规矩准绳,此亦儒释疆界。
第二事当辨者,复礼之礼不当以理字释之。伊川有云:视听言动,非礼不为,礼即是理。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理。无人欲即是天理。朱子于此说,似不赞许,故曰:
克己复礼,不可将理字来训礼字。见得礼,便事事有个自然底规矩准绳。
只说理,都空去了。这个礼,是那天理节文,教人有准则处。
理学家总不免过分重视了理,而轻视了礼。惟朱子时时加以分辨,谓礼即天理之节文,有规矩准绳,使人实可遵循。单言理,便易落空,教人无捉摸处。后来清儒常讥宋代理学家把理来替代了礼,至少不曾细读朱子书。又清儒力斥朱子克己胜私之训,谓克己只是胜己,谓由己来担当。此乃过于争持门户,强立异说。胜己岂能解作由己?《论语》本章下文说由己,自与上文说克己有异,清儒并此文理而不辨。若只依清儒解释,则亦并无方法可言。汉唐儒尚是依经解经,清儒则以门户解经,宜其离经益远。
猜你喜欢 曾子问·戴圣 心度第五十四·韩非 和亲第四十八·桓宽 卷十二·孙奇逢 四书管窥卷二·史伯璿 卷五·纳兰性德 卷十二·姜宝 卷一百六十三·山井鼎 卷五·毛应龙 神灭论原文·范缜 卷一·佚名 卷十四·赞宁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中·佚名 佛说初分说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