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93.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xū)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志第六·地理中·脱脱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一·宋濂
  第三回 女丈夫执旗招叛众 小英雄逃难遇救星·蔡东藩
  大明武宗毅皇帝宝训卷之二·费宏
  卷二百七十·杨士奇
  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卷四十·叶盛
  论正体之道·陈亮
  一二三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折·佚名
  明儒言行录卷七·沈佳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司马迁
  张讥传·姚思廉
  贺德仁传·刘昫
  耶律突吕不传·脱脱
  卷二十四·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马子严·唐圭璋

      子严字庄父,建安人。自号洲居士。淳熙二年(1175)进士。尝为岳阳守。撰岳阳志二卷,不传。   水龙吟   为陈坂种玉庄作(题据花庵词选补)   买庄为贮梅花,玉妃一万森庭户。古来词客,比方不类,可怜毫褚。谁扫尘凡,独超物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四·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四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山谷居双井隶分宁县】 阳关一曲水东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遂为歌曲】

  • 初集 三卷·钱德苍

    琵琶记辞朝(末上)【点绛唇】夜色将阑,晨光欲散,把珠帘卷。移步丹墀,摆列着金龙案。下官乃汉朝一个黄门官是也。往来紫禁,侍奉丹墀,领百官之奏章,传一人之命令。正是:圣德无瑕因宦集,天颜有喜近臣知。如今天色渐明,正是早朝时分,官

  • 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脱脱

        薛居正 沈伦 卢多逊 宋琪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晋天福中,华帅刘遂

  • ●卷一百九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九十八。   起绍兴九年十月十九日丙寅,尽十二月。   十九日丙寅新知鼎州王彦卒。   续感为公行状曰:王彦字子才河内人隶弓马子弟所政和五年微宗皇帝临轩阅试以武艺中选恩补下班祗应从泾原路经略使种

  • 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贞元·周绍良

    №贞元001【盖】失。【志文】唐故扶风县君冯氏墓志铭并序 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吴通玄撰有唐元从兴元元从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内常侍上柱国雷彦芬妻扶风县君冯氏,京兆府三原县人也。德著柔□,性惟恭顺。事舅姑以

  • 邓子龙传·张廷玉

    邓子龙,江西丰城人。身材魁梧,勇猛敏捷,无与伦比。嘉靖年间,江西强盗造反,抢劫樟树镇。邓子龙应有关官署的招募,讨平了他们。立下战功,授职广东把总。万历年间,跟着大帅张元勋讨平巨盗赖元爵。此后,跟着讨平了陈金莺、罗绍清。

  • 说话谨慎就是仁?·孔子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 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②讱(ren):难不流畅,引申为谨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

  • 第十一章 4·辜鸿铭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辜讲孔子评价另一位学生(闵子骞,即闵损)说:“他确实是个孝子。不管父母说什么,他绝无二话,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

  • 卷十二·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二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陈 陈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岂以河滨之故习欤武王封阏父之子妫满於陈都宛丘之侧与宋杞以备三恪妻以元女大姬封域在禹贡豫州之东大姬无子好巫觋祷

  • (十三)·钱穆

    第十三目辨异端之学。先秦诸子,惟道家庄老与儒家孔孟立言最相近。但庄老多本自然,孔孟则本人文。庄老非不言人文,孔孟亦非不言自然,但立言本源异,则推演所及亦必异。故后起儒学每视庄老道家为异端。佛教主出世,其为异端更显

  • 内容提要·马叙伦

    本书主要是阐述原著的意义,也兼及文字的注释。在述义、注释方面,作者列举自汉以来各家的意见,加以考订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作者根据庄子本文,提出了庄子哲学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意见,文中多处是以佛学理论来释证的

  • 桓公·桓公九年·左丘明

    【经】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夏四月,秋七月。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传】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郁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

  •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道宣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五后周 陈朝 隋朝 皇朝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世袭乱离魏晋更霸。各陈正朔互指伪朝。仁义可日销罄。德行是称凋殒。仍自诸代国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则一是一非。一政一

  • 山左笔谈·黄淳耀

    《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录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黄淳耀所撰《山左笔谈》一卷,凡分十九条,提要云:“所纪皆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宜。征引拉杂,殊鲜伦理。案淳耀生平未尝游山东,所著《陶庵集》内亦无

  • 混元八景真经·佚名

    混元八景真经。五卷。不着撰人,疑为唐人所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称玄武而不称真武,疑唐五代间所著。述房中术。

  • 伤科汇纂·胡廷光

    伤科著作。清胡廷光撰。十二卷。廷光字晴川,号耀山,萧山(今属浙江)人。三代业医,幼承庭训。以《正体类要》、《医宗金鉴》为基础,结合家传《陈氏接骨书》和临床经验,于嘉庆二十年(1815)撰成此书,全书二十五万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