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春秋直解序

中古之书莫大于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属辞比事而原夫成书之始即防夏不能賛一辞葢辞不待賛也彼南史董狐世称古之遗直矧以大圣人就鲁史之旧用笔削以正褒贬不过据事直书而义自为比属其辞本非得已賛且奚为乎厥后依经作如左氏身非私淑号为素臣犹或详于事而失之诬至公羊谷梁去圣逾逺乃有墨守而起废疾俨然操入室之戈者下此龈龈聚讼人自为师经生家大抵以胡氏安国张氏洽为最着及张氏废而胡氏直与三并行其间傅防臆防往往不免承学之士宜何考衷也哉我

皇祖钦定説彚纂一书镕范羣言去取精当麟经之防言大义炳若日星朕服习有年绍

闻志切近因辑易诗二书竣事命在馆诸臣系系是经具解以进一以彚纂为指南意在息诸説之纷岐以翼

融诸之同异以尊经庶防辞简而事明于范去其所滞择善而从之论深有取焉夫儒者猥云五经如法律春秋如防例故啖助赵匡陆淳軰取经文书法纂而为例一一引徽切墨以求之动如凿枘之不相入譬诸叔孙通萧何增置傍章已后例转多而律转晦葢曲説之离经甚于曲学之泥经也审矣书既成命之曰直解匪不求甚解之谓谓夫索解而过不直则义不见尔而岂独春秋一经为然哉是所望乎天下之善读经者乾隆二十三年秋月御制

御制书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事

春秋圣人尊王之经也元年春王正用开宗明义之第一也解此者自三以至后儒其説充栋或致操戈无容置议然识圣人之深意者有几乎王道熄而作春秋春秋鲁之旧史也自隠公始则不得不书隠公元年而即继之曰春王正月前史所无有也葢言公之元年乃禀王之春王之正而得是非尊王之义乎且是年也于齐为九年于晋为二年卫郑以下各为其年不可娄指数而总为平王之四十九年于斯时也世人将何以纪其年而知其嵗乎是则圣人之书元年春王正月也者其亦有感于斯乎行夏之时圣人之私议不能行于时言春王而不言王春月可改而春不可改亦隠寓夏之时与王之元所谓大一统足以一天下之心而不可任其纷有不能行之叹矣兹为开宗始义乃贯春秋之本末而絶笔于获麟盖圣人之道在万世即圣人之忧在万世是则封建之説不惟不可行于后世知圣人亦未必以为宜然也

乾隆戊戌孟夏月

正总裁官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御前大臣兼管理藩院事务暂行署理歩军统领事务忠勇公【臣】傅 恒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        【臣】来 保

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臣】刘统勲经 筵 讲 官 太 子 太 傅 吏 部 尚 书 【臣】汪由敦副总裁官

经筵讲官议政大臣户部尚书兼都统领侍卫内大臣武毅谋勇公【臣】兆 惠太子少保议政大臣理藩院尚书兼都统【臣】纳延泰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教习庶吉士【臣】刘 纶提调官

湖 广 道 监 察 御 史【臣】觉罗巴延三户 部 银 库 员 外 郎【臣】额尔景额吏 部 文 选 司 郎 中【臣】袁守侗纂修官

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臣】梁锡璵收掌官

户 部 顔 料 库 司 库【臣】巴尼珲

户 部 陜 西 司 额 外 主 事【臣】冯光熊誊录官

举             人【臣】夏秉衡

举             人【臣】王文炯

举             人【臣】叶 能

捐     职    州   同【臣】王成曽

捐    职    县   丞【臣】员 志

    选    主   簿【臣】张荩臣

监            生【臣】高士帅

监            生【臣】潘敬苍

监            生【臣】徐应瑞

监            生【臣】诸廷光

猜你喜欢
  第四十八卦 井 水风井 坎上巽下·佚名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公羊高
  卷一百四十 论文下(诗)·黎靖德
  尚书稗疏卷一·王夫之
  春秋谷梁传谳卷一·叶梦得
  卷四十五·山井鼎
  简兮·佚名
  卷十七·吕祖谦
  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大雲初分密语健度第四·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佚名
  在加尔各打与波史先生谈话·太虚
  致薛部长书·太虚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许玠·唐圭璋

      玠字介之,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端平三年(1236),以荐补初品官衡州户掾。有东溪诗稿,不传。   菩萨蛮   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金雁一声悲。玉腮双泪垂。   绣衾寒不暖。愁远天无岸。夜夜卜灯花。几时郎

  • ◆周御史驰(如是翁集)·顾嗣立

    驰字景远,聊城人。有文名,尤工书法,自号如是翁。历官南台监察御史,时分治过浙省,日与朋友往复,其书吏不乐,似有举刺之意,大书壁上曰:御史某日访某人,某日某人来访御史。驰忽见,呼谓曰:我尝又访某人,汝乃失记,何也?第补书之。吏赧然而

  • 第一回 大宋朝锡爵酬庸 镇国王扶危济困·萧晶玉

    且说大宋神宗天子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驾下有位忠良,姓高名廷赞,表字耀侯,乃镇国王高琼之子,东平侯怀德之孙,曹夫人所生。为官正直,秉性慈仁,忠君报国,惜老怜贫,扶危济困。仗义轻财,满朝文武,无不敬畏,草野居民,多受

  • 列传第十一 薛渊戴僧静桓康尹略焦度曹虎·萧子显

    薛渊,河东汾阴人也。宋徐州刺史安都从子。本名道渊,避太祖偏讳改。安都以彭城降虏,亲族皆入北。太祖镇淮阴,渊遁来南,委身自结。果干有气力,太祖使领部曲,备卫帐内,从征伐。元徽末,以勋官至辅国将军,右军将军,骁骑将军、军主,封竟

  • 志第十一 律历上·魏徵

    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树司牧以君临,悬政教而成务,莫不拟乾坤之大象 ,禀中和以建极,揆影响之幽赜,成律吕之精微。是用范围百度,财成万品。昔者淳古苇籥,创睹人籁之源,女娲笙簧,仍昭凤律之首。后圣广业,稽古弥崇,伶伦含少,乃擅比竹

  • 卷五十八 景德元年(甲辰,1004)·李焘

      起真宗景德元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壬午,以磁州刺史、邠州駐泊部署許均兼永興駐泊部署,仍與知府向敏中及鳳翔梁鼎同提總陝西諸州巡檢捕盜事。上既定議北征,念關、隴重兵多在邊郡,自陝以西直抵兩川,亦宜過為之

  • 行营杂录 全文·赵葵

      太祖初受周幼主命北讨,至陈桥为三军推戴,时太后以下眷属悉在定力院设斋,有司来搜捕,主僧令登阁而固其扃钥。俄大搜索,僧绐云:“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开钥,见蛛网布满其上,而尘埃凝积若累年不曾开

  • 卷十五·杨士奇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庚戌朔 上南郊省牲还御奉天门进公卿大臣谕之曰祭祀莫大于郊古者牺牲粢盛不备不洁不敢祭而帝牛涤三月其敬如此明日以始卿等继朕省牲便应秉对越之诚不可怠忽自古天子之祭皆公卿助相国家生民受福卿等

  • 高聪传·李延寿

    高聪,字僧智,原本是渤海人。他的曾祖父高轨随慕容德迁至青州,因而在北海剧县定居。  高聪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祖母王氏将他抚养。魏军攻克东阳,高聪迁至平城,与蒋少游同为云中的兵户,因贫苦穷困,什么事情都干过。本族的祖父

  • 元亨传·李延寿

    元亨是元季海的儿子,字德良,一名叫孝才。当周和齐分隔成两国时,他只有几岁。他和母亲李氏住在洛阳。北齐神武帝因为元亨的父亲随孝武帝到关中,就把他们关了起来。他的母亲便说饥寒交迫,因而到汤阴就食。母亲托大豪族李长寿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吕思勉

    清初的外交,是几千年以来外交的一个变局,因为所交的国,和前此不同了。但是所遇的事情变,而眼光手段,即随之而变,在人类是无此能力的。新事情来,总不免沿用旧手段对付。而失败之根,即伏于此。不过当此时,其失败还潜伏着罢了。清

  • 四书逸笺卷五·程大中

    应城程大中撰孟子【下】两离娄名疑云两离娄一黄帝时人一殷人孟子离娄之明即庄子所云索珠者黄帝时人也泄泄沓沓泄泄集注训怠缓悦从字书无此解六书正譌云泄水名借为舒散之意按下沓字亦从水水性濡而善下濡故怠缓善下故

  • 神僧传卷第四·朱棣

    慧通释慧通。不知何许人。宋元嘉中见在寿春。寝宿无定游历村里。饮燕食噉不异恒人。常自称郑散骑。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江陵有边僧归者。游贾寿春。将应反乡。路值慧通称欲寄物。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遂强置担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六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六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师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十日。于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受请。望阙谢恩讫。拈敕黄示众云。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住西天。人人常光现前。个个壁立万

  • 卷第三·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三  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  ·十九受戒轨则·二十洗浴随时·二十一坐具衬身·二十二卧息方法·二十三经行少病·二十四礼不相扶·二十五师资之道&mid

  •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佚名

    一 爱与不乐贪 见此三魔女 尚我对于淫 我已无此欲 秽身充粪尿 此之将何为 以足触于彼 此事尚不欲(八三五)“爱与不乐贪,见此三魔女”者,是见、观已此爱、不乐、贪[三人]恶魔之女。对于淫之法已无欲、贪、

  • 金莲正宗记·秦志安

    元朝全真道道士秦志安编撰。樗栎道人秦志安为《玄都宝藏》的编校人之一,书成于元太宗十三年辛丑岁(1241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全真道教史著作,书中收入十四篇全真道祖师传记。相传王重

  • 太玄宝典·佚名

    太玄宝典,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本书分为〈修真冲寂门〉、〈修真符圣门〉、〈修真致妙门〉、〈炼凡生神门〉、〈炼凡出象门〉、〈养气构神门〉、〈养气增灵门〉、〈炼凡全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