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二)朱子论人心之仁

以止略述朱子之圣人难为论,但朱子又说:

不要说高了圣人,高后,学者如何企及。越说得圣人低,越有意思。

要说得圣人低,要使人能信及圣人之可学而至。学圣人,首当学圣人之心。圣心之通于天心者在其仁。朱子论仁,当分作两部分。其论宇宙之仁已述在前,此下当续及其论人心之仁。

二程言仁处极多,朱子特取伊川仁包四德之语,伊川云:

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主一事,专言则包四者。

朱子说之云:

元只是初底便是。如木之萌,草之芽,其在人,如恻然有隐。

又曰:

人只是这一个心,就里面分为四者。且以恻隐论之,本只是这恻隐,遇当辞逊则为辞逊,不安处便为羞恶,分别处便为是非。若无一个动底醒底在里面,便也不知羞恶,不知辞逊,不知是非。譬如天地,只是一个春气。发生之初为春气,发生得过便为夏,收敛便为秋,消缩尽便为冬。明年又从春起,浑然只是一个发生之气。

宇宙是一个有生气或说有生意的宇宙。人生在宇宙中,人之最要者是心,此心亦有生气生意。因此人心能醒觉,能动。此醒底动底,便是人心之恻然有隐处。隐是隐痛,比恻然之恻字义更深些。所谓羞恶辞逊是非之心,实亦只是那动底醒底恻然有隐之心之随所遇而发之变。故说:

恻隐是个脑子,羞恶辞逊是非须从这里发来。若非恻隐,三者俱是死物。

明道说:满腔子是恻隐之心。朱子说之曰:

此身躯壳谓之腔子,而今人满身知痛处可见。

如将刀割着固是痛,若将针扎着也是痛。如烂打一顿固是痛,便轻搯一下也痛。

人身只是一个生气团聚,故在身上任何一处轻搯烂打都会痛。医家说麻木不仁,仁即是能痛痒相关。不仅满身如此,天地间也只是一个生气团聚,故见孺子人井,也会发生恻隐之心。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人心之仁,亦会随所接触而与之融成一片。所以说:

人之所以为人,其理则天地之理,其气则天地之气。理无迹,不可见,故于气观之。要识仁之意思,是一个浑然温和之气。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

从此再推说,乃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又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之语。后语出自明道,前语出自伊川。朱子云:

明道言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一段话极好,只是说得太广,学者难入。

又曰:

伊川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得太深,无捉摸处。

可见朱子于二程此两语,皆未十分赞许。朱子自己说:

须是近里著身推究,未干天地万物事。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只以此意推之,不须外边添入道理。若于此处认得仁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转无交涉。

又说: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只是既仁之后见得个体段如此。

仁者固能与物为一,谓万物为一为仁亦不可。万物为一只是说得仁之量。

朱子主张要认识此心,应近里著身即从自己心上认取。若从外面天地万物上求,则转无交涉。朱子于北宋理学,有博采诸家处,有独出己见处,即二程亦不曲从,此处可作一好例。又如其解释恻隐二字,可谓精义独辟。至以心之德爱之理六字来解释仁字,更为朱子精心独创。朱子说:

知觉便是心之德。

恻隐之心,便是此心之动处醒处,故说仁者心之德。但如便以觉为仁,朱子亦所不许。此待下论。朱子又说:

仁只是个爱底道理。

理是根,爱是苗。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

人心有爱,其中必有理,此理便是心之仁。所以又说:

爱之理便是心之德。

如此又把六字两截并为一截。朱子最重解释字义,其解释字义处,即是其发挥道理处,此复与从来经学家之所谓训诂有不同。朱子又说:

不可便唤苗做根。然而这个苗,却定是从根上来。

仁是体,爱是用,又曰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去说仁。

若仅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最多只是从体上说,从理上说,从根上说,如此说来,则太深太广。而且理不可见,使人难入,无可捉摸。朱子只从爱上说,则易入易捉摸。但不可便唤爱做仁,此犹如谓不可便唤觉做仁,皆是剖析精微,朱子思想最擅长处在此。

朱子又说:

仁字最难形容,是个柔软,有知觉,相酬接之意,此须自去体认。

把此三项来说仁,下语极通俗,亦极恰当。朱子又于柔软一项加以说明。他说:

试自看一个物,坚硬如顽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

又说:

若如顽石,便下种不得。俗说硬心肠,可以见。

此三项,其实也只如三项。此三项中未提到爱字,但人心之爱,则必是柔软、有知觉、能相酬接的。由此再引申说下,则全由学者自去体认。或说:

人与万物均受此气,均得此理,所以皆当爱。

朱子说不然。

爱字不在同体上说,自不属同体事。爱则是自然爱,不是同体了方爱。

如或人说,乃是从理上说心。朱子所辨,乃是从心上说理。故其语更见为亲切而自然。但朱子又说:

近年学者,不肯以爱言仁。

某尝说仁主乎爱,仁须用爱字说,被诸友四面攻道不是。

其实当时诸友围攻朱子之以爱说仁,其说皆据二程。故朱子又分析说:

爱与恻隐,本是仁底事。仁本不难见。缘诸儒说得来浅近了,故二先生便说道,仁不是如此说。后人又却说得来高远,没理会了。

此是朱子在当时之孤识独见。朱子虽时时自认承接二程,但亦不墨守。其所自立说,既浅近,又高远,实是折衷至当。

又有人说,无私欲是仁。朱子则曰:

谓之无私欲然后仁,则可。谓无私欲便是仁,则不可。

有人无私心,而好恶又未必皆当于理。惟仁者既无私心,而好恶又皆当于理。

又有人说公是仁,朱子则曰:

公不可与仁比并看。公只是无私。才无私,这仁便流行。程先生云:惟公为近之,御不是近似之近。才公,仁便在此,故云近。

世有以公为心而惨刻不恤者。

脱落了公字,其活底是仁。

公在前,恕在后,中间是仁。公了方能仁,私便不能仁。

仁之发处自是爱,恕是推那爱底。

又曰:

熟底是仁,生底是恕。自然底是仁,勉强底是恕。无计较无睹当底是仁,有计较有睹当底是恕。

又有说知觉是仁,朱子曰:

孟子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乃学之至而知之尽。上蔡言知觉,谓识痛痒,能酬酢者,乃心之用而知之端。二者不同,然其大体皆智之事。以之言仁,所以多矛盾而少契合。

医者以顽痹为不仁,以其不觉。然便谓觉是仁则不可。唤着便应,抉着便痛,这是心之流注在血气上底。唤着不应,抉着不痛,这固是死人,固是不仁。唤得应,抉着痛,只这便是仁,则谁个不会如此?

以上诸条,初看似在辨析字义,其实是在辨析人心之曲折层次,细微异同。故曰理学家中善言人心者莫过于朱子。

朱子又曰:

某旧见伊川说仁,令将圣贤所说仁处类聚看。看来恐如此不得。古人言语,各随所说见意。那边自如彼说,这边自如此说。要一一来比并不得。

又曰:

类聚孔孟言仁处以求仁之说,程子为人之意,可谓深切。然专一如此用功,却恐不免长欲速好径之心,滋入耳出口之弊,亦不可不察。

此皆深切中人之心病。

兹再录朱子一段话以终斯篇。朱子说:

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明。下面节节,只是此理散为万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孟子便已指出教人。周子说出太极,已是太煞分明。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是此心之仁,仁即天德之元,元即太极之阳动。如此节节推上,亦自见得大总脑处。若看得太极处分明,必能见得天下许多道理条件,皆自此出。事事物物上皆有个道理,元无亏欠。

此处朱子以孟子恻隐之心与濂溪太极合并阐说。一面是一件极细碎底事,一面是一个极绾合之理,而朱子把来会合通说:此心之仁,即天德之元,即太极之阳动。天地万物,皆从此一动处开始。天与人,心与理,宇宙界与人生界,皆在此一仁字上绾合成一。天地间许多道理条件,皆由此处生出。此处亦可谓是朱子讲学一大总脑处,由此而推出其逐项分散处。

猜你喜欢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晏婴
  制役第二十二·徐干
  卷中·戴震
  第五章 13·辜鸿铭
  卷四十二·卫湜
   一、中国的悠闲理论·林语堂
  春秋集传详説卷六·家铉翁
  卷一·吕祖谦
  卷二十三·张廷玉
  地理划分[宰制第三]·王夫之
  投壶·姚际恒
  卷十(惟净译)·佚名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欧阳竟无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潜心·唐圭璋

      百字令   寿虞守正月十二   梅峰孕秀,太仙翁、咫尺元宵三夕。盛德温温如玉粹,多少殊勋嘉绩。两拥朱幡,独清节,高谊真难屈。景疏堂下,台星长伴南极。   雅羡椿桂联芳,金章紫绶,拜舞欢声溢。福备宜高仁者寿,喜占人间

  • 列传第五十 明四王·沈约

    明帝十二子:陈贵妃生后废帝,谢修仪生皇子法良,陈昭华生顺帝,徐婕妤生第四皇子,郑修容生皇子智井,次晋熙王燮,与皇子法良同生。泉美人生邵陵殇王友;次江夏王跻,与第四皇子同生。徐良人生武陵王赞,杜修华生随阳王翙。次新兴王嵩,与

  • 卷四·龙衮

      宋齐丘   宋齐丘,字子嵩。世为庐陵淦阳皂山人。父诚,因巢寇之乱与南昌人钟传同起于草野,唐王不能制。时高骈镇淮南,遂表传为洪州节度使,寻封南平王,以诚为副使,卒于任所。齐丘因是以为故里焉。齐丘少孤,好学为文,其体颇

  • 卷第二百八十三·胡三省

    后晋纪四〔起玄黓摄提格(壬寅),尽阏逢执徐(甲辰)正月,凡二年有奇。〕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天福七年〔(壬寅、九四二)〕1春,正月,丁巳,镇州牙将自西郭水碾门导官军入城,〔碾,鱼蹇翻。水碾,水硙也。〕杀守陴民二万人,〔陴,频弥翻。

  • 卷之二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七·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四 汉臣 何进【弟苖】 郑泰 何顒 种劭 王允【王宏士孙瑞赵戬】 谨案何进郑泰何顒三传阙 种劭字申甫拂之子也祖暠延熹初为司徒大

  • 第35章 放走汉奸汪精卫·冯玉祥

    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在国民政府遥拜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完了以后,大家团拜。本来那种团拜就不对,真的团拜大家应该站一个圆圈,那样彼此一恭贺,就都有了,省事情又省时间。可是这里的团拜,都是一行行地面向北面,文的向左转,武的向右

  •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司马迁

    张凤岭 译注【说明】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

  • 信陵君杀晋鄙·佚名

    【提要】 引用格言警句,在论辩、游说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对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样会铭记在人们心中。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

  • 122.桓温北伐·林汉达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儿子)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huǎng)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

  • 李松泉·周诒春

    李松泉 年三十一岁。生于上海。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南洋中学。及天津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电气工程。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宣统三年。得机器工程师学位。被选入某名誉学会。为留

  • 毛诗集解状·段昌武

    毛诗集解状据迪功郎新赣州防昌县丞段维清状维清先叔朝奉昌武以诗经而两魁秋贡以累举而擢第春官学者咸宗师之印山罗史君瀛尝遣其子侄来学先叔以毛氏诗口讲指画笔以成编本之东莱诗记参以晦庵诗以至近世诸儒一话一言茍

  • 春秋四传质卷上·王介之

    明 王介之 撰隠公元年传曰经文如化工以天观圣人之文而尽矣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天非无心也又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非必有心也故报和以祥报乖以沴庆以贻善殃以贻不善谓天有为为之可也日月运行之恒度寒暑交错之恒数今

  • 春秋亿序·徐学谟

    说经者宜莫难于春秋匪说之难能明圣人之意之难也盖自秦人灭学之后六经之阙佚者十六七矣独春秋哉而春秋为甚汉儒喜以其意补经即于他经悖理乱真者不少苟以理绌之其诬可立辨也春秋事词也事词在千载之前有无疑似即有増损无

  • 卷二·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二   明 傅逊 撰伯齐桓公之伯桓公二年秋七月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蔡今为河南汝宁府有上蔡新蔡县郑今为河南郑州新郑汜水县邓今为河南邓州楚都郢今

  • 痴人说梦记·旅生

    长篇小说。清末旅生撰。三十回。作者生平未详。此书演述清末十数年间社会史。始于康、梁维新运动之前,终于庚子事变以后。书中主要人物多有影射:贾希仙代表作者理想,宁孙谋、魏淡然影射康(有为)、梁(启超),黎浪夫影射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