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中

物之离于生者,形存而气与天地隔也。卉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气不与天地隔者生,道不与天地隔者圣,形强者坚,气强者力,神强者巧,知德者智。气之失暴,神之失凿,惑于德,愚。是故一人之身,形得其养,不若气得其养;气得其养,不若神得其养;君子理顺心泰,霩然性得其养。人有天德之知,有耳目百体之欲,皆生而见乎才者也,天也,是故谓之性。天德之知,人之秉节于内以与天地化育侔者也;耳目百体之欲,所受中而不可踰也。是故义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天地之正也。喜怒哀乐、爱隐感念、愠懆怨愤、恐悸虑叹、饮食男女、郁悠咨、惨舒好恶之情,胥成性则然,是故谓之道。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则事至而心应之者,胥事至而以道义应,天德之知也。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惟圣人然后尽其盛。天地之德,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已矣;人之心,其亦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已矣。耳目百体之欲喻于心,不可以是谓心之所喻也,心之所喻则仁也;心之仁,耳目百体莫不喻,则自心至于耳目百体胥仁也。心得其常,于其有觉,君子以观仁焉;耳目百体得其顺,于其有欲,君子以观仁焉。

《传》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凡有生则有精爽,从乎气之融而灵,是以别之曰「魄」;从乎气之通而神,是以别之曰「魂」。《记》有之:「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有心知,于是有怀生畏死之情,因而趋利避害。其精爽之限之,虽明昧相远,不出乎怀生畏死者,血气之伦尽然。故人莫大乎智足以择善也,择善则心之精爽进于神明,于是乎在。是故天地之化,呈其能,曰「鬼神」;其生生也,殊其用,曰「魂魄」。魂以明而从天,魄以幽而从地;魂官乎动,魄官乎静;精能之至也。官乎动者,其用也施;官乎静者,其用也受。天之道施,地之道受,施故制可否也,受故虚且听也。魄之谓灵,魂之谓神,灵之盛也明聪,神之盛也睿圣,明聪睿圣,其斯之谓神明欤!《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血气心知之得于天,形色其表也。由天道以有人物,五行阴阳,生杀异用,情变殊致。是以人物生生,本五行阴阳,征为形色。其得之也,偏全厚薄,胜负杂糅,能否精觕,清烛昏明,烦烦员员,气衍类滋,广博袭,闳巨琐微,形以是形,色以是色,咸分于道。以顺则煦以治,以逆则毒。性至不同,各呈乎才。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从生,而官器利用以驭;横生,去其畏,不暴其使。智足知飞走蝡动之性,以驯以豢,知卉木之性,<以生以息>,良农<任>以莳刈,良医任以处方。圣人神明其德,是故治天下之民,民莫不育于仁,莫不条贯于礼与义。

《洪范》曰:「敬用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道出于身,此其目也。「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幼者见其长,知就敛饬也,非其素习于仪者也;鄙野之人或不当义,可诘之使语塞也。示之而知美恶之情,告之而然否辨,心苟欲通,久必豁然也。观于此,可以知人之性矣,此孟子之所谓「性善」也。由是而达诸天下之事,则「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当孟子时,天下不知理义之为性,害道之言纷出以乱先王之法,是以孟子起而明之。人物之生,类至殊也;类也者,性之大别也。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诘告子「生之谓性」,则曰:「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盖孟子道性善,非言性于同也,人之性相近,胥善也。明理义之为性,所以正不知理义之为性者也,是故理义,性也。由孟子而后,求其说而不得,则举性之名而曰理也,是又不可。耳之于声也,天下之声,耳若其符节也;目之于色也,天下之色,目若其符节也;鼻之于臭也,天下之臭,鼻若其符节也;口之于味也,天下之味,口若其符节也;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天下之理义,心若其符节也;是皆不可谓之外也,性也。耳能辨天下之声,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之味,心能通天下之理义,人之才质得于天,若是其全也。孟子曰「非天之降才尔殊」。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惟据才质为言,使确然可以断人之性善。人之于圣人也,其才非如物之与人异。物不足以知天地之中正,是故无节于内,各遂其自然,斯已矣。人有天德之知,能践乎中正,其自然则协天地之顺,其必然则协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语于此。孟子道性善,察乎人之才质所自然,有节于内之谓善也;告子谓「性无善无不善」,不辨人之大远乎物,概之以自然也。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也者,静而自然,其神冲虚,以是为至道;及其动而之善之不善,咸目为失于至道,故其言曰「生之谓性」。及孟子诘之,非豁然于孟子之言而后语塞也,亦穷于人与物之灵蠢殊绝,犬牛类又相绝,遂不得漫以为同耳。主才质而遗理义,荀子、告子是也。荀子以血气心知之性,必教之理义,逆而变之,故谓「性恶」,而进其劝学修身之说。告子以上焉者无欲而静,全其无善无不善,是为至矣;下焉者,理义以梏之,使不为不善。荀子二理义于性之事能,儒者之未闻道也;告子贵性而外理义,异说之害道者也。凡远乎《易》、《论语》、《孟子》之书者,性之说大致有三:以耳目百体之欲为说,谓理义从而治之者也;以心之有觉为说,谓其神独先,冲虚自然,理欲皆后也;以理为说,谓有欲有觉,人之私也。三者之于性也,非其所去,贵其所取。彼自贵其神,以为先形而立者,是不见于精气为物,秀发乎神也;以有形体则有欲,而外形体,一死生,去情欲,以宁其神,冥是非,绝思虑,以茍语自然。不知归于必然,是为自然之极致,动静胥得,神自宁也。自孟子时,以欲为说,以觉为说,纷如矣,孟子正其遗理义而已矣。心得其常,耳目百体得其顺,纯懿中正,如是之谓理义。故理义非他,心之所同然也。何以同然?心之明之所止,于事情区以别焉,无几微爽失,则理义以名。专以性属之理,而谓坏于形气,是不见于理之所由名也。以有欲有觉为私者,荀子之所谓性恶在是也;是见于失其中正之为私,不见于得其中正。且以验形气本于天,备五行阴阳之全德,非私也,孟子之所谓性善也。人之材质良,其本然之德违焉而后不善,孟子谓之「放其良心」,谓之「失其本心」。虽放失之余,形气本于天,备五行阴阳之全德者,如物之几死犹可以复苏,故孟子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以好恶见于气之少息犹然,是以君子不罪其形气也。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比)〔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其见于思乎。诚,至矣;思诚,则立乎其大者矣。耳目之官不思,物之未交,冲虚自然,斯已矣。心之官异是。人皆有天德之知,根于心,「自诚明」也;思中正而达天德,则不蔽,不蔽,则莫能引之以入于邪,「自明诚」也。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声之得于耳也,色之得于目也,臭之得于鼻也,味之得于口也,耳目百体之欲,不得则失其养,所谓养其小者也;理义之得于心也,耳目百体之欲之所受裁也,不得则失其养,所谓养其大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虽犬之性,牛之性,当其气无乘乱,莫不冲虚自然也,动则蔽而罔罔以行。人不求其心不蔽,于是恶外物之惑己而强御之,可谓之所以异乎?是以老聃、庄周之言尚无欲,君子尚无蔽。尚无欲者,主静以为至;君子动静一于仁。人有欲,易失之盈;盈,斯悖乎天德之中正矣。心达天德,秉中正,欲勿失之盈以夺之,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禹之行水也,使水由地中行;君子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治水者徒恃防遏,将塞于东而逆行于西,其甚也,决防四出,泛滥不可救;自治治人,徒恃遏御其欲亦然。能苟焉以求静,而欲之翦抑窜绝,君子不取也。君子一于道义,使人勿悖于道义,如斯而已矣。

猜你喜欢
  下篇下·唐甄
  卷二十·湛若水
  卷一百九·陈祥道
  卷十七·真德秀
  卷二十四·范处义
  学者有四失(1)·戴圣
  卷二十四之上·何楷
  大府/职币·佚名
  哀公·哀公二十年·左丘明
  僖公·僖公三十三年·左丘明
  人性可善可恶·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佚名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佚名
  申日儿本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七敬业堂诗集      别集类六【国朝】提要【臣】等谨案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国朝查慎行撰慎行有周易玩辞集解别着录是编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集凡慎旃集三卷遄归集西江集共一卷踰淮

  • 引·邵浩

    坡门酬唱集引绍兴戊寅浩年未冠乃何幸得肄业于成均朝齑暮盐知有科举计耳古文诗章未暇也隆兴癸未始得第以归有以诗篇来求和者则藐不知所向于是取两苏公之诗读之因得窃窥两公少年时交逰未甚广徃徃自为师友兄唱则弟和弟作

  • 第二十八回 大姐绳缚王冲霄 万岁火烧宣武院·蒲松龄

    话说众文武进了大同,封了四门,扯起黄旗为号。各官知道,齐来参见。这外官儿见了几遭皇帝?来到黄旗下跪着张永,口称万岁。张永大笑道:"你是什么人?"各官叩头道:"俺是大同道、府、州、县、总兵等官。"张永道:"万岁来宣武院三个

  • 卷一·赵元一

    建中四祀,先是,襄阳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梁崇义自阻兵不朝二十年矣。上在 春宫,情深愤惋,及登宝位,有诛四凶之志焉,诏剑南节度检校工部尚书张延赏、 东川节度御史大夫王邕、梁洋节度御史大夫贾耽、江陵节度检校工部尚书张伯

  •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蔡东藩

      却说宋太祖既登大位,追崇祖考,用兵部尚书张昭言,立四亲庙,尊高祖眺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珽为顺祖惠元皇帝,祖敬为翼祖简恭皇帝,妣皆为皇后,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每岁五享,朔望荐食荐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庙祀既定,尊母杜氏

  • 第一节“庆春”·老舍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第一节“庆春”①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八十二·纪昀

    列传五代 【二】○五代二刘鄩牛存节 张归霸王重师 徐怀玉 杨师厚王景仁 贺瓌王檀马嗣勋 王虔裕 谢彦章刘鄩牛存节张归霸王重师徐怀玉杨师厚王景仁贺瓌王檀马嗣勋王虔裕谢彦章△刘鄩刘鄩密州安邱人少事青州王敬

  • 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

    宋尚斋 何平 译注【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孔子一生都有着极

  • 卷一百四十四·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孝宗隆兴二年张浚次平江奏论人才曰臣初十日自平江府门外起发屡得雨泽物价不贵据诸处报闸水已通粮运毕集建康镇

  • 卷二十二 论语四·黎靖德

      ◎学而篇下   △慎终追远章   "慎终追远",伊川云:"不止为丧祭。"推之是如此,但本意只是为丧祭。   王问:"伊川谓:'不止丧祭。'此说如何?"曰:"指事而言,恐曾子当初只是说丧祭。推此意,则每事都要存这些子。"〔雉〕  

  • 第七章 6·辜鸿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辜讲孔子对学生说:“探索智慧,紧抓信仰,过道德高尚的生活,追求文雅的艺术,从而享受人生的乐趣。”

  • 卷十四·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十四宋 刘敞 撰定公元年春王何以无正月定无正也定何以无正定之始非正始也其非正始奈何定者公子宋也昭公之弟也昭公薨于干侯季孙逆其丧废太子衍及务人而立公子宋焉丧至于坏隤公子宋先入以主社稷

  • 卷二十七·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十七 宋 严粲 撰 生民之什    大雅 生民尊祖也【疏曰周公成王致大平制礼以王功起於后稷故推举之以配天礼记称万物本於天人本於祖俱为其本可以相配是故王者皆以祖配天是同祖於天故为尊也

  • 投子青禅师·惠洪

    禅师名义青。本青杜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祗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

  • 卷六·佚名

    △上讬兜率品下尔时兜率天众之中。有一天子。名曰金团。往昔已来。数曾下到阎浮提地。护明知已,告金团言:金团天子。汝数下至阎浮提中。汝应知彼城邑聚落诸王种族一生菩萨。当生何家。金团天子报言:尊者我甚知之。尊者善

  • 扬侍郎集·扬雄

    一卷,收赋八篇,上书一篇,书四篇,设难二篇,颂一篇,箴二十九篇,箴补六篇,符命一篇,连珠二篇,诔一篇,文二篇,序传一篇。扬雄以辞赋擅名当世,风格颇似司马相如,其《羽猎赋》、《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等,皆拟

  • 戏瑕·钱希言

    三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书名取《文心雕龙·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义。是书多关考证。自序谓:“见有沿袭舛误者,随事随摘,随摘随记。”所考之事,举凡姓氏称谓,风俗礼仪,泛杂不论,艺文事类亦甚多。作

  • 福建省例·佚名

    《福建省例》为清代福建的地方行政法规汇编,由福建省布政司陆续整理、编印,颁行各属作为处理地方行政事务的基本依据,现存版本大约刊行于同治末年(约1873-1874)。中国古代法律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