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

──民国三年作──

一 化成  二 政轭  三 戒弛  四 儒溷  五 义丧  六 流窳

震旦佛教,非始于汉明,周穆王时既有之。穆天子传洎列子,皆称西极有化人来;详所纪神变言辩,盖是大阿罗汉、大自在菩萨之流。老子西涉流沙,曰:吾将从师古皇先生游。孔子动容对商大宰曰:西方有大圣人。庄子叙女偊,有圣人之道。庄、列皆谈生死流转义,列子又有毁訾杀啖禽兽文,莫不概乎有所闻者也。游于华严法界,则之数子者,亦善财所参知识耳。要之、释尊声教之及震旦者,当在佛寂百年后、印度无忧王布教之时。由东印度至北印度,经卫、藏诸国,转辗而至。偶有一二人,若康僧会之行道吴野,唯体道如老聃,博闻如孔丘,始获间逢而默识;凡俗者,则非所知也。穆王时,则圣者化现偶露端倪而已。始皇帝时,有室利防等十八西域人来传佛之教,轭于虐政,遁去。此事尤与僧会师相似,且必尝翻有经典。故刘向校经,称往往见有佛经。其序列仙传,又称已有七十三人曾读佛经。所云佛经,当是修禅法要等经,故得近于神仙,即东汉时所出佛经,亦皆禅法居多,此其证也。然古今皆称震旦佛教始于汉明永平七年者,则以帝王崇信,三宝初具,既显著乎一时,后世因之流传昌大,不复断绝耳。但从汉平以暨唐武宗之世,其流变虽繁,要皆日趋于隆盛。今欲原其衰落之因,则当托始于李唐末叶。夫履霜而坚冰至,其由来者渐矣!兹试论之。

一 化成

有为世相无常住者,生异灭三,有则俱有 ,乃不可逃避之大例也 。不观夫园植乎?始焉勾萌坼甲,勃然怒生;逮乎葱郁华茂,则萧寥之象,旋踵而至。夫园植则小者、近者耳,然天下事之大者、远者可推知矣。迹出乎履,化形乎道,故圣人履道而不拘化迹。然吾人就其化迹而察之,则化之大成,固即渐衰之始也。佛教化被震旦,历一汉、两晋、以讫陈、隋,所谓勾萌坼甲勃然怒生之期也;由隋以讫会昌大难之前,所谓葱郁华茂之期也;又后、则萧寥之象继之矣。故震旦佛教化成乎隋唐,唐季以来,不宁无所增益,即能传述者, 亦难乎其人! 然化成乎隋唐有征乎?太虚曰:有。

一、征翻译:翻译佛书,虽宋、元犹有之,然检之龙藏,殆无百分之一;且其所译,初无讲诵者。而隋、唐诸师译出者,则占译本十之五六,除姚秦罗什三藏、元魏流支三藏所译者外,其文理密察、道俗宏通者,亦皆出于隋唐之时。而天竺大小乘经未至者犹伙;厥后亦非无交相往来于两土者,译经之业遂绝,亦以玄奘、不空诸师,光辉盛烈,来者难继耳。

二、征宗法:陈、隋之前,都未能笼罩全藏,黜陟升降,成立一家之宗法。道安、慧远二师,稍稍能条理经论,然译笔既拙,又未能备,得其一门而自修则可,豁然贯通则未能。罗什三藏始卓然有所树立,亦祗中、百、成实而已;华严、法相、涅槃诸部,既未全备,何能集其大成乎!故嘉祥师讲三论,又迥不同前也。其后或讲涅槃,或讲摄论,或讲地论,规规于一经一论而名其宗;要之、未能囊括无遗者。至陈、隋间,天台大师起,契悟既大,经教亦富,乃能抉择华严、般若、法华、涅槃诸大部,尽破斥前师之封蔽,成立一家之发观;然当时义学大盛,讲习互诤,未获一致焉。故玄奘三藏,慨旧译讹谬,无从取决,欲穷其根源而整理之,其学殖益闳肆深密;虽未能尽出所归梵本,而所出者义例精严,皆能驾轶前古,故慈恩师得其少分,已足成立一家之宗法。清凉师尤为后起,既专华严,复遍学于慈恩、天台、曹溪诸宗,建一极而破摄余宗。天台禅师,时宗未盛,故不论及;清凉师则禅宗亦收于顿教矣。不空师之成真言宗,空海继之,殆与清凉师同时。真言则不仅教义而进于神秘者也,然亦不废教义,其以十门拣别凡愚小大,虽华严亦未臻圆极,故足专人敬信。南山宣律师,尝游奘公之门,彼时律师虽有三家,无出其右者。律贵行持,而又为出家部众之本,诸宗共重,因得并存。然义净三藏谓天竺诸部戒条简明易持,中国则科而又科,释而又释,终身治之,犹难娴悉,亦足征彼时讲律之细密,不亚今时世俗法律学之牛毛茧丝已。盖天台后大乘师,非究贯全藏,遍善诸宗,破余立一,厘然允当,决不足独辟蹊径,成一新宗,故慈恩、南山立八门,真言、清凉立十门,辨别拣择綦严也。若曹溪、净土二宗,则以教、律、神秘大兴之下,学者伥伥乎穷于探索,反博为约,进之修证,而示以归宿,平实简易,足当应病之药。故善导、曹溪持佛悟心之门,不唯大盛于唐,至今日犹为佛教大国,教、律、密无力与抗也。震旦古称十三宗,实则地论归于华严,摄论归于唯识,而涅槃虽不同法华部,天台之后亦鲜专治者,故实祗大乘八宗为止。所述小乘二宗,曰俱舍、曰成实。之十宗者,则皆全成隋、唐之世者也。后代唯曹溪、净土二宗,颇能恢扩,小乘二宗全绝,其余时浮时沉,欲复故观,已属难得!宋、明来宏楞严者最多,然或依文解义,或傍禅教诸宗注释,无能自树。要之、唐季以来诸师,但依旧辙而已。盖以诸宗祖师建立者,精微广大,更难超胜;且经论繁多,莫能尽致,虽有怀疑,无敢深求,所以末由别开生面;然佛教于以替矣!

三、征竞论:考唐代之前,共缁衣竞者,皆黄冠者流,崔皓、傅奕虽为太史令,亦黄冠也。儒者则依违二者,间为排解调和,多党佛者。若何承天、范缜等诤离形之神灭不灭义,此非佛教要义也。唐后、则仅宋徽宗有惑于黄冠林灵素之事,其他若韩、欧、程、朱之争,则儒与佛竞之大者。儒教宗孔,孔所述、皆先王成法,盖震旦旧来沿习之礼制。佛教、道教,皆方外摄,不希执政临民之权,故与儒者无竞。隋、唐之间,经智者、玄奘、贤首、善导、不空、慧忠诸大师,震大法雷,雨大法雨,化洽朝野,道涒中外,颇有移风易俗之势,将令震旦之成俗国习一变,夺儒者所守,儒乃岌岌自危,起与佛竞,此亦因佛化旁魄充斥乎震旦故也。竞于方内,则不得因循世俗,随顺国习;真理胜义,反不若世论常文之事省而功多,故教体于是乎寖卑!略征三事,足见佛化莫盛乎隋、唐。盛则成,成则老,老则衰,削痟顉趛,寖衰寖微,遂寖有今日。替极而转盛,窃有望于来兹,未敢必耳!

二 政轭

震旦佛教厄于政权者,传称三武一宗。然魏武、周武,皆偏据一方,此蹶彼踊,非能芟灭。且佛典翻译讲习未备,诸宗皆在后起,故为祸不烈。徽宗仅改佛教名称形制同道教,未尝灭佛也。独唐武宇内统一,佛教全盛,彼时荡灭虽未及二载,旋即兴复,而不久继于五代之乱,教典失逸,徒众遁散,精神、形式,丧亡极矣!唐末以讫五代,革命如梭,律众教部无依归,实唯禅宗诸师,水边、树下,延佛一线慧命,其后诸宗之复起,一皆赖之。而教典之散逸者,或于五代时,或于南北宋时。或于今时渐次由高丽、曰本还归,或迄今犹未还归。或未尝流入日本、高丽竟遗失不传者,征之开元释教录,亦累累皆是。然亦有于元季之乱而逸者,若法相宗诸部等。此则震旦佛教关于政变而衰落者也。

三 戒弛

天竺大乘,律无定相,大略同于梵网,开遮持犯,则又随其当时之大师,转移轻重。其出家大士,依声闻众住,仅随顺声闻各部之定制耳。在家者,更无论也。盖大乘之士,智证为首,服戒持法,非所殷重。小乘则戒律为首,其分部别居,多半起于戒律上之争执。故二十部,部部有各别之戒本,细分之则有五百部律,然壹以优波离所集、大迦叶所传戒本为共主,故部部皆原本于佛制也。震旦译此者,祗天竺二十部中之四部;而隋、唐来盛弘者,则唯天竺昙无德部之四分律;唐代砺、宣、素三家,皆属此部,而后代以宣律师为正宗,以其行相备足,大小通和,实集声闻、菩萨律藏之大成也。然戒律之起,本起于教徒及世俗之交涉,除波罗夷、僧残之外,或避世俗嫌疑,或因时地风习,佛随事增制,本难一定。如天竺五月至九月为雨时,不便行乞,故制安居之条;天竺出家道人,向习乞食, 故制关于乞食游行时诸戒 ;震旦俗尚,风习既异,势难一一照行。且在天竺,因其风俗习惯而节文之,故一览便知,简明易持;此土俗习迥殊,译义隐略,又不得不科分段析而讲之,记疏纷繁,学者益昧,虽终身学戒,犹难详悉,禅、教、密、净诸宗皆苦之;然唐代之前,莫不依律寺而住也。逮曹溪之风大行,禅者疏放,不便律居,且格于习俗难行乞食,山中林下,信施莫恃,必须力耕火种,自食其力;于是百丈倡制禅宗清规,不居律寺,禅众所依,名曰禅寺,讲宗、净宗效之,则曰讲寺、净寺。宋、元时,曹溪之裔,欲张其宗,坏律居为禅寺,尤汲汲焉。由是律学废弛,律义沉晦!有谨谨持律者,即以定共、道共嗤之。其受戒者,不过练习形仪,奉行故事而已。范众者,转在各寺之清规。其不依众住者,益摇荡恣睢为高,律条之威用失,则徒侣鲜摄齐庄敬严肃者,而贻讥世俗寖多矣!明季诸大师深忧之,若云栖、灵峰二师,皆勤修戒学,为学徒勉力,矫宋、元禅侣之弊,恢复律居,严重持受。灵峰师尤痛诋当时禅众恣放,誓返佛律之本;然矫枉过半,不胜积习,其效果盖鲜矣。后有明哲者起,庶几斟酌佛律国俗之间 , 酌定善制,使佛律国俗并行不悖,起佛教之衰,无重大于此者也。教理无论如何高尚,茍律仪不备,终莫免徒众涣散,世人憎嫌。而今则犹赖丛林清规,淘汰名字比丘之俗气,藩篱僧伽,足征百丈因地制宜之巧,禅宗亦托之弥畅也!

四 儒溷

宋、元、明诸儒,非孔、非佛、非老,亦孔、亦佛、亦老。何以非孔?以其偏取孔教之少分,而遗其多分也。何以亦佛、亦老?以其亦取佛与老之少分也。何以非佛非老?以其趋功利,希政权,重荣名也。何以亦孔?以其尊孔圣,入孔庙,口仁义,谈纲常也。割孔、佛、老之少分义理,嫥嫥以训讲论、孟、学、庸,肩孔、孟为旗帜,内距左、荀,外排佛、老,嚣嚣然谓承千百年既绝之道统。然竞为华辞,则又泛滥于迁、韩之奇文,江、鲍之骈辞,及汉、唐各体诗歌,而五经传记、先秦诸子反委弃尘埃矣!其于佛书,祗窥禅家之语录,则以彼时诸宗销歇,唯禅风大行,可代表佛教也。

夫禅宗不立文教,祗贵智证,其流传之片言只语,本非实法,都无经界。儒者依语寻义,玩弄于光影门头,迷惘失情之状,殊可嗤笑!妄肆批评曰:其语近理乱真,其语大谬非法,阴受之而阳拒之,卒之拒非所拒,受非所受,颠倒溷乱,诬众欺愚而已!彼时禅宗虽盛,兼善自他教义、娴于破立者,亦鲜其人。且儒者粗暴,往往凭恃政权,蛮行逆施,禅德但欲柔服潜化,故亦不能简别而挥斥之。初唐之先,学者共知儒为治世之宗,佛为出世之教,儒为方内之行,佛为方外之道,儒为刑政之本,佛为心性之统,各安其是,不相伐害,庐山、圭峰诸师,区别綦严,约定俗成,从不许凌乱也。自夫宋儒,始窃佛家性理归儒,仗儒家伦理拒佛,效为聚徒说法,效为建宗传道,效为语录、效为苦行,逐功名,徇利禄,守妻子,甘醴豢,则复以伦常自卫,于是儒佛交困,儒佛交敝。然亦未始非教律丧失,僧侣空疏,不学无术,但诵偈语,荡然于名守义闲所致耳!

五 义丧

道安师而后,义学渐盛。隋唐间诸师集厥大成,建立教宗,擅长门学,皆行解相应,禅慧双运,从无住本,张声教纲。即达摩、慧可、道信、懒融、宏忍诸师专提向上者,亦皆善宏楞伽、涅槃、般若、金刚诸部,不废讲说;曹溪则尤精而兼之者也。但曹溪、神秀,同出五祖而有南北宗之分;道听之流,乃谓曹溪目不识丁,扫除教义。殊不知自证圣智,绝言思故,文字相离,故唯贵悟;若其出世为人,固未尝不三藏十二分教,波涌云兴乎口颊也。文殊院师谓:“既到这里来,祗与本分草料,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又争怪得老僧”!则正以盛唐之后,教律蔚兴,但接闻思资粮圆满者,令入三摩地,得自受用三昧,故单唱宗旨耳。若夹山、德山之辈,则其选也。此固达摩西来之正旨,抑亦诸宗大师之极诣。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寂灭现前,忽然超越,楞严既明言之矣。然自唐武宗灭法,教典荡失,义学尽绝,禅宗诸师,殷勤采集,若天台韶师,永明寿师,长水璇师等,教家皆凭之复兴,心殊苦矣!孰谓禅宗一向废斥教义哉?当义学盛时,难普贤瓶泻,文殊钵化,正不妨趁向白牯黧奴队去。苟学绝世闇,虽释迦犹须哆哆啝啝现下劣相,亦曰时节因缘为之而已。寒山、懒残、玄奘、道宣,亦何异之有?昔某显者欲从某禅师剃染,禅师曰:以公淡泊,可得沙门,但犹须培植福智资粮,多从经教闻熏,此道则未能遽相应矣。后世不知此意,于教律扫地之日,尚一味教人废学绝思,是欲生龙蛇于枯井浅草,栽莲花于焦土石田也,岂可得乎?况闲邪简妄,俾魔外无从溷滥,而向众生无明有爱田中,闇布般若种子,生之、熟之,渐与法界清净等流相接,尤不可阙略者哉?考之震旦佛教教义,实衰歇于会昌之难,宋代诸师才成中兴之业,而经历宋季、元代、初明之数百年,善知识专务死坐,斥教诃律,谓曰向上;小乘二宗,无人讲习固矣,即三论、法相、天台、贤首诸宗,奥义微旨,亦极沉晦。然晚明之世,儒者讲学大盛,佛教亦并时兴起,教有雪浪、交光、云栖、幽溪、明昱诸师,禅有紫柏、憨山、博山、永觉、三峰诸师,复有周海门、袁中郎、曾凤仪、钱牧斋诸居士,皆宗说两通,道观双流,各就所得著书立说,法运之盛,唐以来未有也。逮灵峰蕅益师,尤在后起,所托既高,契悟深远,生平勤于著作,其说深入显出,明白精审,凡一百余种,灿然成一家言;禅、教、律、净、密,无不赅括,教义宜可复唐代之盛矣!然非天资绝特,不能承传其全,其门弟敏行者多而博学者少,故临没叹曰:“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今后付何人”!其道今虽盛宏,依文解义,执其一端。而嗣经国变,清代诸帝皆重喇嘛、旁及禅宗,雍正尤喜专提向上,稍涉经教者,若觉范、紫柏、憨山、三峰等,皆被诃摈,云栖、蕅益亦在所议,故义学之风,又为斩绝。此后,除替人诵忏者外,但以老实坐香念佛为高耳!然雍正实有契佛教、期大振兴之者,以欲禁绝儒者之讲学,故兼恶僧徒之交游士大夫耳。且其发愿,于十年中专心治国,十年后则专宏佛教。其诃禅者但攻文字经教,不真参实悟,亦是宗家正旨,特偏于一门,未见佛法之全耳。然观其撮录涅槃等经、僧肇等论,整理龙藏,序赞佛祖,使得永其位,不遽殂落,则由宗通而说通,其提倡者固有待哉?惜乎早夭,而佛教竟未受其益,且愈害之矣!高宗则阴恶佛徒,至逼死世宗所尊显者,亦由彼时僧德卑陋,鲜能自贵,逐逐于帝王之荣辱,遂成此恶果。高宗后、则禅宗亦敝,丛林但依样葫芦而已!可称述者,江浙间三四道场,清规谨严,衲子尤能食苦甘淡泊焉耳。

六 流窳

佛教在今日,其衰落斯极矣!无他可述矣!但有末流之窳习矣!可略别为四流:一、清高流:颇能不慕利誉,清白行业,或依深山,或依丛林,或以静室,或修净土,或览经论,或习禅定,但既无善知识开示,散漫昏闇者多,明达专精者少,优游度日,但希清闲,此流则所谓凤毛麟角,已属最难得者矣。二、坐香流:自长老、班首、职事、清众,群居三二百人,讲究威仪,练磨苦行, 但能死坐五六载, 经得敲骂,略知丛林规矩者,便称老参,由职事而班首,由班首而长老,即是一生希望。其下者,则趁逐粥饭而已。三、讲经流:此流则学为讲经法师者也,其徒众与坐香流无甚别,师家则授以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此数书亦无人兼善者──,使由之能略通楞严、法华、弥陀疏钞三四种,在讲座上能照古人注解背讲不谬者,便可称法师矣。下者、则或听记经中一二则因缘,向人夸述而已。四、忏焰流:则学习歌唱,拍击鼓钹,代人拜忏诵经,放焰设斋,创种种名色,裨贩佛法,效同俳优,贪图利养者也。元代天台宗沙门志磐, 作佛祖统纪, 已谓“真言宗徒,流于歌呗”,则其由来久矣。然在彼时,但真言宗徒耳。禅、教、律、净宗徒,鄙夷之曰应赴僧,今则殆为出家者流之专业,人人皆是矣。

右四流,摄近世佛教徒略尽。而前之三流,其众寡不逮后之一流之什一;而除第一流外,余之三流,人虽高下,真伪犹有辨,其积财利、争家业,藉佛教为方便,而以资生为鹄的则一也。而第四之流,其弊恶腐败,尚有非余所忍言者。此四流之外,尚有一种守产业者,美衣丰食,一无所事,亦不受戒,亦不读经,凡佛教中事,一切不知,或能粗知文字书画,与俗士游,则光头秃顶,虽居塔庙,不与佛教徒数者也。顷十数年来,感于世变,鹜趋于世俗学艺、 世俗善业者,寖见繁盛。 以本不知佛教学,故多有拾人鍮石而弃己衣珠者,将谓佛法在彼而不在此,则又新起之一流也!孔子曰:“饱食终日,游谈无艺,不有博奕者乎”?则此流虽非佛教之真,亦稍贤于一无所事者已。然斯盖乡妇街士所优为,何待于至真、至善、至高之佛教徒哉!﹝见海刊二卷三期﹞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译经大随)·费长房
  卷二十八·彭绍升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四·佚名
  评花草有灵·太虚
  佛说不自守意经·佚名
  人天眼目卷之一·智昭
  卷第七·朝宗通忍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四·佚名
  鼓山为霖禅师还山录卷一·为霖道霈
  四分律卷第十二(初分之十二)·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卷四十八(玄奘译)·佚名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末)·义寂
  卷一·佚名
  大乘掌珍論卷下·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三·杨仲良

      仁宗皇帝   募兵 减兵附   宝元元年,赵元昊反。   二年八月,知原州[1]、六宅使郭志高请部均募置弓箭手五十人,从之。   康定元年正月癸未[2],诏陕西转运使明镐往鄜州、同州、河中府点募强壮以备边。   二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九·徐乾学

    宋纪六十九【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十二月凡六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六年秋七月壬午朔光禄寺丞知长洲县夏噩坐私贷民钱特勒停噩中制科本路提防刑狱王道古恶其轻傲捃其事而发之 丁亥权御史中

  • 沈希仪传·张廷玉

    沈希仪,字唐佐,贵县人。承袭世职任奉议卫指挥使。他机警有胆有勇,并且智计过人。正德十二年(1517)他被调出征永安。沈希仪用数百人攻打陈村寨,马陷在泥沼中,腾跃而上,连杀三个敌人头领,破除其余敌众。沈希仪升为署都督佥事。

  • 李原名传·张廷玉

    李原名,字资善,安州人。洪武十五年(1382),以通经儒士身份举荐为御史。二十年出使平缅归,说:“思伦发狡诈,窥伺我国,应加强边防。靖江王用大理印行令旨,这是非法的,被远人所轻视。”受命担任礼部尚书。从此,远方之事大多咨询他。

  • 九·沈从文

    这活泼滑稽随风逐浪的精神,原不是中华民族本来的性格,然而一个文学发展史的叙述者,却可以把这种性格的形成,解释为“海派才情”与“商业竞卖”结合后当然的结果。“说明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堕落

  •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一·高晋

    名胜【臣】等谨案方域之内山为积徳川为积形而扶舆清淑磅礴之气又必独钟灵秀以表异于山水之间颂为奥区目为福地圗绘景物美诸形容此亦岳贡川珍之一验也禹贡冀兖徐扬之域都防星罗于山见泰岱之髙于水见黄河之深带以长江清

  • 卷一百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一礼部六十给赐一诸番四夷土官人等一事例朝鲜国洪武间赐国王金印并大统历锦绣绒绮王母妃金绮纱罗相国等官彩段纱罗永乐间给国王冕服九章圭玉佩玉春秋会通大学衍义等书王父紵?纱罗妃珠翠七翟

  • 卷五蕃后·汪辉祖

    裕后有本欲求子孙繁炽久长,谋积聚,图风水,皆末也。其本全在存心利物。肯受一分亏,即子孙饶一分益。创业之家,多由赤手;成名之子,半属孤儿,并不恃祖父资产。昔有人谈宦缺美恶者,余笑曰:“缺虽恶,总胜秀才课徒。吾未见官鬻妻

  • 论语集注大全卷二十·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二十尧曰第二十凡三章尧曰咨尔舜天之厯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此尧命舜而禅【时战反】以帝位之辞咨嗟叹声厯数帝王相继之次第犹嵗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也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海之

  • 第十五章 31·辜鸿铭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辜讲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终生忙于探索真理;而非仅仅为了生存。有时候勤恳耕耘却颗粒无收,有时候勤奋学习却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作为回报。聪

  • 卷十四·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十四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士虞礼特豕馈食曰特豕以别于吉祭也自小敛至虞皆直指其物而不言牲惟苞称牲以兼羊豕文当然耳自小敛至祖皆用豚遣奠及虞始用豕盖未啓以前不惟主人及众主人亲者疏食水饮即远

  • 卷第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三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输波勒迦国王。乃患热病。极重迷闷。有医人处方。宜用牛头栴檀末涂身。敕大臣等。速为求觅牛头栴檀。彼大臣等到圆满处。而问之曰。今须牛头栴檀。汝今有不。

  • 卷第十六(第三诵之三)·佚名

    十诵律卷第十六(第三诵之三)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九十波逸提之八佛在王舍城。尔时瓶沙王。有三种池水。第一池中王及夫人洗。第二池中王子大臣洗。第三池中余人民洗。是王得道深心信佛。问诸大臣。上人洗不。答言

  • 天使,望故乡·托马斯·沃尔夫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

  • 历代帝王宅京记·顾炎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又名《历代宅京记》。共20卷。记载自上古伏羲以后迄于元代,历代帝王的建都所在及有关事迹。前2卷为总叙。后18卷仿照宋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的体例,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

  • 浣纱记·梁辰鱼

    传奇剧本。原名《吴越春秋》。明梁辰鱼作。写赵国上大夫范螽与诸暨苎萝西村施夷光在溪水边定情。吴灭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雪仇。范蠡献计将西施(施夷光)进吴王夫差。西施以国家为重,毅然牺牲青春入吴。夫差果然

  • 槎翁诗集·刘崧

    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

  • 杏庭摘稿·洪焱祖

    元诗别集。1卷。洪焱祖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洪焱祖家有1株古银杏树,便以杏庭为号,并且以它作为诗集之名。卷首有至正十五年(1355)宋濂序,至正九年危素序。据危素序,可知在洪焱祖死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