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善与恶

天地间只是一动,此动无终无始,不已不息。试问何以能然?而且此一动既是无终无始,不已不息,在如此长时期里,一往直前,日新又新,他将何所成就,叫人又如何去认识他?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似认为此动并非一往直前,而系循环往复。惟其是循环往复,故得不息不已,又得有所成就。而并可为人所认识与了解。

姑举一例言,如生必有死,便是一循环,一往复。若使一往不复,只有生,没有死。你试设想在如此无穷尽的长时间中,生命一往直前,永是趋向日新,而更不回头,这岂不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转成为生也无涯而知也有涯了吗?这将如何使我们能认识此生命究是什么一回事呢?不仅不可认识,也将无所成就。并且我们也不能想像他如何地能如此不已不息。现在生命走的是一条循环往复的路,生了一定的时限便有死,死了另有新的再生,如是般一而再,再而三,而至于无穷。无穷地往复,无穷地循环,在此无穷尽的不可想像的长时间里,因为有了循环,遂可把来分成一段段相当短的时间而重复表演。数十年的生命,便可表演出几百京兆亿垓年的生命过程之大概。这才使人可认识,这才使生命有成就。而在此无穷无尽的往复循环中才得不息不已。因为虽说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长时期,其实还是往复循环在短的路程上兜圈子。

再以天象言,天运循环,虽似神化而有节序。如寒往暑来,如朔望盈虚,昼夜长短,一切可以历数记之。因此,在变动中乃有所谓恒常与静定。譬如一个钟摆,摆东摆西,他虽永远在摆动,但你也可看他永远是静止,因他老在此一摆幅中,尽是移动,并不能脱出此摆幅,而尽向一边无尽地摆去。又譬如一个圆圈或一个螺旋,他虽永远地向前,其实并不永远向前,他在绕圈打转弯,一度一度走回头,因此循着圆周线的动,也可说是静,他老在此圆线上,并未越出此圆周之外去。

凡属圆周的,或是摆幅的,必有一个所谓中。这一个中,不在两边,不在四外,而在内里。一个摆动,或一个圆周的进行,并没有停止在那中之上,但那中则老是存在,而且老是停停当当地是个中。好像那个中在主宰着那个动。那个无终无始不息不已的动,好像永远在那中的控制下,全部受此中之支配。所以说至动即是至静,至变即是至常。在此观念下,始有所谓性与命。

告子说,生了谓性,禅宗说作用见性,这无异于指此无始无终不息不已之一动为性。但儒家则要在此不息不已无终无始的一动中指出其循环往复之定性的中来,说此中始是性。宋明儒喜欢说未发之中,说知止,说静,说主宰,说恒,都为此。宋儒又说性即理,不肯说性即气,因气只是动,理则是那动之中。若果纯气无理,则将如脱缰之马,不知他将跑到哪里去。天地将不成为天地,人物也不成为人物,一切样子,千异万变,全没交代。现在所以有此天地并此人物,则只是气中有理之故。气中有理,因有恒常,由内言之则说性,由外言之则说命。由主动言则说性,由被动言则说命。其实此一动即主即被,即内即外,无可分别,因此性命只是一源。都只是这一动,不过所指言之有异。

于是我们称此变异中之恒常,在此不息不已的变动中之中,这一个较可把握较易认识的性向而谓之曰善。善只是这个动势中一种恒常的倾向。既是一个恒常的倾向,因此在变动中时时出现,时时继续,一切变动不能远离他,无论如何变,如何动,终必向他回复,终必接近他而继续地存在,因此好像他成了一切动的主宰了。好像无此主宰,则万象万变全不可能了,那他又如何不是善的呢?离他远远的便认为只是恶。善是此一动之中,恶只是过之与不及。

善恶本属专用于人事界之名,脱离了人事界,无善恶可言。人事界虽亦千变万化,不居故常,但亦有个恒态,有个中。若要脱离此恒态与中而直向前,到底不可能。举一例言之,和平与斗争,是人事中更互迭起的两形态。常常循环往复,从和平转入斗争,又从斗争回归和平。这里面便有一个中势与恒态。斗争须能觅取和平,和平须能抵挡斗争(即不怕斗争)。所以接近斗争的和平,与接近和平的斗争,都是可继续的,都可称为善。若远离了和平的斗争,和远离了斗争的和平,则距中势皆远,皆将不可成为一种恒态而取得其继续性。如是则过犹不及,皆得称为恶,恶只是不可常的。健康和疾病亦然。普通看健康人像无疾病,其实若无疾病,何来新陈代谢。代谢作用,便是离健康不远的疾病。工作休息也是一样。休息过分不能工作,是恶不是善,工作过分不能休息,同样是恶不是善。但人类思想普通总认生是正面,死是反面,和平是正面,斗争是反面,健康工作是正面,疾病休息是反面。便不免要认正面的是善,反面的是恶。但依上述理论,恶的只接近善的,也便不恶。善的若太远离了恶的,也便不善了。

孟子提出辞让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性善论的根据,荀子则提出争夺之心人皆有之作为性恶论的根据,其实辞让固善,争夺亦非恶。争夺而过是恶,辞让而过亦不是善,两说各得其一偏。惟辞让属正面,争夺属反面,但没有反面,却亦不成为正面,因此反面并不就是恶,而有时正面也不便是善。这番理论,《易经》里讲得较透彻。《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便是一反一正,往复循环,继续不断便是善。从此往复循环继续不息中便形成了性。我们从后向前逆看上去,却像性是先天命定的,这不过是人类易犯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猜你喜欢
  进备览后上宰相札子·陈模
  卷十·陈启源
  提要·胡广
  卷四十六·王道焜
   则阳第二十五·刘文典
  第十 谋篇 4·王诩
  卷一·佚名
  卷三百七十二·佚名
  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佚名
  跋太虚法师文钞·太虚
  附录·黄道周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三·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七十一·彭定求

        卷171_1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李白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   令

  • 萧仲芮·唐圭璋

      沁园春   寿春陵史君叔   五马南来。一骑东驰,诏黄已催。正寻幽择胜,闲边点检,吟风弄月,忙处徘徊。玉井莲房,碧筒酒熟,趁得长年千岁杯。杯浮处,正芒寒南极,色映三台。   明光殿北屏门,记御笔亲题名姓来。看河东召入,

  • 厉元范·唐圭璋

      庐陵郡守   失调名   梦中得   叶叶柳眉齐抹翠,梢梢花脸争匀白。

  • 你去·徐志摩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

  • 卷六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三陆龟蒙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衆木尽相遗孤芳【一作杉】独任奇锸天形硉兀当殿势?危恐是夸娥怒教临嶻嶭衰节穿开耳目根瘿坐熊罴世只论荣落人谁问等衰【初危切】有巅从日上无叶与秋欺虎

  •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魏收

    韦阆,字友观,京兆杜陵人。世为三辅冠族。祖楷,晋建威将军、长乐清河二郡太守。父逵,慕容垂吏部郎、大长秋卿。阆少有器望,值慕容氏政乱,避地于蓟城。世祖征拜咸阳太守,转武都太守。属杏城镇将郝温及盖吴反,关中据乱,阆尽心抚纳

  •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八 忠义传十一·纪昀

    忠义传金 【二】○金二图克坦航 洪果玖珠乌凌阿奇珠图们色埒默尼玛哈富勒呼 吴邦杰纳哈塔富拉塔 钮祜禄恩楚【王谨】时茂先温特赫老尔梁持胜【费摩萨布韩公恕】乌雅威赫乌雅恩 彻亨钮祜禄贞伯特乌格 贾邦宪伊喇

  • 战国策卷二·鲍彪

    宋 鲍彪 注东周【汉志河南巩东周君所居】惠公【周纪考王封其弟河南是为桓公桓公子威公威公子惠公惠公封其子于巩号东周惠公然则河南巩父子同諡也又纪西周武王赧王则諡也盖以避秦不敢称尊楚记顷防十八年王赧使武公此

  •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司马迁

    支菊生译注【说明】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户晓,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不能不归功于司马迁的这篇传记。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

  • 朱子五经语类易说·程川

    朱子五经语类易说易根于隂阳陈于象数辞而理寓焉推之则无尽引之则无穷然或泥焉则寡当子朱子深得羲文周孔之防而各明其本意之所存故括其指曰隂阳揭其用曰卜筮要领斯举大道用彰是为洁净精微之教也夫故重编统论经义为易一

  • 卷十三·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三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逹疏国风桧序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絜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笺以道去其君者三谏不从待放于郊得玦乃去音义【好呼报反下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七·圆悟克勤

    拈古中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因甚打某甲。山云。尔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师云。德山大似金轮圣王。寰中独据四

  • 摄大乘论释论 第二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二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应知依止胜相胜语第一之二相章第四论曰。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略说有二种。一成立自相。二成立因相。三成立果相。于中阿梨耶识为自相。一切染法熏习。

  • 皇朝经世文四编·何良栋

    清末何良栋辑。五十二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被迫推行一些新政。何氏乃继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搜辑新出救时济世之文成此编。西人论说亦采入。治体、学术、吏政、户政、礼

  • 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桂

    医案著作。二卷。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之医案均重点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

  • 百千印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作百千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属杂密经,内容包括根本陀罗尼、陀罗尼心咒、随心咒等。行者若书写此经,且供奉于塔中,其功德同于造立百千之塔。

  •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佚名

    禅宗语录。明黎眉居士集,日僧慧印校订。一卷。曹山元证(840-901),即本寂,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书首为本寂的简历。次为正文,收录《解释洞山五位显诀》、《逐位颂并注别拣》、《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