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干涉
自由是西方思想一大主脑。但他们以为一个人的自由,应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为限,此语实无理致。若你的自由,以别人的自由为限界,这便是你的不自由。若别人的自由,以你的自由为限界,这又是别人的不自由。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他们所揭橥的自由主义,目下都起了摇动,正因为自由在相互间没有一个明确的限界。
自由的反面是干涉。只要天地间有两个以上东西的存在,这一个终不免要受那一个的干涉。受了那一个的干涉,便损害了这一个的自由,干涉愈多,自由愈少。对付外来干涉,不出三途,一是用强力压制,二是调和,三是屈服。各人的自由,以别人的自由为限界,本来像是一种调和,可惜此种限界不易确定,因此调和遂不可能。无限向前,又是西方思想在内心要求上一特征。若以无限向前来争取自由,则相互间只有压制与屈服之两途。一面既有压制,另一面自不能无屈服。在压制与屈服的过程中,则有斗争。其实则无异于以干涉来求自由。因此最爱自由的反而最爱干涉。难道那也算是相反相成吗?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这是中国人的想法。但物与物之间,真个可以不相干涉不相冲突吗?还是在相互干涉中毕竟可以觅得一个理想的调和呢?侵入自然界的暂不论,专就人事方面言之,不能天地间只留你一个人,你既与人并生此天地间,便不能不受到别人的干涉。这便不是你的自由。天地间只有独一无二的才能真自由。试问人生在世,是否可以独一无二地存在呢?在我想,只有在人的内心上是可以独一无二的。何以说在内心上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呢?先举知识言。知是所知能知相接而成,这已超乎能所之上而独立,亦可说调和能所而中立了。能知接触到所知,或可说所知对能知发生了一番干涉。但若仅从知的方面说,那番干涉是绝不损害到被干涉者之自由的。受饿受冷的人,从物质生活言,可说他不自由。但若仅从知识言,饿了知饿,冷了知冷,那个知是没有什么不自由可言的。知识超乎物我对立之上,是调和物我之对立而成的,知是绝对的,因此是自由的。或者要说,知识若果自由,如何又有不知?其实知道你不知也是知。知识的正面和反面同样是个知,所以人心之知到底是绝对的,又是自由的。
进一层说情感。喜怒哀乐种种情感,人们往往为此而感到不自由。其实就喜怒哀乐情感之本身言,也是绝对而自由的。因其亦超能所而独立,亦是调和能所而中立的。所以喜是自由的喜,怒是自由的怒,哀乐是自由的哀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面是干涉,一面即是自由。你不该说,因有外面好色干涉我,使我不得不好,因此失却了我的自由。或说因有外面恶臭干涉我,使我不得不恶,因此失却了我的自由。当知是由你好了,才见他是好色。由你恶了,才见他是恶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自由,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也是自由。当知求之不得的求,仍是我心之自由。得与不得是外面事。外面事,自然不在我们的自由之内。但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这又是我心之自由了。你若专从自己内心喜怒哀乐一切情感上说,则应该是自由的。
由上所述,自由是内发的,干涉是外来的,但两者间并非没有可以调和融通之点。内心的知识与情感,都已调和内外,超物我之相对而中立。因此凡属科学艺术文学宗教道德一切内心生活,属于知识与情感之积极伸展者,都应该尽量让其自由,而且也无往而不可得其尽量之自由的。但一牵涉外面事物,则干涉往往有时要超过了自由。其关于物质自然方面的,可以说知识即权力。知识进步,即是权力进步。所谓权力者,无异即是对外面物质施以高压而使之屈服。但此也有限度,而且只可施之自然物质界。若在人文社群方面,此乃属人类之自身,未必便可应用对付物质自然界之同一途径与同一方法。因此对物质自然界可以知识为主,或说偏重知识。对人文社群则仅可以情感为主,或说偏重于情感。当知高深的知识与恳挚的情感,同样是一种权力,同样可以使人走上自由大道。中国古语,天王圣明,臣罪当诛,以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云云,皆是一种情感恳挚的话。如大舜之孝,屈原之忠,并不是对外屈服,而是一种内心情感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融和了外面干涉的一种内在自由。瞽瞍和楚怀王,无异是对舜和屈原的内心要求的一个强烈的干涉,舜和屈原并不为之屈服,也非要加瞽瞍与楚怀王以高压而使自我胜利。舜与屈原之孝与忠,乃是超人己而中立一元化的一种情感完成之表现。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实话。当知六亲不和与国家昏乱,并不能使忠臣孝子不能自由完成其忠孝之心情。人文历史上一切艺术文学宗教道德之最高成就,都是这一种内心自由的表现。
科学知识是一种融通物我之知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艺术文学宗教道德是一种融通人我之情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其间艺术亦有对物,科学亦有对人,此间只举大体论列。)这些都是内发的。至于政治上的权势,经济上的财富,这都不在内心方面建立基础,其重要的条件,都偏倾在外面事物上。若向此等处要求自由,一方面未可必得,另一方面又将转换成对别人的一种干涉。真爱好自由的人对此应感淡漠。
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自由呼声,最先是为科学知识之觉醒所唤起,但后来无限度引用到政治和经济方面去,则亦不胜流弊。英哲罗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即提出创造冲动和占有冲动之区别,大概亦是有见于此而发吧。
猜你喜欢 异虚篇第十八·王充 第四章 小学院·梁启超 浮邱子卷八·汤鹏 卷三十六·陆陇其 六经奥论卷二·郑樵 礼记析疑卷二十四·方苞 卷十三·鄂尔泰 蔡传旁通引用书目·陈师凯 凡例·董鼎 卷一百·顺治 卷三·佚名 卷十七·道世 三、俱胝竖指·慧开 卷第三十九·智旭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八·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