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与命

万物何从来,于是有上帝。死生无常,于是有灵魂。万物变幻不实,于是在现象之后有本体。此三种见解,不晓得侵入了几广的思想界,又不知发生了几多的影响。但上帝吧!灵魂吧!本体吧!究竟还是绝难证验。于是有人要求摆脱此三种见解,而却又赤裸裸地堕入唯物观念了。要反对唯物论,又来了唯心论。所谓唯心论,还是与上帝灵魂与本体三者差不多。

中国思想不重在主张上帝、灵魂和本体,但亦不陷入唯物与唯心之争。本来唯心唯物是对立并起的两种见解。中国思想既没有主张唯物的,自然也就没有主张唯心的。究竟中国思想界向来对宇宙万物又是如何般的看法呢?似乎向来中国人思想并不注重在探讨宇宙之本质及其原始等,而只重在宇宙内当前可见之一切事象上。认为宇宙万物只是一事,彻始彻终,其实是无始无终,只是一事。这又是何等的事呢?中国思想界则称之曰动。宇宙万物,实无宇宙万物,只是一动。此动又称曰易。易即是变化,即是动。宇宙万物,彻头彻尾,就可见之事象论,则只是一变动,只是一易。这一变动便是有为。但此有为却是莫之为而为,因此并不坚持上帝创物之说。而且此一变动,又像是无所为而为。故中国人思想,更不去推求宇宙万物之目的,及其终极向往,与终极归宿。只说宇宙创始便是一动,归宿还只是一动,此动又谓之易。此种动与易,则只是一现象。现象背后是否另有本体,中国人便不再注意了。如此可说即现象即本体。此一变动中国人又称之为造化。此造化两字又可分析言之。我们也可说,造是自无造有,化是自有化无。同时在造,即是同时在化,同时在化,亦即同时在造。现象后面不论本体,生命后面不论灵魂。因此在中国思想里,也不坚拒上帝灵魂与本体之说,只认为此三者,如已内在于一切事象之中了。

何以不说中国思想是唯物的呢?因为中国思想里已把一切物的个别观把来融化了,泯灭了,只存有一动。这一动,便把有生命界与无生命界融成一片了。任你有生也好,无生也好,都只是一动,都不能跳出动的范围。如此则没有所谓死生,所以说死生犹昼夜,因昼夜也都在一动的过程中。如此亦复无物我天人之别,因物我天人,也已尽融入此一动的概念之中了。此一动亦可称为道,道是无乎不在,而又变动不居的。道即物即灵,即天即人,即现象即本体,上帝和灵魂和本体的观念尽在此道的观念中消散了,再没有他们分别存在之严重价值了。

此道莫之为而为,所以不论其开头。此道又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不论其结束。没有开头,没有结束,永古永今,上天下地,只是一动,此动不息不已不二,因此是至健的,同时是至诚的。试问不是至健,不是至诚,又如何能永此终古不息不已不二地动呢?这一个道的不息不二至健至诚,也可说是这一道之内在的性,也可说是其外表的德。如此则一个道体便赋与了他的德性,其实德性也非外加的,只是就此道而形容之而已。仍只是就此现象而加之以一种述说与描写。

合拢看,只此一动,只此一道,但亦不妨分开看。分开看则有万世万代万形万物之各别的动,或各别的道。这里的要紧处并非是一物有一物之道,乃是说道留动而成物。(庄子语)这便是说,把这动切断分开看便成其为物了。因此这万世万代万形万物之个别的道,并非别有道,仍是此一大道。一物各有一物的动,斯一物便各有一物的德性,但此德性也并非别有德性,还是此一个德性。所以说,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又说,大德敦化,小德川流。(均《中庸》语)

你既把这个大道分开个别看,则个别与个别之间,自该各有分际,各有条理,所以中国人又常连用道理二字。譬如在一条大马路上,有汽车道,有电车道,有人行道。那些道,各照各道,互不相碍,便是理。有了理,便有命。命有内命与外命。如是电车,应依电车轨道走,这是内命,不能走上汽车道或人行道,这是外命。此之内命便成彼之外命,彼之内命便成此之外命。内命即是性,正因物各有性,而且此性都是至健至诚,于是不得不互有制限。这些制限便是命,便是理,但合拢看,仍只是一道,不相冲突,不相妨碍。如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各走各路,所以说,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鸢飞鱼跃,是形容那活泼泼的大自然之全部的自由。

这一个道,有时也称之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大自然言,有生命,无生命,全有性命,亦同是生。生生不已,便是道。这一个生,有时也称之曰仁。仁是说他的德,生是说他的性。但天地间岂不常有冲突,常有克伐,常有死亡,常有灾祸吗?这些若从个别看,诚然是冲突、克伐、死亡、灾祸,但从整体看,还只是一动,还只是一道。上面说过,从道的观念上早已消融了物我死生之别,因此也便无所谓冲突、克伐、灾祸、死亡。这些只是从条理上应有的一些断制。也是所谓义。因此义与命常常合说,便是从外面分理上该有的断制。所以义还是成就了仁,命也还是成就了性。每一物之动,只在理与义与命之中,亦只在仁与生与道之中,冲突克伐死亡灾祸是自然,从种种冲突克伐死亡灾祸中见出义理仁道生命来,是人文。但人文仍还是自然,不能违离自然而自成为人文。

如是道既是自然的,常然的。同时也是当然的,必然的。而且,又是浑然的。因此,中国思想不妨称为唯道论。把这一个道切断分开看,便有时代,有万物。这些万物处在这些时代,从其自身内部说,各有他们的性。从其外面四围说,各有他们的命。要性命合看,始是他当下应处之道。从个别的一物看,可以失其性命,可以不合道。从道的全体看,将没有一物不得其性命与不合道。只有人类,尤其是人类中最聪明的圣人,明白得这道理,所以说君子无人而不自得。自诚明,自明诚,成己成人成物而赞天地之化育。

猜你喜欢
  卷五 士昏礼第二·郑玄
  劝学第六十四·戴德
  卷二十一·刘因
  卷首十一·严虞惇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宝·林语堂
  卷十七·高闶
  卷十三·惠士奇
  卷二·朱熹
  卷上·佚名
  卷七十八·道世
  贤护分观察品第六之一·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二·唐慧琳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七·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佚名
  卷第六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869_1 【嘲苏世长】李渊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卷869_2 【戏题画】李旦   唤出眼,何用苦深藏。缩却鼻,何畏不闻香。   卷869_3 【嘲萧瑀射】欧阳询   急风吹缓箭,弱

  • 三集卷三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一古今体一百十六首【癸未五】山西廵抚明德奏报得雨北省均沾山右旱忧斯忘彼岂予公既蒙解泽霏优渥遂问晋阳是异同【先是明德奏报晋省望雨甚殷京师於四月十七日

  • 三集卷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十八古今体一百五首【壬午二】恭奉皇太后南廵唘跸再叠前韵【有序】年占午正宜扬南国之旌月肇寅生爰效东皇之驾当朔塞九功奏凯庆逮乘时况西池七袠称觞懽逾献岁时乃燕台日近鲁甸春逥指吴头则堰

  • 卷十六·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十六      宋 韩淲 撰七言絶句 正月初三日 新年喜共闲僧语薄暮明灯下纸帘活火慢?茶渐熟呼童时把炭来添 人日 满地茸茸百草茅青青知巳到山家东风一夜吹窻雨又得红梅两树花 十四日 梅花

  • 卷二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草堂集咏竹杯珓子谁识破筠根还同一气分吉凶终在我翻覆漫劳君酒欲祈先酹香临掷更焚吾尝学丘祷嬾把祝云云喜怀古上人见访隔岭僧来宿闲同倚石楼漏声过半夜月

  • ●夭桃纨扇·沈泰

    (勾余六桐叶宪祖编西湖林宗沈泰评长人叶体仁、大师沈维垣阅) 正名赖三舍干担春兴,刘令公智宠红妆。 石秀才首登龙虎,任夭桃巧合鸾皇。 △第一折 【鹊桥仙】(〔生上〕园桃笼绮,野棠飘粉,屈指清明已近。都来还有几分春,央不了啼

  • 卷二十九·吴广成

      元六年、夏天民安二年春三月,复遣首领嵬名麻胡入延议疆事。  夏国入边有三路。故事:文移至环庆者皆付延会议。时使人议画界至,辄云:“前后反覆,朝廷悔赖实多。”及令赴延安商议,又云:“延州无可断之理,本国已差

  •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三八八 谕内阁刘墉着管理国子监事务铁保金士松着充武英殿总裁·佚名

    一三八八 谕内阁刘墉着管理国子监事务铁保金士松着充武英殿总裁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刘墉着管理国子监事务,铁保、金土松着充武英殿总裁。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一百七十六之十·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十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九年正月十四日两江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恭谢 天恩谨陈愚悃事窃【臣】一介庸愚仰荷 知遇畀任封疆加

  • 北史识小录卷八·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北史识小録卷八    钱塘沈名荪秀水朱昆田同辑列女传图像丹青流声竹素【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存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不入彤管之书不沾青史之笔【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将草木以俱落与麋鹿而同死者可胜

  •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朱熹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为定本;其初本则曰:“慊与不慊,其

  • 卷十·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十吴江陈启源撰南有嘉鱼之什上【正小雅】小雅次什之首至宋儒而两更不数六亡诗而以南有嘉鱼为什首者毛公之旧也苏颍濵嫌其非孔子之旧仍数六诗于什中而更以南陔为什首朱子又据仪礼奏乐之次升南

  •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欧阳竟无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復次嗢柁南曰.   觸緣.見圓滿. 實.解.不愛樂. 法住智.精進. 生處等爲後。   於一切觸緣受有中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宣說無因惡因論者如前請問此作此受   乃至廣說

  • 覆济南净居寺电·太虚

    济南净居寺静斋大德转四众同仁均鉴:支电奉悉,实深同情。空飞乏术,电掬精诚,并急刊布,来电,呼吁全国名刹高德,同诵仁护以祷平安矣!太虚寅齐。见兹来往电文者,全国名刹请诵仁王护国经,四众同仁亦各随诵经咒,以共回向济南安宁。太虚

  • 卷上之下·佚名

    禅门诸祖师偈颂上之下 五峰老释 子升 录 通明因缘四则 唐高宗帝遣内侍薛简驰书诏六祖禅师。师辞疾不赴。简遂问师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

  • 宝刀飞·王度庐

    《宝刀飞》是王度庐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1948年11月由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 。讲述少年英雄裘文焕为寻找宝刀而化装进京,为了一位被人欺侮的穷女子,多次与江湖强人斗杀,终不能取胜。 而藏有宝刀的原皇家侍卫王得宝老人,因

  • 五大虚空藏菩萨速疾大神验秘密式经·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大虚空藏修法之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