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2),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③。
是故志微、瞧杀之音作(4),而民思忧;啤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5),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賁之音作(6),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7),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8),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9),而民淫乱。
【注释]
①本节选自《乐记·乐言》。②血气:指性格、气质。知:同“智”。③心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4)瞧杀(jiaoshai):急促。⑤啤(shan)谐:和谐。慢易:缓慢轻松。繁文:文采华美。简节:节奏宽简。
【译文】
虽然人人都有性格、气质、心智这些本性,但哀、乐、喜、怒等情感变化并没有规律。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反应,然后才表现为一定的情感。
因此,细微、急速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忧虑;和谐舒展、轻松和缓、音色华美、节奏宽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心安详乐观;粗犷激越、豪迈奔放、昂扬振奋、宏大愤激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人们的刚毅之情;清明正直、刚正有力、庄重真诚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肃然之情;宽畅从容、圆润洪亮、流利活泼、平和顺畅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慈爱之情;放荡、散乱、轻佻、淫秽的音乐出现时,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淫乱之情。
【读解】
音乐既然是表现情感的,那么就能从音乐的音色、节奏、调性、旋律的变化中,体察到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变化。这里所列举的几类情绪以及表达它们的音乐特点,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们内心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离开了生活,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喜怒哀乐,一定有其产生的基础。白毛女、杨白劳对黄世仁的恨,是由他们之间的压迫、剥削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关系产生的。大观园中的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成长的背景完全不同,两人不在同一生活层面上。
从音乐当中的确可以体察到世事人心人情的变化,了解到民心民意,从而为统治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一定要说音乐能救过救民,将百姓大众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便近乎于天方夜谭。
猜你喜欢 卷十八(文元年,尽四年)·孔颖达 本议第一·桓宽 孟子字義疏證卷下·戴震 卷七·蔡清 卷三十六·朱熹 春秋地理考实卷一·江永 序·傅逊 鱼丽·佚名 卷九十一·顺治 桓公·桓公八年·左丘明 新年的感触·梁漱溟 卷一百九十九·佚名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欧阳竟无 刻辟邪集序·智旭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