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慈心者。所谓拔济一切众生诸苦恼故。所谓身心修集一切诸功德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悲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悲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悲心者。所谓教化诸众生故。无有诸苦而不取故。无有诸乐而不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喜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喜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喜心者。所谓得闻诸佛大事生欢喜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舍心者。所谓菩萨离爱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论义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论义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论义方便者。谓入诸法无言语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戒者。谓于一切众生不生嗔恨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戒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戒者。所谓菩萨令诸众生住不退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定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定戒故。起安慰心。有言禅定戒者。所谓菩萨令诸众生住禅支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戒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戒者。所谓能令一切众生住诸善根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粗犷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粗犷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粗犷戒者。谓于一切佛法柔软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悔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悔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悔戒者。所谓善作所作业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憍慢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憍慢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憍慢戒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故。所谓佐助一切众生所作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善戒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能忍众生骂辱嗔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受法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受法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受法戒者。谓信诸法空解脱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佛三昧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佛三昧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佛三昧戒者。谓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苦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苦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苦谛智者。所谓诸阴不生智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集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集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集谛智者。所谓断除诸爱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灭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灭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灭谛智者。谓不生诸有无明使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道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道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道谛智者。谓得诸法平等不颠倒智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自身过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自身过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自身过者。谓观察自戒自心寂静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能护他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能护他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能护他心者。谓见他过不生嗔恨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软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软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善软心者。谓教化众生不疲倦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嗔恨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嗔恨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嗔恨心者。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恶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自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自身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自身者。谓观无我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乃至无有微少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乃至无有微少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乃至无有微少烦恼者。所谓身业善寂静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生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生法忍故。起安慰心。有言无生法忍者。谓证寂灭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灭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灭法忍故。起安慰心。有言无灭法忍者。谓证无生法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身念智者。谓离身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受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受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受念智者。谓息一切受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念智者。所谓观心犹如幻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智者。谓如实知一切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根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根者。谓于一切法中不依他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根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根者。谓如实知一切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根故。起安慰心。有言念根者。谓善作所作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定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定根故。起安慰心。有言定根者。谓得心解脱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慧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慧根故。起安慰心。有言慧根者。所谓现知一切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力故。起安慰心。有言信力者。谓过一切诸魔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力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力者。所谓远离无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力者。所谓成就不退法地。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力故。起安慰心。有言念力者。所谓住持一切佛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昧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昧力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昧力者。所谓远离一切觉观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力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力者。谓他不能降伏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念觉分者。谓如实知念觉分诸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择法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择法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择法觉分者。所谓照知一切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觉分者。谓如实知一切佛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喜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喜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喜觉分者。所谓三昧三摩跋提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猗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猗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猗觉分者。谓于一切佛法善作所作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定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定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定觉分者。谓平等觉一切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舍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舍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舍觉分者。谓于诸圣法中不生乐著心故。于非圣法中不生厌背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者。谓入定位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觉分者。所谓远离分别异分别广分别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语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语者。谓于一切名字声响不生诸相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业故。起安慰心。有言正业者。所谓入一切法业果报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命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命者。所谓离诸求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修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修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正修行者。谓舍此岸到彼岸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檀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檀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檀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悭嫉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尸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尸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尸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毁禁众生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羼提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羼提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羼提波罗蜜者。谓善教化嗔恨众生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毗梨耶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毗梨耶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毗梨耶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懈怠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禅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散乱众生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愚痴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受正法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受正法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受正法戒者。所谓摄受诸菩萨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诸功德者。所谓供养诸菩萨摩诃萨故。为称十方诸菩萨名而赞叹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功德者。所谓与诸菩萨增上智故。与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功德者。谓入诸法平等不生高下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功德者。所谓入一切法无初中后际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所谓能舍一切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持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持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持戒者。所谓不起一切恶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者。所谓信诸业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者。谓入一切功德不疲惓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定故。起安慰心。有言禅定者。所谓不住一切念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者。所谓现见诸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取一切如来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取一切如来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取一切如来法者。谓直心摄取菩提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说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说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如说法者。谓随如来言语智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念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念者。谓入诸法不忘念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意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意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意心者。谓如实知诸法次第意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坚固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坚固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坚固心者。所谓成就威仪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去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去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去心者。谓入义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解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解脱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解脱者。谓证妙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烦恼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烦恼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烦恼心者。谓悔已起诸烦恼过故更不造作新烦恼故生善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如行者。谓住成就菩萨行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作所应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作所应作故。起安慰心。有言作所应作者。谓信空解脱故信诸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远离恶心所求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远离恶心所求处故。起安慰心。有言远离恶心所求处者。谓不作诸恶求于供养恭敬等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自赞毁他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自赞毁他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自赞毁他者。谓于自身不生实功德相。又于他身不毁不隐他实功德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实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实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实法者。谓于诸法不起相故不执著相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断除无明习气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断除无明习气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断除无明习气烦恼者。谓本愚痴凡夫行不厌故不念声闻辟支佛地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随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随爱故。起安慰心。有言不随爱者。谓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故。已生诸善法令不散灭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显现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显现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显现智者。谓证圣谛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直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直心者。谓不分别圣道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生异身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人不生异身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不生异身相者。谓离增恶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先意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先意语故。起安慰心。有言先意语者。谓先发语言善来故及慰喻言来无疲劳诸难疾等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所谓十方一切世界世间之业出世间业诸论伎术自然知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于诸业中无疑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于诸业中无疑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于诸业中无疑智者。所谓远离常见断见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言语说言语说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言语说言语说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言语说言语说者。谓离心意意识念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界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界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法界智者。谓不离一切诸法法界不二智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远离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远离故。起安慰心。有言心远离者。所谓无相于诸观中不著相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谓边无边清净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说言语意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说言语意故。起安慰心。有言说言语意者。谓依胜愿力回向诸善根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柔和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柔和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柔和法者。谓令一切众生信善事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诸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诸业故。起安慰心。有言离诸业者。谓知诸见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佛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佛者。谓不毁犯如来戒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法者。谓不谤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僧者。谓观察戒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憍慢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憍慢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憍慢者。谓于一切众生生尊重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恨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恨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恨心者。谓离心热火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谀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谀谄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谀谄者。谓离饮食诸供养等。为他作恩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妄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妄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离妄语者。谓教化众生不取不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为利养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为利养语故。起安慰心。有言不为利养语者。谓圣种成就满足头陀诸功德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命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命者。谓摄受法故无有少苦而不受故无有少乐而不舍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有同侣独行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有同侣独行处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有同侣独行处者。谓离语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乐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乐故。起安慰心。有言法乐者。所谓怖畏三界苦故所谓不失菩提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九种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九种事故。起安慰心。

有言离九种事者。谓离九种众生住处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心者。谓心不悔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奢摩他修行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奢摩他修行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奢摩他修行功德者。谓心柔软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放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不放逸故。起安慰心。有言心不放逸者。谓不放逸戒故行戒见毁过一切诸见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诳天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诳天人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诳天人者。所谓不舍菩提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修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修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修行者。谓与诸众生安隐乐故安隐事上首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鄙恶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鄙恶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不鄙恶行者。谓善调伏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众生作弟子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众生作弟子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众生作弟子者。谓与一切众生作弟子故一切众生有所作业助彼作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随顺伏从一切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随顺伏从一切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随顺伏从一切众生者。谓于福田无憍慢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求法成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求法成就故。起安慰心。有言求法成就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不疲惓故及得清净佛国土故能增上故常求戒闻法故不取布施不舍悭嫉不取持戒不舍毁禁不取忍辱不舍嗔恨不取精进不舍懈怠不取禅定不舍觉观不取般若不舍愚痴不取善根不舍不善根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尊重心者。所谓于法如实修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于法师所尊重心者。谓于法师生佛想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恶口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恶口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恶口心者。谓作言语摄取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嗔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嗔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嗔心者。谓入诸业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猜你喜欢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玄奘
  存心与择法·太虚
  卷第七·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四·佚名
  复李虎居士书·太虚
  卷第十·宗密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二·湛然
  一〇 须婆经·佚名
  解深品第五十四·佚名
  兜率龟镜集卷中·弘赞
  指归净土·印光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四·靖迈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四[宋刻]·惟白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三·彭定求

        卷273_1 【独不见】戴叔伦   前宫路非远,旧苑春将遍。玉户看早梅,雕梁数飞燕。   身轻逐舞袖,香暖传歌扇。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   谁信后庭人,年年独不见。   卷273_2 【去妇怨】戴叔伦   出户不

  • 槎翁诗集卷七·刘崧

    (明)刘嵩 撰○七言排律题萧静安所藏归隐图髙人归隐定何年一望青山兴杳然桂树髙岩晴雪里桃花流水白云邉桥通絶岸茆堂近路转深林草市连巢父持竿还入海留侯辟榖早归仙偏思骑鹤扪星斗亦拟呼龙种石田此境未知何处有畵图千古

  • 五集卷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十六古今体八十四首【乙巳六】泉宗庙瞻礼视朝有事复还宫路便泉宗庙据中瞻礼瞥然成隔岁抒诚莫匪为农功新松笼户枝交干【是庙建於丙戌至丁亥春落成阅今二十年所种新

  • ● 卷四·王鹗

     烏古論先生令軍民服元氣  乙卯,妖人烏古論先生因閹豎白上,乞在城軍民皆服元氣,不費官糧,可以經久抗敵。右丞仲德知其妄,乃奏:「昔田單守即墨,以一賤卒充天命,師動靜必咨。至於退燕軍而復齊七十餘城,事固有以權詐成功者,況用

  • 凡例·商辂

    凡提纲分目悉遵朱子凡例凡事迹悉据正史【谓宋辽金元史及皇明实录】正史或有阙畧异同参取宋长编元经世大典等书增入订正或事有可疑正史不载而传闻彰着者畧述於目之末以圈隔之或出某人曰以爲别疑以传疑也凡得天下有救世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七月己亥朔时享太庙命驸马都尉邬景和代○金川寺演化禅师差都纲头目番僧阿藏等来朝贡方物宴赉如例○升江西按察司使马森为山东右布政使○命太仆寺调取寄餋马二千匹于京营四千匹于居庸关兑给各军○庚子升刑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三一一副详及批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廿五日一二一○二--四九·佚名

    新竹县申(第三○九号)之副详,及台湾布政使批:各属存留款项自光绪十四年起,各归各县坐支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到副详 印 新竹县印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开折详送事。本年十月二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一职役考【一】【臣】等谨按古者体国经野因民授事凡乡党州里之间皆以官治之考之周礼其法良备大抵以士大夫治其乡之事为职以民供事於官为役於以敷政教聨族党兴庶功而均劳逸条理秩然亦上

  • 孟子集疏卷三·蔡模

    宋 蔡模 撰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许犹期也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孟子曰子诚齐人也

  • 春秋亿卷五·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书正始也二月辛酉我君宣公以时也无氷着恒燠也三月作丘甲以丘出甲讥重敛也备齐难故作之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盟晋惧齐楚也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左氏曰刘康公邀戎伐之败绩于徐吾

  • 卷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十二刑部尚书秦惠田撰吉礼十二圜丘祀天宋史太祖本纪干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南郊大赦改元百官奉玉册上尊号礼志干德元年始有事于南郊自五代以来丧乱相继典章制度多

  • 齐大饥(1)·戴圣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 欢送日本佛教访华团致词·太虚

    ──十五年十月在上海──去年我们在贵国时,蒙各方面之欢待,至今铭心不忘!此次诸公来临我国,万事不周,甚为惭愧!太虚当诸公渡华之时,各方面之种种事情冗繁,须说明者,尤以南洋方面之招请为要;出发时,举凡一切,均托王一亭居士办理。

  • 示慧纶皈士法言·太虚

    ──十一年四月作──一、皈命以正其信  皈命者,谓举其现报之形寿资具等,尽投入于佛法僧海,不复执我我所,从此唯佛法僧为所依之主,唯佛法僧为所归之处,决不因形寿资具之变迁,退转于佛法僧之信。换言之,则身可灭,世界可坏,佛法

  • 出口示相·佚名

    有僧人问灵观禅师:&ldquo;什么才是佛?&rdquo;灵观禅师听了,没说一句话,只是将舌头伸出来给僧人看。僧人见了似乎有所体悟,便向禅师礼拜致谢。灵观禅师连忙说:&ldquo;等一下,等一下,你悟到什么吗?干嘛礼拜我呢?&rdq

  • 四念处卷第一·智顗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门人章安灌顶记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不可

  • 药味集·周作人

    精选周作人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一年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此集“内容‘敝帚自珍’,以为其中颇有可看之小文”,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集子之一。周氏散文风格向被形容为“闲适”,在他看来这可分为“小闲适”与“大闲适”,后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