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近思录》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凡四十条。伊川言:“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遂作视听言动之四箴。今按:心在腔子里,故能制此四者以复于礼。孔子言仁常兼言礼,仁指心言,礼则指身之事行言。朱子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然有愆阴愆阳,此亦天道。三年之耕有一年之蓄,则虽有愆阴愆阳而无害。故贵于有人道以应天道。孔子不言天道而言天命。农人之所以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者,此即天之愆阳愆阴之所命,本于天道以生,此人道也。死生有命是天道,慎终追远则属人道。葬祭之礼由是而生。礼属人道,亦由天来。三年耕必求有一年之蓄,此属礼之节。葬祭之礼,则属礼之文。天理非即人道,由天理而节文之,始有人文之道,此即礼是矣。庄老多言天道天理,但少引伸及人道。主自然主义,非人本位主义,此为其不如孔孟儒家处。西方人为学,好分别。如言天文气象,今日可以推断明日之阴晴。然农学则别为一学,无三年耕必有一年蓄之教。中国人为学,则主会通合一,而终必以人道为主。此则儒学之所长也。
克己二字,朱子言克去己私。后儒力反之,谓克己乃克任其已。人莫不有一己,即私即公。克任己身始能克去己私,克去己私乃能克任己身,其道仍一。礼必通于人己,而理亦必和于公私。有公无私,与有私无公,以及有己无人,与有人无己,皆非礼,非理,皆失之。为学功夫则全在己与私之一边,此之谓人道。
视听言动四者,乃人生大节目所在,岂能一一克去。然亦岂能一一任其自由。人各反己以求,斯自知之矣,何烦多辩。
伊川又曰:“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今按:此处提出天理人欲之辨,实即是本末之辨,源流之辨。人欲亦本于天理。今人多为人欲作辨护,其实伊川已言之。故人欲非可绝,乃惟求损以复于本。今人则认人欲之流而愈远为进步。道家言则又过分轻视了人欲。惟儒家言为得其中。
明道言:“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有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今按:理在己为主,气在外为客。无客则不成主,无气则不见理。今人专从外面功利上着眼,自理学家言之,则亦为客气用事。此条当与上引伊川言天理人欲本末之辨条合参。言理不能无本末,无主客。若使客气消尽,则孔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又岂大贤而已。人而即天,无内外,无本末,无主客,一以贯之,斯之为道体,而其人则为大圣矣。
横渠言:“有潜心于道,忽忽为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习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但乐于旧习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今按:明道言客气,似多指身外言。横渠言习气,则指本身旧染言。明道言客气消散,似主消于外,以存其内。横渠言琴瑟简编朋友,则皆取于外,以成其内。两者所从言之各异,须会通和合而求。如伊川言格物穷理,庶自得之。
猜你喜欢 问霸第六十二(缺)·管仲 尚书古文疏证卷三【阙】·阎若璩 卷五十二【起昭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杜预 第三章 19·辜鸿铭 春秋长历卷九·陈厚耀 卷二十五·鄂尔泰 子道第二十九·荀况 卷二十四·高闶 卷十七·张尔岐 第八 摩篇 1·王诩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五·欧阳竟无 提要·晁迥 墨子学辨序·太虚 禅心经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