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庸章句》下

十二章。

问:旧说谓程子引必有事焉与活泼泼地两语,皆是指其实体而形容其流行发见无所滞碍倚着之意。今说则谓必有事焉,乃指此心之存主处。道之体用,流行发见,虽无间息,然在人而见诸日用者,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见得其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活泼泼地。朱子曰:“旧说固好。今说若见得破,则即此须臾之顷,此体便已洞然,可更猛着精彩。稍似迟慢,便磋过。”今按:朱子旧说引程氏以必有事焉谓形容道体流行之妙,而朱子以后则挽到日用心地工夫上来,与上引解己发未发甚有近似处。此见宋儒理学与先秦儒着重点微有歧异,而朱子说四书义为功之大,亦由此而见。朱子本由二程而专精论孟与学庸,但其集注与章句则不采程说者极多,苟能一一汇集,比较以观,亦于理学演进先后不同处有所窥见。然而此非要事,并恐有要不得处。求其大,勿务其小可矣。朱子又曰:“注中文义已分晓,恐人容易领略便过,故又引此语使读者更加涵泳。又恐枝叶太盛,则人不复知学有本根,妄意穿穴,别生病痛。故引而不尽,使读者但知此意,而别无走作。则只得将训话就本文上致思,自然不起狂妄意思。”今按:朱子此段话,更值留心。便知读朱子《四书集注章句》大不易,而为学之精要处亦在是矣。清儒又以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来批评朱子,不知朱子正在训诂上用功,其精到处,则又远非清儒所能窥也。

二十二章。

朱子曰:“赞天地之化育,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为各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耕种必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财成辅相,须是人做,非赞助而何。”今按:近代西方科学发明,何尝不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然而过了分,要反抗自然,战胜自然,不是要赞助自然。而且用意在杀伐斗争上,不用意在化育上,则与中国人传统意见相距实远。若要把科学发明转用到赞天地之化育上来,这还需其他方面用力,不得专责备科学家。

二十三章。

朱子曰:“曲能有诚,犹言曲处能尽其诚。”今按:《中庸》诚字以表天,以表大自然之全实体。曲则只是一片段,一枝节。朱子此解极简,但已进入极深处。此非训诂,乃文义。可知读书难,注书亦不易。轻心掉之,则无自而入矣。

二十五章。

朱子曰:“诚者,物之终始。凡一物,其成必有所始,其坏必有所终。所以始者,实理之至。所以终者,实理之尽。若无是理,则亦无是物矣。人心不诚,则虽有所为皆如无有。自始至终,皆无诚心,则彻头彻尾,皆为虚伪。又岂有物之可言哉。” 今按:《中庸》用一诚字来说天,说自然万物,把庄老道家义毫不用力地轻轻挽回到儒家路线上来。此非具大聪明人不可。但《中庸》作者姓名己不可考。即如《老子》五千言,亦难考其作者之详。此等处。皆足为中国人具无上聪明作证。而朱子说《中庸》,每每只照《中庸》原义加些敷衍,不再多加申说,亦非大聪明不可。此即孔子之所谓述而不作也。

二十七章。

朱子曰:“广大似所谓理一,精微似所谓分殊。立心超乎万物之表,而不为物所累,是高明。及行事则恁地细密,无过不及,是中庸。所谓明哲者,只是晓天下事理,顺理而行,自然灾害不及其身。今人以邪心读诗,谓明哲是见几知微,先去占便宜。”今按:此等解说何其简单明白。只其解说语,即是绝大义理所在。但中国人多喜欢说前人如此说,不喜欢说我如是说,此见中国人之性情,亦即中国文化大传统所在也。朱子解明哲保身义,尤佳。谓他人以邪心读诗,先去占便宜。今人则谓能占便宜便是明哲,至少要不吃亏。若云顺理,则嫌迂腐。风气变,人心随之,可叹亦可忧。

猜你喜欢
  为政第二·朱熹
  自序·苏舆
  卷五十三【起昭公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杜预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孔子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孔子
  卷十二·孙瑴
  六经正误卷四 ·毛居正
  卷八十三·秦蕙田
  卷三·刘瑾
  卷十四·乾隆
  跋·王夫之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林语堂
  第8章附录·胡适
  卷二百三十·佚名
  弘明集卷第五·僧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风谣·杨慎

    ○尧时康衢童谣(《列子》)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侯稷起谣(《诗纬》)苍耀稷,生感迹。○昌握契谣(《诗纬》)元鸟翔水,遗卵流,简狄吞之生契封。○包山谚杨方《吴越春秋》、沈怀园《南越志》曰:“牛女之

  • 提要·周弼

    【臣】等谨案端平诗隽四卷宋周弼撰弼字伯弜汶阳人所选三体唐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之乃称为新建人洪武间以明经官训导考是编前有宝祐丁已菏泽李龏序称与弼同庚生同寓里相与论诗三十余年尝手刋端平集十二卷行于世又称弼

  • 卷六十二·志第三十一·刑法志下·脱脱

        ◎刑法志下   兴宗即位,钦哀皇后始得志,昆弟专权。冯家奴等希钦哀意,诬萧浞卜等谋反,连及嫡后仁德皇后。浞卜等十馀人与仁德姻援,坐罪者四十余辈皆被大辟,仍籍其家。幽仁德于上京,既而遣人弑之。迫殒非命,中

  • 东林始末·蒋大鸿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京察竣;三月己未,刑科给事中刘道隆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司郎中杨于庭,台省交谪;而吏部曲为解,仅议一职方主事袁黄非礼。上责吏部回奏,尚书孙鑨言:『淳熙,臣乡人;安贫好学,非有先容之助。于庭,任西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正统三年十二月辛亥朔○壬子镇守大同参将都指挥同知石亨言奉命率游兵巡逻塞外动经旬日军中往往有疾病者乏人治疗 上命山西布政司及都司各选医一人随军往来仍令支给官钱措置药饵○癸丑定安王亦攀丹遣指挥安到并福余卫

  • 第七编 吕思勉、孟森讲明史·王国维

    明朝的盛衰洪武年中诸大事靖难两疑案之论定宦官的专权权臣和党祸崇祯致亡之症结明朝的盛衰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

  •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二·佚名

    前赵刘渊聪曜【温公】后赵石勒虎【温公】前燕慕容廆巂暐恪评【温公】后燕慕容垂宝盛熙德超【温公】前秦苻坚苻洪王猛【温公】淮淝之战【何去非 子由】苻坚礼慕容垂不杀【温公】苻坚以慕容评为给事【温公】赦行唐公洛

  • 柳胟传·姚思廉

    柳胟字文通,河东解县人。父亲世隆,齐朝司空。柳胟十七岁时,齐武帝尚为中军,任用他为参军,转任主簿。齐朝初年,获任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舍人,成为巴东王子响的朋友。子响管理荆州时,柳胟跟随前往。子响喜欢亲近小人,柳胟料知这

  • 尹梦鳌传·张廷玉

    尹梦鳌,云南太和人。万历时中举。崇祯年间任颍州知州。八年(1635)正月,他正在凤阳拜谒上官,闻农民起义军至,立即赶回。这时义军已至城下。梦鳌与通判赵士宽率民固守。城北门外有座高楼,由此可窥视城中,生员刘廷传建议抢先占

  • 选举四·徐松

    考试条制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二月十二日,礼部言:「周杞陈乞男无逸于元符三年秋赴郓州应进士举,准试院牓示称考中优等,于第三道策漏『谨对』二字驳放,诣本部披陈,乞依脱字例发解。本部看详,举人试卷既已立定式目,自合一体。若有不

  • 清净诸烦恼三昧大仪轨分第四·佚名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说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谓烦恼清净故。诸垢亦清净。一切垢清净故。一切罪亦清净。诸法清净故。一切众生亦清净。一切智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清净。若人於此清净法门。受持

  •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窥基

    窥基撰三宝义林三宝。略以六门分别。一明种类。二出体性。三释名字。四辨废立。五显差别。六解妨难。明种类者。有六种类。一同体。二别体。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实。六住持。同体者。胜鬘经说。归依第一义者。是究竟

  • 序·吹万广真

    嘉兴大藏经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序禅宗至今日滥觞极矣得一橛之见者辄诩诩自矜冒名祖位抹煞宗旨埋没古人以欺当世予致慨者久之聚云吹万大师中兴大慧力究五宗发于言为灌顶醍醐著于书为渡迷宝筏昧者犹谓宗贵一家言而不观

  • 乾隆云南通志·鄂尔泰

    清鄂尔泰修,靖道谟纂。乾隆元年(1736)刊本。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鄂氏奉诏纂修,属靖道谟因旧志增辑,分三十志,志各一卷,每志之下,间附以目,类目与《康熙云南通志》相似,首图说,终杂记。乾隆元年书成,时值鄂去官,继任

  •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佚名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

  • 外科方外奇方·凌奂

    方书。清凌奂撰。四卷。奂有《本草害利》已著录。撰者喜搜辑汉、唐以来方书,潜心研究,并自炼膏丹。为传其经验而撰此书,成五万余字。因其方皆为外科不传之秘方,故名。卷一,升降、围药、内消、内护部; 卷二,化毒、点头

  •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佚名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或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东华司命杨君传一卷」,《宋史‧艺文志》作「司命杨君传记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此书乃晋代著名道士杨羲传记。书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