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明·王夫之
遵循古制。继承天命而称圣王者,是本于轩辕之治,建国黄中,消除间气异类带来的灾难,扶长中夏之民而入尽其才,治国之道就完备了。
有人指出:“古代孔夫子鉴于祸乱,表明自己的希望和忧虑,申明圣王之道,写了《春秋》,后代儒家发展他的学说,以董仲舒、胡安国为最多,无不提倡端正道谊,反对权谋。现在你所写的这些,有些不是这样。提倡以功业、武力为固国之本,以法令禁止为治国措施,即使讲明理,也衍而论其数,虽然也反复讲仁义,重视道德教化,引伸性命之说,探求天地之本源,恐仍不符合《春秋》的尺度啊!”
我回答道:“为何这样说呢?民初生之时,自结成群,远离灾害。摈弃夷狄,统建君长,所以仁是指自爱同类,义是指自制其伦,强干自助,借以聚集中国的元气也。如今族类不能自保自固,哪还有仁义可谈!”
他又说:“《宰制》所谋,以传无穷,必需通明变化之理,以免固定僵化。汉朝兴起于西京长安,中兴于洛阳,你所说的以燕京为会同之都,不就是要固定吗?”
我回答道:“当君王者根据阴阳测定风雨,建都城,做宰治之主,无不选气机深厚的地方以巩固自然之实宇,所以伏羲,神农建都,或建于陈(河南淮阳),或建于鲁(山东曲阜)、平阳(山西临汾西南)、蒲坂(山西永济北)、安邑(山西夏县)、耿(山西吉县)、相(河南安阳),靠着河东北,作为建都之地。长安(今西安市)、洛阳、大梁(今开封市)之地,后来君王都曾建都。几百年以后地力衰竭,渐渐变为薄卤。如今燕苏之地,受天命而兴国者,金、元虽不足称数,明永乐建都于此,水土未有变薄,天命之气聚集,天子守边,四方来辅。后来的帝都,当然要在此地区,以光赞我成祖的功业。”
他又说:“贤哲之制度没乱,庸愚之谋已经产生了,立说一般都是这样。今你所撰写的这些文章,放在几十年前,可以救保明朝的国基吗?现在明亡之后,国运斩绝,待事后论述事先的过失,为求鉴戒,正所谓丢失鱼之后而去寻找捕鱼的工具呀!”
我回答道:“孔子写《春秋》,对定公、哀公之间多评论。谈当时的事,世人对我都不理解,因而慨然而书写,且也希望借此以劝戒后人。过去在太平年代里,祸乱还未形成,效法祖宗,遵从先王,才是良发。尽管你为未来担心而痛哭流涕地劝谏,说了难听的逆耳言,到头来必给自己招来灾祸。天下相互效法,谁能区别美玉和似玉的石头?随时间推移而皇朝的缓带散断了,朝廷天命沦灭,于是为其失败而痛心,推究其原因,始于秦,沿于宋,以自毁其国,推初弱丧,皆有道理。故哀怨系心,忧愤填胸,希望纠正它的自失之处,以求返回到轩辕黄帝之治。并翘首企望圣明皇帝出现,当好中国的天子,推行教化,制定法制,以审卫中国,而终确定夷狄。则我虽身死,灵魂也为之欢乐啊。”
今年岁德在丙,当属火运,北斗柄指东辰,春天已经到了。中国命运,原是秉承上天的。王氏出于太原世系,历代相绵延,为汉族已故的皇帝捐出自己的忠效,悲愤穷愁,退而论之焉。圣明的皇帝,远远地流离迁徒,待之
将来,须年岁长久啊。《黄书》所以流传,意即在此。
猜你喜欢 明法第四十六·管仲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韩非 卷五·蔡清 恢国篇第五八·王充 卷七·陈大章 (三)八佾篇·钱穆 卷四百六十八·佚名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法句譬喻经双要品第九·佚名 选佛谱卷第四·智旭 为震华法师封龛·太虚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跋·太虚 正法华经卷第二·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十四·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