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庸章句》上

首章。

朱子曰:“循万物自然之性之谓道。若谓以人循之而后谓之道,则人未循之前,谓之非道,可乎。”今按:孔孟言道,率本人文立场。即《中庸》言率性之谓道,显指人文方面之率性言。今朱子改说成循万物自然之性,则乃万物自然率性,不专指人言。此所谓道,乃杂庄老道家,又羼进了自然立场。宋代理学家与先秦儒有相异处,主要在此。《中庸》一书本杂道家义,而朱子此条说得更过。治中国思想史者,于此当有辨。然论其大传统,则程朱实仍孔孟,不得谓其有标新立异,自创一说之心。

朱子又曰:“道只是性之分别处。道与性字其实无甚异,但性是浑然全体,道字便有条理分别之殊耳。”今按:此处谓性是浑然全体,乃从程氏性即理也一语来。古人解性字皆不如此说。今就程朱语以今语说之,则性是一大自然,而道则是大自然中万物各殊的分别了。此恐决非《中庸》书中之本意。

朱子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当参之于不可离不能离之间。”今按:道不可须臾离,乃警戒人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可离即是不该离不当离之意。何以又却说不能离,此又杂道家义。人生即沉浸在大道中,虽欲离却离不去。此显与儒家义有不同。

朱子又曰:“如曰道在瓦砾,便不成不在金玉。”今按:道在瓦砾,又在金玉,即道是一自然大全体,无所不在,无法脱离它,即不能离也。此是道家义。但朱子此处语,亦可谓正在驳道家。依道家言之,原始人类始合道,进入人文始有尧舜出来,便离道非道了。儒家则正要教人由瓦砾转成为金玉,则金玉始是道,而瓦砾非道。惟朱子意,则瓦砾金玉皆有性,是一浑然全体,瓦砾与金玉只在此全体中有分别。故道在瓦砾,亦在金玉。此则与先秦儒家义终不全同。

朱子又曰:“道不可须臾离,言道之至广至大者。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言道之至精至极者。”今按:道至广至大,乃不能离,此属道家义。儒家言道至严至切,故不可离也。至于莫见乎隐,莫显于微,乃指人之修为言。在其隐微处更易显见出来,故更须戒惧也。今谓道之至精至极,故能见乎隐显乎微,此则道家未之言,朱子乃牵拉于《中庸》之言,而勉强言之耳。《中庸》本系一晚出书,与《易大传》同为羼杂道家言而成。朱子解释四书,亦独于《中庸》语多出入。如上引言性与道,皆指宇宙大全体言,与《中庸》显不同,然亦不得不说是理学思想之更较先秦进一步处。

朱子又曰:“余早从延平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钦夫告余以所闻,余亦未之省也。退而沉思,殆忘寝食。一日,喟然叹曰,人自婴儿以至老死,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其大体莫非已发。特其未发者为未尝发耳。自此不复有疑,以为中庸之旨,果不外乎此矣。后得胡氏书,有与曾吉父论未发之旨者。其论适又与余意合,用是益自信。虽程子之言有不合者,亦直以为少作失传而不之信也。然闲以语人,则未见有能深领会者。乾道己丑之春,为友人蔡季通言之,问辨之际,余忽自疑。斯理虽吾之所默识,然亦未有不可以告人者。今析之如此其纷纠而难明也,听之如此其冥迷而难喻也,意者乾坤易简之理,人心之所同然,殆不如是。而程子之言出其门人高弟之手,亦不应一切谬误以至于此。则予之所自信者,无乃反自误乎。则复取程氏书,虚心平气而徐读之,未及数行,冻解冰释,然后知性情之本然,圣贤之微旨,其平正明白乃如此。而前日读之不详,妄生穿穴,凡所辛苦而仅得之者,适足以自误而已。至于推类究极,反求诸身,则又见其为害之大。盖不但多言之失而已也。于是又窃自惧,亟以书报钦夫,及尝同为此论者。惟钦夫复书,深以为然。其余则或信或疑,至于今累年而未定也。夫忽近求远,厌常喜新,其弊乃至于此,可不戒哉。壬辰八月丁酉朔,朱仲晦。”今按:朱子为学大要集中偏重于其自己日常生活之心地工夫上,即此篇可见。此即朱子为学确属儒家传统一明例,不得以其言论中偶有羼杂进道家言,而骤谓不同于儒家大统也。《中庸》之书,朱子早年即受之于李延平,而对于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一问题,中间屡经曲折,直至其与蔡季通言,则已达四十之年。而此文则在朱子之四十九年,其往复于心中,相互讨论于师友之间,可谓已迄于其晚岁而始定。则其辛苦体会,反复疑信之过程,此乃一代大贤自己亲自叙述之一具体实例,尤当为有志儒学者所注意,故详引之如上。惟犹有一层当明辨者。《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与已发,主要限于喜怒哀乐之情感方面。而程朱所思索讨论者,似乎乃属心之未发与已发。此两层似有不同。不可谓心体只限于喜怒哀乐,则程朱所提,似当属另一问题,与《中庸》有不同。或可谓,心之未发已发,问题更广大,更深微。然先秦儒未尝及此,则亦显然矣。此又宋代理学家与先秦儒一相歧处,治中国思想史者当注意也。

朱子又曰:“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之一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间,浑然全体,如川流之不息,天运之不穷耳。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存者存此。养者养此。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长也。从前是做多少安排,无顿着处。今觉得如水到船浮,解缆正舵,而沿洄上下,惟意所适矣。岂不易哉。始信明道所谓未尝致纤毫之力者,真不浪语。而此一段事,程门先达,惟上蔡谢公所见透彻无隔碍处。自余虽不敢妄议,然味其言,亦可见矣。又曰,只一念间,已具此体用。发者方往,而未发者方来,了无间断隔截处。夫岂别有物可指而名之哉。龟山谓学者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验之,则中之体自见,未为尽善。大抵此事浑然无分段时节先后之可言。今著一际字,便是病痛。熟玩中庸,只消着一未字,便是活处。此岂有一息停住时耶。只是来得无穷,便常有个未发底耳。若无此物,则天命有已时,生物有尽处,气化断绝,有古无今久矣。此所谓天下之大本。若不真的见得,亦无揣摸处也。”今按:上引乃朱子四十八岁前,对此问题之旧意见。其所谓未发,乃指宇宙大自然之浑然全体。以西方哲学用语言之,则乃自然哲学中之形上学语。孔孟立言,乃全从人文事为方面着想,何曾注意及此。杨龟山语,至少当与《中庸》原意相近。程朱均先涉猎于老释,惟遇说孔孟语,限于文字,少能涉及此等处。而遇说《中庸》,则未免多出入。惟朱子亦知之,故依时代先后,朱子意四书当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序。而朱子教人读此四书,则先《大学》,次《论》《孟》,最后始及《中庸》。而又以《中庸》为最难读。则朱子心中,亦早存《中庸》与《论》《孟》有不同处之一观念存在矣。惟《中庸》原书,与朱子所说仍有隔别,则朱子似因精思而转失之矣。

朱子又曰:“中庸未发已发之义,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然观程子之书,多所不合。因复思之,乃知前说非惟心性之名命之不当,而日用工夫,全无本领。盖所失者,不但文义之间而已。接文集遗书诸说,似皆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天命之性,当体具焉。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喜怒哀乐之性发焉,而心之用可见。以其无不中节,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此则人心之正,而性情之德然也。然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但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功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而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日用工夫亦止以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以故阙却平日涵养工夫,使人胸中扰扰无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盖所见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以不审也。”今按:上引乃朱子四十八岁后所悟之新说也。所论察识与涵养工夫之一节话,诚湛然儒者之言也。朱子论观程子语不当专守一说,当据其文集遗书而细求之。其实读朱子书,亦何不然。亦当会通其《文集》《语类》与诸书而细求之。因朱子为学,只是博文约礼。知道些前人底,而于己奉行有准则而己。其已所立言,一须向上推求,通读《论语》二十篇,始可见朱子所窥之孔子意。通读《孟子》七篇,始可见朱子所窥之孟子意。通读《近思录》一书,可见朱子所窥之周张二程四家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以下中国学人率如此。而朱子尤为杰出。亦有朱子一己之会通发明处。即如此精要一编,上起朱子五十以前,下迄朱子七十以后,历时已近三十年之久,其门人弟子记录师语者,收于斯编,亦逾六十人以上。此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发,非如西方哲学家,先选定一论题,专意撰为一书,自抒己见。一若专为备人之反对攻击,而必求自圆其说。中国惟《庄子》七篇,《老子》上下篇,谢绝人事,一心撰著,稍近其例。荀韩诸家,仍是分题立说。吕览淮南,乃集宾客成书。求其一人撰一书,期成一家者,为例不多。此又中国与西方学术相异一显例也。

猜你喜欢
  释难 第二十九·王符
  卷二论学篇·杨时
  幽梦续影·朱锡绶
  卷三·俞汝言
  卷二十九·江永
  轻重丁第八十三·管仲
  卷二十四·李光地
  卷二十二·朱熹
  自序·王应麟
  《維摩詰所說經》敘·欧阳竟无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佚名
  卷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玄奘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出 乘龙·李渔

    〖夜行船〗(生吉服,带末上)佳音一纸来天际,云画饼竟可充饥。海市重开,蜃楼复起,幻气结成真气。自从张年兄去后,下官终日悬悬。喜得数日之前,接得一封喜报,说煮海之方果验,和亲之局已成,眼见得两门亲事都成就了。已曾差人往海上迎

  • 卷八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十八皎然送梁拾遗肃归朝明主重文谏才臣出江东束书辞东山改服临北风万里望皇邑九重当曙空天开芙蓉阙日上蒲桃宫天子初未起金闺籍先通身逢轩辕氏名贵鸳鸾中故人荣此别何用悲丝桐奉陪杨使君

  • 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颜救魏尚 贤丞相当面劾邓通·蔡东藩

      却说文帝既赦淳于意,令他父女归家。又因缇萦书中,有刑者不可复属一语,大为感动,遂下诏革除肉刑。诏云: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

  • 卷之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十六·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六宋 黄震 撰五代梁【称帝凡十七年】朱温从黄巢为贼 王重荣破之同州以华州降赐名全忠拜汴州宣武军节度救赵犫败巢军秦宗权使张晊攻汴甚急朱瑾朱宣救之眰败去 忌瑾宣

  • 通志卷五十·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乐略第二十二律先王通于伦理以气之管为乐声之均吹建子之律以子为黄钟丑为大吕寅为太蔟卯为夹钟辰为姑洗已为中吕午为防賔未为林钟申为夷则酉为南吕戌为无射亥为应钟阳管有六

  • 序·智旭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

  • 第三十二章·王夫之

    一章句云“夫岂有所倚著于物”,一“物”字,定何所指,小注中自有两说:其云“为仁繇己而繇人乎哉”,则是物者,与己对者也;其云“不靠心力去思勉”,则是物者,事也。两说似乎难通。乃孟子

  • 圆通讷禅师·惠洪

    禅师名居讷。字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于颖真律师。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方还。称祖道被天下。马大师什邡人

  • 与众采女游居品第八·马鸣

    种种严饰,犹如天宫,春秋冬夏。四时各异,应节修治,游观园池。亦如天帝,施安树林,太子因游。至园池观,采女围绕,如月处星。於是众女,昼夜作乐,嘲调戏笑。过数年已,或娱乐之,更造新术。或现己身,或时书颂,或图庙画。或有刻镂,或有以泥,为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一]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二]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憐愍一切衆生不調能調不淨能淨無歸依者能作歸依   未解脫者能令解脫得八自在爲大醫師作大藥王.善星比丘是佛菩薩時子

  • 佛说放钵经·佚名

    安公云元阙译人今附西晋录佛在舍卫祇洹精舍。时与诸菩萨。无央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释梵。及阿须伦鬼神龙。诸人非人。无央数悉会坐。佛说菩萨法无央劫勤苦泥犁。禽兽薜荔。一切忧劳。十方布施。金银珍宝

  • 香屑集·黄之隽

    唐诗集句集。18卷。清人黄之隽撰。黄之隽(1668—1748)字若木,晚号石翁,松江(今属上海)人。工诗,善作杂剧、传奇、本书系作者早年所撰集。全书包括序1卷,诗17卷。诗全部是集唐人诗句而成,序也是集唐人文句而成。序中说

  • 正德武功县志·康海

    陕西地方志。 明康海(1475—1540)纂修。三卷。海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进士,授修撰。为明中叶文学家、诗人。是志成于正德十四年(1519),约二万字。记事止正德十三年。正文分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

  • 银海指南·顾锡

    眼科著作。清顾锡撰。四卷。锡字养吾,桐乡(今安徽桐城北)人。眼科治验丰富,因道家称目为“银海”,故名。顾氏在《内经》基础上,取《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书精华,广集华佗、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汪

  • 绘芳录·西泠野樵

    又名《红闺春梦》。章回小说。近代西泠野樵著。八十回。据书首光绪四年(1878)浙江始宁竹秋氏自序,知西泠野樵为竹秋氏别号,然真实姓名不可考。书叙祝柏青、陈小儒、王兰、江汉槎、云从龙、冯宝诸人,皆为名士,柏青与名妓慧

  • 吕氏春秋·吕不韦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

  • 清净道论·佛音

    巴利名Visuddhimagga 。凡三卷。系五世纪中叶印度高僧佛音(梵Buddhaghosa )所作。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十二至六十四册。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之重要论著。近由日本水野弘元译成日文(1937~1940)。民国七十四年(1985)五月,由叶均(了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