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与天道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庄老始言天道,孟荀始言性。《易传》《中庸》则兼儒道两家,会通天人,和合自然人文,而融一言之。濂溪为宋代理学开山,其学派乃承《易》《庸》一路来。所著《通书》,本名《易通书》,阐申《易》旨,故附有《太极图说》。其首次两章名《诚》,即《中庸》自诚明自明诚之诚也。师章言:“天下善曰师。”孟子言圣人百世之师,荀子言天地君亲师,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而师道则必归于善。西方人则不重师。其言真理则不主善。安有不善而可以为人类之真理者。濂溪师章又言:“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则性分刚柔,各兼有善恶,惟求其中。则其主易庸,于孟荀有异已显。至谓师犹重于性,则其言似更近荀。《中庸》分言尊德性道问学,孟偏尊德性,荀偏道问学,濂溪之意则似折衷于斯二者。张程继之,乃分性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二,而主变化气质。朱子曰,张程气质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实乃本源于濂溪之此章。象山乃与朱子树异,而偏近孟子尊德性之意为多,道问学之功则缺。归而求之有余师,则于濂溪此章之义有违矣。
濂溪谓:“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达道在能和,不仅求向外之和,先贵有存内之和。若果有刚无柔,有柔无刚,斯存于内者已偏而不和,更何求于向外之和。
今分别论中西双方之人性,似西方人偏近刚,而中国人则偏近柔。惟西方多见濂溪所举刚中之恶。希腊之不能成一国,是其隘。中古堡垒贵族亦然。罗马之武力侵略及近代帝国主义,是其猛,是其强梁。而中国于濂溪所举之柔恶则颇少见。政治上之治乱兴亡,波谲云诡,事亦难免。虽如王猛之出仕胡廷,既不懦弱,更非邪佞。其在北魏北齐北周三朝,汉人出仕者更多,卓有建树,具严毅干固之刚善,绝少畏惮邪佞之风。五代时如冯道,畏惮有之,而邪佞亦幸免。蒙古满洲入主,高尚不仕者不论,其出而仕,可谓无断。但畏惮邪佞之恶亦尚少。故中国人之对外,其居强势,每主怀柔政策,不为肆意之强梁。其居弱势,偏于和顺则有之,亦不陷于邪佞而懦弱。以上姑举为例,而社会风气亦可推。斯其所以绵延历五千年而终不失为一中国,而仍能保有其文化大传统之所在也。
即如台湾,其对高山族,亦终不如美国人之有西部开发。明清两代在大陆西南部之有土司制度,即其先例。而如吴凤,可谓慈顺之至矣。中国人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吴凤所为,可谓至刚至正之大节所存,而岂柔性之善之一语可尽乎。如诸葛亮之于孟获,七擒七纵,此尤柔性之善中之至刚至正。其他民族中难见其例,亦正代表吾民族性之一至佳至善之例矣。
强凌弱,众暴寡,终非人性之所服。孟获虽见擒,非心所服,宜矣。诸葛七纵而七擒之,于是滇族乃终为中国不侵不叛之裔民,斯亦人性必有善之一征。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之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莫不有欲,然有可欲有不可欲。其可欲者,即善也。今再浅说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结合,人之大欲存焉。故夫妇为人伦之始。果能相敬相爱,百年偕老,自修身而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则胥自夫妇之和合始。然其至于国治而天下平,则圣人之事,而人生乃可谓达于神之境界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深究其根,则必先有阴,继有阳。所谓一阴一阳互为其根者,其实则阴尤为阳根,惟独阴无阳,终亦非生之善。阳者,即其阴之光辉面。果能知光辉之必出于阴暗面,则知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而乃始可语以人生之大道,又岂徒求光辉者之所能预闻乎。
猜你喜欢 中庸译文·子思 提要·林慎思 《尚書古文疏證》卷一·阎若璩 论语通卷八·胡炳文 题辞·蔡清 卷四·孙瑴 卷七十五·乾隆 大人先生传译文·阮籍 卷十六·佚名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全文·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宗喀巴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太虚 佛说法常住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四·延寿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二卷·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