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双品第一(有五经)(第五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

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

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

(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来向汝说已所得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色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色盛阴有欲.有染.有著.有缚.缚著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觉.想.行.识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识盛阴有欲.有染.有著.有缚.缚著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四食。众生以此得存长养。云何为四。一曰抟食粗细。二曰更乐。三曰意念。四曰识也。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抟食。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更乐.意念.识食。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四说。云何为四。一曰见见说。二曰闻闻说。三曰识识说。四曰知知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见见说。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闻闻.识识.知知说。不高不下。不倚不缚。不染不著。得解得脱。尽得解脱。心离颠倒。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四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内六处。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于眼及眼识。眼识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诸贤。若眼及眼识。眼识知法。乐已尽。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意识。意识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诸贤。若意及意识。意识知法。乐已尽。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内六处。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世尊说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六界。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不见地界是我所。我非地界所。地界非是神。然谓三受依地界住。识使所著。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如是水.火.风.空.识界。非是我所。我非识界所。识界非是神。然谓三受依识界住。识使所著。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六界。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内身共有识及外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断知。拔绝根本。终不复生。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诸贤。我本未出家学道时。厌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戚忧悲。欲断此大苦阴。诸贤。我厌患已而作是观。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我宁可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相已。受比丘要。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要。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我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非梵行。断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我于非梵行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妄言。断于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我于妄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此闻语彼。欲破坏此。不彼闻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我于两舌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粗言。断于粗言。若有所言。辞气粗犷。恶声逆耳。众所不喜。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我于粗言净除其心。诸贤。我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诤事。顺时得宜。善教善呵。我于绮语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治生。断于治生。弃舍称量及斗斛。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我于治生净除其心。

诸贤。我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我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奴婢。断受奴婢。我于受奴婢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我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鸡.猪。断受鸡.猪。我于受鸡.猪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我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我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酒。断酒。我于饮酒净除其心。诸贤。我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我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我于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诸贤。我离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断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我于歌舞倡伎及往观听净除其心。诸贤。我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我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诸贤。我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我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复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我所往处。衣钵自随。无有顾恋。犹如雁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我亦如是。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复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圣护诸根。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诸贤。我已成就此圣戒身及极知足。亦成就圣护诸根。得正知出入。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靖处。山岩石室.露地穰[卄/積]。或至林中。或在塳间。诸贤。我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靖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我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调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我于疑惑净除其心。诸贤。我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诸贤。我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通智作证。

诸贤。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内身有识及外诸相。一切我.我行及慢使断知。拔绝根本。终不复生。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语彼比丘。贤者。初说我等已可意欢喜。然我等欲从贤者上复上。求智慧应答辩才。以是故我等从贤者问复问耳。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智经第一竟(二千八百四十六字)。

(一八八)中阿含双品阿夷那经第二(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堂上来下。在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广说甚深微妙之法。彼时。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遥见世尊从燕坐起。堂上来下。在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广说甚深微妙之法。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随佛经行。世尊回顾问曰。阿夷那。沙门蛮头实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

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答曰。瞿昙。沙门蛮头实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

世尊复问曰。阿夷那。云何沙门蛮头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耶。

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答曰。瞿昙。沙门蛮头作如是说。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眠.若寤。或昼.或夜。常无碍知见。或时逢[馬*奔]象.逸马.[馬*奔]车.叛兵.走男.走女。或行如是道。逢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或值蛇聚。或得块掷。或得杖打。或堕沟渎。或堕厕中。或乘卧牛。或堕深坑。或入刺中。或见村邑。问名问道。见男见女。问姓问名。或观空舍。或如是入族。彼既入已。而问我曰。尊从何行。我答彼曰。诸贤。我趣恶道也。瞿昙。沙门蛮头如是比丘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也。

于是。世尊离于经行。至经行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问诸比丘。我所说智慧事。汝等受持耶。彼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复至再三问曰。诸比丘。我所说智慧事。汝等受持耶。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

彼时。有一比丘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智慧事。诸比丘从世尊闻。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比丘。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复告曰。凡有二众。一曰法众。二曰非法众。何者非法众。或有一行非法说非法。彼众亦行非法说非法。彼非法人住非法众前。自已所知。而虚妄言。不是真实。显示分别。施设其行。流布次第说法。欲断他意弊恶。难诘不可说也。于正法.律中。不可称立自已所知。彼非法人住非法众前。自称我有智慧普知。于中若有如是说智慧事者。是谓非法众。何者法众。或有一行法说法。彼众亦行法说法。彼法人住法众前。自已所知。不虚妄言。是真是实。显示分别。施设其行。流布次第说。欲断他意弊恶。难诘则可说也。于正法中而可称立自已所知。彼法人住法众前。自称我有智慧普知。于中若有如是说智慧事者。是谓法众。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

佛说如是。即从座起。入室燕坐。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坐起。入室燕坐。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彼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诸贤共往诣尊者阿难所。请说此义。若尊者阿难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于是。诸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难。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坐起。入室燕坐。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我等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阿难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阿难告曰。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所以者何。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难。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然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阿难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诸贤。邪见非法。正见是法。若有因邪见生无量恶不善法者。是谓非义。若因正见生无量善法者。是谓是义。诸贤。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若因邪智生无量恶不善法者。是谓非义。若因正智生无量善法者。是谓是义。诸贤。谓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坐起。入室燕坐。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义。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诸贤可往向佛具陈。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受持。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坐起。绕尊者阿难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坐起。入室燕坐。尊者阿难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阿难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夷那经第二竟(千八百二十八字)。

(一八九)中阿含双品圣道经第三(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见最在其前。

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云何邪见。谓此见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邪见。云何正见。谓此见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正见。是为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见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若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若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谓邪志。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是为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志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若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若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云何邪语。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邪语。云何正语。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正语。是为见邪语是邪语者。是谓正语。见正语是正语者。亦谓正语。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语成就正语。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语。成就正语。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语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若见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若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云何邪业。杀生.不与取.邪淫。是谓邪业。云何正业。离杀.不与取.邪淫。是谓正业。是为见邪业是邪业者。是谓正业。见正业是正业者。亦谓正业。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业。成就正业。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业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若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若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是为见邪命是邪命者。是谓正命。见正命是正命者。亦谓正命。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命。成就正命。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命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恶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恶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已生善法为住不忘不退。转增广布。修习满具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灭。是谓正方便。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心.法如法。是谓正念。云何正定。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正定。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智也。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见者。断于邪见。若因邪见生无量恶不善法者。彼亦断之。若因正见生无量善法者。彼则修习。令满具足。至正智者断于邪智。若因邪智生无量恶不善法者。彼亦断之。若因正智生无量善法者。彼则修习。令满具足。

是为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为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若有沙门.梵志者。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有十诘责。云何为十。若毁呰正见。称誉邪见。若有邪见沙门.梵志。若供养彼而称誉彼。若有沙门.梵志者。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是谓一诘责。

若毁呰。至正智。称誉邪智。若有邪智沙门.梵志。若供养彼而称誉彼。若有沙门.梵志。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于如法是谓第十诘责。若有沙门.梵志。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是谓于如法有十诘责。若更有余沙门.梵志。蹲踞说蹲踞。无所有说无所有。说无因.说无作.说无业。谓彼彼所作善恶施设。断绝破坏彼此。我所说四十大法品转于梵轮。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亦有诘责.愁忧恐怖。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圣道经第三竟(千八百五字)。

(一九○)中阿含双品小空经第四(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时游行释中。城名释都邑。我于尔时从世尊闻说如是义。阿难。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说。我善知.善受。为善持耶。

尔时。世尊答曰。阿难。彼我所说。汝实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当数念一无事想。彼如是知空于村想。空于人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想。若有疲劳。因村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事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无事想。当数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险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阿难。犹如牛皮。以百钉张。极张挓已。无皱无缩。若见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丛。有沙有石。山险深河。莫念彼也。若见此地平正如掌。观望处好。当数念彼。彼如是知。空于人想。空无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劳。因人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事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地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事想。莫念地想。当数念一无量空处想。彼如是知。空无事想。空于地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空处想。若有疲劳。因无事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地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量空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无量空处想。当数念一无量识处想。彼如是知。空于地想。空无量空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量识处想。若有疲劳。因地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量空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量识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空处想。莫念无量识处想。当数念一无所有处想。彼如是知。空无量空处想。空无量识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所有处想。若有疲劳。因无量空处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量识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所有处想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复次。阿难。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无量识处想。莫念无所有处想。当数念一无想心定。彼如是知。空无量识处想。空无所有处想。然有不空。唯一无想心定。若有疲劳。因无量识处想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无所有处想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一无想心定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

彼作是念。我本无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乐彼。不求彼。不应住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若有疲劳。因欲漏故。我无是也。若有疲劳。因有漏.无明漏故。我亦无是。唯有疲劳。因此我身六处命存故。若彼中无者。以此故。彼见是空。若彼有余者。彼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

阿难。若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阿难。若当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一切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阿难。若今现在我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阿难。汝当如是学。我亦行此真实.空.不颠倒。谓漏尽.无漏.无为.心解脱。是故。阿难。当学如是。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小空经第四竟(千四百二十三字)。

(一九一)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五(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释中迦维罗卫。在尼拘类园。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迦维罗卫而行乞食。食讫中后。往诣加罗差摩释精舍。尔时。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彼时。世尊从加罗差摩释精舍出。往诣加罗释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在加罗释精舍中集作衣业。尊者阿难遥见佛来。见已出迎。取佛衣钵。还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于加罗释精舍坐尊者阿难所敷之座。告曰。阿难。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世尊。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业。

时。世尊复告阿难曰。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之处。若有比丘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终无是处。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谓有乐.圣乐.无欲之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之乐.非生死乐。若得如是乐。易不难得者。必有是处。

阿难。比丘不可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之处。若有比丘欲哗说.乐于哗说.合会哗说.欲众.乐众.合会于众.不欲离众.不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终无是处。阿难。若有比丘不欲哗说。不乐哗说。不合会哗说。不欲于众。不乐于众。不合会众。欲离于众。常乐独住远离处者。得时爱乐心解脱。及不时不移动心解脱者。必有是处。所以者何。我不见有一色令我欲乐。彼色败坏变易。异时生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以是故我此异住处正觉尽觉。谓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阿难。我行此住处已。生欢悦。我此欢悦。一切身觉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乐.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觉正念正智。阿难。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共来诣我。我便为彼行如是如是心。远离。乐无欲。我亦复为彼说法。劝助于彼。阿难。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当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阿难。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彼比丘大自疲劳。

阿难。云何比丘持内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犹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浇和。和令作丸。渍.尽润渍。普遍充满。内外周密。无处有漏。如是。阿难。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渍.尽润渍。普遍充满。离生喜.乐。无处不遍。阿难。如是比丘持内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内心住止令一定已。当念内空。彼念内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空者。彼比丘当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外空者。彼比丘当念内外空。彼念内外空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也。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内外空。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内外空者。彼比丘当念不移动。彼念不移动已。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也。

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念不移动。其心移动。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于不移动者。彼比丘彼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若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已。当以内空成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阿难。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至经行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义相应。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若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燕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如是论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常.观衰耗.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是色.是色习.是色灭。是觉.想.行.识。是识.是识习.是识灭。若此五盛阴有我慢者。彼即灭也。阿难。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无受。魔所不及。恶所不及。诸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谓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得觉。因不放逸根。生诸无量善法。若有随道品。阿难。是故汝当如是学。我亦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阿难。以何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不其正经.歌咏.记说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但。阿难。或彼长夜数闻此法。诵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若此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论.不会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燕坐论.缘起论。如是沙门所论。得.易不难得。因此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

阿难。云何为烦师。若师出世。有策虑思惟。往策虑地。有思惟观杂。凡人有辩才。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功高还家。如是为烦师。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师。

阿难。云何为烦弟子。彼师弟子学彼远离。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功高还家。如是为烦弟子。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弟子。

阿难。云何为烦梵行。若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何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耶。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言。阿难。如来非为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但以二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二者慈愍后生人故。或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此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已。便不功高而不还家。阿难。若彼不移动心解脱作证。我不说彼有障碍也。若彼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本为精勤。无放逸游行故。此或可有失以弟子多集会故。

复次。阿难。彼师弟子效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已。便功高还家。如是为烦梵行。是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梵行。阿难。于烦师.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空第五竟(三千六百七十八字)。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万一千五百八十字)

猜你喜欢
  卷第五·元来
  第十五章 受纳大精舍·佚名
  卷第四·行策
  佛法与哲学·太虚
  千松笔记·佚名
  慈品第七·佚名
  坊记集传卷二·黄道周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佚名
  卷十一(竺法护译)·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第十·德清
  阿閦佛国经弟子学成品第三·佚名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一·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朱晞·唐圭璋

      晞颜字子囦,新安人。吉州守。直秘阁、京西运判。直焕章阁、知静江府。绍熙中,广西漕使。庆元六年(1200)卒,年六十六   南歌子   □□桂林,过□□玉堂仙,景卢饯别野   处。壁间歌姬所作墨竹,上有同年傅景仁长   短

  • 第十八出 严刑·姚茂良

    〔末上〕打扫厅堂。净设坐位。整顿蒲鞭。安排刑具。自家蒙万俟爷分付。今日推问岳将军。教我办下麻皮鱼胶。不免在此伺候。道犹未了。老爷早上。〔丑领众上〕【大斋郞】今日辨是和非。当堂推问详细。若还不肯招前罪

  • 卷86 ·佚名

    方回 九月二十五书事二首 苍颜未怯冷风吹,过了残秋更自奇。 细嚼菊花吞美酒,閒拈柿叶写新诗。 繄谁屡贺参元火,与客仍消李远棋。 七十余龄能有几,开怀切勿皱愁眉。 方回 九月三日晚登秀亭分韵得七

  • 提要·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瀛奎律髓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编回所着续古今考已别着録是书兼选唐宋二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録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谓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

  • 日涉园集巻二·李彭

    宋 李彭 撰五言古诗发故箧获端石蟾蜍研形模极小盖予防小时几案间物对之肃然如与故人相遇感而赋诗谁从浴日渊得此赪虬卵雕镌劳哲匠皤腹目仍睅良非铜雀渴颇觉凤咮短忆昔少年日濡毫辄涂窜苍苔时覔句赋雪起为乱麟经析凡

  • 51.卢纶:七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蔡东藩

      却说刘备奔走途中,幸有张飞断后,始得脱难。及见赵云救回甘氏母子,又闻糜夫人伤亡,禁不住百感交萦,潸然泪下。到了张飞驰至,报称毁桥拒敌,备失声道:“桥梁不断,曹军尚恐有伏,未敢追来,今已拆去,彼料我胆怯,必然追我,不如速走罢!

  •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七、宫中的食衣住行·秦翰才

    溥仪不和皇后一起吃饭。陪溥仪一起吃饭的,是一些侍卫官,或宗族弟侄辈。有时吃西餐,宫中叫做洋饭。有时也吃日本料理。 宫中伙食开支,据《膳房日用簿》载: 康德元年(一九三四)十二月份,通共用洋 五百五十六元四毛一仙。(第七册)

  • 第九辑·佚名

     曾静遣徒张倬投书案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缴回朱批档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冒昧密陈恳祈恩凿事窃臣于九月二十六日巳刻拜回署署前西街有人持书趋向臣舆被从人呵止臣见其形貌不似投书官役令接书入舆阅封面题

  •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九·佚名

    六月初七日庚寅上谕内阁曰前因甘省逆回滋事所过地方百姓田庐牲畜被其刼掠及闻信惊避迁徙流离者均为可悯已谕令福康安到彼即查明酌量抚恤苐念该省现在调集官兵防贼匪一切军粮料草虽俱系地方官发价购办而沿途挽运未免

  • 卷十四 诠言训·刘安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皆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万物

  • 激通第五十二·佚名

    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浚谷者必欲窥墟。墟墓之间使情哀,清庙之中使心敬。此处无心而情伪之发者,地势使之然也。故驶雪多积荒城之隈,急风好起沙河之上。克已类出甕牖之氓,决命必在吞气之士,何者?寒荒之地,风雪之所积,慷慨之怀,忠义

  • 卷五百二十八·佚名

    △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一尔时善现便白佛言:住有想者若无顺忍亦无修道得果现观。住无想者岂有顺忍若净观地广说乃至若如来地若修圣道依修圣道断诸烦恼。由此烦恼所覆障故尚不能得声闻独觉相应法地。况入菩萨正性离生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声闻品第二十八(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是时。四大声闻集在一处。而作是说。我等共观此罗阅城中。谁有不供奉佛.法.众作功德者。由来无信者。当劝令信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上品[巾*(穴/登)]像仪则品第四之二  复次线法既成而求造[巾*(穴/登)]之者。彼所作人须身貌端正。不肥不瘦无病无苦。不老不弱不恶不丑。喘息不粗疮疥不

  • 时方歌括·陈修园

    医方著作。二卷,清·陈念祖撰于1801年。本书选辑唐宋以后时方108首,分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十二剂,用韵文歌诀阐述所列时方及方解。所载时方歌诀不仅叙方精辟,释方准确,而且辞藻流畅,文字

  • 弥勒下生经·佚名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