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原文】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1)。范文子不欲战。欲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2);萁之役,先轸不反命(3);泌之师,lB不复从(4);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君子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5),有故。秦、狄、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6),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7),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戤趋进(8),曰:“塞井夷灶(9),陈于军中,而疏行首(10)。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弈书曰:“楚师轻佻(11),固磊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曰:“楚有六间(12),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13)!王卒以旧(14);郑陈而不并不整;蛮军而不陈(15);陈不违晦(16);在陈而加嚣(17)。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18),我必克之。”

楚予登巢车,以望晋军(19)。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20)。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21)。”“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22)”“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23),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24),不可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25),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26),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27),曰:‘南国蹴(28),射其元王(29),中厥目。’国蹴、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注释】

①鄢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②范文子:即士燮。不振旅:军旅不振,意思是战败。③先轸:箕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反命:不能回国复君命。(4)泌(bi):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lB:即lL父,泌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复从:不能从原路退兵,即战败逃跑。(5)亟(qi):多次。(6)自:如果。(7)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8)范戤(gai):范文子士燮的儿子,又称范宣子。趋进:快步向前。(9)塞:填。夷:平。(10)行首:行道。疏行首:把行列间的通道疏通。(11)轻窕:即轻佻,指军心轻浮急躁。(12)间:间,缺陷。(13)二卿;指子重和子反。相恶:不和。(14)王卒以旧:楚王的亲兵都用贵族子弟。(15)蛮军:指楚国带来的南方少数民族军队。(16)违晦:避开晦日。古人认为月末那天不适宜用兵。(17)嚣:喧哗。(18)犯天忌:指晦日用兵。(19)楚子:指楚共王。巢车:一种设有潦望楼的兵车,用以望远(20)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的儿子,伯宗死后他逃到楚国当了太宰。(21)虔:诚。卜:占卜。(22)听誓:听主帅发布誓师令。(23)苗贲(ben)皇:楚国令尹斗椒的儿子。(24)国士:国中精选的武士。厚:指人数众多。(25)良:精兵。萃:集中。@《复》:《周易》的卦名。@南国:指楚国。蹴。窘迫。④元王:元首,指楚共王。

【译文】

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欲至曰:“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晋、狄萁之战,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泌之战,主帅lL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有增加了耻辱。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楚都是强国,如果我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六月二十九日,月末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了阵势。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范戤快步走上前来说:“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弈书说:“楚军轻浮急噪,我们坚守营垒等待著,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欲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后面陪著。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楚王说:“搭起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王,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读解】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靠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这样的统治者不下台,还呆在权利位置上赶什么?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会起来造反?还是《水浒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老百姓盼望的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平白无故造什么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腐败、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了。这同政治腐败、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昂,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怎能不打胜仗?

猜你喜欢
  四书賸言目录·毛奇龄
  异端的问题·孔子
  卷九十五·卫湜
  卷十五·孔颖达
  卷十七·王鸿绪
  卷二·范处义
  卷五·李光坡
  卷四百六·佚名
  随应相具章第三·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毗婆舍那颂第五·玄觉
  佛说睒子经之二·佚名
  弟子死复生经·佚名
  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应几·唐圭璋

      应几字定叟,安成(在今江西安福县境内)人。   忆旧游   闻雁   记铜驼载酒,翠陌吹箫,曾听相呼。不尽离离意,觉柔肠如剪,立马踟蹰。人生似此苍鬓,禁得几声疏。想怨入秋深,愁随天远,满目平芜。   音书未曾寄,正人在燕台

  •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一李林甫李林甫高祖从父弟之孙初为千牛直长其舅姜皎深爱之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与源乾曜有姻亲乾曜执政其子絜为林甫求司门郎中乾曜薄其为人不许後宇文融引为御史历吏部侍郎执政荐其有宰

  • 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脱脱

        杜范 杨简 张虙 吕午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熚、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着。嘉字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   端平元年,改授军器

  • 卷之四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马士英特举阮大铖  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怀宁人。天启时,为太常少卿。以魏党,思庙钦定“逆案”禁锢。大铖本士英之房师;既被废,寄居金陵,与孔昭、士英及太监李承芳交密。士英抚宣大,以总监王坤论罪。及周延儒

  • 元史纪事本末卷四·陈邦瞻

    托克托之贬【哈玛尔附】顺帝至元六年二月黜中书大丞相巴延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巴延既诛腾吉斯独秉国钧遂专权自恣变乱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异谋帝患之巴延欲以所养弟之子托克托宿卫侦帝起居惧涉物议乃以知枢要汪嘉努翰林学士

  •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高晋

    天章【丁丑 江南】诗二月朔日入江南境六韵仲月日临吉江南路入徐观民因露冕防马毎辞舆欣看尊亲意还颁寛大书洊灾常厪尔加赈莫称予尚恐向隅者未沾霈泽余咨良二千石文视可铭诸依皇祖示江南大小诸吏韵国本重惟民反裘譬

  • 卷五十九·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九    明 湛若水 撰 学校二【礼乐政敎附】 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五典以佐王扰邦国训万民一曰父子有亲二曰君臣有义三曰夫妇有

  • 卷十二·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防引卷十二     明 蔡清 撰离娄章句上孟予曰离娄之明【芟二条减八字】离娄至明者也公输子至巧者也使不以规矩而徒恃其明与巧亦不能成方员师旷至聦者也使不以六律而徒恃

  • 第十五章 13·辜鸿铭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辜讲提到当时的一位公众人物(臧文仲),孔子说:“他就像一个窃取职位的人,尽管知道朋友(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鲁国的君子,“坐怀不乱”这一典故便指他)才华横溢、道德高尚,

  • 卷八十九·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九    宋 卫湜 撰大学之敎也时敎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郑氏曰有居有常居也孔氏曰自此至之谓乎一节论敎学之道必当优柔寛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也时

  • 抉 伪 披 真·太虚

    ──二年正月在延庆观堂宏誓研究会讲──人之处世,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贤豪杰,无不成于真也。然伪亦即出于古之圣贤豪杰,故老子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呜呼!演

  • 杂宝藏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六牙白象缘  兔自烧身供养大仙缘  善恶猕猴缘  佛以智水灭四火缘  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波罗奈国弟微谏兄遂

  • 卷第三十四·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四目录 大鉴下第十八世 &middot; 东林颜禅师法嗣一十一人 &middot;公安祖珠禅师 &middot;报恩法演禅师 &middot;净慈彦充禅师 &middot;智者真慈禅师 &middot;昭觉绍渊禅师(已上五人有录) &middot;万

  •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佚名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本命星君,礼赞启告,以求消灾除罪,保命延寿。本命星君共五位,即长生保命天尊、大慈延寿天尊、消灾捍

  • 东都事略·王称

    南宋王称撰,共130卷。东都,指北宋都城河南开封府。《东都事略》记载北宋九朝的史事,起自太祖建隆,止于钦宗靖康。成书于《宋史》之前,有些史料是《宋史》中所没有的。以北宋都开封称东都而命名。其父王赏曾任实录修撰

  • 放钵经·佚名

    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