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论学篇

子曰:识道以智为先,为学以敬为本。夫人,测其心者,茫茫然也。将治心而不知其方者,寇贼然也。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故敬为学之大要。

子曰:学必先知仁。知之矣,敬以存之而已。存而不失者,心本无懈,何事于防闲也?理义益明,何事于思索也?斯道也,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即我之用也,万物之体即我之体也。

子曰:行失即恶,亦改之而已。事失即乱,亦治之而已。苟非自弃,皆君子也。

子曰:犯而校者,私己也;不校者,乐天也。

或曰:然则无当报者乎?子曰:其有报也,亦循理而已。

子曰:所处于贫贱,虽贫贱未尝不乐。不然,虽富贵亦常歉然不自得。故曰:莫大于理,莫重于义。

子曰:弹琴而心不在焉,则不成声。故曰:琴者,禁邪心也。

苏昺问:修辞何以立诚?子曰:苟以修饰言语为心,是伪而已。

子曰:视听言动无非天也。知其正与妄,斯善学矣。

子曰:世俗之言多失,正如吴楚失之轻,赵魏失之重。既通乎众,尽正之而不得,则君子去其甚宅而已。

子曰:有过必改,罪己是也。改而已矣。常有歉悔之意,则反为心害。

子曰:学者欲得正,必以颜子为准的。

苏洵曰:平居讲习,殆空言也,何益?不若治经传道,为居业之实耳。子曰:讲习而无益,盖未尝有得耳。治经固学之事。苟非自有所得,则虽五经,亦空言耳。

子曰:射法具而彀不满,发不中,未正内志耳。

子曰:今之学者有三弊:溺于文章,牵于训诂,惑于异端。苟无三者,则将安归,必趋于圣人之道矣。

或问:有反身而未诚者何?子曰:是视身之与诚犹二物也。必以己合彼,非能诚矣。夫身既不诚,则无乐矣。

子谓刘安节曰:善学者进德,不有异于缀文者耶?有德矣,动无不利,为无不成,何有不文?缀文之士,不专则不工,专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乎?吕大临有言,学如元凯,未免成癖;文似相如,未免类俳。今之为文者,一意于词章藻绘之美,务悦人耳目,非俳优而何?

子曰:能守节,善矣,亦贵乎适中而已。节而过中,是谓苦节,安能常且久耶?

子曰:妄动由有欲。妄动而得者,其必妄动而失,一失也。其得之必失之,二失也。况有凶咎随之乎?是故妄得之福,灾亦随焉;妄得之得,失亦继焉。苟或知此,亦庶几乎不由欲而动矣。

子曰:于上深有所望,于下深有所责,其处己则莫不恕也,而可乎?

子曰:言行不足以动人,临事而倦且怠,皆诚不至也。

子曰:人之智思因神以发,智短思敞,神不会也。会神必有道。

子曰:古人谓心广洪大,无偏而不起之处,得见其人,亦可与语矣。

韩公与子坐,惜日之暮,喟然而叹。子曰:常理也,古犹今也,而何叹?曰:老而将去也。子曰:勿去可也。曰:奈何而勿去?子曰:不能则去矣。

子曰:斟酌古今而去取之,非心有权度、卓然不疑者,未能差忒。

子曰:可观莫如万物之生意。

子曰:处患难,知其无可奈何,遂放意而不反,是安于义命者。

子曰: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而从义,其刚明者乎?

子曰:饥而食,渴而饮,冬而裘,夏而葛。苟有一毫私意于其间,即废天职。

子曰:学礼义,考制度,必求圣人之意。得其意,则可以沿革矣。

或问入道之功。子曰:立志。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木,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干云者,有本故也。

子曰:学者有所闻而不着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

子曰:思索经义,不能于简策之外脱然有独见,资之何由深?居之何由安?非特误己,亦且误人也。

或问:有人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何为其然也?子曰:志不立,为气所使故也。志胜气则一定而不可变也,曾子易笮之际,其气微可知也。惟其志既坚定,则虽死生之际,亦不为之动也,况老少之异乎?

或问:人有日记万言,或妙绝技艺者,是可学乎?子曰:不可。才可勉而少进,钝者不可使利也。惟积学明理,既久而气质变焉,则暗者必明,弱者必立矣。

或问:为养而求仕,不免忧得失,将何以免此?子曰:志胜气,义处命,则无忧矣。

曰:在己可免也,而亲不悦,奈何?子曰:为己为亲,非二事也。其如命何?人苟不知命,见利必趋,遇难必避,得丧必动,其异于小人者几希。圣人曰命云者,为中人而设也。上智之士,惟义之安。虽曰求而得之,然安于义而无求,此乐天者之事也。至于闻有命而不能安之,则每下矣。

或问:为文有害于大学之道乎?子曰:是其为业也。不专则不工也,专则志局于此,斯害也已。学以养心,奚以文为?《五经》之言,非圣人有意于文也。至蕴所发,自然而成也。

或问:游夏以文学称,何也?曰:汝谓其执简秉笔,从事于词章之技乎?

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

子曰:利者,众之所同欲也。专欲利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子曰:学者自治极于刚,则守道愈固;勇于进,则迁善愈速。

子曰: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逊而不矜。

子曰:物聚而无以养之,则不能存息矣。故君子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饮食衣服,所以养形也;威仪行动,所以养德也;推己及物,所以养人也。养道之所贵,惟正而已矣。

子曰:言不可以不谨。伤于易则诞,伤于烦则支己,肆则物忤出,悖则来违。君子所以非法不道也。

子曰:射中鹄,舞中节,御中度,皆诚也。

子曰: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胜,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子曰:凡夫之过多矣。能改之者,犹无过也。惟识趣污下之人,其改之为最难,故其过最甚。

子曰:始于致知,智之事也。行所知而极其至,圣之事也。

子曰:学者好为高论,犹贫人谈金,辨其体色,权其轻重,商其贵贱。其言未必非也,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未尝言金之美也。

子曰:进学莫先乎致知,养心莫大乎理义。

王彦霖曰:人之于善也,必其诚心欲为,然后有所得。其不欲,不可以强人也。子曰:是不然。任其自为,听其不为,则中人以下,自弃自暴者众矣。圣人所以贵于立教也。

彦霖再问:立德进德当何先?子曰:有既立而益进者,上也;有勇而至于立者,次也。

或问:必有事焉者,其敬而已乎?子曰:敬所以涵养也。集义,所谓必有事也。不知集义,是为无事也。

曰:义者,中理之谓乎?子曰:中理见乎事,敬在心,义在方外,然后中理矣。

曰:义与敬何以异?子曰:敬,所以持守也。有是有非,顺理而行者,义也。

曰:敬犹静欤?子曰:言静则老氏之学也。

子曰:处屯难之时,而有致亨之道,其惟正固乎?凡处难能守正而不变者,鲜矣。

子曰:百工治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学而无用,将何为也?

子曰:学而未有所知者,譬犹人之方醉也,亦何所不至?及其既醒,必惕然而耻矣。醒而不以为耻,末如之何也。

子谓周行己曰:今之进学者如登山。方于平易,皆能阔步,而一遇峻险则止矣。

子曰:根本既立,然后可以趋向。趋向既立矣,而所造有深浅不同者,勉与不勉故也。

子曰: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子曰:学之而不养,养之而不存,是空言也。

子曰:重任必强脊膂之人乃能胜。

子曰: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子曰:自得而至于无我者,凡善言美行,无非所过之化也。

子曰:学至涵养,其所得而至于乐,则清明高远矣。

子曰:学而不自得,则至老而益衰。

子曰: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不然者,局局其守耳。

子曰:语学者以其所未至,不惟所闻不深,亦易忽于理。

子曰:见之既明,养之既熟,泰然而行之,其进曷御焉?

子曰:识必见于行。如行道涂,涉暗阻,非日月之光,炬火之照,则不可进矣。故君子贵有识,力学穷理则识益明,照知不惑,乃益敏矣。

子曰:言而不行,自欺孰甚焉?

子曰:动以人则有妄动,以天则无妄。

子曰:教人者养其善心则恶自消,治民者导以敬逊则争自止。

子曰:学必激昂自进,不至于成德,不敢安也。

或问:今有志于学,而知识蒙蔽,力不能胜其任,则如之何?曰:致知则明,明则无不胜其任者,在勉强而已。

子曰:人之于学,避其所难,而姑为其易者,斯自弃也已。大学者必志于大道。以圣人自期而犹有不至者焉。

子曰:以富贵骄人者,固不美矣。以学问骄人者,其害岂小哉?

子曰: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

或曰:不犹贤于为利者乎?子曰:清污虽不齐,而其利心则一也。

然则没世而名不称,孔子何为而疾之也?子曰:非为求名也,为无善可称耳。

或问:日新者益进乎?抑谓无弊而已乎?子曰:有进意而求益者必日新。

或问:因苦学失心者,何也?子曰:未之闻也。善学者之于心,治其乱,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曾谓为心害乎?

子曰:不知天则于人之贤否愚智有所不尽。故学以知天为本。不知人则所亲或非其人,所由者或非其道。故学者以亲贤为急。

子曰: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或问:学何如而谓之有得?子曰:其必默识心通乎?笃诚明理而涵养之者,次也。闻之知之,意亿度之,举非得也。

或问:学必穷理。物散万殊,何由而穷尽其理?子曰:诵《诗》《书》,考古今,察物情,揆人事。反复研究而思索之,求止于至善,盖非一端而已也。

又问:泛然其何以会而通之?子曰:求一物而通万殊,虽颜子不敢谓能也。夫亦积习既久,则脱然自有该贯。所以然者,万物一理故也。

子曰:未有知之而不能行之者,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

子曰:于所当为者用意而为之,未免私心也。

子曰:致知则智明,智明然后能择。

或问:夫子之教必使学者涵养而后有所得,如何其涵养也?子曰:莫如敬。

子曰:学者于屏知见,息思虑为道,不失于绝圣弃智,必流于坐禅入定。夫鉴之至明,则万物毕照,鉴之常也。而奚为使之不照乎?不能不与万物接,则有感必应。知见而不可屏,而思虑不可息也。欲无外诱之患,惟内有主而后可。主心者,主敬也。主敬者,主一也。不一则二三矣。苟系心于一事,则他事无自入,况于主敬乎?

或问:致知力行,其功并进乎?子曰:人谓非理勿为,则必强勉而从之。至于言穿窬不可为,不必强勉而后能也。故知有深浅,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循礼而至于乐,则己与理一,殆非强勉之可能也。

子曰:闲邪则诚己存。非取诚于外纳诸中而存之也。故役役然于不善之中求善而为之,必无入善之理。

子曰:古之言知之非艰者,吾谓知之亦未易也。今有人欲之京师,必知所出之门,所由之道,然后可往。未尝知也,虽有欲往之心,其能进乎?后世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盖知者难也。

或问:使从俗,可以从欤?子曰:于义有害者,胡为而可从?

子曰:学者苟有朝闻道夕可死之志,则不肯安于所不安也。不能然者,不见实理故也。

或问:何谓实理?子曰:灼然见其是非可否也。古人有视死如归者,苟不见死重于义,如见火热水深,无复疑,则其能者未矣。

子曰: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朱光庭问为善之要。子曰:孜孜而为之者,当其接物之际也,未与物接则敬而已,自敬而动,所谓为善也。

子曰:有志于道而学不加进者,是无勇也。

伯淳与吴师礼论王氏所学之失,其为我尽达之介甫。理者,天下之公也,不可私有也,非敢必为是。介甫有以告我,则愿反复辨之。辨之而明,不有益于彼,斯有益于我矣。

子曰:学者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也。及夫施于用,则必有其渐。

子曰:贵善之道,必也贵诚而不贵言,则于人有相长之益,在己无自辱之患。

子曰:古之教人,无一物不使诚心,射与舞之类是也。

子曰:怒在理而无所迁,动乎血气则迁矣。

或谓举子必精修其所业,可以应有司之选,今夫子每止之,使勿习,何也?子曰:设科以文词,取之,苟可以应科,则亦足矣。尽心力而为之,以期乎必得,是惑也。

子曰:古者家有塾,庠有三老,坐于里门,察其长幼出入揖逊之序。咏歌讽诵,无非礼义之言。今也上无所学而民风日以偷薄,父子兄弟惟知以利相与耳。今里巷之语,不可以属耳也。以古所习如彼,欲不善,得乎?以今所习如此,欲其善,得乎?

或问:道不明于后世,其所学者为何?子曰:教之者能知之,学之者众,不患其不明也。鲁国一时贤者之众,非特天授,由学致也。圣人既没,旷千有余岁,求一人如颜闵,不可得。故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

或问:燕处倨肆,心不怠慢,有诸?子曰:无之。入德必自敬始,故容貌必恭也,言语必谨也。虽然,优游涵泳而养之,可也。拘迫,则不能入矣。

子曰:古所以成材之具,今举无矣。惟出入于人心者犹在耳。学者其可不勉乎?

子曰:人多以子弟轻俊为可喜,而不知其为可忧也。有轻俊之质者,必教以通经学,使近本而不以文辞之末习,则所以矫其偏质而复其德性也。

子曰:凡人于事有少自快,则其喜怿之意犹浃洽于心而发见于外,况学而见理者乎?虽然,至于穷理而切切焉,不得其所可悦者,则亦何以养心也?

子曰:古之人十五而学,四十而仕。其未仕也,优游养德,无求进之心。故其学必至于有成。后世之人,自其为儿童,从父兄之所教,与其壮长,追逐时习之所尚,莫不汲汲于势利也。善心何以不丧哉?

子曰:学佛者于内外之道不备也。

子曰:博奕小技也,不专心致志,犹不可得,况学圣人之道,悠悠焉何能自得也。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夫圣人何为而迫切至于如是其极哉?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苟曰姑俟来日,斯自弃也。

子曰:昏于天理者,嗜欲乱之耳。

子曰:子厚以礼立教,使学者有所守据也。

子曰:学者于圣人无卓然之独见,则是闻人之言云耳因曰亦云而已。

子曰:学不纯,则不得其所止,中无止,则不能不外求,譬夫家有宝藏者,岂复假人以为玩乎?

潘康仲问:学者于圣人之门,非愿其有异也,惟不能知之,是以流于不同。敢问持正之道。子曰:知之而后可守,无所知则何所守也?故学莫先乎致知。穷理格物则知无不尽。知之既尽,则无不固。

子曰:古之君子,修德而已。德成而言,则不期于文而自文矣。退之固因学为文章,力求其所未至,以至于有得也。其曰:轲死不得其传,非卓然见其所传者,语不及此。

子曰:苏吕二子皆以知见闻见为学之患,吾喜其近道,必欲坚扣明其辨,可与终其说矣。夫人之学,非自愿其有差也。知之不至,则流别于殊涂,陷溺于异端,亦不得免焉耳。

子曰:吕进伯老矣,虑学问之不进,忧年数之不足,恐无所闻而遂死焉,亦可谓之好学也。

子曰:养勇之法,求之太急,故性气轻轶而难御。凡长育人材也,教之在宽,待之以久,然后化成而俗美。

或曰:夫子有言,昔之惑人因其迷闇,今之惑人因其高明。切有疑焉夫!既曰高明,而可惑乎?子曰:语其质云尔。彼深于佛氏之学者,其质开透亦必加于人数等,所谓智者过之也,非《中庸》所谓极高明者也。圣人极高明而道中庸,其照无偏,何过之有?

子厚曰:十诗之作,将以验天心于语默也。子曰:舍是,有言亦乌得已乎?

子谓子厚曰:关中之士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庶几善学者!子厚曰:如其诚然,则志大不为名,亦知学贵于有用也。学古道以待今,则后世之谬不必削削而难之,举而错之可也。

或问:学者何习庄老之众也?子曰:谨礼而不达者,为其所胶固焉。放情而不庄者,畏法度之拘己也,必资其放旷之说以自适,其势则然。

或问:学者多溺于佛说,何也?子曰:学而无所得,其年齿老矣,智力屈矣,其心欲遽止焉,则又不自安,一闻超腾侈大之说,是以说而入之。

然则可反乎?子曰:深固者亦难反。尝譬之行人,履乎坦途,其进无难也。山高乎其前,水深乎其下,而进之为难也。于是焉而有快捷方式,则欣然而从之,其势然也。夫托乎逆旅者,盖不得家居之要尔。未有人既安于家而又乐舍于逆旅者也。

子曰:林大节少戆,然得一言,即躬履。学者可畏,莫如闻斯行之。闻而不行,十盖九矣。

子谓门人曰:昨日之会,谈空寂者纷纷,吾有所不能。噫!此风既成,其何能救也?古者释氏盛时,尚只是崇像设教,其害小尔。今之言者,乃及乎性命道德,谓佛为不可不学,使明智之士先受其惑。呜呼!清谈甚,晋室衰,况有甚者乎!夫明智之士,中人以上之资也,其才足以自立,则反之难矣。学者必至于自信,而不惑,则彼不能乱。不然,犹之淫言美色,戒而远之,尚恐不免也。

侯仲良曰:夫子在讲筵,必广引博喻,以晓人主。一日,讲既退,范尧夫揖曰:美哉!何记忆之富也?子对曰:以不记忆也。若有心于记忆,亦不能记矣。

或有自名导气养生者,问子亦知之乎?子曰:吾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节嗜欲,定心气,如此而已。

子曰: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子曰:格物,适道之始。思所以格物,而已近于道矣。是何也?以收其心而不放也。

子曰:大学于诚意正心皆言其道。至于格物,则不言,独曰:物格而后知至。此盖可以得意,不可以言传也。自格物而充之,然后可以至于圣人。不知格物而欲意诚心正,而后身修者,未有能中于理者也。

子曰:学莫贵乎自得,非在人也。

子曰:见摄生者而问长生,可谓大愚。见卜者而问吉凶,可谓大惑。

子曰:学贵乎成。既成矣,将以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行其学,则非学矣。

子曰:君子莫进于学,莫止于画,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进而不止,汤武所以反之而圣。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而物成,今之学者为人而丧己。

子曰:无好学之志,则虽圣人复出,亦无益矣。然圣人在上,而民多善者,习见之熟也,习闻之久也。涵泳其教化,深且远也。

子曰:记问文章,不足以为人师,以其学者外也。师者何也?谓理义也。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子曰: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子曰: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

子曰: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今未习曲艺,亦必诚而后精,况欲趋众善为君子者乎?

子曰: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者乎?子曰:漠然未尝思,自以为得之者,未之有也。

子曰:德盛者物不能扰,而形不能病。临震惧死生而色不变,当疾痛惨戚而心不动,由养之有素,非一朝一夕之力也。

子曰: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政,不贵详,贵于顺而已。顺则详。

子曰: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何谓求于外?以文为主者是也。学也者,使人求于本也。不求于本而求于末,非圣人之学也。何谓求其末?考详略,采同异也。是二者,无益于德,君子弗之学也。

子曰:自得者所守不变。自信者所守不疑。

子曰:随时观理,而天下之理得矣。

子曰: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自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

子曰:学以不欺闇室为始。

子曰: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子曰:讲说非古也。学者必潜心积虑,涵养而自得之。今一日尽讲,是以博为教非有益也。

子曰:学而为名,内不足也。

子曰: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子曰:耻不知而不问,终于不知而已。以为不知,必求之,终能知之矣。

子曰:有辨佞之才者,多入于不善,故学者不贵。

子曰: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

子曰:克己之私既尽,一归于礼,此之谓得其本心。

子曰:学贵于通。执一而不通,将不胜其疑矣。通莫如理。

子曰:难胜莫如己私。学者能克之,非大勇乎?

猜你喜欢
  七、释乐·佚名
  孟子集注大全卷十四·胡广
  卷二十四下·严虞惇
  王霸第十一·荀况
  自 序·梁漱溟
  修权第十四·商鞅
  卷一 治家·司马光
  问谈品第六·佚名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卷四百四十六·佚名
  新中国建设与新佛教·太虚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中·佚名
  卷第三十六·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太古·唐圭璋

      太古,古芸人。   永遇乐   玉砌标鲜,雪园风致,似曾相识。蝉锦霞香,乌丝云湿,吹渴蟾蜍滴。青青白白,关关滑滑,寒损珠衣狂客。尽声声、不如归去,归也怎生归得。   含桃红小,香芹翠软,惆怅宜城山色。百折浮岚,几湾流水,那

  • 四集卷七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七十古今体六十九首【庚子六】五依皇祖华山诗韵更入向西路春山几叠深新题选竹刻旧咏被苔侵寺鲜参禅侣庭来听法禽虽云骋游目随处仰尧襟灵岩寺西入石路仍用唐刘长卿

  • 卷二百九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九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十五 张羽 杂诗 生平慕游侠驱马适东周周人重千金所遇非我俦抚劒登太山历览鲁与邹小儒事弦歌龊龊安足由北临邯郸道平原旷

  • 大事记续编卷一·王祎

    汉孝武皇帝征和四年春正月帝幸东莱欲浮海求神仙羣臣谏弗听大风海涌而止【以通鉴目録稽古録修】二月丁酉雍县无云如雷者三陨石二【以本纪修】三月帝耕于钜定【以本纪荀悦汉纪稽古録修】解题曰武帝一纪征伐宫室祭祀诗乐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徐乾学

    宋纪一百十四【起上章涒滩正月尽重光作噩九月凡一年有九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年春正月丙戍以工部侍郎莫将充迎防梓宫奉迎两宫使知閤门事韩恕副 辛卯提举洞霄宫李纲卒卒扵福州谥忠定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万历十一年三月癸未朔孝肃皇后忌辰遣成山伯王应龙祭 裕陵○升延绥参将李芳为洮岷副总兵起原任福建南路参将梅应奎为徐州参将○甲申升山西左布政使侯于赵为副都御史提督鴈门等关巡抚山西 升山东左布政李汶为佥都御史

  • 杨伯丑传·李延寿

    杨伯丑,冯翊武乡人。喜读《易经》,隐居在华山。隋朝开皇初年,被征召入朝,见到公卿大夫不行礼节,不分贵贱都用“你”称呼,人们不能猜度。文帝召见与他谈话,竟然没有回答什么。赏赐给他衣服,到朝堂上抛弃后离开。于是披头散发装

  • 三、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钱穆

    (附:南宫敬叔南容非一人辨)《世家》&ldquo;孔子年十七,孟釐子卒,懿子及南宫敬叔往学礼焉。&rdquo;崔述云:&ldquo;《春秋传》此文在昭公七年,(按今《史记》鲁楚两《世家》及《年表》,并误在昭公八年。)由襄公二十二年递推之,则孔

  • 卷十三·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三     宋 杨简 撰小雅三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卭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

  • 卷十·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十      宋 陈深 撰昭公【名禂襄公之子齐归所生在位二十五年在外八年凡三十二年諡法威仪恭明曰昭】元年【庚申】春王正月公即位【春秋十二公继未踰年之君者三皆同正君闵之继般宣之继赤

  • 覆魏斯逸書·欧阳竟无

    三十余年,得公賜書,無任愉快。顧賜在二月朔,而覆乃在五月下弦者,講學之說,不容不慎也。且有須俟數文脫稿後意乃得達者,最要是《大密嚴經敘》文,乃漸晚年論定之學說。文成而清明節近,歸宜黃修先人墓。十有八年,一親鄉裡,傷心慘目

  • 卷二十九·佚名

    △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百人俱。菩萨摩诃萨四万二千。时有菩萨名无垢藏。与九万二千诸菩萨众。恭敬围绕从空而来。尔时世尊即告大众。彼诸菩萨。为遍清净行世界。普花如

  • 降伏三界金刚三昧大仪轨分第三·佚名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法平等最胜摄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谓贪无性故。瞋亦无性。瞋无性故。痴亦无性。痴无性故。诸法亦无性。诸法无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性。若人於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听闻受持读诵记念者,是人设

  • 卷第三十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六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云门宗南岳下十三世法云本禅师法嗣临安府净慈楚明宝印禅师万粤张氏。上堂。祖师心印。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内

  • 北磵集·居简

    诗文集。南宋释居简撰。10卷。一本20卷。居简字敬叟,原潼川王氏子,嘉熙中住净慈光孝寺。因久寓北,故以名集。其集原诗、文各为一编单行,文10卷,诗9集。文集原附嘉定十年(1217)张自明序。二集宋刊本曾存于日本,尚完帙,文集后

  • 宗子相集·宗臣

    十五卷。明宗臣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后七子”之一。其诗跌宕俊逸,颇

  • 清世宗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五二面三一、二○○字)系选自「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雍正朝对于台湾所作设施之纪录。此一朝(一七二二~三五),时当朱一贵变乱之后,清廷对台湾始渐引起警觉与注意。建元之年,析诸罗县北半线地方另设彰化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