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圆通讷禅师

禅师名居讷。字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于颖真律师。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方还。称祖道被天下。马大师什邡人。应般若多罗谶。蜀之豪俊。以经论闻者。如亮公。而亮弃徒隐西山。如鉴公。而鉴焚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讷怃然良久曰。汝知其说乎。禅者曰。我不能知也。子欲知之。何惜一往。讷于是出蜀。放浪荆楚。屡阅寒暑。迄无所得。西至襄州洞山。留止十年。读华严论。至曰须弥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众生有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自然枯竭。尘劳成一切智之山。烦恼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愈高。烦恼愈深。不能以至诸佛智顶也。三复之叹曰。石巩云。无下手处。而马祖曰。旷劫无明。今日一切消灭。非虚语也。后游庐山。道价日增。南康太守程师孟。请住皈宗。遂嗣荣禅师。又住圆通 仁宗皇帝闻其名。皇祐初。诏住十方净因禅院。讷称目疾。不能奉 诏。有旨令举自代。遂举。僧怀琏禅学精深。在居讷之右。于是诏琏。琏至引对。问佛法大意。称 旨。天下贤讷知人。讷临众简严。不妄言笑。尝习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渐升至膺。侍者每视。以候鸡鸣。其精进如此。住持二十年。移住四祖开元两刹。所至丛林。号称第一。既老休居于宝积岩。熙宁四年三月十六日。无疾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有五夏。欧阳文忠公。贬异立教者。独尊敬讷。与贤良苏洵明允游。相好云。

赞曰。法道陵迟。沙门交士大夫。未尝得预下士之礼。津津喜见眉目。讷却 万乘之诏。而以弟子行。其尊法有体。超越两远。观其标致。可讽后学。至于临众。造次不忘自治。在易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终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猜你喜欢
  念佛与修菩萨行·太虚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七·净挺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四十二章经·宋真宗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三·佚名
  沙弥均提品第五十一·佚名
  卷第五·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下·佚名
  止观义例卷下·湛然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卷第五十二·德清
  第十六品·佚名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印光
  佛说摩尼罗亶经·佚名
  卷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云樵唱集附録·王恭

    皆山樵者传闽有高士王皆山氏生当方内承平时豹林谷之隠者其人中虚外夷铲锄城府博学强记貌甚伟言甚文礼甚度解饮酒尤善歌诗有白云樵唱等集壮年落魄不羁未为世用自治城来樵于长乐之筹岭董岩太常六平诸峰凡舟崖翠壁靡不登

  • 卷二四·郭则沄

    熙朝科目取士,沿朱明之旧。然国初制艺尚理法,中叶乃尚墨卷,已非先辈风矩。同光以降,国势寝衰,论者始归咎于八股取士之失。慈圣惩庚子之变,谋以新政收人望,乃于行在设政务处,通筹因革。自光绪壬寅乡试,始改试策

  • 卷三百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十六橄榄类五言古橄榄          【宋】刘 敞南珍冨奇异畴昔颇穷擥夷荒无书传从古陋铅椠苞封走中土天序异离坎有香已变衰有色多黯谫今君此堂上珍物唯橄榄青肤胜琼莹翠

  •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徐乾学

    宋纪九十五【起黓敦牂七月尽阏逢涒滩四月凡一年有十月】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徳宪慈显孝皇帝崇宁元年秋七月甲申朔建长生宫以祠荧惑 丙戌诏省台寺监及监司郡守并以三年成任 戊子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二·佚名

    万历四十年二月丙寅朔○丁卯祭 先师孔子遣礼部左侍郎翁正春行礼○升大理寺右少卿吴崇礼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巡抚顺天地方○吏部推南京尚宝司卿闵廷甲升通政使司右参议得旨梁见孟转左参议闵廷甲升右参

  • 西粤语一(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查继佐

    ●西粤语一(查东山笔、沈仲方阅)瞿式耜瞿式耜号稼轩,南直常熟人,万历丙辰进士。乙酉,任广西巡抚都御史。北兵下楚,粤西震动,式耜奋志为坚守计。丙戌,桂主即真肇庆。戊子,楚督何腾蛟被劫死,驾为北师所迫,式耜保峡江退敌,护跸桂林。

  • 第三节 官 制(上)·吕思勉

    隋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寻亦省府及僚佐。炀帝即位,废三师官。唐复置,亦皆不设僚属。尚书省:隋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

  • 卷十七·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十七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通书诚上第一【诚即实理此篇论天以此实理赋予於人而为性命之本原】诚者圣人之本【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所赋人所受之正理圣之所以圣以其会得此理故为圣人之本】

  • 附錄二   瑜伽菩薩地決擇釋〈原出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欧阳竟无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   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   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三·陈梦雷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勅僧尼改属祠部。泉州沙门智宣。往西竺求经。回诣阙。进辟支佛骨。贝叶梵经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开平三年。大明节。勅百官。诣寺行香祝寿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

  •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七·佚名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合北凉三藏昙无谶译  善集品第十七  于是如来复为地神说往因缘而作偈言。  我昔曾为  转轮圣王  舍四大地  及以大海  又于是时  以四天下  满中珍宝  奉上诸佛  凡所布施

  •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延寿

    夫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是了知。则真善知识。一心妙理。圆证无疑。何故闻外善恶知识。而生听受。答。皆是增上因缘。和合。虚妄分别。而成。彼此情生。无有真实。识论问云。何故遇善知识。闻说善法。值恶知识。闻。

  • 卷第六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九逝多园林重阁会说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初辨分来者。名依人证入成德分。由前两番研穷

  • 她为什么死·王统照

    《她为什么死》将作者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都囊括其中。早期小说是有关“爱与美”的,表现了作者从开始追寻“爱与美”的理想到最终幻灭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博爱思想。中期小说是忧患深沉、凝重宏阔的农村

  • 广宁县志·范勋

    辽宁地方志。清张文治等修,范勋纂。八卷。文治, 山西介休人。康熙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广宁(今辽宁北镇)知县。十六年,会同府派主纂范勋(参见《锦州府志》条)为编纂《盛京通志》而修此志。十八年完成初稿。明年成

  • 文心雕龙义证·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

  • 六部成语·佚名

     全称《满汉六部成语》。清嘉庆年间刊行,作者不详。6卷。第1卷为吏部成语,以下依次为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成语,所录词条共2000余条,均为六部文书中常用的语词和词组。

  • 二隐谧禅师语录·本谧

    明代行谧禅师的语录。凡十卷。明·行谧说,清·超巨、超秀等编。收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八册、《禅宗全书》第六十二册。其生前历住各刹时之语录,及行实、杂着等,由嗣法弟子超巨、超秀等编集而成此语录。本书共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