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雍也篇
其心三月不违仁章。
或问仁人心也,则心与仁宜一矣。而又曰,心不违仁,则心之与仁,又若二物,何也。朱子曰:“孟子之言,非以仁训心,盖以仁为心之德也。人有是心,则有是德。然私欲乱之,则或有是心,而不能有是德。此众人之心,所以每至于违仁也。克己复礼,私欲不萌,则即是心而是德存焉。此颜子之心所以不违于仁也。故所谓违仁者,非有两物。深体而默识于言意之表,庶乎其得之矣。”又曰:“张子内外宾主之辩,盖三月不违者,我为主而常在内也。日月至焉者,我为客而常在外也。仁犹屋,心犹我。”又曰:“三月不违,则主有时而出。日月至焉,则宾有时而入。”今按:仁,人心也。乃孟子语。仁者心之德,乃朱子语。而语孟仁字之义,乃益显矣。横渠内外宾主之辩,备见切至。人之于道,当使已为主,常在于内而不去。不当使己为客,常离在外而偶至焉。宋儒发明孔孟之道,岂必以违孔孟自创道,乃始为贵乎。
贤哉回也章。
朱子曰:“向前见不得底,今见得。向前做不得底,今做得。所以乐不是说把这一个物事来恁地快活。”今按: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朱子此处则专论颜乐。大体说,一己知行有进,才是内心之真乐。近人则多想外面寻一个物事来快活,遂谓世界进步,自己生活亦进步。其实事物尽在外,寻不到快活处,即谓自己生活不进步。此亦横渠内外宾主之辩。今日世界物为主,人为宾,宜乎尽日只在物上用心思,转把自己身心放疏了。
问:伊川答鲜于侁,以道为乐,则非颜子。朱子曰:“颜子之乐,非是自家有个道,只管把来弄后乐。”又曰:“程子之言,但谓圣贤之心与道为一,故无适而不乐。若以道为一物而乐之,则心与道二,而非所以为颜子耳。某子云,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乐道,即有着矣。此乃佛老绪余,非程子本意也。”今按:此条所辨甚细,一是心以道为乐,一是心上一毫不留,一是心与道为一,此须一一从自己心上辨。近人则此心以物为乐,更复与此心以道为乐有不同。
朱子曰:“世之谈经者,往往本卑而抗之使高,本浅而凿之使深,本近而推之使远,本明而必使至晦。且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由是以乐尧舜之道,未尝以乐道为浅也。直谓颜子为乐道,有何不可。”今按:此条更直白。朱子本从二程以上寻孔孟之道,其言先后有不同,正见其数十年间,向学之殷,求道之诚,而亦多向前见不得今见得,向前做不得今做得底,此亦见朱子毕生乐处。教人读古人书,正为教他自己求道,岂为能找出古人一些漏洞,恣我批评,而亦以为道之在此乎。
问:颜子乐处。朱子曰:“此等处不可强说,且只看颜子如何做工夫。若学得他工夫,便见得他乐处。非思虑之所能及也。”今按:此条不言乐处先言工夫。工夫又非思虑之谓,寓意深矣。濂溪通书学颜子之所学,即教人学颜子工夫也。寻乐处与学工夫,则待学者自取。
问:不改其乐与乐在其中,二者轻重如何。朱子曰:“不要去孔颜身上问,只去自家身上讨。”今按:此条言简意深。又曰:“不改字上恐略,与圣人不相似。圣人自然是乐,颜子仅能不改,如云得与不失。不失亦是得,但说不失,则仅能不失耳。终不似得字是得的稳在。”今按:此条又从不改二字上细加分说,恐《论语》本文未必存有此义。《论语》仅言在箪食瓢饮陋巷中而不改,是颜子先已得此乐矣。是不改其乐,犹言乐在其中,亦即无适而不乐也。岂得以不改与在其中来分别孔颜乐处。然朱子所分析,亦仍有其义在。即就其义求之,于我有得,斯可矣。读书有当分别读之者,如此例是也。
樊迟问知章。
或问樊迟问知,而夫子告之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何也。朱子曰:“人道之所宜,近而易知也,非达于事理,则必忽而不务,而反务其所不当务者矣。鬼神之理,幽而难测也,非达于事理,则其昧者必至于慢,惑者必至于渎矣。诚能专用其力于人道所宜而易知者,而不昧不惑于鬼神之难测者,是则所谓智也。”今按:中国乃一大陆农国,人道所宜易知。希腊乃一商业国,人道所宜似较难知。犹太民族播迁流徙,其最易亲且近者,乃惟上帝。不知孔子生于希腊犹太,其将何以为教。至今国人则惟宗教科学哲理是尚,读《论语》此条,则鲜不忽之矣。
又问:樊迟问仁,而夫子告之以先难而后获,何也。朱子曰:“为是事者必有是效,是亦天理之自然也。然或先计其效,而后为其事,则事虽公,而意则私。虽有成功,亦利仁之事而已。知循天理之自然,而无欲利之私心。董子所谓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谓此尔。”今按:以此义语商业民族,似亦难。故希腊人求真理,必从科学哲学上求,不从实际人事上求,此亦有宜谅者。今日则凡所为,必先计其所获,其难其易,则一任各人之自由喜好,则孔子语樊迟以仁,其义将断不可通。至论智,则又断非孔子之所谓智,又无待言。
知者乐水章。
朱子曰:“看圣人之言,须知其味。今且以知者乐水言之,须要仔细看这水,到隈深处如何,到峻处时如何,到浅处时如何,到曲折处时如何。地有不同,而水随之以为态度,必至于达而后已。此可见知者处事处。仁者乐山,亦以此推之。”今按:今人只谓孔子朱子不生我时,哪知我所当处。我所知,亦即在此胜了孔子朱子之所不知。读此条,心中又觉如何。
朱子又曰:“仁者乐山一章,与樊迟问仁知章相连,自有互相发明处。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便是见得日用之间,流行运转,不容止息。胸中晓然无疑,这便是知者动处。心下专在此,都无别念虑系绊,见得都是合当做底事,只恁地做将去,这是先难后获,便是仁者静。”又曰:“自仁之静知之动而言,则是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自仁之动知之静而言,则是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今按:朱子逐处体玩发明,皆自有味,读者其深会之。
齐一变章。
朱子曰:“变鲁只是扶衰振弱而已。恰似一间屋,鲁只如旧弊之屋,其规模只在。齐则已经拆坏了。”今按:此条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大抵变,扶衰振弱则易,从头改造则难。朱子又说:“今日变时先变熙丰之政,以复祖宗忠厚之意,次变而复于三代也。”今按:善治春秋及宋史,则朱子之意可见。不问历史,仅言变,则第一当变者自为孔子,而朱子则可勿论。晚清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是亦视中国如一旧弊之屋。新文化运动以来,则欲将此屋拆去。不期五千年老屋尽拆不完,是亦出当时意料之外者。
君子博学于文章。
朱子曰:“博文约礼,圣门之要法。博文所以验诸事,约礼所以体诸身。”今按:二者仍是一本,即验诸事而已。又曰:“夫子教颜子,只是博文约礼两事。自尧舜以来,便自如此说。惟精便是博文,惟一便是约礼。”今按:此条阐说甚深。博文乃所以求精。朱子又曰:“博文则须多求,博取熟讲而精择之,然后可以浃洽而通贯。”约礼所以求一者,日用之间到得行时,却是一理是也。又曰:“知崇礼卑,博然后崇,卑然后约,物理穷尽,超然于事物之表,则所谓崇。戒慎恐惧于一动一举一言一行,则所谓卑。”又曰:“礼是归宿处。”今按:中国人讲学,只要归宿在一己日用之间,此非至卑乎。而凡所讲求,则穷尽物理,超然于事物之表,此又非至崇乎。今人讲学只求专,不求博,只精于一门,已非中国古人之所谓精矣。又不归宿在自己身上,只求把自己归宿在所从事之一项学问上,既不博文,亦不约礼,只把己约在文之一目中而已。看来像是多文,实在则属无己。博而非约,约而非博,在文字上论,虽可同用此博约二字,而内容意义则大不相侔矣。
如有博施于民章。
朱子曰:“博施济众是无尽地头,尧舜也做不了。盖仁者之心虽无穷,而仁者之事则有限,自无可了之理。若要就事上说,便尽无下手处。”今按:一项道理,有就心上说,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说。如博施济众是仁,亦是理。但就事上说,便做不尽。纵如尧舜,具圣人之德,在天子之位,也做不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心上说,也是仁,从事上去做,亦可下手做得去。故中国人讲理,多要就事上讲,更要从心上讲。若离了事与心,专来讲理,便有时会成非理。但也不能离了理来讲事来讲心,那事与心也便多转入非理方面去。此乃中国人所谓之中道。从理上讲,则随时随地无穷无尽。从事上讲,则当前便可着手。从心上讲,则当从人心同然处,人人可以合作。中国人则贵在此三方面能同时顾到。
猜你喜欢 问军礼第十八·孔鲋 幽梦影序·张潮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三章 盗夸·林语堂 卷十·赵鹏飞 卷十二·山井鼎 补卷上·朱鹤龄 卷四十六·李光地 卷五·朱熹 卷九·佚名 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淦石录》里的禅宗传法史料·胡适 中国禅学之发展·胡适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