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張溥泉書
辱書︰教我提倡墨學,墨義種種切到,儒偏中和,不適抗戰時用。盥誦之余,曷勝欽感﹗然吾有義陳前,幸鑒奪之﹗
抗戰是非常時期事,節節非常,應具一段真精神,觸處求益。今之抗戰,貞元交會,為非常非常時期事,不但非常異昔日之常為非常,又于造他日非常之常與之不異為非常非常。蓋建國也,應具一段超遠精神,觸處自在,是則取古以資今,但有我合,而無他縛。萬不可執一先生學說處理一切,亦不必屏誰氏子論議,俾不入場,此一義也。
借資須權,而自樹必經,所謂立天下之大本,大本刊定,異則簡之,同則收之,必求大本相符,非取誰家誰氏,此又一義也。
人皆知墨,墨義于抗戰非常,多可權借。人不知儒,公亦曲從世稱,謂儒偏中和。嗟乎﹗此豈儒哉?取此偽儒,唯害于爾家,凶于爾國,人用側頗辟,民用僭忒,由昔平時取用至今,家國人民已如斯矣。然一談儒,無非舉偽,數千年前,儒已墮偽,彼篡此位,此代彼誅,帝閽三十三天鳴冤何處?九幽十八層地獄無此沉埋。朝野上下,此類尤多,必截根株,應明真孔。蓋吒 補單那咒呼其名,然後去也。新周故宋王魯,革命之義出于《公羊》,而偽儒以為說經義齊駁,豈是魯純?民為貴,君為輕,民權之義出于《孟子》,而偽儒專製之奴,謂孟子泰山岩岩,英氣甚是害事。大同出于《禮運》,而偽儒竟謂《禮運》大同之說非孔子之言。凡不合其奴性組織,皆武斷廢除,職其根據,皆自誣蔑中庸而來。真孔以狂狷為中庸,偽儒以鄉愿為中庸。真孔中庸還我實落,偽儒中庸但有美言。朴者墮迷,奸人利用。曾子忠恕,子思素隱,孟子集義養氣而後,誰為豪傑,辨別孔子中庸?孟子集義,粉碎無遺,尚余浩然之氣一分,不失時呈。宋明節義之士,如文、史諸人,皆有造于國家,乃至今日抗日猶能長時,無非賴是。但有一毫真孔,得福不可道裡計,恆河沙數所不能盡,而況全體哉?真孔既分別,人皆知孔矣。孔義不但于抗戰非常,多可權借,尤于抗戰建國非常非常,足以經宗。蓋中國哲匠,猥起林立,于我大本,唯孔相符,同則取之,俾我大本之通于國中也。辨真孔而已,此又一義也。
何謂大本,求寂、主一、達情是也。
何謂求寂?思議者,測施有方,規矩不逾,范圍所及之事,用莫善之。范圍不能攝,思想所不到,不知所從來,烏得其究竟?則不恃思議,而恃有不可思議。夫不可思議者,非神秘也,深隱連屬之根株,運轉密移之經歷,全體披露,洞鑒無遺,先此後此,正方異方,供彼取用,一奠萬年,人莫測所來,強而名之曰智是也。妙智由洞鑒來,洞鑒由披露來。披露由何來?由二千年鄙儒謗棄之寂滅來,由二千年鄉愿誣蔑之中庸來。惟天下至誠,為能立天下之大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即是寂,故曰求寂。
先說寂象,求寂工夫,此姑不談。寂之境界,人欲淨盡,天理純全境界也。一泓秋水,蕩滌纖塵,漣漪不動,寂滅寂然︰于此悟人欲淨盡境界,佛家名寂靜寂滅。天光雲影,人物山川,悉于中現,無勞一睇︰于此悟天理純全境界,佛家名無損惱寂滅。小乘寂滅,止用寂靜,大乘兼用無損惱。今談治國,應大乘同,觸處洞然寂滅全體,故曰真孔中庸還我實落。
墨不能然,〈天志篇〉者,《墨》之談本也。以天之賞罰,知義從天出,以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知有義無義,轉展環徵,還不出一毫實落,倒果為因,因明犯過,烏乎能立?亦何異偽儒無過不及之中庸耶?異我大本,是故簡之。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是也。是以坐而論道,吁 都俞,上之燮理陰陽,中之經綸天下,下之格君心之非。堯、舜、湯、武之為君,禹、皋、伊、旦之為臣,知斯理而建國矣。自此以往,以漢高帝、蜀昭烈、唐太宗之犖犖大度、器量聰明,足以學道。以子房之沖漠無朕,諸葛之寧靜致遠,李泌之靜若用智,而玄奘之法門龍象,都為修道有得之人,乃未聞有坐而論道之舉。余則子孫基業之不了,救時宰相之尚難,是以補苴罅漏,苟且數千年,外侮內偷之至于今日也。忽聞建國,奚翅登天大道將行也,求寂之芹獻,烏容稍緩須臾哉?
何謂主一?一則真,一則能生,一而不已,所生之數量不測。是故建立大本于一,為學為政,以是焉進退。疾呼子慎,夢應而驚,孺子入井,怵惕惻隱,忽時變時,亦不失一矣。用志不紛,乃凝于神,勢用強大,天地萬物皆甲坼矣。為物不二,生物不測,宇宙海岳,精英誰悉矣﹗是故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為國以禮,不取兼愛。簡寬而狹,簡雜而純,一之為不動因也。
難者曰︰大同之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主一者何解耶?
解之者曰︰此數量邊事,非質量邊事也,親親子子,質之真也,其親其子,隘于一也,不獨其親其子,不隘于一也。千裡之行跬步起,起足跬步,畢乎千裡,仍跬步也,而千裡也。未聞始起跬步而千裡也。天行健,天之所以為天也,大道之行以不息,文王之所以為文也。一而不息,乃大同矣。誠者自成,至誠不息,所以成物矣。明德自明,自明用其極,而新民矣。忠者不欺,忠而不已,謂之恕矣。吾道一以貫之也。大同以不已生,非以兼生也。而不然者,舍質而談數,初政必大同,則民族主義幾何不因以隨逐而動搖?
難者曰︰大悲之冤親平等,主一者又何謂耶?
解之者曰︰判凡以執,物以執封,界以封限,此限此界,不通于彼,彼限彼界,不通于此,色不通聲,香不通味,戚不通疏,是以冤不通親,不平等也。聖判于無執,執無故封無,封無故人我界無,界尚無矣,從何所限?是以皆通,通則無不平等也。故曰︰冤親平等,聖者邊事。凡者以直報怨,法界不亂,法界亂而世界滅亡矣。是故求學當求不執,毋開口平等。
難者曰︰愛人者,人恆愛之,亦主一者之言,墨子兼愛何害耶?
解之者曰︰兼不真,李種桃種,無桃李種。兼無力,千鈞而二用之,生之能耐不強。兼者頓象,漸而後繼,頓則不繼。以是故,兼之為害,不可勝言。黑白之于色也,義利之于理也,忠奸之于人也,不嚴其界而故談兼,初假其名,後反其真,今之發現變態怪形以危害邦國者,尚何言哉﹗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行岐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也;目不兩視而明,耳不兩聽而聰也,是故君子結于一也,誠惡乎兼之為害也。自動者有力能,有精神,有繼續,作新民者應激民自動。唯性情是自中物,唯性情是相率自動,舍性情而用感情,毋曰互助也,已棄自動而被動矣。墨義無非感情互助來,感情互助,寧有種乎?感情互助,力能勢用過自動乎?感情互助,百年不變而不息乎?
何謂達情?仁者人也,仁愛結撰之謂人,是故人類之立立以情。過此不生,謂之死邊,死邊以往,衣食住行,乃至文物聲明,世宙以生存,謂之達情。唯王建國,設官分職,舉國勤動,夙夜匪懈,謂之達情之行。五行百產,天之所生,源源不盡,謂之達情之供用。是故物受支配于情,但可為情而益物,不可因物而損情。假達情之名,行縱欲之行者,情不稱物,謂之暴殄天物。物已盡而情莫達,情與物俱害也,如是須節用愛物,是謂節財之流。夫節財之流,亦唯求其情之達而已矣。至若物不稱情,不當損情而當益物,是謂開財之源。夫開財之源,亦唯求其情之達而已矣。墨不達情,役于物者,但有節流。情不稱物,節流也。物不稱情,寧抑損情,仍節流也。曾不聞一論開源。履短而削足,冠小而戮首,其與幾何,亡無日矣﹗至愛者誰逾父母,大事者誰逾送死,哀痛迫切之余,桐棺三寸,掩不及泉,三月無事。傷情無奈何,又摧其情于喘息未定之際,與其生也,無寧死。動感以樂,奮發以樂,鼓勇以樂,赴湯蹈火以樂,宣郁以樂,通幽以樂,使民久而不亡以樂。季札聞樂,判十五國之治亂興亡,樂固可非哉?墨以酣歌恆舞之巫風,毀鐘鼓笙竽之聖雅,懲羹廢食,吁其甚哉﹗
夫抗戰達情也,達羞惡之義之情。喪葬達情也,達惻隱之仁之情。樂達情也,達四端之情。俱情蘊,俱本心;而謂相礙不通,不互助,不相成,乃至相克。固矣夫,何其重物若是,而輕情又若是耶﹗夫為逸樂以暴物,人見而易刺也,至為偷習以暴物,則多所忽而不察矣﹗避難後方,建築、藏版、印訂、流通,凡木工、瓦工、土工、雜工、印工、訂工,材料所需,無所愛惜,摧殘與作成,大者一與一之比,小者不啻一與三、四之比,以此而推天下暴物,可算數譬喻哉?人世三十年,送死所費,準其所生,上者不逾十年,下者或不能一年。養生所需之摧殘,費不啻一倍二倍。若設工官,竭誠研究,督斷摧殘,以視短喪薄葬,誰嬴誰絀,必有能辨之者。
上來大本所稱求寂、主一、達情,犖犖大端,墨氏皆違,違則簡之。然則墨義無所取耶?夏後氏尚忠,禹勤民事,足胝手胼,誠適用于抗戰非常之時。除〈天志〉、〈兼愛〉、〈短喪〉、〈薄葬〉、〈非樂〉諸篇,余則應深研幾,信受奉行。如公來書,〈尚同〉者,服從主義,不容異議,抗戰之成,首在是也。〈魯問〉者,大國不當攻小國,抗戰極合也。〈貴義〉者,赴湯蹈火,積極精神不回顧也。〈非攻〉者,弱小民族不可犯也,反侵略不可緩也。親戚私好鄉人,不可偏重,是故〈尚賢〉。細文繁禮悉除,是故〈節用〉。必盡人力,毋委氣數,是故〈非命〉。抗戰死士忠魂不滅,是故〈明鬼〉。其他〈備穴〉諸篇,無非兵法,切用于目前。懇摯精誠,淪肌浹髓,誠甘露味,吾當與公共宣布也。
公則應于大者、遠者,極深研幾也,求寂、主一、達情,是也,非偽儒說也。
(1940年1月2日)
(選自《孔學雜著》,載《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猜你喜欢 法言義疏八·汪荣宝 虎会问·子华子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孔子 佚文篇第六一·王充 说剑第三十·刘文典 卷二十七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之二·李如圭 卫献公出奔(1)·戴圣 第4章 中天丽日·胡适 神灭论原文·范缜 卷十八·佚名 明哲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七·李遵勖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九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