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陶 士書(四則)
與陶 士書一
鄉愿何以為德之賊?孔孟何以必取狂狷?蓋相似法流與義利之辨之所以必講也。
孔子開口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孟子開口曰︰舍生取義。必如是充類至義之盡,而義利之界始明,鄉愿、聖人之分始晰。是則存一毫生望以為學,便是小人喻于利;有一毫苟且,淆襲神明不快足,便非君子喻于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子雖微,發生乃大,不辨于初,必墮于終,人禽之分一成不易,可畏哉﹗陽明有言︰不抉其根日滋灌培,但培其惡,可懼哉﹗是則不欲為人則已,如欲為人,則必學聖。不欲學聖則已,如欲學聖,必辨義利以端其趣也。
鄉愿不然,謀食不謀道,舍義而取生,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凡人又樂易于習俗而難有出類拔萃之志,如是輾轉相承,無非鄉愿。以兩可為中庸,以淆襲為道義,亦複誰能覺察哉?
孟子直指斥其立足曰"奄然媚世",銷青年向上之芽;又直斥其毒害曰"為德之賊"。明白若是,尚可誣哉?有恆產而有恆心者,為一般平民言也;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也;又直斷之曰︰士何事?仁義而已矣﹗一簞食,一瓢飲,賢哉,回也﹗賢哉,回也﹗捉襟見肘,歌聲若出金石,吾黨之士則然也。嗚呼﹗士既困于特立獨行之無資,而又困于賢父兄之不得,銷沮英雄,往往若是,千百萬群有一于此不受困縛,而又縛于不愿人為聖賢,儕落于氓之蚩蚩,何其不幸哉﹗有平民之教,有豪傑之教。若不輕乎群眾,孟子則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已矣。
嗟乎﹗ 士,立教不當如是哉?救今天下,應以舍生取義之教。世無聖人,大亂不止,政變必不能善,雖強如列強,可以已哉?政變之變,變豈有極哉?
(1938年4月6日)
與陶 士書二
昨發長函,辨明立教之邪正,大柢生滅立腳為邪,無生立足為正,孔孟與釋迦不異。若不先事辨明,息息直追,他日何能見危授命?夫見危授命,已是今之成人,並此而推翻之,曲順世求,此其所以多漢奸也﹗如某某者,學問文章、政治科學,擅絕一時,前後都以漢奸為藏身之所,蓋無以植基,聲譽日隆,浸假而入于岐途而不覺也。舍生取義,今日植基;見危授命,他日將事;不可錯也。寡尤寡悔,祿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忠信篤敬,蠻貊亦行,奈何懼政變餓死而改其趣﹗故既辨明立教之本,而複詠歌其事,得偈凡六。吾子不俗,當可談歟﹗
藝堪盟主千生造,文到驚人萬死來,解放且尋吾故我,黃昏杜宇一聲哀。
八十行年十二耳,古來七十且稀奇,莫將文字來求我,六念先應死念追。
求生的是利邊存,肯死方為義入門,瑣尾流離必有事,金剛威力自然尊。
孔子毗曇彌勒天,向來水火不同年,中庸無臭涅 寂,菩薩原來倚佛邊。
涅 非一複非二,橫固蹈非縱亦非,一語三玄玄三要,個中消息莫相違。
須知初步研唯識,二步還應唯智研,三步涅 探果果,我常淨樂秘經傳。
(1938年4月7日)
與陶 士書三
兩函談義利之辨,認明生之為利謀生而徇俗,是鄉愿之根株,此為入德最初法門。于此方針決定,無一毫夾雜,他日必聖賢。于此方針不定,謀食、謀道,紛然雜出,善斯可矣,何為踽踽?今日鄉愿,他日焉得而不漢奸?故不得不反覆丁寧也。世之所以一說聖人,即奔走駭汗而不愿聞者,為其舍生也,為其舍生則于數事不可解也,餓死之教不可普及,仰事俯蓄不可不理,科學致用不可不悉,三事是也。
茲為解之︰孟子"無恆產而有恆心",明明為士言也。其為民言,明明說"有恆產而有恆心"也。士者,民之中堅,國之所基,而教之所寄,烏可以齊民恕哉?然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必究乎民之所以為民,則去兵乃至去食,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而至談人之所以為人,則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政可宜也,教不可移也。齊民可隨也,士不可恕也。樗櫟梗楠視其種,江漢澤淖視其趣,決定革命不惑保皇,決定抗虜國不可亡,近事取徵,矧談大道,而立大教。"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孟子此言為齊民言也;士于事蓄乃無不足,衣敝 袍而負米百裡,歌聲金石而藜霍晨昏,但見古人過量精神,未聞餓死豪傑父母。習膠貴族而夢繞玉堂,便不可織屨辟[系*盧],便不可泥涂胼胝。寄生之路塞,不得不趣高官厚祿一途,縱飫雞豚,而豈其養志?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豈犬馬之養已哉?大同之政不興,學供終歸無術,若但恆年粗 ,豈必稚子淒其?
君子喻義,已立初關,以此成材,自須博學。譬之藝木,播種植根,其始也;枝葉扶蘇,其繼也。立志辦道,其體也;多才多藝,其用也。豈惟科學致用應亟學也,文章淵雅豈廢學哉?然君子科學意在致用,小人科學乃以謀生,趣各不同,國家收獲,亦憑判豐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體用賅備,乃稱全人,然亦之雲者,猶有最上一層在也。今之成人,體用難並,姑先其體,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此言亦者,但具人格,異非人而己。體之為物,人禽之路,邦家之基,禍福之胎,而可忽哉?
先不言體,遽談無體之用,且以致用之用作謀生之用,盜明堂之器,咽賣餳之簫,何教不摧,何法可益?為之斗斛權衡以信之,則並此斗斛權衡而竊之,亦窮于術哉﹗嗚呼﹗世之敗壞,至是極矣。觀國是者,莫不歸過于貪污之官吏,豪劣之士紳,苟且偷墮之社會,此固然矣。然亦知病本之由來乎?二千余年,孔子之道廢,鄉愿之教行。孔子謀道不謀食,鄉愿則同流而合污;孟子舍生而取義,鄉愿則曲學以阿世。既有令名,複求壽考,腰纏十萬,騎鶴揚州,以視枯稿獨行,動輒駭俗,其于世間心理,孰得孰失?其于堯舜之道,孰入孰出?當判然矣。
天下之理,不上即下,豈有中流雜染無誤?豈有安樂忍性動心?亦習偷者之姑息自欺而已矣﹗夫人豈甘下流哉?無主于中,飢寒迫外,眾習所徇,牽率依違,不能自拔,隨風墮溷,漸染漸安而不自覺。緣起于不能舍生,依據于鄉愿以立足也。今日者,流血百萬,安全之地乃偃仰棲遲,曾不能掀床露柱,刺激淋漓,而門+塌閱委蛇,衣食奔走,若不闡明孔子真精神,何以建國?何以全愛?何以慰慘?夫孔子固溫良恭儉讓,吾非斯人之徒歟,而誰與也?但得其似,則中庸者,曲學阿世之媒;無可無不可者,包藏禍心之逋逃藪也。千秋萬歲遂至于今,孔子哀之,特于和平雍穆中,表而出之曰︰鄉愿,德之賊也﹗此則孔子之真精神也。
再言鄉愿,亦止是義利之界不明,雜食于道,兩岐之立足而已。孫中山先生革命是一條鞭,不可雜保皇黨開明專製。今日抗戰到底是一條鞭,不可收容主和敗類。孔子謀道不謀食,孟子舍生而取義,踽踽獨行,不可夾雜鄉愿、兩邊立足之相似教。
(1938年4月22日)
附︰示陶道恕
君子先志而後事,孝慈之志不立,建國救亡之公忠不植,而遽言科學,科學利用急需之要,以圖其植私謀食之媒,以學以教。此神奸巨蠹埋葬英材而不用畚鍤也。百萬忠勇流血于前,而曾不動不移于毫末,有良心哉﹗深錮如是,尚有國哉﹗人不為國謀,國可存哉?國之不存,身將安傅哉?孔子大聲疾呼曰︰鄉愿,德之賊也﹗君子謀道不謀食也,舍生而取義者也。七十二子,誰不身通六藝?而必先立乎其大者,先其道而後其食,國與身俱強;先其食而後其道,身與國俱亡。供家小教習固非,識字田舍翁尤非。世兄亟須辦志,然後談事。
(1938年4月26日)
與陶門+豈士書四
昔有參道者,左參遭斥,右參遭斥,萬道俱塞,百思無術。最後憤極,乃得一決定法,索性不參,遂豁然爆發。又有一參者,坐攀樹上,祖師教放下,乃下一足,再放下兩足,手猶攀枝;祖師大聲︰放放﹗乃放一手,最後一手抵死不放;祖師呵棒不已,並其一手亦放,遂爾頓墜;然未至地,忽然爆發。
漸參死字,不下十余年,今國破家亡,人生處處危險,無一毫安全可望,乃于儒門舍生取義,忽然開朗,快樂萬分,有把握無恐懼又千百萬分,証之佛說,乃無不合。遂欲與人共同享受,以諸函之來,正相觸動,因此喋喋多言,乃無一毫苛責人意,非背東門不得入西門,非置生死度外不得直趨涅 。謀食以謀道,無此雜種,雜種不生稻而生莠,斷然之理也。此又非高談性命,乃生死呼吸腳踏實地也。
來書謂今日走高徑,他日反因以墜失者,此是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之意。須知此種人,皆始念之志不真,繼念之學不篤,未得障堤而洪濤即至,是以隨流下駛也。若志真學篤,神明之地有無表色(小乘名詞)生,能為閑闌。劣種日銷,強種日熾,毫厘纖悉與心無欺,精積力久兢兢業業,但循其道消息盈虛,他日見危授命,可息息自驗矣。舍此則節節放松,泄泄沓沓,聖人無安坐以致之理,又況其植種之不同哉?本為解說,並無他意,乃不覺言之又長也,請止。
(1938年5月20日)
(選自《孔學雜著》,載《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猜你喜欢 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佚名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五·佚名 卷十一·夏僎 卷十八·吴澄 卷六十九·乾隆 卷二·王道焜 卷十九·朱公迁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佚名 无住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说法灭尽经 原文·佚名 菩萨戒本经笺要·智旭 贺班禅额尔德尼就职电·太虚 卷第四·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一·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