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

  富韩公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公果礼部试下。时太师公官耀州,公西归,次陕。范文正公尹开封,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公复上京师,见文正,辞以未尝为此学。文正曰:“已同诸公荐君矣。又为君辟一室,皆大科文字,正可往就馆。”时晏元献公为相,求婚于文正。文正曰:“公之女若嫁官人,某不敢知。必求国士,无如富某者。”元献一见公,大爱重之,遂议婚。公亦继以贤良方正登第。公之立朝,初以危言直道事仁宗为谏官,至知制诰。宰相不悦,故荐公以使不测之虏。欧阳公上书,引卢杞荐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言宰相欲害公也,不报。公能使虏,虏之君臣诵公之言,修好中国,不复用兵者几百年,可谓大功矣,然公每不自以为功也。使回,除枢密直学士,又除翰林学士,又除枢密副使,公皆以奉使无状,力辞不拜,且言:“虏既通好,议者便谓无事,边备渐弛。虏万一败盟,臣死且有罪。非独臣不敢受,亦愿陛下思夷狄轻侮中原之耻,坐薪尝胆,不忘修政。”因以告纳上前而罢。逾月,复除枢密副使。时元昊使辞,群臣班紫宸殿门,帝俟公缀枢密院班,乃坐。且使宰相章德象谕公曰:“此朝廷特用,非以使虏故也。”公不得已乃受。呜呼,使虏之功伟矣,而不自有焉。至知青州,活饥民四十余万,每自言以为功也,盖曰过于作中书令二十四考矣。公之所以自任者,世乌得而窥之哉!苏内翰奉诏撰公墓道之碑,首论公使虏之功,非公之心也。伯温先君子隐居谢聘,与公为道义交,独为知公之深云。

  庆历二年,大辽以重兵压境,泛使刘六符再至,求关南十县之地。虏意不测,在廷之臣无敢行者。富韩公往聘,面折虏之君臣,虏辞屈,增币二十万而和。方富公再使也,受国书及口传之辞于政府,既行,谓其副曰:“吾为使者而不见国书,万一书辞与口传者异,则吾事败矣。”发书视之,果不同。公驰还,见仁宗具论之。公曰:“政府固为此,欲置臣于死地。臣死不足惜,奈国命何?”仁宗召宰相吕夷简面问之,夷简从容袖其书曰:“恐是误,当令改定。”富公益辩论不平,仁宗间枢密使晏殊曰:“如何?”殊曰:“夷简决不肯为此,真恐误耳。”富公怒曰:“晏殊奸邪,党吕夷简以欺陛下。”富公,晏公之婿也,富公忠直如此。契丹既乎,仁宗深念富公之功,御史中丞王拱辰对曰:“富弼不能止夷狄溪壑无厌之求,今陛下止一女,若虏乞和亲,弼亦忍弃之乎?”帝正色曰:“朕为天下生灵,一女非所惜。”拱辰惊惧,知言之不可入,因再拜曰:“陛下言及于此,天下幸甚!”呜呼,吾仁宗圣矣哉!拱辰盖吕丞相之党也。

  至和间,富公当国,立一举三十年推恩之法。盖公与河南进士段希元、魏升平同场屋相善,公作相,不欲私之,故为天下之制。二人俱该此恩,希元官至太子中舍,致仕,转殿中丞;升平官至大理寺丞。此法至今行之。呜呼!为宰相不私其所亲如富公可谓贤矣。升平既卒,公念之不忘,招其子宜与子孙讲学。公薨,宜亦老,犹居门下。至崇宁间,立试门客法,宜不为新学,始求去。仁宗末年,富公自相位丁太夫人忧,上遣使下诏起复者六七,公竟不起。至其疏曰:“陛下得一不孝子,且将何用?”仁宗乃从其请。服除,英宗已即位,魏公已迁左相,故用富公为枢密相。魏公已下皆迁官,富公亦迁户部尚书。公辞曰:“窃闻制辞叙述陛下即位,以臣在忧服,无可称道,乃取嘉中臣在中书日尝议建储,以此为功,而推今日之恩。嘉中虽尝泛议建储之事,仁宗尚秘其请。其于陛下,则如在茫昧杳冥之中,未见形象,安得如韩琦等后来功效之深切著明也。”又辞曰:“韩琦等七人,委是有功,可以重叠受陛下官爵;臣独无一毫之效。”又辞曰:“韩琦等七人于陛下有功有德,独臣于陛下无功,不过在先朝有议论丝发之劳。”又辞曰:“琦等勋烈彰灼,明如日星。中外执笔之士,歌咏之不暇。伏乞促令入谢。以快群望。”以此见富公岂因不预定策而歉魏公哉!

  熙宁初,富公再入,与曾鲁公并相。吕公公弼为枢密使,韩公绛、赵公概、冯公京、赵公皆为参知政事,俱久次。王荆公安石拜参知政事,乃荐吕公公著为御史中丞。有旨特许不避公弼,公弼不自安,乞出;除宣徽使、判太原府,移秦州。赵公概致仕,冯公、赵公皆出,富公判亳州,曾公判永兴军,惟韩公绛与荆公在政府。既而绛宣抚陕西,外拜昭文相,荆公拜史馆相。绛失职,以本官知邓州,荆公遂拜昭文相。司马温公除枢密副使,以议新法不合,辞不拜,出知永兴军。吕公公著力言新法,罢中丞,出知永州。韩公维亦以论不合,罢开封府,知河阳。昔与荆公交游揄扬之人,皆退斥不用,荆公独用事。乃以富公为沮青苗法,落使相,散仆射、判汝州。荆公后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金陵,乃荐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惠卿既得位,遂叛荆公,出平日荆公移书,有曰:“无使齐年知。”谓冯公京,盖荆公与冯公皆辛酉人。又曰:“无使上知。”神宗始不悦荆公矣。惠卿又起李逢狱,事连李士宁;士宁者,蓬州人,有道术,荆公居丧金陵,与之同处数年,意欲并中荆公也,又起郑侠狱,事连荆公之弟安国,罪至追勒。惠卿求害荆公者无所不至,神宗悟,急召荆公。公不辞,自金陵溯流七日至阙,复拜昭文相,惠卿以本官出知陈州。李逢之狱遂解,其党数人皆诛死,李士宁止于编配。呜呼!荆公非神宗保全则危矣。再相不久,复知金陵,领宫祠,至死不用。初,韩公绛论助役,与荆公同;后拜史馆相,亦为惠卿所不容,出知定州。

  熙宁二年,富公判亳州,以提举常平仓赵济言公沮革新法,落武宁节度及平章事,以左仆射判汝州。过南京,张公安道为守,列迎谒骑从于庭,张公不出。或问公,公曰:“吾地主也。”已而富公来见,张公门下客私相谓:“二公天下伟人,其议论何如?”立屏后窃听。张公接富公亦简,相对屹然如山岳。富公徐曰:“人固难知也。”张公曰:“谓王安石乎?亦岂难知者!仁宗皇间,某知贡举院,或荐安石有文学,宜辟以考校,姑从之。安石者既来,凡一院之事皆欲纷更之。某恶其人,檄以出,自此未尝与之语也。”富公俯首有愧色。盖富公素喜王荆公,至得位乱天下,方知其奸云。

  元丰六年,富公疾病矣,上书言八事,大抵论君子小人为治乱之本。神宗语宰辅曰:“富弼有章疏来。”章曰:“弼所言何事?”帝曰:“言朕左右多小人。”曰:“可令分析孰为小人。”帝曰:“弼三朝老臣,岂可令分析?”左丞王安礼进曰:“弼之言是也。”罢朝,责安礼曰:“左丞对上之言失矣。”安礼曰:“吾辈今日曰‘诚如圣谕’,明日曰‘圣学非臣所及’,安得不谓之小人!”无以对。是年五月,大星殒于公所居还政堂下,空中如甲马声,登天光台,公焚香再拜,知其将终也,异哉!公既薨,司马温公、范忠宣公往吊之。公之子绍廷、绍京泣曰:“先公有自封押章疏一通,殆遗表也。”二公曰:“当不启封以闻。”苏内翰作公神道碑,谓“世莫知其所言者”是也。神宗闻讣震悼,出祭文,遣中使设祭,恩礼甚厚。政府方遣一奠而已。朝廷故例:前宰相以使相致仕者给全俸。富公以司徒使相致仕,居洛,自三公俸一百二十千外,皆不受。公清心学道,独居还政堂,每早作,放中门钥,入瞻礼家庙;对夫人如宾客,子孙不冠带不见;平时谢客。文潞公为留守,时节往来,富公素喜潞公,昔同朝,更拜其母,每劝潞公早退,潞公愧谢。既薨,其子朝议名绍廷,字德先,守其家法者也。公两女与其婿及诸甥皆同居公之第,家之事一如公无恙时,毫发不敢变,乡里称之。建中靖国初,朝廷擢德先为河北西路提举常平,德先辞曰:“熙宁扶之初,先臣以不行青苗法得罪,臣不敢为此官。”上益嘉之,除祠部员外郎。崇宁中,德先卒,郑人晁咏之志其墓,文甚美,独不书辞提举常平事,有所避也,惜哉!德先之子直柔,事今上为同知枢密院事。

  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生府,多不及盥漱。魏公见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魏公后知荆公之贤,欲收之门下,荆公初不屈,如召试馆职不就这类是也。故荆公《熙宁日录》中短魏公为多,每曰:“韩公但形相好尔。”作《画虎图诗》诋之。至荆公作相,行新法,魏公言其不便。神宗感悟,欲罢其法。荆公怒甚,取魏公章送条例司疏驳,颁天下。又诬吕申公有言藩镇大臣将兴晋阳之师,除君侧之恶,自草申公谪词,昭著其事,因以摇魏公。赖神宗之明,眷礼魏公,终始不替。魏公薨,帝震悼,亲制墓碑,恩意甚厚。荆公有挽诗云:“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而。”犹不忘魏公少年之语也。

  熙宁二年,韩魏公自永兴军移判北京,过阙上殿。王荆公方用事,神宗问曰:“卿与王安石议论不同,何也?”魏公曰:“仁宗立先帝为皇嗣时,安石有异议,与臣不同故也。”帝以魏公之语问荆公,公曰:“方仁宗欲立先帝为皇子时,春秋未高,万一有子,措先帝于何地?臣之论所以与韩琦异也。”荆公强辩类如此。当魏公请册英宗为皇嗣时,仁宗曰:“少俟,后宫有就阁者。”公曰:“后宫生子,所立嗣退居旧邸可也。”盖魏公有所处之矣。然荆公终英宗之世,屡召不至,实自慊也。或云蔡襄亦有异议,英宗知之,襄不自安,出知福州。治子初,英宗即位,有疾,疾作;请光献太后垂帘同听政。有入内都知任守忠者奸邪反复,间谍两宫。时司马温公知谏院,吕谏议为侍御史,凡十数章,请诛之。英宗虽悟,未施行。宰相韩魏公一日出空头敕一道,参政欧阳公已签,参政赵概难之,问欧阳公曰:“何如?”欧阳公曰:“第书之,韩公必自有说。”魏公坐政事堂,以头子勾任守忠者立庭下,数之曰:“汝罪当死。”责蕲州团练副使,蕲州安置。取空头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其意以谓少缓则中变矣。呜呼!魏公真宰相也。欧阳公言:悟为魏公作《昼锦堂记)云:‘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太山之安’者,正以此也。”

  尹师鲁以贬死,有子朴,方襁褓。既长,韩魏公闻于朝,命官。魏公判北京,荐为属,教育之如子弟。朴少年有才,所为或过举,魏公挂师鲁之像哭之。朴亦早死。呜呼!魏公者可以谓之君子矣。

  张金部名方,为白波三门发运使,王司封名湛,为副使,文潞公父令公名异,为属官,皆相善。张金部召去,荐文令公为代。潞公为子弟读书于孔目官张望家。望尝为举子,颇知书,后隶军籍,其诸子皆为儒学。潞公少年好游,令公怪责之,潞公久不敢归。张望白令公曰:“郎君在某家,学问益勤苦,不复游矣。”因出潞公文数百篇,令公为之喜。王司封欲以女嫁公,其妻曰:“文彦博者寒薄,其可托乎?”乃已。后潞公出入将相,张望尚无恙。公判河南日,母申国太夫人生日,张望自清河来献寿,有诗云:“庭下郎君为宰相,门前故吏作将军。”张望以子通籍封将军云。望尝曰:“吾子孙当以立、门、金、石、心为名。”长子靖,与潞公同年登科,兄弟为监司者数人。潞公遇之甚厚。至门字行诸孙益显,有为侍从者。康节先生云:“尝见张将军沈深雄伟,有异于众人。能识潞公于童子时,宜其有后也。”

  文潞公少时,从其父赴蜀州幕官。过成都,潞公入江渎庙观画壁,祠官接之甚勤,且言夜梦神令洒扫祠庭,曰:“明日有宰相来,君岂异日之宰相乎?”公笑曰:“宰相非所望,若为成都,当令庙室一新。”庆历中,公以枢密直学土知益州,听事之三日,谒江渎庙,若有感焉。方经营改造中,忽江涨,大木数千章蔽流而下,尽取以为材。庙成,雄壮甲天下。又长老曰:“公为成都日,多宴会。岁旱,公尚出游,有村民持焦谷苗来诉。公罢会,斋居三日,祷于庙中,即日雨,岁大稔。”异哉!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司马温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大水瓮中,已没。群儿惊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瓮,儿得出。识者已知二公之仁智不凡矣。

猜你喜欢
  卷十一 本纪十一·赵尔巽
  卷六十二 景德三年(丙午,1006)·李焘
  ●卷四·李纲
  卷八 骄十六案·丁耀亢
  卷二十八·张九成
  卷之六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七·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七·纪昀
  通志卷八十四上·郑樵
  一一四二 直隶总督刘峩奏委员运送补空书籍已交奉天热河折·佚名
  绎史卷十·马骕
  一〇〇 自己的工作三·周作人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司马迁
  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班固
  习吏幼学指南序·徐元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三·彭定求

        卷133_1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

  • 卷一百一十六·彭定求

        卷116_1 【春江花月夜二首】张子容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珮,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   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 徐鹿卿·唐圭璋

      鹿卿字德夫,丰城人。生于乾道六年(1170)。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淳祐九年(1249)卒,年八十。有徐清正公集。   水调歌头   快阁上绣使萧大著   廊庙补天手,夷夏想威名。上前张胆明目,倾倒汉公卿。二百年来章贡,前赵后

  • 列传第二十四 裴子野 顾协 徐摛 鲍泉·姚思廉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

  •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柯劭忞

      ○百官四   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诸族之事,遇吐蕃有事,则设分院往莅之,有大征伐,则会枢密院议之。院使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

  • 卷十三 晋语七·左丘明

    1既弒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

  • 卷之七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二十·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成王十一年周公在丰将没作无逸用训于王周公薨王命君陈缵周公之任作君陈鲁公来奔丧初周公欲葬成周王葬公于毕告周公作亳姑諡曰文公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已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奉持于

  • 卷五十一·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五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二月甲申副都统顺徳讷等疏奏擒获库鲁特宰桑摩罗等顺徳讷等奏言臣等带领官兵从察罕岭向乌隆古哈卜塔克拜塔克前来十二月十八日据哨探伊萨穆等报称和博克河有十余骑

  • 穆绍传·李延寿

    穆亮的儿子穆绍,字永业,娶琅邪长公主,任驸马都尉。历任秘书监、侍中、卫将军、太常卿、中书令、七兵殿中二尚书。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居丧期间,以纯孝而闻名。又历任卫大将军、中书监、侍中,领本城中正。  穆绍并无其他才

  • 提要·潘季驯

    臣等谨案潘司空奏疏七巻明潘季驯撰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事迹具明史本传此集凡巡按广东奏疏一巻督抚江西奏议四巻兵部奏疏二巻季驯巡按广东在嘉靖三十八年奏疏后有其子大复附记

  • 第七节 玄宗之立·吕思勉

    景龙四年(710年),是岁,韦后临朝,改元为唐隆,睿宗立,又改为景云。六月,中宗崩。《旧书·本纪》云: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由是与后合谋进鸩。《通鉴》云:马秦客、杨均得幸于后,恐事泄被诛,安乐公主欲后临朝,自为

  • 卷十三·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三    元 王天与 撰咸有一德第八       商书伊尹作咸有一德【汉孔氏曰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以戒太甲○唐孔氏曰百篇之序此类有四咎单作明居周公作无逸作立政与此篇直言其所作之人

  • 卷九·僧祐

    华严经记第一出经后记十住经含注序第二释僧卫作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第三未详作者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第四释僧佑撰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第五释僧佑撰如来大哀经记第六未详作者长阿含经序第七僧肇法师中阿含经序

  •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序(梁扬州僧智恺作)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

    §一弟子於会和上法席下见和上与崇远法师论诸义,便修。从开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论本并不定,为修未成,言论不同。今取廿载一本为定。后有师资血脉传一卷,亦在世流行。归命三宝海,法性真如藏。真身及应身,救世大悲者!宗通

  • 卷十四·佚名

    △譬喻品第十四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心生信解者,是菩萨於何处没而来生此。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惊不

  • 法演禅师语录卷上·法演

    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语录参学才良编师开堂日。授疏示众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请对尊官。分明剖露。宣疏了指法座云。此大宝华王座。从朝至暮。与诸人同起同坐。诸人还见么。若见。更不在升。若不见。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