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孔佛概論之概論

佛學淵而廣,孔學簡而晦,概論所以需要也。顧概論亦難,今日且談概論中之概論。

毗盧遮那頂上行,六經皆我注腳,求人之所以為人斯已耳,何佛之學,何孔之學?然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求然之同故,佛須學,孔須學。孔學是菩薩分學,佛學則全部分學也。斯義亦據聖言量耳。知必以聖言為量,故不具四例,不可以為學。

一、不可以凡夫思想為基,而必以等流無漏為基也。有漏稱凡夫,雜故染故,無量劫來煩惱擾亂,識海汪洋,充滿其種。譬如讀書,豈能一字一字如定者數息終日不搖,處囊之錐東西突出,空中樓閣結撰奔馳,一息之條貫不能,萬裡之蛛絲安索?鹽車之渾水無靈,塵剎之根株何鑒?以如是雜染心判斷不可思議無上法門,而曰聖言之量不如我思之量也,天下有如是理耶?若夫聖言,則等流無漏也,從心所欲不逾矩也。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有三畏;小人則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烏足以為學?

二、不可主觀,而必客觀也。主觀心實,客觀心虛;主觀有對,客觀無對;實故不入,虛故能入;有對故封拒,無對故到處皆學。主觀者先有結論,但采納以為敷佐,可利用則斷章節取,有何義之研討?客觀者先無結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比較而擇善,舍己而從人。主觀有心,客觀無心。深山有寶,無心于寶者得之,故主觀不可以為學。

三、不可宥于世間見,而必超于不思議也。公孫宏曲學何世無論矣,子誠齊人,但知管、晏,且畏葸羲、皇,況秕糠堯、舜?是故順世外道,無當于理事。仲尼之徒,不道乎桓、文,蓋身在山中,不識匡廬真面,欲窮千裡,要知更上一層也。豪傑之士,舉足下足,自道場來,動念生心,無非尚友。臨濟觀佛有鼻有口,曰︰我可作佛,他日竟作祖開宗。象山幼時思天際不得,讀古往今來,悟無窮無盡,遂為南宋大儒。一鄉之迷傾一國,一國之迷傾天下,天下盡迷,誰傾之哉?如有,必為聖人之志者,是必超于不可思議也。

四、不可以結論處置懷疑,而必以學問思辨解決懷疑也。天下有二種人︰一盲從,蓋無知識不用思想者,此無論矣。二懷疑,是有知識能用思想者,學以是而入,亦以是而得也。疑必求析,若急于析,則稍相應,必作結論以是處置懷疑者,古之人、今之人,驅而內諸罟 陷阱之中,蓋比比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不析則問,能問于不能,多問于寡,則無不可問矣。問而不析,又思,思日慎有矩有繩矣。思猶不析,則徹底而剖辨之,所謂明辨是也。分析必于極微,至教不可以人情也。以是而析疑,而疑可析,結論乃得焉。

四例既具,可學矣,可以談孔學、佛學概論矣。略舉四義而談︰一、寂滅寂靜義;二、用依于體義;三、相應不二義;四、舍染取淨義。四義皆本諸二家之經,佛家則凡大乘經,除疑偽者皆是;孔家則性道如《中庸》、《大學》、《論語》、《周易》皆是,文章如《詩》、《書》、《三禮》、《春秋》皆是。

一、寂滅寂靜義。 

自韓、歐諸文學家,誤解清淨寂滅以為消極無物、世界淪亡之義,于是千有余年讎棄根本,不識性命所歸,寧非冤痛﹗原夫宇宙人生,必有所依以為命者,此為依之物,舍寂之一字,誰堪其能?是則,寂之為本休,無可移易之理也。寂非無物也。寂滅寂靜,即是涅 。燈滅爐存,垢盡衣存,煩惱滅除,一真清淨,所謂人欲淨盡,天理純全是也。欲明斯旨,佛家當讀《大涅 經》、《瑜伽師地論?無余依地》也,孔家應讀《學》、《庸》、《周易》也。孔道概于《學》、《庸》,《大學》之道又綱領于"在止于至善"一句,至善即寂滅寂靜是也。何謂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相應寂滅而言謂之道,成是無欠謂之性,繼此不斷謂之善,道也、性也、善也,其極一也。善而曰至,何耶?天命之謂性,于穆不已之謂天,無聲臭之謂于穆。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則至善之謂無聲臭也。至善為無聲臭,非寂滅寂靜而何耶?明其明德而在止至善,非歸極于寂滅寂靜而何耶?不知寂滅寂靜,是無本之學,何有于學,何有于佛學,何有于孔學?吾為揭櫫孔學、佛學之旨于經,而得二言焉。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我皆令入涅 而滅度之。

二、用依于體義。

寂滅寂靜,常也,不生不滅也,真如也,涅 也,體也;變生萬有,無常也,生滅也,正智也,菩提也,用也。體則終古不動,用則畢竟是動。動非凝然,非凝然者不為主宰,故動必依于不動,故用必依于體也。此依即依他起之依,依他有淨即菩提是,依他有染即無明十二因緣是。蓋用之為物,變動不居非守故,常幻化而幻化之,是曰菩提;幻化而真執之,是曰無明也;用之性質有如此也。是故說用依體可也,有去來故也;說體隨緣不可也,祖父從來不出門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余一不用也。不用者何也?與體相應也。何以必與體相應耶?蓋不用而後能生用,用根于不用,其用乃神。孔家肝髓,實在乎此。發而皆中節,根于未發之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根于寂然不動;兩儀、四象、八卦,根于太極;皆是也。然此不用,非即是體。何也?仍是五十內之數,數之性質猶在也。凡孔家言性、言命、言天,皆依體之用也。易之道廣矣、備矣,而命名為易,易者,用也︰曰交易,陰陽交而成卦也;曰變易,六爻發揮,惟變是適也;曰不易,與體相應,無思無為,而能冒天下之道,所謂生生之謂易是也。吾嘗有言︰孔學依體之用也,佛學則依體之用而用滿之體也。

三、相應不二義。 

用依于體,而用猶在,不可說一;明明相依,不可說二;是故闡《般若》義者曰不二法門,是故闡《瑜伽》義者曰相應善巧。既曰相依矣,相應于一處矣,無孤立之寂,亦無獨行之智,而言無余涅 者,就寂而詮寂故也。獨陽不長,不可離陰而談陽也,而乾之為卦,六爻純陽,就陽而詮陽也;孤陰不生,詮坤亦爾也。是故談涅 者須知三德,伊字三點,不縱不橫,不即不離,是涅 也。唯有不二法門,唯有相應善巧之可談也。

四、舍染取淨義。 

舍染取淨,立教之原,無著菩薩顯揚聖教,作《顯揚聖教論》,一部論旨,唯明是義而已。扶陽抑陰,孔學之教︰陽,善也、淨也、君子也;陰,惡也、染也、小人也。扶抑即取舍,則孔亦舍染取淨也。《易》之 、垢、複、剝、泰、否六卦,于義尤顯,比而觀之,可以知要。

,揚于王庭,孚號有厲。 陰勢已微,猶揚猶號者,極其力而 去之也。

垢,女壯,勿用取女。 陰之初起,侈而言之曰壯,厲而禁之曰勿用也。

複,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養之令長如是。

剝,碩果不食。 珍之護惜如是。

泰,小往大來,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否,大往小來,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往來消長而判泰否,其義又如是。

了此四義,可知人之所以為人,天之所以為天,孔、佛為二,循序漸進,極深研幾,是在智者。

(選自支那內學院蜀院1941年刻《孔學雜著》,收入《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猜你喜欢
  十七、释鸟·佚名
  卷二十五 公食大夫礼第九·郑玄
  卷八·孙奇逢
  卷一·刘逢禄
  公是七经小传卷上·刘敞
  提要·姜宝
  附録卷上·江永
  第52章·老子
  卷八·朱鹤龄
  卷七·张洽
  卷十·敖继公
  卷十九之上·何楷
  卷一·佚名
  卷二十九·赞宁
  三法度论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 七言律·佚名

    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淡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颍亭颍上风烟天地回,颍亭孤赏亦悠哉。春风碧水双鸥静,落日青山万

  • 职方考第三·欧阳修

    呜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后世鉴古矫失,始郡县天下。而自秦、汉以来,为国孰与三代长短?及其亡也,未始不分,至或无地以自存焉。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唐之盛时,虽名天下为十

  •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赵尔巽

      塞楞额周学健 鄂昌鄂乐舜 彭家屏 李因培 常安 福崧   塞楞额,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擢翰林院侍讲。四迁至侍郎,历刑、兵、礼诸部。雍正二年,出署山东巡抚,入为户部侍郎。如广东按将军李

  • 第七十回 段合肥重组内阁 冯河间会议南京·蔡东藩

      却说龙济光既联络桂军,应该遵约北伐,当委段尔源为广东护国军第一军司令,马存发、李鸿祥为广东护国第二第三两军司令,扬言北伐。其实他的本心,仍然拥护中央,不过为陆、梁所迫,没奈何反抗老袁,虚张声势哩。实是舍不掉郡王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冬十月。丙申朔。享太庙。遣顺承郡王庆恩恭代行礼。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皇太子

  • 第二九二牒光绪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一一七○七--三·佚名

    新竹县对基隆分府牒:翁东友夫妇已由翁缵绪领回同知衔、调授新竹县徐为牒覆事。本年四月十七日。准堂台移开:「据民人林红毛喊称:伊姊嫁与翁东友为妻(云云照文叙至)须至移者」等由。计移送翁东友夫妇二

  • 通志卷一百九十四·郑樵

    宋 右 廸 功  郑 樵 渔 仲 撰四夷传第一东夷东夷序畧 朝鲜 濊【音秽】马韩 辰韩 弁韩弁辰 百济【耽牟罗国附】新罗 倭 夫余 高句防东沃沮【北沃沮附七余反】挹娄 勿吉【又曰靺鞨】扶桑【女国附】

  • 八三 山头的花木·周作人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们。从前读书人家不准妇女外出,其唯一的机会是去上坟,固然是回娘家或拜忌日也可以出门,不过那只是走一趟路,不像上坟那样坐了山轿,到山林田野兜一个圈子,况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

  • 韩果传·令狐德棻

    韩果字阿六拔,代州武川人。从小就勇猛雄杰,善于骑马射箭。贺拔岳西征时,让他随侍左右。进攻万俟丑奴及其党羽,转战数十次,全部取胜。他体力过人,穿着甲胄,手持兵器,翻山越岭,如走平地。即使连续跋涉数十天、上百天,也不感到疲倦

  • 附录二·孙中山

    孙先生大鉴:来函经于二月一日收到。函内手著《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拜读之馀,良深钦佩。先生对于此重要问题,能以宏伟精深之政策运用之,可喜可贺。尊意以为发展中国实业,须联合国际共同办理,凡命为中国朋友者,应当竭力

  • 卷三十六·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六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儒行衣逢掖之衣集说郑氏云逢犹大也大掖之衣疏曰谓肘掖之所寛大故郑云大袂襌衣窃案此引注疏是矣然犹未详明也案疏庶人襌衣袂二尺二寸袪尺二寸礼大夫以上其服侈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   師子吼言世尊無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爲無相.以何因緣名爲無相。善男子   無十相故.何等爲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一·澄观

    第三厌分。论云下。问答生起先举论。二不乐下。疏释论。先释厌名。其无量下通妨。以是厌果非厌分故。通意可知疏。经文下。科释为七相。约义不同。束为三者顺文分段疏。今初此菩萨下。释修行中三。一正释文。二引瑜伽

  • 第十三則 巴陵銀碗裏盛雪·胡兰成

    第十三則巴陵銀碗裏盛雪舉:僧問巴陵顯鑒禪師:如何是提婆宗?巴陵云:銀碗裏盛雪。提婆尊者原是古印度諸外道之一,因見第十四祖龍樹尊者,得傳佛心印,為第十五祖。佛重廓爾忘言,而提婆極善言語。彼時印度欲議論,須奉王敕,於大寺中聲

  • 佛说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复次持诵者往于河岸。用白檀香作曼拏罗。献广大供养。时诵真言一阿庾多。至第七日复作广大供养。至夜半彼摩拏贺哩尼夜叉女。即来现身甚大苦恼。女言

  • 贤首五教仪序·续法

    华严称根本法轮。不唯为开渐之本。亦且为摄末之本。竺乾震旦。咸最尊尚。诸佛历祖。递代师承。自龙树依之判二种般若。天亲依之阐六相圆融杜顺依之而演三观。云华依之而开十玄。至贤首大师。则依此而立宗判教。离台家

  • 鄱阳记·刘澄之

    刘澄之纂刘宋朝修本,佚《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十二望夫冈、莲镬、沙堆、清湾、白云亭,录晋刘澄之《鄱阳记》五条。《中国古方志考》,《鄱阳记》宋,《说郛》本。宋刘澄之纂。按,是《记》《说郛》本题晋刘澄之,其清湾条

  • 宝刻类编·佚名

    八卷。未著撰书人姓名。《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诸家书目也未著录,只有《文渊阁书目》里有记载,但世无传本,仅见于《永乐大典》 中。此书收录碑刻,上自周秦,下到五代。根据书中写有宣和、靖康年号,可知为南宋人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