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张三世例第一

隐元年,注:所传闻之世,外小恶不书。书者,来接内也。

传: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注: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异辞者,见恩有厚薄,义有深浅。时恩衰义缺,将以理人伦,序人类,因制治乱之法,故于所见之世,恩己与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无罪,皆日录之。“丙申季孙隐如卒”,是也。所闻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杀;大夫卒,无罪者日录,有罪者不日,略之。“叔孙得臣卒”,是也。所传闻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浅;大夫卒,有罪无罪,皆不日,略之也。公子益师、无骇卒,是也。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晋侯会狄于欑函”,襄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是也。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晋魏曼多、仲孙何忌,是也。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所以二百四十二年者,取法十二公,天数备,足著治法式,又因周道始坏绝于惠隐之际。

二年:公会戎于潜。注:所传闻之世,外离会不书,书内离会者,《春秋》王鲁,明当先自详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

桓二年,传: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注:复发传者,益师以臣见恩,此以君见恩嫌义异也。所见之世,臣子恩其君父尤厚,故多微词,是也。所闻之世,恩王父少杀,故立炀宫不日,武宫日,是也。所传闻之世,恩高祖曾祖又少杀,故子赤卒不日,子般卒日,是也。〔按:哀十四年传注并同。〕

五年:齐侯郑伯如纪。传:外相如不书;书,离不言会也。注:《春秋》始录内小恶,书内离会,略外小恶,不书外离会。至所闻世,著治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乃书外离会;嫌外离会常书,故变文见意,以别嫌明疑。

僖二十六年:楚人灭隗,以隗子归。注:不名者,所传闻世,见治始起,责小国略,但绝,不诛之。

宣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欑函。注:离不言会;言会者,见所闻世,治近升平,内诸夏而详录之,殊夷狄也。下发传于吴者,方具说其义,故从外内悉举者明言之。

成十五年: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邾娄人,会吴于钟离。传:殊会吴,外吴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注:不殊楚者,楚始见所传闻世,尚外诸夏,未得殊也;至于所闻世,可得殊,又卓然有君子之行。吴似夷狄差醇,而适见于可殊之时,故独殊吴。

襄二十三年:邾娄鼻我来奔。传:邾娄无大夫,以近书也。注:所传闻世,见治始起,外诸夏,录大略小,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国有大夫,治之渐也。见于邾娄者,自近始也。独举一国者,时乱,实未有大夫,治乱不失其实,故取足张法而已。

昭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齐。注:名者,所见世,著治太平,责小国详,录出奔当诛。

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注: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入所见世,责小国详,始录内行也。诸侯内行,小失不可胜书,故于终略责之见其义。

十六年:楚子诱戎曼子,杀之。注:戎曼称子者,入昭公,见王道太平,百蛮贡职,夷狄皆进至其爵。

三十年: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禹奔楚。注:至此乃月者,所见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不从上州来巢见义者,因有出奔可责。

定元年:立炀宫。注:不日者,所见之世,讳深,使若比武宫恶愈,故不日。

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传:此仲孙何忌也,讥二名。注: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

哀三年:冬,十月,癸卯,秦伯卒。注:哀公著治太平之终,小国卒葬,极于哀公,皆卒日葬月。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传:《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注:人道浃,王道备,欲见拨乱功成于麟,犹尧舜之隆凤皇来仪,故麟于周为异。《春秋》托以为瑞,明太平以瑞应为效也。

释曰:传曰: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春秋》缘礼义以致太平,用坤乾之义,以述殷道;用夏时之等,以观夏道。等之不著,义将安放?故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于所见,微其词。于所闻,痛其祸。于所传闻,杀其恩。由是辨内外之治,明王化之渐,施详略之文。鲁愈微,而《春秋》之化益广,内诸夏,不言鄙疆,是也。〔《董子观德篇》云稻之会先内卫;《奉本篇》云诸侯伐哀者,皆言我。俱胜何氏注义。〕世愈乱,而《春秋》之文益治,讥二名,西狩获麟,是也。昔者夫子正雅南,以先公之教,系之召公;著王道之始基,而《驺虞》为之应,以文王之风,系之周公;著王道之太平,而《麟趾》为之应。《小雅》,文武为牧伯之事也,诸侯歌之;其衰也,至于四夷交,中国微。《大雅》,文武为天子之事也,天子歌之;其衰也,至于西土亡,王迹熄,鸣鸟不闻,河图不出,天乃以麟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愀然以身任万世之权,灼然以二百四十二年著万世之治,且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易》之六爻,夏时之三等,《春秋》之三科,是也。《易》一阴一阳,乾变坤化,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要其终于《未济》,志商亡也。《诗》、《书》一正一变,极于周亡而一终《秦誓》一终《商颂》。《秦誓》伤周之不可复也,《商颂》示周之可兴也。夏时察大正以修王政,修王政以正小正,德化至于鸣隼,而推原终始之运,本其兴曰正月启蛰,戒其亡曰十有二月陨,麋角。《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尊亲至于凡有血气,而推原终始之运,正其端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著其成曰西狩获麟,故曰治不可恃,鸣隼犹获麟也,而商正于是建矣;乱不可久,孛于东方,螽于十二月,灾于戒社,京师于吴楚犹匪风下泉也,而夏正于是建矣。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圣人以此见天地之心也。

通三统例第二

隐元年:春王正月。注:王者受命,必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异器械,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殷以斗建丑之月为正,鸡鸣为朔,法物牙,色尚白。周以斗建子之月为正,夜半为朔,法物萌,色尚赤。又注:礼,适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胜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爱争。

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传:賵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注:此道周制也。〕车马曰賵,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注:此者《春秋》制也。〕

二年:纪履緰来逆女。注: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于庙告本也,夏后氏逆于庭,殷人逆于堂,周人逆于户。〔案:注凡详三代异制,多本《礼记》,不悉载。〕

三年:春王二月。注: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也;三月,夏之正月也。王者存二王之后,使统其正朔,服其服色,行其礼乐,所以尊先圣,通三统。师法之义,恭让之礼,于是可得而观之。

宋公和卒。注: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

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传: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注:分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亲厚异于群公子也。

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注:滕序上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先封同姓。

公薨。传:《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注:道《春秋》通例,与文武异。

桓三年:春正月。注:无王者,见桓公无王而行也。二月非周之正月,所以复去之者,明《春秋》之道,亦通于三王,非主假周以为汉制而已。〔案:在汉言汉,即传所云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也。〕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传:春曰苗,秋曰鸊,冬曰狩。注: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为飞鸟未去于巢,走兽未离于穴,恐伤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

十一年:郑忽出奔卫。传: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注:《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一辞无所贬,皆从子,夷狄进爵称子是也。忽称子,则与诸侯改伯称子辞同于成君,故名也。名者,缘君薨有降,既葬,名,义也。此非罪贬也。君子不夺人之亲,故使不离子行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于质也。质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从子者,制由中也。

庄二十二年:公如齐纳币。注:礼言纳徵,《春秋》言纳币者,《春秋》质也。

二十七年:杞伯来朝。注: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黜而不称侯者,方以子贬。起伯为黜,说在僖二十三年。

僖二十三年注:始见称伯,卒称子者,微弱为徐莒所胁,不能死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贬称子者,《春秋》黜杞不明,故以其一等贬之,明本非伯,乃公也;又因以见圣人子孙有诛无绝,故贬不失爵也。

二十八年: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注:时天王居于郑。晋文欲讨楚师,以宋王者之后,法度所存,故因假使治之。宋称人者,明听讼必师断,与其众共之。

文十三年:世室屋坏。传:周公用白牲,鲁公用騂刚。注:殷牲也。周公死,有王礼,谦不敢与文武同也。不以夏黑牡者,嫌改周之文,当以夏辟嫌也。騂刚,周牲。鲁公以诸侯不嫌,故从周制。

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灾。传:外灾书,新周也。注:新周,故分别,有灾不与宋同也。孔子以《春秋》当新王,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灾中兴之乐器,示周不复兴,故系宣榭于成周,使若国文黜而新之,从为王者后,记灾也。

成十五年:仲婴齐卒。传:叔仲惠伯。注:叔仲者,叔彭生氏也。文家字积于叔,叔仲有长幼,故连言之。经云仲者,明《春秋》质家,当积于仲。

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传:郊用正月上辛。注:言正月者,因见百王正所当用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言正月者《春秋》之制也。〔案:传所谓正月即夏正。〕

定六年:仲孙忌。传:讥二名。注: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此《春秋》之制也。

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注:河阳。冬言狩。获麟,春言狩者,盖据鲁变周之春,以为冬。去周之正,而行夏之时。〔按:春言狩,下当增“不从桓四年以正月讥者”十字乃明。〕

释曰:昔颜子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终之曰乐则韶舞。盖以王者必通三统,而治道乃无偏。而不举之处,自后儒言之,则曰法后王,自圣人言之,则曰三王之道若循环,终则复始,穷则反本,非仅明天命所授者博,不独一姓也。夫正朔,必三而改。故《春秋》损文而用忠。文质必再而复,故《春秋》变文而从质,受命以奉天地,故首建五始。至于治定功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而韶乐作焉,则始元终麟之道,举而措之,万世无难矣。曰:然则三正见于《夏书》,而《春秋》继《诗》亡而作,《诗》顾不言,何也?曰《诗》之言三正者多矣,而尤莫著于三颂。夫子既降王为风,而次之邶鄘之后,言商周之既亡,终之以三颂,非新周故宋,以《鲁颂》当夏而为新王之明征乎?夫既以《鲁颂》当新王,而次之周后,复以《商颂》次鲁,而明继夏者殷,非所谓三王之道若循环者乎?故不明《春秋》,不可与言五经。《春秋》者,五经之管钥也。曰:通三统之义,既得闻命矣,子思子之述《春秋》也,则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传亦曰乐道尧舜之道,而其释五始,则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不兼举二月三月而通之,何欤?曰:《春秋》之义固上贯二帝三王,而下治万世者也。文王虽受命称王,而于系《易》,犹以庖牺正乾五之位,而谦居三公,晋、明夷、升三卦,言受祖得民而伐罪也。临,商正,言改正朔也。夫文王道未洽于天下,而系《易》以见忧患万世之心,《春秋》象之,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故明《春秋》而后可与言《易》。《易》观会通以行典礼,而示人以易。《春秋》通三代之典礼,而示人以权。经世之志,非二圣,其孰能明之!

内外例第三

隐元年注:所传闻世,外小恶不书,书者来接内也。

祭伯来。传:奔也。注:内外皆书者,重乖离之祸也。

二年注: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

又传:外逆女不书。注:内逆女常书。外但疾始,不常书者,明当先自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

三年传:外大夫不卒。注:原仲不卒。〔案:文三年、定四年,传同。〕

宋公和卒。注: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

四年传:外取邑不书。注:义与上逆女同。〔案:六年,庄元年、三十年,宣元年,昭二十有五年,哀八年,传同。〕

十年传:《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入讳例者,不重出。〕

十一年注: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

桓五年传:外相如不书。〔案:本年及襄五年,传并同。〕

十年传:内不言战。〔十二年、十三年,同。〕

十三年传:内言战,恃外,故从外也。

十八年注:加我君者,录内,犹君薨地也。

庄元年注:内女归例月,外女不月。

二年传:外夫人不卒。注:内女卒例日,外女不日。

四年传:外夫人不书葬。〔案:庄三十年、襄三十年,传同。〕

九年传:内不言败。

十一年传:外灾不书。〔案:二十年,宣十六年,襄九年,传同。〕

十九年:伐我西鄙。注:鄙者,边垂之辞,荣见远也。〔案:此类皆内辞。〕

二十五年注: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书者,录内所交接也。

二十七年注:凡公出在外致,在内不致。

僖四年:来盟于师。传:言来,与桓为主也。注:以从内文。

十六年传:外异不书。〔案:文三年,成五年,昭十八年,传同。〕

二十五年注:外小恶正之者,宋以内娶,故公族以弱,妃党以强。疾其末,故正其本。

二十六年传:乞师,卑辞也。外内同若辞,重师也。

二十八年注:内杀大夫例,有罪不日,无罪日。外杀大夫皆时。〔案:见讳例。〕

公朝于王所。注:不书诸侯朝者,外小恶不书,独录内也。不书如,不言天王者,从外正君臣,所以见文公之功。

三十二年:郑伯接卒。注:不书葬者,杀大夫也。就葬别有罪无罪。惟内无贬公之道,不可去葬,故从杀时别之。

宣元年:公子遂如齐逆女。注:有母言如者,缘内讳,无贬公文。

十五年传:外平不书。

成二年: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传: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忧内也。注:大夫敌君,不贬。随从王者,大夫得敌诸侯也。不从内言败之者,君子不掩人之功,故从外言战也。君获不去师,败绩者辟内败文。

三年注:内不言叛。〔昭元年注同〕

十五年传:殊会吴,外吴也。《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襄九年传: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注:《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

昭二十三年: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见进黜表〕

释曰:昔文王系《易》,著君德于乾二,辞与五同,言以下而升上,以内而及外也。夫子赞之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有,旨哉!慎言行,辨邪正,著诚去伪,皆所以自治也。由是以善世则合内外之道也。至于德博而化,而君道成,《春秋》所谓大一统也。夫治乱之道,非可一言而尽。易变动不居,由一阴一阳而穷天地之变,同归于乾元用九以见天,则《春秋》推见至隐,举内包外,以治纤芥之慝,亦归于元始正本以理万事。故平天下在诚意,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春秋》之化,极于凡有血气之伦,神灵应而嘉祥见,深探其本,皆穷理尽性之所致。为治平者,反身以存诚,强恕以求仁而已矣。

猜你喜欢
  孟子集编卷九·真德秀
  第十五章 11·辜鸿铭
  第三章 4·辜鸿铭
  第一章 6·辜鸿铭
  卷四十六·卫湜
  卷十五·顾栋高
  卷十八·康熙
  卷十六·张尔岐
  发虑宪①·戴圣
  乐记·姚际恒
  卷四十·佚名
  品類足論辯千問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佛教的德相·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张表臣

      古之圣贤,或相祖述,或相师友,生乎同时,则见而师之;生乎异世,则闻而师之。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颜回学孔子,孟轲师子思之类是也。羲《易》成于四圣,《诗》《书》历乎帝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义一也。孔子

  • 卷三十八·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三十八易静兵要望江南占天第十 【十一首】天之道,为父又为君。清静丽明为顺吉,昏暗阴散缺忠臣,谄佞近王庭。天气赤,荫地一般红。人物尽来如屠血,来兵必战有灾凶,兵败莫西东。 【宋咸淳甲戌七月初六日庚辰酉时,在

  • 灊山集巻一·朱翌

    宋 朱翌 撰五言古诗双鱼花物生本不同所贵以形似如何小草间或作潜渊类宛然花叶分有此尾鬛备如以栁贯腮十百共一蔕可肩比目鳞与世为上瑞稽首蓬莱宫愿附花鸟使送山芥与徐稚山北风撼坤轴飞雪封髙崖万草坐冻死不复存根荄

  • 卷一·连横

    开辟纪台湾固东番之地,越在南纪,中倚层峦,四面环海。荒古以来,不通人世,土番魋结,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远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而文献无征,搢绅之士固难言者。按史秦始皇命徐福求海上三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三·乾隆

      唐  中宗皇帝  【庚寅】嗣圣七年【是年九月周武氏天授元年】春正月帝在房州  二月太后防贡士于洛城殿  贡士殿试自此始【补阙薛谦光上疏曰选举之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今之选人咸称覔举奔竞相尚諠诉

  • 卷之一千四百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六卷乾隆四十八年特命诸皇子同军机大臣及上书房总师傅等取厯代册立太子事迹冇闗鉴诫者按代纂辑自周讫于前明得三十有三事又附见五亊而自春秋以后诸侯王建立世子亊非储贰可比者间叙其概于

  • 馆阁续録卷二·陈骙

    省舍刻漏【绍熈四年十月置以西廊公使库之南旧补冩库贮之太史局差局生二人调节时刻】浑仪台【庆元四年七月礼部侍郎胡纮等奏乞扵秘书省园内筑浑仪台一座遂以东冈改筑髙二丈一尺】省西北墙外添筑外墙一重并置铺屋廵逻【

  • 非攻中第十八·墨子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

  • 卷五·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五宋 真德秀 撰元亨利贞易乾元亨利贞朱子曰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一者奇也阳之数也干者健也阳之性也本注干字三画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经文干字六画卦之

  • 卷四十四·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四十四    元 郑玉 撰 六年春城邾瑕 许氏曰定哀十六年间凡八城邑鲁既不得事晋诸侯方争是以高城?池务守其国以扞祸乱防虞至矣虽然使鲁能修其政如治城者则天下归

  • 卷四十八·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四十八   宋 王与之 撰中【音仲下同】春教振旅郑康成曰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习振旅兵入收众专于农【○王氏曰春阳用事非兵之时○郑锷曰是时兵当藏也】王昭禹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教授品第十五   釋曰.已說菩薩隨修.次說如來教授.偈曰.   行盡一僧祇 長信令增上. 衆善隨信[一]集 亦具如海滿。   釋曰.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者.若諸

  • 赞法界颂·龙树

        圣龙树菩萨造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十方佛  法身及报化  愿共诸众生  速成法界性  轮回三恶道  法界理凝然  本来常清净  诸相不能迁

  •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惟白

        中书舍人张商英述  华严性海纳香水之百川。法界义天森宝光之万像。极佛陀之真智。尽含识之灵源。故世主妙严文殊结集。龙宫诵出。鸡岭传来。继踵流通普闻华夏。李长者合论四十轴。观国师疏钞一百卷。龙树尊

  • 佛说现报当受经·佚名

    政一人独行。而无伴侣。即问之言。姊今何故颜容媚丽。焦悴如此。为何所苦。时女答言。我之薄福。嫁得夫主。望相保守。不期一旦疾病死亡。家亲捉我生埋冢中。迳得七日。为诸群贼劫破此冢。欲求财物。将我还家。纳用为

  • 梅花草堂笔谈·张大复

    笔记。明张大复著。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附《二谈》六卷,应为另一著作《闻雁斋笔谈》六卷之误。阿英跋语已有辨剖。此书多记明中叶以来作者家乡苏州一带的遗闻琐事、风土人情和个人经历。据《江南通志》文苑传

  • 阿鸠留经·佚名

    佛说阿鸠留经,一卷,失译,小乘部,说阿鸠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