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原文】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1)。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3)。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4)。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6)。
【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表现出老子在认识论上片面夸大理性知识作用,轻视感性认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老子在认识论上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成熟性、辩证法思想的不彻底性以及政治思想中的落后保守性。”
注释:
(1)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及诸王本,均无“可”字。蒋锡昌《校诂》:“按道藏王弼《道德真经注》于此经文下有注云:‘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亦有。今注脱去。观注,王本‘以’上有‘可’字,与傅本同,当据补正。二十五章‘可以为天下母’,与此文谊一律,亦其证也。”河上注:“始,道本;母,道迹。道为天下万物始也。”成疏:“天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本知,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张松如说:“此章‘天下有始’,即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此章‘天下母’,即一章‘有名,万物之母’。”
(2)傅、范及今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殆”借作“佁”。甲本“子”字损掩,并夺“既知其子”句。前二句遭藏王本作“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得”字,“守”字景福俱作“知”。“以”字,景福作“又”。朱谦之《校释》:“此章所云,即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母相承不绝,即不殆之义。不殆犹不止。”
(3)王、傅、范诸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有若干借字,如“兑”字,甲本作,乙本作。“终”字乙本作“冬”,“勤”字均作“堇”。“兑”字景福作“锐”,今传诸河上本,悉如他本作“兑”。注云:“目也。”《释文》引古河上本作“锐”,当为“兑”之形误。俞樾谓“兑”当读为“穴”。孙诒让谓“兑”当读为“隧”。奚侗说:“《易·说卦》:‘兑为口’,引申凡有孔窍者皆可云兑。《淮南子·道应训》:‘王者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高注:‘兑,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兑’是也。’”“门”字,奚侗说:“‘门’谓精神之门。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可以不劳而理。”“勤”字,马叙伦说:“勤,借为堇。《说文》曰:‘病也。’”
(4)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如此。马王堆本“开”作“启”,甲本“兑”作“闷”,盖“门”字之讹;乙本,“济”省作“齐”,“救”假作“棘”。龙兴碑,“兑”亦作“门”,同马王堆本甲本。奚侗说:“《尔雅·释言》:‘济,益也。’‘救’,当训治。
《吕览·劝学》篇:‘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注:‘救,治也。’开其兑,则民多智慧;益其事,则法令滋彰;天下愈以爚乱,终身不能治也。”
(5)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见”字、“明”字损掩;乙本“柔曰”二字损掩。“守”字,敦煌作“用”。
(6)河上、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遗”讹作“道”,“殃”省作“央”,“谓”省作“胃”;乙本字多损掩。“是谓袭常”,王本作“是为习常”。马叙伦说:“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这里袭训熟习、熟悉。
【今译】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可以把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已经掌握了万物的根本———母,就会认识万物的本身———子;已经认识了万物的本身———子,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母;一辈子就不会有危险。
阻塞沟通知识的渠道,关闭传递知识的门户,一辈子就不会受窘困。
打开沟通知识的渠道,完成自己的种种事业,一辈子就不可救药。能看到精微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的叫做“强”。拨开自身隐蓄的光亮,回复到明察精微的境界,不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是熟习常道。
猜你喜欢 卷一·韩婴 卷三十三 论语十五·黎靖德 名實論·谢绛 孟子纂笺卷十一·詹道传 卷十四·沈棐 七经小传目録·刘敞 卷二十七·沈廷芳 提要·刘瑾 卷十八 丧服第十一之二·李如圭 卷四·吕祖谦 大人先生传赏析·阮籍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欧阳竟无 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