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52章

【原文】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1)。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2)。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3)。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4)。见小曰明,守柔曰强(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6)。

【题解】

张松如说:“本章表现出老子在认识论上片面夸大理性知识作用,轻视感性认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老子在认识论上这种唯心主义观点,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成熟性、辩证法思想的不彻底性以及政治思想中的落后保守性。”

注释:

(1)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及诸王本,均无“可”字。蒋锡昌《校诂》:“按道藏王弼《道德真经注》于此经文下有注云:‘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道藏《道德真经集注》引弼注,亦有。今注脱去。观注,王本‘以’上有‘可’字,与傅本同,当据补正。二十五章‘可以为天下母’,与此文谊一律,亦其证也。”河上注:“始,道本;母,道迹。道为天下万物始也。”成疏:“天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抗言者,欲令行人识根本知,故经云万物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迹,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母。”张松如说:“此章‘天下有始’,即一章‘无名,万物之始’;此章‘天下母’,即一章‘有名,万物之母’。”

(2)傅、范及今王本皆如此。马王堆本乙本同,惟“殆”借作“佁”。甲本“子”字损掩,并夺“既知其子”句。前二句遭藏王本作“既知其母,复知其子”。“得”字,“守”字景福俱作“知”。“以”字,景福作“又”。朱谦之《校释》:“此章所云,即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母相承不绝,即不殆之义。不殆犹不止。”

(3)王、傅、范诸本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有若干借字,如“兑”字,甲本作,乙本作。“终”字乙本作“冬”,“勤”字均作“堇”。“兑”字景福作“锐”,今传诸河上本,悉如他本作“兑”。注云:“目也。”《释文》引古河上本作“锐”,当为“兑”之形误。俞樾谓“兑”当读为“穴”。孙诒让谓“兑”当读为“隧”。奚侗说:“《易·说卦》:‘兑为口’,引申凡有孔窍者皆可云兑。《淮南子·道应训》:‘王者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高注:‘兑,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兑’是也。’”“门”字,奚侗说:“‘门’谓精神之门。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可以不劳而理。”“勤”字,马叙伦说:“勤,借为堇。《说文》曰:‘病也。’”

(4)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如此。马王堆本“开”作“启”,甲本“兑”作“闷”,盖“门”字之讹;乙本,“济”省作“齐”,“救”假作“棘”。龙兴碑,“兑”亦作“门”,同马王堆本甲本。奚侗说:“《尔雅·释言》:‘济,益也。’‘救’,当训治。

《吕览·劝学》篇:‘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注:‘救,治也。’开其兑,则民多智慧;益其事,则法令滋彰;天下愈以爚乱,终身不能治也。”

(5)河上、王、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见”字、“明”字损掩;乙本“柔曰”二字损掩。“守”字,敦煌作“用”。

(6)河上、傅、范及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大致相同,惟甲本“遗”讹作“道”,“殃”省作“央”,“谓”省作“胃”;乙本字多损掩。“是谓袭常”,王本作“是为习常”。马叙伦说:“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这里袭训熟习、熟悉。

【今译】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可以把它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本。已经掌握了万物的根本———母,就会认识万物的本身———子;已经认识了万物的本身———子,还要坚守万物的根本———母;一辈子就不会有危险。

阻塞沟通知识的渠道,关闭传递知识的门户,一辈子就不会受窘困。

打开沟通知识的渠道,完成自己的种种事业,一辈子就不可救药。能看到精微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的叫做“强”。拨开自身隐蓄的光亮,回复到明察精微的境界,不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是熟习常道。

猜你喜欢
  卷一·韩婴
  卷三十三 论语十五·黎靖德
  名實論·谢绛
  孟子纂笺卷十一·詹道传
  卷十四·沈棐
  七经小传目録·刘敞
  卷二十七·沈廷芳
  提要·刘瑾
  卷十八 丧服第十一之二·李如圭
  卷四·吕祖谦
  大人先生传赏析·阮籍
  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欧阳竟无
  追念王一亭长者·太虚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九·彭定求

        卷589_1 【送张郎中赴睦州】李频   青山复渌水,想入富春西。夹岸清猿去,中流白日低。   美兼华省出,荣共故乡齐。贱子遥攀送,归心逐马蹄。   卷589_2 【送鄂渚韦尚书赴镇】李频   夏口本吴头,重城据上游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佚名

    第十一齣 解绶【淸平乐】〔淨上〕金鱼白马。赫赫人惊诧。予夺权衡归掌握。声势何如史贾。平明旌节下羊城。喜气遥应接凤庭。父老羣然来叩马。声声道我是财星。自家钦奉圣恩。巡行两广。穷追缗课。旁採珍奇。乾没万有

  • 卷一百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渡诗集上洪炎字玉父豫章人徽宗朝官中书舎人与兄朋父刍驹父弟羽鸿父俱以诗文名时称四洪己酉嵗十一月二十六日避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径转桥横

  • 23、秋捷·蒲松龄

    高公、高母上云儿子上府中应试,考了个一等。怕他来受气,我就叫他叔侄在省中读书。三场已毕,他三叔说他有个指望,便留在那里观榜。今日八月将尽,该有消息;仔怕他没有造化。 [耍孩儿]老爷爷做刑厅,咱爷爷御史南京,隔一代就是一

  • ●霸亭秋·沈泰

    (松陵君庸沈自徵撰西湖林宗沈泰评钱江彦雯汪€、珥叶包启衤乃阅) 正名楚项王泪湿泥人脸, 杜秀才痛哭霸亭秋。 (〔净扮道士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小道士非别,乃是乌江亭项王庙一个庙祝是也。先年原有这个项王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陈寿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少受学于广汉任安。刘璋辟为从事,以疾去官。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微固辞,轝而致之。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高以

  • ●前言·确庵耐庵

      成书始末及其编者  奉使行程录和青宫译语  汴京之陷和开封府状  靖康余绪——呻吟语和宋俘记  本书的流传及其版本  余论  笺证凡例及其它  [一]成书始末及其编者  靖康稗史共包括宣和

  • ●卷六·赵翼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后汉书》与《三国志》,论时代则后汉在前,而作史则《三国志》先成,且百余年也。自《三国志 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遵之。其间虽有习凿齿欲

  • 通志卷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三皇纪第一太昊 炎帝 黄帝臣谨按三皇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自上古至夏商皆称名至周始称諡而称氏者三皇以来未尝废也年代则称纪【自开辟至获麟凡二百七十六万岁分爲

  • 评鉴阐要卷二·乾隆

    汉文帝陈平言宰相上佐天子决狱钱谷自有主者目陈平所言相佐天子云云似矣然平非实能如此徒以口给免过何足称哉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目汉代称循吏自吴公始然史臣但云治平为天下第一而未尝实指其政岂所谓上徳不徳无迹

  • 战国策卷三·鲍彪

    宋 鲍彪 注秦【苏张説外自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属焉】孝公【献公子显王八年庚申立】卫鞅【卫之庻孽公子姓

  • 卷一百九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九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戒逸欲宋高宗建炎三年张浚上言曰臣辄有愚恳干冒圣聪区区爱君之诚不能自已惟陛下赦宥臣近自京西按历陕右风闻道路之言谓陛下近遣使臣二名於种师中处收买宝劒二口

  • 卷一百三十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三十四 朱批焦祈年奏摺 雍正八年十月初九日广东观风整俗使【臣】焦祈年谨 奏为感荷 圣恩敬陈下悃仰恳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蒙 皇上天

  • 卷六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二 朱批甘汝来奏摺 雍正四年七月初三日广西廵抚【臣】甘汝来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以謭劣庸材荷蒙 皇上畀以封疆重寄朝夕冰兢惟力图绥靖地方以仰 副 皇上委用之殊恩广西幅员辽濶土司猺

  • 卷二十七·长孙无忌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防义卷二十七唐 长孙无忌等 撰杂律下【凢二十八条】在市人众中惊动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杀伤人者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其误惊杀伤

  • 嘉禾百咏·张尧同

    宋诗别集。1卷。张尧同著。共100首五言绝句。或咏史,或写景,随遇而发,不拘一格。凡城壕、台观、楼阁、庵祠、庙塔、桥墩、山河、井堰等处,兴之所至,涉笔成趣,可与曾极《金陵百咏》比美。每首之后,皆有附考,不知何人所

  • 呻吟语·佚名

    靖康稗史之一。一卷。撰者及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此书虽然没有作者题名,但在书后有一跋语,介绍了此书成书的大概情况,对我们了解此书颇有参考价值。据跋语所称:此书是由作者和其父共同编辑而成。作者的父亲曾随宋二帝等

  •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佚名

    唐大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出集经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