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一篇讀》敘
佛學有結集,有毗曇,三藏浩汗,循其統緒而可讀。孔學無是,既扼秦火,又複年堙,于是老師宿儒,曾不能答具體之求,而世無真孔。世既不得真孔,尊亦何益于尊,謗亦烏乎雲謗?苟可取而利用,崇之如天,或不利于其私,墜之如淵,于孔何與哉﹗東海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而愚者不然,曰此禪也、非聖也,死于門戶之拘,一任眾芳蕪穢,天下不知務者又如此也。嗚呼﹗孔學亡矣。若能精內典,嫻般若,興晉以秦者,文武之道猶不盡墜于地歟?
般若直下明心,孔亦直下明心,蓋墨子短喪薄葬,一切由事起;孔子食旨不甘、聞樂不樂,一切由心起。直下明心,不愿乎外,是之謂一;無入而不自得焉,是之謂貫也。然因是而有疑意見之心直下危險者,而不知般若固自性離言,但行于義也,般若固無知也。般若離言行義,孔亦離言行義,所謂時行物生,天亦何言也。般若無知,孔亦無知,所謂問我空空,叩端而竭也。然因是而又有疑乎?純任天然墮落無事甲裡者,而不知般若固相似相續而不絕也。般若相似相續,孔亦相似相續,所謂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也。于穆不已,天之所以為天;至誠無息,人之所以為人也。非盡心知性不足以知天,非知天之所以為天,不足以知人;非知人之所以為人,不足以知仁,仁者,人也,孔之所以為孔也。如是集《性天篇》而讀也。直下明心不由事起,故求仁得仁,無與于父命天倫,殷有三仁,無與于去奴與死,忠清難行而無與于仁,欲仁至仁而無與于遠。仁也,性天也,一也,然達于事,則分別非一也。事親,仁也;從兄,義也;知不去乎二者、智也;節文斯二者、禮也;樂斯二者、而烏可以已,樂也。義集而快足也,意誠而快足也,有諸己之謂信也,是則樂也者,信也。興詩立禮而成于樂也,知之好之不如其樂之也。是故孔顏之樂,豈吟風弄月以歸而倉卒可尋也?如是集《仁篇》而讀,集《禮篇》而讀,集《達道篇》而讀,集《為政篇》而讀也。直下明心有諸己而信,循至美大聖神而高堅前後不可為象,然有其方,則下學而上達是也。博文而約禮,文行而忠信,不息悠久則博大而高明,如是集《為學篇》而讀也。溫恭而安,悲愍而為,如是集《聖德篇》而讀也。始之集《勸學》、《君子小人篇》而讀,以定其趣也。終之集《群弟子》、《古今人篇》而讀,以博其義也。
孫輩讀經,苦無課本,類而聚之,曰《論語十一篇讀》也。倉卒應求,粗疏無當,若必組織成統緒談,須萃群經,大其結集,然後有濟。此儒者所有事也。嗚呼﹗先疇畝畝,蕪穢如斯,在我後之人,又安能忍與此終古哉﹗
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十月歐陽漸敘于支那內學院
(選自《孔學雜著》,載《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四冊)
猜你喜欢 提要·林慎思 卷十·俞皋 卷三·胡广 诗传遗説序·朱鉴 原序·盛世佐 卷二十四·王天与 书传卷一·苏轼 卷二·毛应龙 心意品第十一·佚名 地狱品第七·佚名 刍品第三十二·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指月录卷之七·瞿汝稷 莲华面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