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解惑四則
前作《辨虛妄分別》,廣《瑜伽法相辭典?敘》末段之義,其根本之點,在《辨法法性論》說分別是無,與彌勒非空非不空宗有無並舉不合,不得視為彌勒學。此學說異也。而又五論未決,無梵可核,更分別與計度譯名有違,故雲翻譯不可不慎耳。文意至明,然猶有惑者,因複略解之。
一、論宗不合。 彌勒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宗,建立于《中邊》。《中邊》說虛妄分別,以二分為有,又以空妄互有為有,有故非空;以二取為無,無故非不空。變現之自體,二分也,從因緣生,不可謂無;變現之所似,二取也,計所執境,不可謂有。因二分之現,乃有二取之執,安慧釋謂余分別執為二取,其體非有是也。《攝論》隨順《中邊》,說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由二性安立唯識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此為二分釋分別之所據。若雲自証之義,實發見于陳那,不可以後難前,而責無著二分之不合也。遍計所執之能取所取二取也,能遍計之能取取與所取取,亦略雲二取也,其《成唯識論》之說二取熏習,與由二取輪回者,亦皆就二取取言。安慧、護法翕然無諍,不可誤為所執之二取具能熏流轉之用為實有也。明分取義,則知《中邊》所說虛妄分別,有無並舉,始能盡概,義不傾動。《辨法法性論》非有無並舉,烏乎可立?論說法法性非一異處,據藏人所傳之世親注疏而釋,是謂虛妄分別法為無,真如法性為有,故法與法性非一。因法無而法性顯,故法與法性非異。又論說入轉依處,亦據藏傳以釋,是謂法性由法無而後顯,故法現則法性隱,法隱則法性現。此皆以無義談虛妄分別,乃達于極點,幾視依他與遍計為一,空妄互有亦無以立,其與《中邊》不符,與彌勒非空非不空宗不合,猶待深論乎﹗
二、五論未決。 奘傳五論見《瑜伽倫記》,為瑜伽一系之舊說;藏傳五論,則超岩寺師子賢始顯現觀,大梅[口*旦]梨波始傳《法性》與《寶性》,是乃無著以後六百年中顯密雜參之談。故奘傳純而藏傳駁,明明因時代先後而性質以易也。奘傳五論中《金剛經論頌》,藏譯乃不諳作者為誰。藏傳五論中《寶性論》,奘門始斷為堅慧所造。又,奘傳謂《金剛論》、《瑜伽》、《莊嚴》、《中邊》皆彌勒為無著所說,而藏傳則謂彌勒但說《般若》、《瑜伽》,其《莊嚴》、《中邊》及余三書,乃彌勒自造,合為五論。此奘藏兩傳,明明因時代先後而內容以變也。(近人《慈氏五論頌合刊序》,于舊譯《寶性》,謂原題堅慧所造,于藏文《瑜伽》,謂非出慈尊所說,又謂藏文不聞有釋《金剛頌》雲雲,皆有誤。)奘傳五論,皆無著、世親傳之,至玄奘、義淨不替。藏傳則《法性》、《寶性》二論之師承,在宗喀巴一系即有異說,或謂無著、世親、安慧等歷代相傳,與《莊嚴》、《中邊》無異;或謂不然,無著後二論失傳,師子賢釋八千頌《般若》時,猶不知有其書,迨無著後六百年,大梅[口*旦]梨波始于荒塔得之,以遠承慈氏。(此第五代達賴《尊聞錄》之說。由此可知,藏人謂《法性論》有兩種傳承者,乃對于一種譯本之異解而說耳,與譯本之同不同無涉也。)揆之史實,後說較信。是奘、藏兩傳,又明明因時代先後而師承以改也。今既溝通漢藏,兩傳變遷之故俱得而詳,詎不應善事抉擇,以期見彌勒學之真歟?不加抉擇,即視《法性》與《中邊》一類,甚至疑為分別《瑜伽》,欲以闌入奘譯之林,學統淆然,其烏乎可﹗
三、無梵可核。 從目錄家通例,書之雲佚者,以並世不見其本為斷,流沙石室或有埋藏,非所問也。印度尼泊爾等地已發現之梵本,皆有目錄,皆不載《辨法法性論》,故謂梵本不存耳。今譯但有西藏本可據,而藏本異文雜出,摩訶 那等初譯,為散文本,(北平刻藏文《慈氏五論》收之。)寂賢等異譯,又另為一散文本,摩訶 那等再譯,又改為頌文本。據傳世親注解指論文處皆雲如修妒路,修妒路是散文體,兼以寂賢異譯亦作散文,似散文本最在先出,然與藏傳彌勒余論皆為頌文者即不侔。此底本有待刊定者也。娑 那傳《法性論》入藏。授其子摩訶 那譯之,所譯先後成散文、頌文兩本,以一傳承而自岐其例,此又底本有待刊定者也。至三本文義出入,名相異同,亦有審訂必要,皆非稽之梵文不可。今梵本不存,研核困難,翻譯可不慎之又慎歟?
四、譯名有違。 分別有自性、計度、隨念三種,此本毗曇舊義,故分別與計度,名義寬狹各不同,護法許之,安慧亦許之。(見所糅《雜集論》。)以其兩家俱許,護法乃能據以為因,而與安慧諍八識之孰為計度,孰能遍計。(因明立量,因須極成,未有但自許是因,而可立義以曉他者。奘師唯識量因雲自許,乃簡因中初三兩字,並非簡因之全體,基疏釋之極詳。)即在陳那、法稱亦許之,《因明論》常說五識離隨念計度等分別是也。故從護法,不可混分別與計度為一,即從安慧、陳那、法稱,又何得淆分別、計度為一乎?此豈一家私言,而譯藏文可不必遵依者哉?舊譯名詞,精嚴未逮,自奘師刊定而後,百世譯宗,無可改轍。今猶欲概以計度譯分別,攝義不盡,所解全非,是亦不可以已歟﹗(舊譯常以計度、遍計為分別,如能遍計譯能分別,遍計性譯分別性,皆以總詮別,故其說泛。新譯嚴其界畔,總說處必譯分別,如依他性之為分別;別說處或譯遍計,如六、七識之為能遍計,各適其適,俾無異解。此固學說精研之由致,抑亦翻譯之例所應爾也。今譯虛妄分別義,于總說分別之處,而以別說計度義譯之,是則以別詮總,既異舊譯之以總詮別,複異新譯之以總詮總、以別詮別。新舊諸譯,皆無其例,顛倒解生,斷乎不可,又何涉于學說異同哉?故其譯札迦注解,既雲五識無計度,又雲五識唯自遍計分別為境,前後乖反,殆亦計度、分別二名察之未審,而譯之不當之故歟﹗札迦原書具在,可覆按矣。)
二十七年(1938)七月初與渝友談義
(選自《內學雜著》卷上,《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一冊)
猜你喜欢 小雅·谷风之什·佚名 累害篇第二·王充 内业第四十九·管仲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晏婴 表率的作用·孔子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致士第十四·荀况 卷十八·苏辙 卷二·季本 卷九·赞宁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九·普济 卷第四十三·智旭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