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解惑四則

前作《辨虛妄分別》,廣《瑜伽法相辭典?敘》末段之義,其根本之點,在《辨法法性論》說分別是無,與彌勒非空非不空宗有無並舉不合,不得視為彌勒學。此學說異也。而又五論未決,無梵可核,更分別與計度譯名有違,故雲翻譯不可不慎耳。文意至明,然猶有惑者,因複略解之。

一、論宗不合。 彌勒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宗,建立于《中邊》。《中邊》說虛妄分別,以二分為有,又以空妄互有為有,有故非空;以二取為無,無故非不空。變現之自體,二分也,從因緣生,不可謂無;變現之所似,二取也,計所執境,不可謂有。因二分之現,乃有二取之執,安慧釋謂余分別執為二取,其體非有是也。《攝論》隨順《中邊》,說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由二性安立唯識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此為二分釋分別之所據。若雲自証之義,實發見于陳那,不可以後難前,而責無著二分之不合也。遍計所執之能取所取二取也,能遍計之能取取與所取取,亦略雲二取也,其《成唯識論》之說二取熏習,與由二取輪回者,亦皆就二取取言。安慧、護法翕然無諍,不可誤為所執之二取具能熏流轉之用為實有也。明分取義,則知《中邊》所說虛妄分別,有無並舉,始能盡概,義不傾動。《辨法法性論》非有無並舉,烏乎可立?論說法法性非一異處,據藏人所傳之世親注疏而釋,是謂虛妄分別法為無,真如法性為有,故法與法性非一。因法無而法性顯,故法與法性非異。又論說入轉依處,亦據藏傳以釋,是謂法性由法無而後顯,故法現則法性隱,法隱則法性現。此皆以無義談虛妄分別,乃達于極點,幾視依他與遍計為一,空妄互有亦無以立,其與《中邊》不符,與彌勒非空非不空宗不合,猶待深論乎﹗

二、五論未決。 奘傳五論見《瑜伽倫記》,為瑜伽一系之舊說;藏傳五論,則超岩寺師子賢始顯現觀,大梅[口*旦]梨波始傳《法性》與《寶性》,是乃無著以後六百年中顯密雜參之談。故奘傳純而藏傳駁,明明因時代先後而性質以易也。奘傳五論中《金剛經論頌》,藏譯乃不諳作者為誰。藏傳五論中《寶性論》,奘門始斷為堅慧所造。又,奘傳謂《金剛論》、《瑜伽》、《莊嚴》、《中邊》皆彌勒為無著所說,而藏傳則謂彌勒但說《般若》、《瑜伽》,其《莊嚴》、《中邊》及余三書,乃彌勒自造,合為五論。此奘藏兩傳,明明因時代先後而內容以變也。(近人《慈氏五論頌合刊序》,于舊譯《寶性》,謂原題堅慧所造,于藏文《瑜伽》,謂非出慈尊所說,又謂藏文不聞有釋《金剛頌》雲雲,皆有誤。)奘傳五論,皆無著、世親傳之,至玄奘、義淨不替。藏傳則《法性》、《寶性》二論之師承,在宗喀巴一系即有異說,或謂無著、世親、安慧等歷代相傳,與《莊嚴》、《中邊》無異;或謂不然,無著後二論失傳,師子賢釋八千頌《般若》時,猶不知有其書,迨無著後六百年,大梅[口*旦]梨波始于荒塔得之,以遠承慈氏。(此第五代達賴《尊聞錄》之說。由此可知,藏人謂《法性論》有兩種傳承者,乃對于一種譯本之異解而說耳,與譯本之同不同無涉也。)揆之史實,後說較信。是奘、藏兩傳,又明明因時代先後而師承以改也。今既溝通漢藏,兩傳變遷之故俱得而詳,詎不應善事抉擇,以期見彌勒學之真歟?不加抉擇,即視《法性》與《中邊》一類,甚至疑為分別《瑜伽》,欲以闌入奘譯之林,學統淆然,其烏乎可﹗

三、無梵可核。 從目錄家通例,書之雲佚者,以並世不見其本為斷,流沙石室或有埋藏,非所問也。印度尼泊爾等地已發現之梵本,皆有目錄,皆不載《辨法法性論》,故謂梵本不存耳。今譯但有西藏本可據,而藏本異文雜出,摩訶 那等初譯,為散文本,(北平刻藏文《慈氏五論》收之。)寂賢等異譯,又另為一散文本,摩訶 那等再譯,又改為頌文本。據傳世親注解指論文處皆雲如修妒路,修妒路是散文體,兼以寂賢異譯亦作散文,似散文本最在先出,然與藏傳彌勒余論皆為頌文者即不侔。此底本有待刊定者也。娑 那傳《法性論》入藏。授其子摩訶 那譯之,所譯先後成散文、頌文兩本,以一傳承而自岐其例,此又底本有待刊定者也。至三本文義出入,名相異同,亦有審訂必要,皆非稽之梵文不可。今梵本不存,研核困難,翻譯可不慎之又慎歟?

四、譯名有違。 分別有自性、計度、隨念三種,此本毗曇舊義,故分別與計度,名義寬狹各不同,護法許之,安慧亦許之。(見所糅《雜集論》。)以其兩家俱許,護法乃能據以為因,而與安慧諍八識之孰為計度,孰能遍計。(因明立量,因須極成,未有但自許是因,而可立義以曉他者。奘師唯識量因雲自許,乃簡因中初三兩字,並非簡因之全體,基疏釋之極詳。)即在陳那、法稱亦許之,《因明論》常說五識離隨念計度等分別是也。故從護法,不可混分別與計度為一,即從安慧、陳那、法稱,又何得淆分別、計度為一乎?此豈一家私言,而譯藏文可不必遵依者哉?舊譯名詞,精嚴未逮,自奘師刊定而後,百世譯宗,無可改轍。今猶欲概以計度譯分別,攝義不盡,所解全非,是亦不可以已歟﹗(舊譯常以計度、遍計為分別,如能遍計譯能分別,遍計性譯分別性,皆以總詮別,故其說泛。新譯嚴其界畔,總說處必譯分別,如依他性之為分別;別說處或譯遍計,如六、七識之為能遍計,各適其適,俾無異解。此固學說精研之由致,抑亦翻譯之例所應爾也。今譯虛妄分別義,于總說分別之處,而以別說計度義譯之,是則以別詮總,既異舊譯之以總詮別,複異新譯之以總詮總、以別詮別。新舊諸譯,皆無其例,顛倒解生,斷乎不可,又何涉于學說異同哉?故其譯札迦注解,既雲五識無計度,又雲五識唯自遍計分別為境,前後乖反,殆亦計度、分別二名察之未審,而譯之不當之故歟﹗札迦原書具在,可覆按矣。)

二十七年(1938)七月初與渝友談義

(選自《內學雜著》卷上,《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一冊)

猜你喜欢
  小雅·谷风之什·佚名
  累害篇第二·王充
  内业第四十九·管仲
  晏子使鲁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对以庇族第十二·晏婴
  表率的作用·孔子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致士第十四·荀况
  卷十八·苏辙
  卷二·季本
  卷九·赞宁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九·普济
  卷第四十三·智旭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三集目录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总目卷二十七癸未元旦元旦试笔咏爆竹新正养心殿题岁朝图岁朝图联句仇英水仙蜡梅新正重华宫题镂玉百子屏元人雪江渔艇博洛尔部沙瑚沙默特伯克所进武器制匣藏之并纪是

  • 二集卷三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九古今体九十三首【癸酉二】过卢沟桥石梁黑水此鸣鞭前度回思顿隔年西指桥山程四日系予心在岭云边惊蛰初临凌汛过层氷浦溆积嵯峨俯栏识得浑流猛行水思量究

  • 卷七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周庠周庠唐龙州司仓後事王建累官御史中丞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衍嗣位进司徒诗一首寄禅月大师昨日尘游到几家就中偏省近宣麻水田铺座时移画金地谭空说尽沙傍竹欲添犀浦石栽松更碾味江茶

  •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梁启超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本朝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欲评骘李鸿章之人物,则于李鸿章所居之国,与其所生之时代,有不可不熟察者两事。一曰:李鸿章所居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也。二曰:李鸿章

  • 读礼通考卷六·徐乾学

    丧期六斩衰三年下丧服传父卒然后为祖后者服斩干学案此适孙承重也仪礼丧服篇不载此条子夏作传于不杖期章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下发之勉斋黄氏取以补丧服正条今据以为承重之制其注疏之説仍载不杖期本篇当参防通典适孙

  •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范晔

    (郎顗、襄楷)◆郎顗传郎顗字雅光,北海安丘人。父郎宗,字仲绥,学习《京氏易》,长于风角(候四方之风以占吉凶)、星算(天文算数)、六日七分(一卦六日七分),能望气候占候吉凶,常卖卜养活自己。安帝召他,对策为诸儒表率,后来拜为吴县

  •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司马迁

    【索隐】: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正义】:张衡云:“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

  • 叔向问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对以使下顺逆第十九·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卹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身义行,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不毁进于君,不

  • 卷五十八 孟子八·黎靖德

      ◎万章上   △问舜往于田章并下章   黄先之说:"舜事亲处,见得圣人所以孝其亲者,全然都是天理,略无一毫人欲之私;所以举天下之物,皆不足以解忧,惟顺於父母可以解忧。"曰:"圣人一身浑然天理,故极天下之至乐,不足以动其事

  • 三、心灵欢乐吗·林语堂

    这里让我们来讨论这种所谓心灵和精神的高等欢乐,究竟它们和我们的情感(不是智能)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关系达到何种程度。谈到这件事,我们就不期然生出以下的问题,这些有别于高等欢乐的下等情感欢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可是同样

  • 左传折诸卷二十八·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左传折诸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十八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哀公齐国书高无防帅师伐我及清越絶书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鲍晏徙其兵而伐鲁子贡之齐见陈恒曰君破鲁以广齐而君之功不与焉是君

  • 佛说月喻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与苾刍众俱。是时世尊。告诸苾刍言。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刍。不破威仪。常如初腊者。具足惭愧若

  • 卷第十(二诵之四)·佚名

    十诵律卷第十(二诵之四)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九十波逸提法之二佛在维耶离国。夏安居时。与大比丘僧俱。时世饥俭乞食难得。诸人妻子自乏饮食。况与乞人。佛以是因缘故集比丘僧。语诸比丘。汝等知不。此间饥俭乞

  • 楚林上睿禅师住潭州南云兴化禅林语录卷之一·楚林上睿

    小师照琮等记录师于壬子二月十三日潭州众护法檀越请住南云兴化禅林。开炉上堂师至法座以拂子指座云宝华王座巍巍堂堂不烦作礼要上便上喝一喝遂升拈香云此一瓣香光腾八极普荫万方爇向炉中供养始祖迦文历代诸祖祝延今上

  • 宋诗纪事·厉鹗

    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

  • 兵法心要·刘基

    简称《兵法心要》。内集二卷,外集三卷。明刘基(1311—1375)撰。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著名军事家。洪武间成书,七万余字。内集卷上含论将篇、将器、将材、将弊、将志、将善欲、立将篇、出师、将法、兵权、戒备、重刑、审因

  • 班马字类·娄机

    五卷。宋娄机(1133—1211)撰。娄机字彦发,嘉兴 (今属浙江) 人。书成于淳熙八年(1181),时人楼钥、洪迈先后为之作序。娄机采录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中的古字僻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韵编次而成,共收一千八百多字。每

  • 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佚名

    题“合明子隐芝内秀注”。经末(第16面)称此经自 “大唐元和戊戌岁 (唐宪宗,公元818年)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孟谪仙转传于世。”本经当出自唐。经与注皆述养炁复员,助气兼行气之法,并言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