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卷十四

品格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品格是一个人能否立世的内在素养。《呻吟语》日:财、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节目也。曾国藩说:君子当以不如尧、舜、周公为忧,当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提升人格方能使人行为高尚,生活更有意趣。曾国藩以“八德自勉”来造就品格。左宗棠傲物称诸葛,胡林翼仍批评他“小廉曲谨”。

品格篇(上)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 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闵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解】

做人立志,应当有以全人类为同胞,并以他们的需要为奉献对象的胸襟度量,应当有精通事业,对内振兴民族,对外领先于世界,开创伟大业绩的雄心壮志。只有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生养恩情,不愧为世界上高尚的人。这样说来,值得忧虑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以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以自己不专修德行、不精通学业而忧虑。于是,便会忧虑社会腐败势力的顽固不化,忧虑外敌侵扰国家,忧虑坏人当道而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忧虑自己未能给平民百姓以恩惠帮助,这就是俗话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品质。以上就是值得人们所忧虑的事情。与此相反,比如那一已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名誉地位等等,真正有事业心的人是顾不上为这些事而忧虑费神的。

品格篇(中)

【原文】

作大吏宜引天下之正人志士为手足腹心,作小官亦宜引一府一州一县之正人志士为耳目手足腹心。今日之廷臣与凡一切官吏,皆亡国之人与彼处耳。所以愿与彼处,不愿与师友处,何也?好谄佞、好柔媚、恶冷、恶淡、恶方严耳。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译解】

居高位者应当把天下的正人志士作为手足腹心,做亲居的州县官也应该把一州一县的正人志士作为手足腹心。今天的所有军机大臣与官吏,都是一些亡国小人在包围着。大臣们之所以愿意与奸佞小人相处而不愿与师友在一起,道理在哪?是因为大臣们喜好阿谀奉承、喜好柔媚顺从之人,而厌烦冷淡、严正的君子的缘故。现今天下大乱,人人怀有苟且心理,越出正轨范围之外,但也没人过问管束了。我们应该立一个准绳,自己约束、遵守,并邀请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遵守,切不可让私心破坏了规矩。当今天下大乱,人人都怀有苟且之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应当立个标准,身体力行,并且联合志气相投的人共同遵守,千万不要让心中不好的想法,破坏了心中的堤防。

品格篇(下)

【原文】

前以八德自勉日:勤、俭、刚、明、孝、信、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悚愧无已。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廉、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孝以施诸上,信以施诸同列,谦以施诸下,浑则无处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译解】

从前以八德来自我勉励。八德是:勤、俭、刚、明、孝、信、谦、浑。近日来,在“勤”这个字上不能踏实去做,对于“谦、浑”二字尤其觉着相违背了,恐惶惭愧,不能自止。“勤、俭、刚、明”四字都是求之于自己去做的事;“孝、信、谦、浑”四字都是施之于别人的事。“孝”用来施在父母等上辈人,“信”施用于同列,“谦”施用于下属,“浑”则不管什么事情都是适用的。如与别人产生纠纷争执,不可自认为什么事情自己全都对;辨别他人的是非,不可以过于武断,这是“浑”字的最切近于实用的地方。

猜你喜欢
  迹府第一·公孙龙
  墨子閒詁卷七·孙诒让
  进备览后上宰相札子·陈模
  卷一七·邱濬
  卷一百三十五·陈祥道
  卷十九·刘因
  卷七·沈棐
  卷二十八·陈经
  第七章 25·辜鸿铭
  卷三十二·冯复京
  卷七十六·沈廷芳
  序·王与之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太虚
  卷二十四·佚名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八·彭定求

        卷828_1 【大蜀皇帝寿春节进尧铭舜颂二首·尧铭】贯休   金册昭昭,列圣孤标。仲尼有言,巍巍帝尧。承天眷命,   罔厥矜骄。四德炎炎,阶蓂不凋。永孚于休,垂衣飘飖。   吾皇则之,小心翼翼。秉阳亭毒,不遑暇食。

  • 卷二百·彭定求

        卷200_1 【长门怨】岑参   君王嫌妾妒,闭妾在长门。舞袖垂新宠,愁眉结旧恩。   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羞被夭桃笑,看春独不言。   卷200_2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

  • 第一幕·老舍

    第一节时间 抗战第四年之秋。地点 重庆。人物 赵庠琛老先生——六十岁。幼读孔孟之书,壮存济世之志。游宦二十年,老而隐退,每以未能尽展怀抱为憾,因以诗酒自娱。赵老太太——庠琛之妻,五十八岁。佞佛好善,最恨空袭。儿女

  • 和靖集补钞·管庭芬

    和靖集补钞林逋酬昼师西湖春望笛声风暖野梅香,湖上凭阑日渐长。一样楼台围佛寺,十分烟雨簇渔乡。鸥横残葑多成阵,柳映危桥未著行,终约吾师指芳草,静吟闲步岸华阳。咏<虫疌细眉双耸敌秋毫,荏苒芳园日几遭。清宿露花应自得,暖

  • 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四·王称

    儒学传九十七  李觏字泰伯旴江人也以文章知名通经术四方从学者常数百人素不喜孟子以为孔子尊王孟子教诸侯为王尝试制科六论不得其一曰吾书未尝不读必孟子注疏也掷笔而出人为检视之果然终不中第泰伯有富国彊兵之学着

  • 元史续编卷十四·胡粹中

    【辛夘】十一年春正月命江浙左丞博啰特穆尔讨方国珍○丁夘星陨兰阳○以工部尚书成遵为河间盐运使【遵与大司农圗噜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自济濮曹郓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髙下测岸以究水之浅深考古博今以谓河之故

  • 卷之二十七·佚名

    成化二年三月壬寅朔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章懋等三百五十人制曰朕惟古昔帝王之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纲焉有目焉必大纲正而万目举可也若唐虞之治大纲固无不正矣不知万目亦尽举欤三代之隆其法寖备宜乎大纲正而万目举

  • 闗中奏议巻十五·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提督类一为敌众入境官军斩获首级夺获敌马等事钦差提督陜西三邉都御史臣杨一清谨题为敌众入境官军斩获首级夺获敌马敌噐等事嘉靖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据镇守陜西地方署都督佥事郑卿呈前事据守备靖边地方都指

  • 卷七十三之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三之四 朱批王士俊奏摺 雍正八年九月初九日广东布政使【臣】王士俊谨 奏为敬陈两广情形密请 圣裁事窃照东西两广虽分二省其实共为唇齿之邦向系两广督臣统辖自雍正六年广西因八达用兵时督

  • 纲鉴易知录卷八三·吴楚材

    南宋纪孝宗皇帝纲 甲申,二年,春正月,金人执胡昉,寻遣还。目 昉至金,金人以失信执之。帝闻昉被执,谓浚曰:&ldquo;和议不成,天也。自此事当归一矣。&rdquo;诏王之望以币还。既而仆散忠义以书进金主,金主览之,曰:&ldquo;行人何罪?

  • 二十九年·佚名

    (己丑)二十九年清道光九年春正月1月1日○丙申朔,御仁政殿,受王世子親上致詞,仍受賀。致詞:「聖維巍蕩,誕膺天休。三紀垂衣,四旬添籌。歲元月正,大庭呼嵩,小子遐祝,億兆與同。」〈睿製。〉頒敎文:若曰自天有佑,方屆鼎盛之四旬,以歲之

  • 卷六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六十三经解第二十六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録云名曰经解者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此於别録属通论 皇氏侃曰解者分析之名此篇分析六经体教不同故云经解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故记者录入於礼

  • 卷四十四【礼器图四】·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四【礼器图四】<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四 礼器图四<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卷四十四 礼器图四案仪礼丧服斩衰裳苴绖杖绞

  • 春秋左传补注卷四·惠栋

    元和惠栋撰廿二年传焉用圣人 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曰圣家语顔回曰武仲世称圣人何休膏肓曰说左氏传者春秋之志非圣人孰能脩之言夫子圣人乃能脩之御叔谓臧武仲爲圣人是非独孔子箴之曰武仲者述圣人之道鲁人称

  • 卷二十·佚名

    △不动如来会第六之二菩萨众品第四尔时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世尊今者已说声闻功德。复愿说诸菩萨具足功德。何以故?一切功德从此出生。尔时世尊,知其所念。告舍利弗。彼佛刹中有无量百千亿诸菩萨众皆来集会。所有出家菩

  • 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三·怀感

    西都千福寺大德怀感撰问曰。如无量寿经四十八弘誓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造五逆十恶。无恶不造。经历地狱受

  • 恨海沉冤录·平江不肖生

    收录向恺然所著短篇小说八篇:《无名之英雄》、《孙禄堂》、《快婿断指》、《无锡老二》、《鬎福生》、《黑猫与奇案》、《岳麓书院之狐异》、《恨海沉冤录》。在前清光绪二十五六年之间,湖南因有谭嗣同、唐才常等一班豪

  • 大净法门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庄严法门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