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执大象 ,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语译
能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归从他。因为他不但不会害人,反而能使天下得到太平康乐。悦耳的音乐,可口的美味,只是做客时的短暂享受罢了,怎么可能持久?道显现出来的,虽然淡而无味,既看不见,又听不到,但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列子》一书特别强调道家“精神重于物质”的学说。作者本人更是以乘风而来的仙人姿态,出现在庄子的作品中。下文将提到的关尹乃是函谷关令,曾说服老子写《道德经》一书。
执守大道的太平
《庄子》之《达生》
列子问关尹说:“至德的人在水中行走不会窒息,踏在火上也不觉其热,在高空飞行也不觉恐惧,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尹答道:“因为他能保守纯和之气,修养恬淡之心的缘故。这可不是智慧、技巧、果断、勇敢所能做到的,我这就告诉你它的原因何在吧!”
“凡是有形貌、影像、声音、颜色的东西,都是物。那么物与物之间怎么会有距离呢?是因为有声无声的分别罢了!唯有无声无色,断绝视听,才能达到无形无变的境界。能执守这个‘大道’的人,才不会受外物的控制。……”
“酒醉的人掉在车下,虽会受伤或患病,还不至于死亡。他的骨节和常人相同,为什么损害却与常人迥异?乃因他精神凝聚,乘车不知,坠车不知,任何恐惧没有进入心中,即使和外物摩擦,内心也不会惊恐的缘故。酒醉的人尚能如此,何况那顺天而行的人呢?”
“圣人和自然化合,所以外物伤不了他;复仇的人不会去折断仇人的剑,因为剑本无心;性急的人,不会埋怨掉在头上的瓦片,因为瓦片也无心而落。”
“天下若能平静,没有战乱,没有杀戮,没有刑罚,那都是由于自然无为的大道所造成的啊!”
“不要运用智慧去发展人性,应该顺乎自然去发展天性;因为应合天性的合于道德,运用智慧的就伤害天性了。若能不厌弃自然,不运用人为,也就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家主要的德行,乃是混合了生活中的为与不为,以达到心灵的“恬静”与“成熟”。所谓道家之名,由道的“恬静”而来。在第三十七章之一中将谈到恬淡、平静、沉着和无为,彼此是可以转换的。
用恬静来培养智慧
《庄子》之《缮性》
古时学道的人,用恬静培养智慧;虽有智慧,却不用它,这又叫做用智慧来培养恬静。两者交相培养,和顺的道德自然就由本性流露出来。
用之不尽
《庄子》之《齐物论》
“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其源在何处,那就叫做葆光。”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成十六年,尽十八年)·孔颖达 园池第十三·桓宽 ●竹窗三笔目录·袾宏 狂者与狷者·孔子 卷十·夏僎 卷八·孙复 卷一百九十一·秦蕙田 诗传诗说驳义卷五·毛奇龄 卷八·苏辙 卷六·柯尚迁 卷二十九·王志长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佚名 论四川至诚学社文件·太虚 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太虚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